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
”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
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观夫丘明受《经》立《传》,广包诸国,盖当时有《周志》、《晋乘》、《楚杌》等篇,遂乃聚而编之,混成一录。
向使专凭鲁策,独询孔氏,何以能殚见洽闻,若斯之博也?马迁《史记》,采《世本》、《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
至班固《汉书》,则全同太史。
自太初已后,又杂引刘氏《新序》、《说苑》、《七略》之辞。
此并当代雅言,事无邪僻,故能取信一时,擅名千载。
但中世作者,其流日烦,虽国有策书,杀青不暇,而百家诸子,私存撰录,寸有所长,实广闻见。
其失之者,则有苟出异端,虚益新事,至如禹生启石,伊产空桑,海客乘槎以登汉,姮娥窃药以奔月。
如斯踳驳,不可殚论,固难以污南、董之片简,沾班、华之寸札。
而嵇康《高士传》,好聚七国寓言,玄晏《帝王纪》,多采《六经》图谶,引书之误,其萌于此矣。
至范晔增损东汉一代,自谓无愧良直,而王乔凫履,出于《风俗通》,左慈羊鸣,传于《抱朴子》。
朱紫不别,秽莫大焉。
沈氏著书,好诬先代,于晋则故造奇说,在宋则多出谤言,前史所载,已讥其谬矣。
而魏收党附北朝,尤苦南国,承其诡妄,重以加诸。
遂云马叡出于牛金,刘骏上淫路氏。
可谓助桀为虐,幸人之灾。
寻其生绝胤嗣,死遭剖斩,盖亦阴过之所致也。
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恢谐小辩,或神鬼怪物。
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
皇朝新撰《晋史》,多采以为书。
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说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
夫郡国之记,谱谍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
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至如“江东五俊”,始自《会稽典录》,“颍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
苟不加以研核,何以详其是非?又讹言难信,传闻多失,至如曾参杀人,不疑盗嫂,翟义不死,诸葛犹存,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倘无明白,其谁曰不然。
故蜀相薨于渭滨,《晋书》称呕血而死;魏君崩于马圈,《齐史》云中矢而亡;沈炯骂书,河北以为王伟;魏收草檄,关西谓之邢邵。
夫同说一事,而
”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
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观夫丘明受《经》立《传》,广包诸国,盖当时有《周志》、《晋乘》、《楚杌》等篇,遂乃聚而编之,混成一录。
向使专凭鲁策,独询孔氏,何以能殚见洽闻,若斯之博也?马迁《史记》,采《世本》、《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
至班固《汉书》,则全同太史。
自太初已后,又杂引刘氏《新序》、《说苑》、《七略》之辞。
此并当代雅言,事无邪僻,故能取信一时,擅名千载。
但中世作者,其流日烦,虽国有策书,杀青不暇,而百家诸子,私存撰录,寸有所长,实广闻见。
其失之者,则有苟出异端,虚益新事,至如禹生启石,伊产空桑,海客乘槎以登汉,姮娥窃药以奔月。
如斯踳驳,不可殚论,固难以污南、董之片简,沾班、华之寸札。
而嵇康《高士传》,好聚七国寓言,玄晏《帝王纪》,多采《六经》图谶,引书之误,其萌于此矣。
至范晔增损东汉一代,自谓无愧良直,而王乔凫履,出于《风俗通》,左慈羊鸣,传于《抱朴子》。
朱紫不别,秽莫大焉。
沈氏著书,好诬先代,于晋则故造奇说,在宋则多出谤言,前史所载,已讥其谬矣。
而魏收党附北朝,尤苦南国,承其诡妄,重以加诸。
遂云马叡出于牛金,刘骏上淫路氏。
可谓助桀为虐,幸人之灾。
寻其生绝胤嗣,死遭剖斩,盖亦阴过之所致也。
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恢谐小辩,或神鬼怪物。
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
皇朝新撰《晋史》,多采以为书。
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说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
夫郡国之记,谱谍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
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至如“江东五俊”,始自《会稽典录》,“颍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
苟不加以研核,何以详其是非?又讹言难信,传闻多失,至如曾参杀人,不疑盗嫂,翟义不死,诸葛犹存,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倘无明白,其谁曰不然。
故蜀相薨于渭滨,《晋书》称呕血而死;魏君崩于马圈,《齐史》云中矢而亡;沈炯骂书,河北以为王伟;魏收草檄,关西谓之邢邵。
夫同说一事,而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故知《书》之所起远矣。
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
”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
推此三说,其义不同。
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
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
上自文、武,下终灵、景。
甚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
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
期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
自宗周既殒,《书》体遂废,迄乎汉、魏,无能继者。
至晋广陵相鲁国孔衍,以为国史所以表言行,昭法式,至于人理常事,不足备列。
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
由是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凡为二十六卷。
至隋秘书监太原王劭,又录开皇、仁寿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
寻其义例,皆准《尚书》。
原夫《尚书》之所记也,若君臣相对,词旨可称,则一时之言,累篇咸载。
如言无足纪,语无可述,若此故事,虽有脱略,而观者不以为非。
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剪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
故舒元所撰《汉》、《魏》等书,不行于代也。
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昔之所忽,而今之所要。
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
案《汲冢琐语》太丁时事,且为《夏殷春秋》。
孔子曰:“疏记通知远,《书》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
”知《春秋》始作
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故知《书》之所起远矣。
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
”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
推此三说,其义不同。
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
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
上自文、武,下终灵、景。
甚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
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
期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
自宗周既殒,《书》体遂废,迄乎汉、魏,无能继者。
至晋广陵相鲁国孔衍,以为国史所以表言行,昭法式,至于人理常事,不足备列。
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
由是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凡为二十六卷。
至隋秘书监太原王劭,又录开皇、仁寿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
寻其义例,皆准《尚书》。
原夫《尚书》之所记也,若君臣相对,词旨可称,则一时之言,累篇咸载。
如言无足纪,语无可述,若此故事,虽有脱略,而观者不以为非。
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剪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
故舒元所撰《汉》、《魏》等书,不行于代也。
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昔之所忽,而今之所要。
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
案《汲冢琐语》太丁时事,且为《夏殷春秋》。
孔子曰:“疏记通知远,《书》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
”知《春秋》始作
孔安国有云:《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
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
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
降逮《史》、《汉》,以记事为宗,至于表志杂传,亦时复立序。
文兼史体,状若子书,然可与诰誓相参,风雅齐列矣。
迨华峤《后汉》,多同班氏。
如《刘平》、《江革》等传,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义养亲。
此则《前汉·王贡传》体,其篇以四皓为始也。
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坚之亚欤?
爰洎范晔,始革其流,遗弃史才,矜衒文彩。
后来所作,他皆若斯。
如是迁、固之道忽诸,微婉之风替矣。
若乃《后妃》、《列女》、《文苑》、《儒林》,凡此之流,范氏莫不列序。
夫前史所有,而我书独无,世之作者,以为耻愧。
故上自《晋》、《宋》,下及《陈》、《隋》,每书必序,课成其数。
盖为史之道,以古传今,古既有之,今何为者?滥觞笔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
譬夫方朔始为《客难》,续以《宾戏》、《解嘲》;枚乘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
音辞虽异,旨趣皆同。
此乃读者所厌闻,老生之恒说也。
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
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
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左氏立传,显其区域。
科条一辨,彪炳可观。
降及战国,迄乎有晋,年逾五百,史不乏才,虽其体屡变,而斯文终绝。
唯令升先觉,远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晋纪》。
邓、孙已下,遂蹑其踪。
史便中兴,于斯为盛。
若沈《宋》之志序,萧《齐》之序录,虽皆以序为名,其实例也。
必定其臧否,征其善恶,干宝、范晔,理切而多功,邓粲、道鸾,词烦而寡要,子显虽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
斯一二家,皆序例之美者。
夫事不师古,匪说攸闻,苟模楷曩贤,理非可讳。
而魏收作例,全取蔚宗,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异夫范依叔骏,班习子长。
攘袂公行,不陷穿窬之罪也?
盖凡例既立,当与纪传相符。
案皇朝《晋书》例云:“凡天子庙号,唯书于卷末。
”依检孝武崩后,竟不言庙曰烈宗。
又案百药《齐书》例云:“人有本行字者,今并书其名。
”依检如高慎、斛律光之徒,多所仍旧,谓之仲密、明月。
此并非言之难,行之难也。
又《晋》、《齐》史例皆云:“坤道卑柔,中宫不可为纪,今编同列传,以戒牝鸡之晨。
”窃惟录皇后者,既为传体,自不可加以纪名。
二史之以后为传,虽云允惬,而解释非理,成其偶中。
所谓画蛇而加以足,反失杯中之酒也。
至于题目失据,褒贬多违,斯并散在诸篇,此可得而略矣。
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
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
降逮《史》、《汉》,以记事为宗,至于表志杂传,亦时复立序。
文兼史体,状若子书,然可与诰誓相参,风雅齐列矣。
迨华峤《后汉》,多同班氏。
如《刘平》、《江革》等传,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义养亲。
此则《前汉·王贡传》体,其篇以四皓为始也。
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坚之亚欤?
爰洎范晔,始革其流,遗弃史才,矜衒文彩。
后来所作,他皆若斯。
如是迁、固之道忽诸,微婉之风替矣。
若乃《后妃》、《列女》、《文苑》、《儒林》,凡此之流,范氏莫不列序。
夫前史所有,而我书独无,世之作者,以为耻愧。
故上自《晋》、《宋》,下及《陈》、《隋》,每书必序,课成其数。
盖为史之道,以古传今,古既有之,今何为者?滥觞笔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
譬夫方朔始为《客难》,续以《宾戏》、《解嘲》;枚乘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
音辞虽异,旨趣皆同。
此乃读者所厌闻,老生之恒说也。
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
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
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左氏立传,显其区域。
科条一辨,彪炳可观。
降及战国,迄乎有晋,年逾五百,史不乏才,虽其体屡变,而斯文终绝。
唯令升先觉,远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晋纪》。
邓、孙已下,遂蹑其踪。
史便中兴,于斯为盛。
若沈《宋》之志序,萧《齐》之序录,虽皆以序为名,其实例也。
必定其臧否,征其善恶,干宝、范晔,理切而多功,邓粲、道鸾,词烦而寡要,子显虽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
斯一二家,皆序例之美者。
夫事不师古,匪说攸闻,苟模楷曩贤,理非可讳。
而魏收作例,全取蔚宗,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异夫范依叔骏,班习子长。
攘袂公行,不陷穿窬之罪也?
盖凡例既立,当与纪传相符。
案皇朝《晋书》例云:“凡天子庙号,唯书于卷末。
”依检孝武崩后,竟不言庙曰烈宗。
又案百药《齐书》例云:“人有本行字者,今并书其名。
”依检如高慎、斛律光之徒,多所仍旧,谓之仲密、明月。
此并非言之难,行之难也。
又《晋》、《齐》史例皆云:“坤道卑柔,中宫不可为纪,今编同列传,以戒牝鸡之晨。
”窃惟录皇后者,既为传体,自不可加以纪名。
二史之以后为传,虽云允惬,而解释非理,成其偶中。
所谓画蛇而加以足,反失杯中之酒也。
至于题目失据,褒贬多违,斯并散在诸篇,此可得而略矣。
昔《诗》、《书》既成,而毛、孔立《传》。
《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
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
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
惟此二名,其归一揆。
如韩、戴、服、郑,钻仰《六经》,裴、李、应、晋,训解《三史》,开导后学,发明先义,古今传授,是曰儒宗。
既而史传小书,人物杂记,若挚虞之《三辅决录》,陈寿之《季汉辅臣》,周处之《阳羡风土》,常璩之《华阳士女》,文言美辞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
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
次有好事之子,思广异闻,而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庶凭骥尾,千里绝群,遂乃掇众史之异辞,补前书之所阙。
若裴松之《三国志》,陆澄、刘昭两《汉书》,刘彤《晋纪》,刘孝标《世说》之类是也。
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该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意有所吝,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楉,列为子注。
若萧大圜《淮海乱离志》,羊衒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劭《齐志》之类是也。
榷其得失,求其利害,少期集注《国志》,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
观其书成表献,自此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
陆澄所注班史,多引司马迁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采摘成注,标为异说,有昏耳目,难为披览。
窃惟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
而刘昭采其所捐损,以为补注,言尽非要,事皆不急。
譬夫人有吐果之核,弃药之滓,而愚者乃重加捃拾,洁以登荐,持此为工,多见其无识也。
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鱼,辨穷河豕。
嗟乎!以峻之才识,足堪远大,而不能探赜彪、峤,网罗班、马,方复留情于委巷小说,锐思于流俗短书。
可谓劳而无功,费而无当者矣。
自兹已降,其失逾甚。
若萧、羊之琐杂,王、宋之鄙碎,言殊拣金,事比鸡肋,异体同病,焉可胜言。
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或自我作故,记录无限,规检不存,难以存一家之格言,千载之楷则。
凡诸作者,可不详之?
至若郑玄、王肃述《五经》而各异,何休、马融论《三传》而竞爽。
欲加商榷,其流实繁。
斯则义涉儒家,言非史氏,今并不书于此焉。
《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
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
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
惟此二名,其归一揆。
如韩、戴、服、郑,钻仰《六经》,裴、李、应、晋,训解《三史》,开导后学,发明先义,古今传授,是曰儒宗。
既而史传小书,人物杂记,若挚虞之《三辅决录》,陈寿之《季汉辅臣》,周处之《阳羡风土》,常璩之《华阳士女》,文言美辞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
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
次有好事之子,思广异闻,而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庶凭骥尾,千里绝群,遂乃掇众史之异辞,补前书之所阙。
若裴松之《三国志》,陆澄、刘昭两《汉书》,刘彤《晋纪》,刘孝标《世说》之类是也。
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该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意有所吝,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楉,列为子注。
若萧大圜《淮海乱离志》,羊衒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劭《齐志》之类是也。
榷其得失,求其利害,少期集注《国志》,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
观其书成表献,自此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
陆澄所注班史,多引司马迁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采摘成注,标为异说,有昏耳目,难为披览。
窃惟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
而刘昭采其所捐损,以为补注,言尽非要,事皆不急。
譬夫人有吐果之核,弃药之滓,而愚者乃重加捃拾,洁以登荐,持此为工,多见其无识也。
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鱼,辨穷河豕。
嗟乎!以峻之才识,足堪远大,而不能探赜彪、峤,网罗班、马,方复留情于委巷小说,锐思于流俗短书。
可谓劳而无功,费而无当者矣。
自兹已降,其失逾甚。
若萧、羊之琐杂,王、宋之鄙碎,言殊拣金,事比鸡肋,异体同病,焉可胜言。
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或自我作故,记录无限,规检不存,难以存一家之格言,千载之楷则。
凡诸作者,可不详之?
至若郑玄、王肃述《五经》而各异,何休、马融论《三传》而竞爽。
欲加商榷,其流实繁。
斯则义涉儒家,言非史氏,今并不书于此焉。
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
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
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
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
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
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
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
嗟予小子,兼而有之。
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
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
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
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
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
博采众议,爰定兹名。
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
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
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
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
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
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
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
嗟予小子,兼而有之。
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
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
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
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
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
博采众议,爰定兹名。
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
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
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迄乎秦世,分为七雄。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
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皆迁所创,岂以自我作故,而名实无准。
且诸侯、大夫,家国本别。
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而前后一统,俱归世家。
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何以责季孙之八佾舞庭,管氏之三归反坫?又列号东帝,抗衡西秦,地方千里,高视六国,而没其本号,唯以田完制名,求之人情,孰谓其可?
当汉氏之有天下也,其诸侯与古不同。
夫古者诸侯,皆即位建元,专制一国,绵绵瓜瓞,卜世长久。
至于汉代则不然。
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异姓封侯者,必从宦天朝,不临方域。
或传国唯止一身,或袭爵方经数世,虽名班胙土,而礼异人君,必编世家,实同列传。
而马迁强加别录,以类相从,虽得画一之宜,讵识随时之义?
盖班《汉》知其若是,厘革前非。
至如萧、曹茅土之封,荆、楚葭莩之属,并一概称传,无复世家,事势当然,非矫枉也。
自兹已降,年将四百。
及魏有中夏,而扬、益不宾,终亦受屈中朝,见称伪主。
为史者必题之以纪,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则下同臣妾。
梁主敕撰《通史》,定为吴、蜀世家。
持彼僣君,比诸列国,去太去甚,其得折冲之规乎!次有子显《齐书》,北编《魏虏》;牛弘《周史》,南记萧詧。
考其传体,宜曰世家。
但近古著书,通无此称。
用使马迁之目,湮没不行;班固之名,相传靡易者矣。
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迄乎秦世,分为七雄。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
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皆迁所创,岂以自我作故,而名实无准。
且诸侯、大夫,家国本别。
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而前后一统,俱归世家。
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何以责季孙之八佾舞庭,管氏之三归反坫?又列号东帝,抗衡西秦,地方千里,高视六国,而没其本号,唯以田完制名,求之人情,孰谓其可?
当汉氏之有天下也,其诸侯与古不同。
夫古者诸侯,皆即位建元,专制一国,绵绵瓜瓞,卜世长久。
至于汉代则不然。
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异姓封侯者,必从宦天朝,不临方域。
或传国唯止一身,或袭爵方经数世,虽名班胙土,而礼异人君,必编世家,实同列传。
而马迁强加别录,以类相从,虽得画一之宜,讵识随时之义?
盖班《汉》知其若是,厘革前非。
至如萧、曹茅土之封,荆、楚葭莩之属,并一概称传,无复世家,事势当然,非矫枉也。
自兹已降,年将四百。
及魏有中夏,而扬、益不宾,终亦受屈中朝,见称伪主。
为史者必题之以纪,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则下同臣妾。
梁主敕撰《通史》,定为吴、蜀世家。
持彼僣君,比诸列国,去太去甚,其得折冲之规乎!次有子显《齐书》,北编《魏虏》;牛弘《周史》,南记萧詧。
考其传体,宜曰世家。
但近古著书,通无此称。
用使马迁之目,湮没不行;班固之名,相传靡易者矣。
盖谱之建名,起于周代,表之所作,因谱象形。
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
”此其证欤?
夫以表为文,用述时事,施彼谱牒,容或可取,载诸史传,未见其宜。
何者?
《易》以六爻穷变化,《经》以一字成褒贬,《传》包五始,《诗》含六义。
故知文尚简要,语恶烦芜,何必款曲重沓,方称周备。
观马迁《史记》则不然矣。
夫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以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
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
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可胜道哉!
既而班、《东》二史,各相祖述,迷而不悟,无异逐狂。
必曲为铨择,强加引进,则列国年表或可存焉。
何者?当春秋、战国之时,天下无主,群雄错峙,各自年表。
若申之于表以统其时,则诸国分年,一时尽见。
如两汉御历,四海成家,公卿既为臣子,王侯才比郡县,何用表其年数,以别于天子者哉!
又有甚于斯者。
异哉,班氏之《人表》也!区别九品,网罗千载,论世则异时,语姓则他族。
自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使善恶相从,先后为次,何藉而为表乎?且其书上自庖犠,下穷嬴氏,不言汉事,而编入《汉书》,鸠居鹊巢,茑施松上,附生疣赘,不知剪截,何断而为限乎?
至法盛书载中兴,改表为注,名目虽巧,芜累亦多。
当晋氏播迁,南据扬、越,魏宗勃起,北雄燕、代,其间诸伪,十有六家,不附正朔,自相君长。
崔鸿著表,颇有甄明,比于《史》、《汉》群篇,其要为切者矣。
若诸子小说,编年杂记,如韦昭《洞纪》、陶弘景《帝代年历》,皆因表而作,用成其书。
既非国史之流,故存而不述。
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
”此其证欤?
夫以表为文,用述时事,施彼谱牒,容或可取,载诸史传,未见其宜。
何者?
《易》以六爻穷变化,《经》以一字成褒贬,《传》包五始,《诗》含六义。
故知文尚简要,语恶烦芜,何必款曲重沓,方称周备。
观马迁《史记》则不然矣。
夫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以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
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
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可胜道哉!
既而班、《东》二史,各相祖述,迷而不悟,无异逐狂。
必曲为铨择,强加引进,则列国年表或可存焉。
何者?当春秋、战国之时,天下无主,群雄错峙,各自年表。
若申之于表以统其时,则诸国分年,一时尽见。
如两汉御历,四海成家,公卿既为臣子,王侯才比郡县,何用表其年数,以别于天子者哉!
又有甚于斯者。
异哉,班氏之《人表》也!区别九品,网罗千载,论世则异时,语姓则他族。
自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使善恶相从,先后为次,何藉而为表乎?且其书上自庖犠,下穷嬴氏,不言汉事,而编入《汉书》,鸠居鹊巢,茑施松上,附生疣赘,不知剪截,何断而为限乎?
至法盛书载中兴,改表为注,名目虽巧,芜累亦多。
当晋氏播迁,南据扬、越,魏宗勃起,北雄燕、代,其间诸伪,十有六家,不附正朔,自相君长。
崔鸿著表,颇有甄明,比于《史》、《汉》群篇,其要为切者矣。
若诸子小说,编年杂记,如韦昭《洞纪》、陶弘景《帝代年历》,皆因表而作,用成其书。
既非国史之流,故存而不述。
孔子曰:“唯名不可以假人。
”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
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
况复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昔夫子修《春秋》,吴、楚称王,而仍旧曰子。
此则褒贬之大体,为前修之楷式也。
马迁撰《史记》,项羽僣盗而纪之曰王,此则真伪莫分,为后来所惑者也。
自兹已降,论谬相因,名讳所施,轻重莫等。
至如更始中兴汉室,光武所臣,虽事业不成,而历数终在。
班、范二史皆以刘玄为目,不其慢乎?
古者二国争盟,晋、楚并称侯伯;七雄力战,齐、秦俱曰帝王。
其间虽胜负有殊,大小不类,未闻势穷者即为匹庶,为屈者乃成寇贼也。
至于近古则不然,当汉氏云亡,天下鼎峙,论王道则曹逆而刘顺,语国祚则魏促而吴长。
但以地处函夏,人传正朔,度长絜短,魏实居多。
二方之于上国,亦犹秦缪、楚庄与文、襄而并霸。
逮作者之书事也,乃没吴、蜀号谥,呼权、备姓名,方于魏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
续以金行版荡,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
晋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
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
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
至萧方等始存诸国各谥,僣帝者皆称之以王。
此则赵犹人君,加以主号;杞用夷礼,贬同子爵。
变通其理,事在合宜,小道可观,见于萧氏者矣。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降及曹氏,祖名多滥,必无愧德,其唯武王。
故陈寿《国志》,独呼武曰祖,至于文、明,但称帝而已。
自晋已还,窃号者非一。
如成、穆两帝,刘、萧二明,梁简文兄弟,齐武成昆季,斯或承家之僻王,或亡国之庸主,不谥灵缪,为幸已多,犹曰祖宗,孰云其可?而史臣载削,曾无辨明,每有所书,必存庙号,何以申劝沮之义,杜渝滥之源者乎?
又位乃人臣,迹参王者,如周之亶父、季历,晋之仲达、师、昭,追尊建名,此诸天子,可也。
必若当涂所出,宦官携养,帝号徒加,人望不惬。
故《国志》所录,无异匹夫,应书其人,直云皇之祖考也而已。
至如元氏,起于边朔,其君乃一部之酋之长耳。
道武追崇所及,凡二十六君。
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而《魏书?序纪》,袭其虚号,生则谓之帝,死则谓之崩,何异沐猴而冠,腐鼠称璞者矣!
夫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
至若诸侯无谥者,战国已上谓之今王;天子见黜者,汉、魏已后谓之少帝。
周衰有共和之相,楚弑有郏敖之主,赵佗而曰尉佗,英布而曰鲸布,豪杰则平林、新市,寇贼则黄巾、赤眉,园、
”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
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
况复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昔夫子修《春秋》,吴、楚称王,而仍旧曰子。
此则褒贬之大体,为前修之楷式也。
马迁撰《史记》,项羽僣盗而纪之曰王,此则真伪莫分,为后来所惑者也。
自兹已降,论谬相因,名讳所施,轻重莫等。
至如更始中兴汉室,光武所臣,虽事业不成,而历数终在。
班、范二史皆以刘玄为目,不其慢乎?
古者二国争盟,晋、楚并称侯伯;七雄力战,齐、秦俱曰帝王。
其间虽胜负有殊,大小不类,未闻势穷者即为匹庶,为屈者乃成寇贼也。
至于近古则不然,当汉氏云亡,天下鼎峙,论王道则曹逆而刘顺,语国祚则魏促而吴长。
但以地处函夏,人传正朔,度长絜短,魏实居多。
二方之于上国,亦犹秦缪、楚庄与文、襄而并霸。
逮作者之书事也,乃没吴、蜀号谥,呼权、备姓名,方于魏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
续以金行版荡,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
晋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
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
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
至萧方等始存诸国各谥,僣帝者皆称之以王。
此则赵犹人君,加以主号;杞用夷礼,贬同子爵。
变通其理,事在合宜,小道可观,见于萧氏者矣。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降及曹氏,祖名多滥,必无愧德,其唯武王。
故陈寿《国志》,独呼武曰祖,至于文、明,但称帝而已。
自晋已还,窃号者非一。
如成、穆两帝,刘、萧二明,梁简文兄弟,齐武成昆季,斯或承家之僻王,或亡国之庸主,不谥灵缪,为幸已多,犹曰祖宗,孰云其可?而史臣载削,曾无辨明,每有所书,必存庙号,何以申劝沮之义,杜渝滥之源者乎?
又位乃人臣,迹参王者,如周之亶父、季历,晋之仲达、师、昭,追尊建名,此诸天子,可也。
必若当涂所出,宦官携养,帝号徒加,人望不惬。
故《国志》所录,无异匹夫,应书其人,直云皇之祖考也而已。
至如元氏,起于边朔,其君乃一部之酋之长耳。
道武追崇所及,凡二十六君。
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而《魏书?序纪》,袭其虚号,生则谓之帝,死则谓之崩,何异沐猴而冠,腐鼠称璞者矣!
夫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
至若诸侯无谥者,战国已上谓之今王;天子见黜者,汉、魏已后谓之少帝。
周衰有共和之相,楚弑有郏敖之主,赵佗而曰尉佗,英布而曰鲸布,豪杰则平林、新市,寇贼则黄巾、赤眉,园、
昔汲冢竹书是曰《纪年》,《吕氏春秋》肇立纪号。
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
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
后世因之,守而勿失。
譬夫行夏时之正朔,服孔门之教义者,虽地迁陵谷,时变质文,而此道常行,终莫之能易也。
然迁之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斯诚谠矣。
但区域既定,而疆理不分,遂令后之学者罕详其义。
案:姬自后稷至于西伯,嬴自伯翳至于庄襄,爵乃诸侯,而名隶本纪。
若以西伯、在襄以上,别作周、秦世家,持殷纣以对武王,拔秦始以承周赧,使帝王传授,昭然有别,岂不善乎?必以西北以前,其事简约,别加一目,不足成篇。
则伯翳之至庄襄,其书先成一卷,而不共世家等列,辄与本纪同编,此尤可怪也。
项羽僣盗而死,未得成君,求之于古,则齐无知、卫州吁之类也。
安得讳其名字,呼之曰王者乎?春秋吴、楚僣拟,书如列国。
假使羽窃帝名,正可抑同群盗,况其名曰西楚,号止霸王者乎?霸王者,即当时诸侯。
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
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
曹武虽曰人臣,实同王者,以未登帝位,国不建元。
陈《志》权假汉年,编作《魏纪》,犹两《汉书》首列秦、莽之正朔也。
后来作者,宜准于斯。
而陆机《晋书》,列纪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编年。
年既不编,何纪之有?夫位终北面,一概人臣,倘追加大号,止入传限,是以弘嗣《吴史》,不纪孙和,缅求故实,非无往例。
逮伯起之次《魏书》,乃编景穆于本纪,以戾园虚谥,间厕武、昭,欲使百世之中,若为鱼贯。
又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
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其书事委曲,付之列传。
此其义也。
如近代述者,魏著作、李安平之徒,其撰《魏》、《齐》二史,于诸帝篇,或杂载臣下,或兼言他事,巨细毕书,洪纤备录。
全为传体,有异纪文,迷而不悟,无乃太甚。
世之读者,幸为详焉。
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
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
后世因之,守而勿失。
譬夫行夏时之正朔,服孔门之教义者,虽地迁陵谷,时变质文,而此道常行,终莫之能易也。
然迁之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斯诚谠矣。
但区域既定,而疆理不分,遂令后之学者罕详其义。
案:姬自后稷至于西伯,嬴自伯翳至于庄襄,爵乃诸侯,而名隶本纪。
若以西伯、在襄以上,别作周、秦世家,持殷纣以对武王,拔秦始以承周赧,使帝王传授,昭然有别,岂不善乎?必以西北以前,其事简约,别加一目,不足成篇。
则伯翳之至庄襄,其书先成一卷,而不共世家等列,辄与本纪同编,此尤可怪也。
项羽僣盗而死,未得成君,求之于古,则齐无知、卫州吁之类也。
安得讳其名字,呼之曰王者乎?春秋吴、楚僣拟,书如列国。
假使羽窃帝名,正可抑同群盗,况其名曰西楚,号止霸王者乎?霸王者,即当时诸侯。
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
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
曹武虽曰人臣,实同王者,以未登帝位,国不建元。
陈《志》权假汉年,编作《魏纪》,犹两《汉书》首列秦、莽之正朔也。
后来作者,宜准于斯。
而陆机《晋书》,列纪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编年。
年既不编,何纪之有?夫位终北面,一概人臣,倘追加大号,止入传限,是以弘嗣《吴史》,不纪孙和,缅求故实,非无往例。
逮伯起之次《魏书》,乃编景穆于本纪,以戾园虚谥,间厕武、昭,欲使百世之中,若为鱼贯。
又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
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其书事委曲,付之列传。
此其义也。
如近代述者,魏著作、李安平之徒,其撰《魏》、《齐》二史,于诸帝篇,或杂载臣下,或兼言他事,巨细毕书,洪纤备录。
全为传体,有异纪文,迷而不悟,无乃太甚。
世之读者,幸为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