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荀卿有云:远略近详。
则知史之详略不均,其为患者久矣。
及干令升《史议》,历诋诸家,而独归美《左传》,云:“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遗。
斯盖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
”又张世伟著《班马优劣论》,云:“迁叙三千年事,五十万言,固叙二百四十年事,八十万言。
是班不如马也。
”然则自古论史之烦省者,咸以左氏为得,史公为次,孟坚为甚。
自魏、晋已还,年祚转促,而为其国史,亦不减班《书》。
此则后来逾烦,其失弥甚者矣。
余以为近史芜累,诚则有诸,亦犹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
辄求其本意,略而论之。
何者?当春秋之时,诸侯力争,各闭境相拒,关梁不通。
其有吉凶大事,见知于他国者,或因假道而方闻,或以通盟而始赴。
苟异于是,则无得而称。
鲁史所书,实用此道。
至如秦、燕之据有西北,楚、越之大启东南,地僻界于诸戎,人罕通于上国。
故载其行事,多有阙如。
且其书自宣、成以前,三纪而成一卷,至昭、襄已下,数年而占一篇。
是知国阻隔者,记载不详,年浅近者,撰录多备。
此丘明随闻见而成传,何有故为简约者哉!
及汉氏之有天下也,普天率土,无思不服。
会计之吏,岁奏于阙廷;輶轩之使,月驰于郡国。
作者居府于京兆,征事于四方,用使夷夏必闻,远近无隔。
故汉氏之史,所以倍增于《春秋》也。
降及东京,作者弥众。
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多髦俊。
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
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
此中兴之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
夫英贤所出,何国而无?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
是以谢承尤悉江左,京洛事缺于三吴;陈寿偏委蜀中,巴、梁语详于二国。
如宋、齐受命,梁、陈握纪,或地比《禹贡》一州,或年方秦氏二世。
夫地之偏小,年之窘迫,适使作者采访易洽,巨细无遗,耆旧可询,隐讳咸露。
此小国之史,所以不减于大邦也。
夫论史之烦省者,但当要其事有妄载,苦于榛芜,言有阙书,伤于简略,斯则可矣。
必量世事之厚薄,限篇第以多少,理则不然。
且必谓丘明为省也,若介葛辨犠于牛鸣,叔孙志梦于天压,楚人教晋以拔旆,城者讴华以弃甲。
此而毕书,岂得谓之省邪?且必谓《汉书》为烦也,若武帝乞浆于柏父,陈平献计于天山,长沙戏舞以请地,杨仆怙宠而移关。
此而不录,岂得谓之烦邪?由斯而言,则史之烦省不中,从可知矣。
又古今有殊,浇淳不等。
帝尧则天称大,《书》惟一篇;周武观兵孟津,言成三誓;伏犠止画八卦,文王加以《
在昔三坟、五典、春秋、梼杌,即上代帝王之书,中古诸侯之记。
行诸历代,以为格言。
其余外传,则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语》载言,传诸孔氏。
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
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
爰及近古,斯道渐烦。
史氏流别,殊途并鹜。
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
夫皇王受命,有始有卒,作者著述,详略难均。
有权记当时,不终一代,若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载记》、王韶《晋安陆纪》、姚最《梁后略》,此之谓偏纪者也。
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怀旧志》、卢子行《知己传》。
此之谓小录者也。
国史之任,记事记言,视听不该,必有遗逸。
于是好奇之士,补其所亡,若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纪》、顾协《琐语》、谢绰《拾遗》。
此之谓逸事者也。
街谈巷议,时有可观,小说卮言,犹贤于已。
故好事君子,无所弃诸,若刘义庆《世说》、裴荣期《语林》、孔思尚《语录》、阳玠松《谈薮》。
此之谓琐言者也。
汝、颍奇士,江、汉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
故乡人学者,编而记之,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会稽典录》。
此之谓郡书者也。
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
由是纪其先烈,贻厥后来,若扬雄《家谍》、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历》。
此之谓家史者也。
贤士贞女,类聚区分,虽百行殊途,而同归于善。
则有取其所好,各为之录,若刘向《列女》、梁鸿《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
此之谓别传者也。
阴阳为炭,造化为工,流形赋象,于何不育。
求其怪物,有广异闻,若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
此之谓杂记者也。
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
此之谓地理书者也。
帝王桑梓,列圣遗尘,经始之制,不恒厥所。
苟能书其轨则,可以龟镜将来,若潘岳《关中》、陆机《洛阳》、《三辅黄图》、《建康宫殿》。
此之谓都邑簿者也。
大抵偏纪、小录之书,皆记即日当时之事,求诸国史,最为实录。
然皆言多鄙朴,事罕圆备,终不能成其不刊,永播来叶,
在昔三坟、五典、春秋、梼杌,即上代帝王之书,中古诸侯之记。
行诸历代,以为格言。
其余外传,则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语》载言,传诸孔氏。
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
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
爰及近古,斯道渐烦。
史氏流别,殊途并鹜。
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
夫皇王受命,有始有卒,作者著述,详略难均。
有权记当时,不终一代,若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载记》、王韶《晋安陆纪》、姚最《梁后略》,此之谓偏纪者也。
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怀旧志》、卢子行《知己传》。
此之谓小录者也。
国史之任,记事记言,视听不该,必有遗逸。
于是好奇之士,补其所亡,若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纪》、顾协《琐语》、谢绰《拾遗》。
此之谓逸事者也。
街谈巷议,时有可观,小说卮言,犹贤于已。
故好事君子,无所弃诸,若刘义庆《世说》、裴荣期《语林》、孔思尚《语录》、阳玠松《谈薮》。
此之谓琐言者也。
汝、颍奇士,江、汉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
故乡人学者,编而记之,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会稽典录》。
此之谓郡书者也。
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
由是纪其先烈,贻厥后来,若扬雄《家谍》、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历》。
此之谓家史者也。
贤士贞女,类聚区分,虽百行殊途,而同归于善。
则有取其所好,各为之录,若刘向《列女》、梁鸿《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
此之谓别传者也。
阴阳为炭,造化为工,流形赋象,于何不育。
求其怪物,有广异闻,若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
此之谓杂记者也。
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
此之谓地理书者也。
帝王桑梓,列圣遗尘,经始之制,不恒厥所。
苟能书其轨则,可以龟镜将来,若潘岳《关中》、陆机《洛阳》、《三辅黄图》、《建康宫殿》。
此之谓都邑簿者也。
大抵偏纪、小录之书,皆记即日当时之事,求诸国史,最为实录。
然皆言多鄙朴,事罕圆备,终不能成其不刊,永播来叶,
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驹之过隙,犹且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闻。
上起帝王,下穷匹庶,近则朝廷之士,远则山林之客,谅其于功也名也,莫不汲汲焉,孜孜焉。
夫如是者何哉?皆以图不朽之事也。
何者而称不朽乎?盖书名竹帛而已。
向使世无竹帛,时缺史官,虽尧、舜之与桀、纣,伊、周之与莽、卓,夷、惠之与跖,蹻,商、冒之与曾、闵,俣一从物化。
坟土未干,则善恶不分,妍媸永灭者矣。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
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干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
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故备陈其事,编之于后。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
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
至于三代,其数渐繁。
案《周官》、《礼记》,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
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曲礼》曰:“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大戴礼》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则有司过之史。
”《韩诗外传》云:“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太史令也。
”斯则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名目既多,职务咸异。
至于诸侯列国亦各有史官,求其位号,一同王者。
至于孔甲、尹逸,名重夏、殷,史佚、倚相,誉高周、楚,晋则伯黡司籍,鲁则丘明受经,此并历代史臣之可得言者。
降及战国,史氏无废。
盖赵鞅,晋之一大夫尔,有直臣书过,操简笔于门下。
田文,齐之一公子尔,每坐对宾客,侍史记于屏风。
至若秦、赵二主渑池交会,各命其御史书某年某月鼓瑟、鼓缶。
此则《春秋》“君举必书”之义也。
然则官虽无缺,而书尚有遗,故史臣等差,莫辨其序。
案《吕氏春秋》曰:“夏太史终古见桀惑乱,载其图法出奔商。
商太史向挚见纣迷乱,载其图法出奔周。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亦以其法归周。
”又《春秋》晋、齐太史书赵、崔之弑;郑公孙黑强与于盟,使太史书其名,且曰七子。
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然则诸史之任,太史其最优乎?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章》。
此则自夏迄秦,斯职无改者矣。
汉兴之世,武帝又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司
侧闻丰城戢耀,骇电之辉俄剖;沙邱跪迹,蹑云之辔载驰。
然则激溜侵星,佩潜蛟于壮武;腾镳历块,骋蹀骏于咸阳。
且煦辙波鳞,侧羡鳌潭之跃;触笼云翼,扃望鹏程之迅。
是以齐郊夕唱,牛歌掞白石之词;汉境朝趋,车候警拂尘之思。
伏惟某公腾澜浴景,浚灵派以含珠;擢干捎云,翊孤岩而耸桂。
崇基叠秀,匡霸道于周盟;茂绪联辉,赞文场于汉戚。
伟龙章之秀质,腾孔雀于觿年,叶凤彩之英姿,辩蟾精于弱岁。
灵台宏远,骋霄练于霜潭;册府幽深,绚朝虹于璧渚。
心波湛汉,泳耀魄于黄陂;情岳干天,韬风云于嵇巘。
龙津共济竞欣登御之车;芜室钦贤,必揽澄清之辔。
郁文条而耀彩,藻逸潘花;蔚词锋而衒奇,光浮卫玉。
然则昆溪既琢,必见山川之精。
树羽已悬,行嗣云韶之响。
是以佐龟阴而演化,务肃百城;翼麟壤以宣风,恩覃千里。
徽猷克著,逾盛德于休徵;声绩聿宣,轶英规于恭祖。
佩吕刀而邵美,已赞褰惟之游;屈庞骥而流芳,将骋仁风之驾。
加以侧阶引彦,鉴鬷子之微言;倒屣延宾,辩王生之雅量。
故使圆流之下,探照乘于长波;高岫之巅,剖连城于幽石。
某瓶筲小器,蟭蚊末材。
环带峄桐,戢晞旸之厚德;傍邻汶筱,慕贯时之贞劲。
但以容膝一邱,曲阜之瓢遽切;枕肱五亩,成都之壁已穷。
担石厌于糟糠,负薪疲于裋褐。
然而少奉过庭之训,长趋克已之方。
弋志书林,咀风骚于七略;耘情艺圃,偃图籍于九流。
洒惠渥于羊陂,屡泛文通之麦;峻曲岸于莺谷,时遗公叔之冠。
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馀香于露薄,垂芬有十步之芳。
而乃恧迹鲁鸿,非荆山之抵鹊;簉名韩犬,叹稽阜之横梁。
方今玉琯躔秋,金风动籁。
吴宫归乙,望阴岫以依迟;素林返雁,候阳潮而低举。
籯金味道之子,侔纁帛以弹冠;悄玉含毫之人,望弓旌而翘足。
窃不揆于庸识,辄轻似于扬庭。
所冀曲逮恩波,时流咳唾。
傥能分其斗水,济濡沫之枯鳞;惠以馀光,照霜栖之寒女。
得使伏枥驽蹇,希骐骥而蹀足;窜棘翩翾,排鸳鸾而刷羽。
则捐躯匪吝,碎首无辞。
虽复投报杨金,君子以之贻戒;效诚魏草,小人之所怀恩。
轻渎威严,深惧履尾。
载尘听览,迫甚蹈冰。
谨启。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
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
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
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
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
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
于时年甫十有二矣。
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
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
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
次又读《史》、《汉》、《三国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
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
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于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
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
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
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间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
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
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
于是郝然自失,无辞以对。
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
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
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
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及年以过立,言悟日多,常恨时无同好,可与言者。
维东海徐坚,晚与之遇,相得甚欢,虽古者伯牙之识锺期,管仲之知鲍叔,不是过也。
复有永城朱敬则、沛国刘允济、义兴薛谦光、河南元行冲、陈留吴兢、寿春裴怀古,亦以言议见许,道术相知。
所有扬榷,得尽怀抱。
每云:“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昔仲尼以睿圣明哲,天纵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惧览之者之不一,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以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入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迄于周。
其文不刊,为后王法。
自兹厥后,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嗟予小子,敢当此任!其于史传也,尝欲自班、马已降,讫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
但以无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末俗,取咎时人,徒有其劳,而莫之见赏。
所以每握管叹息,迟回者久之。
非欲之而不能,实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载笔见推。
由是三为史臣,再入东观。
每惟皇家受命,多历年所,史
夫人识有不烛,神有不明,则真伪莫分,邪正靡别。
昔人有以发绕炙误其国君者,有置毒于胙诬其太子者。
夫发经炎炭,必致焚灼;毒味经时,无复杀害。
而行之者伪成其事,受之者信以为然。
故使见咎一时,取怨千载。
夫史传叙事,亦多如此。
其有道理难凭,欺诬可见。
如古来学者,莫觉其非,盖往往有焉。
今聊举一二,加以驳难,列之于左。
《史记》本纪曰:瞽叟使舜穿井,为匿空旁出。
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
瞽叟、象喜,以舜为己死。
象乃止舜宫。
难曰:夫杳冥不测,变化无恒,兵革所不能伤,网罗所不能制,若左慈易质为羊,刘根窜形入壁是也。
时无可移,祸有必至,虽大圣所不能免,若姬伯拘于羑里,孔父阨于陈、蔡是也。
然俗之愚者,皆谓彼幻化,是为圣人。
岂知圣人智周万物,才兼百行,若斯而已,与夫方内之士,有何异哉!如《史记》云重华入于井中,匿空而去,此则其意以舜是左慈、刘根之类,非姬伯、孔父之徒。
苟识事如斯,难以语夫圣道矣。
且案太史公云:黄帝、尧、舜轶事,时时见于他说。
余择其言尤雅者,著为本纪书首。
若如向之所述,岂可谓之雅邪?
又《史记·滑稽传》:孙叔敖为楚相,楚王以霸。
病死,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
优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象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为寿,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欲以为相。
难曰:盖语有之:“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故窊隆异等,修短殊姿,皆禀之自然,得诸造化。
非由仿效,俾有迁革。
如优孟之象孙叔敖也,衣冠谈说,容或乱真,眉目口鼻,如何取类?而楚王与其左右曾无疑惑者邪?昔陈焦既亡,累年而活;秦谍从缢,六日而苏。
顾使竹帛显书,古今称怪。
况叔敖之殁,时日已久,楚王必谓其复生也,先当诘其枯骸再肉所由,阖棺重开所以。
岂有片言不接,一见无疑,遽欲加以宠荣,复其禄位!此乃类中行事,岂人伦所为者哉!
又《史记·田敬仲世家》曰:“田常成子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
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难曰:夫人既从物故,然后加以易名。
田常见存,而遽呼以谥,此之不实,明然可知。
又案《左氏传》,石碏曰:“陈恒公方有宠于王。
”《论语》,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史记》,家令说太上皇曰:“高祖虽子,人主也。
”诸如此说,其例皆同。
然而事由过误,易为笔削。
若《田氏世家》之论成子也,乃结以韵语,纂成歌词,欲加刊正,无可厘革。
故独举其失,以为标冠云。
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曰:“孔子既殁,有若状似孔
盖古之史氏,区分有二焉:一曰记言,二曰记事。
而古人所学,以言为首。
至若虞、夏之典,商、周之诰,仲虺、周任之言,史佚、臧文之说,凡有游谈、专对、献策、上书者,莫不引为端绪,归其的准。
其于事也则不然。
至若少昊之以鸟名官,陶唐之御龙拜职。
夏氏之中衰也,其盗有后羿、寒浞;齐邦之始建也,其君有蒲姑、伯陵。
斯并开国承家,异闻其事。
而后世学者,罕传其说。
唯夫博物君子,或粗知其一隅。
此则记事之史不行,而记言之书见重,断可知矣。
及左氏之为《传》也,虽义释本《经》,而语杂它事。
遂使两汉儒者,嫉之若仇。
故二《传》大行,擅名于世。
又孔门之著录也,《论语》专述言辞,《家语》兼陈事业。
而自古学徒相授,唯称《论语》而已。
由斯而谈,并古人轻事重言之明效也。
然则上起唐尧,下终秦穆,其《书》所录,唯有百篇。
而《书》之所载,以言为主。
至于废兴行事,万不记一。
语其缺略,可胜道哉!故令后人有言,唐、虞以下帝王之事,未易明也。
案《论语》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又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又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夫圣人立教,其言若是。
在于史籍,其义亦然。
是以美者因其美而美之,虽有其恶,不加毁也,恶者因其恶而恶之,虽有其美,不加誉也。
故孟子曰:“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
”魏文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汉景帝曰:“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斯并曩贤精鉴,已有先觉。
而拘于礼法,限以师训,虽口不能言,而心知其不可者,盖亦多矣。
又案鲁史之有《春秋》也,外为贤者,内为本国,事靡洪纤,动皆隐讳。
斯乃周公之格言。
然何必《春秋》,在于六《经》,亦皆如此。
故观夫子之刊书也,夏桀让汤,武王斩纣,其事甚著,而芟夷不存。
观夫子之定礼也,隐、闵非命,恶、视不终,而奋笔昌言,云“鲁无篡弑”。
观夫子之删《诗》也,凡诸《国风》,皆有怨剌,在于鲁国,独无其章。
观夫子之《论语》也,君娶于吴,是为同姓,而司败发问,对以“知礼”。
斯验世人之饰智矜愚,爱憎由己者多矣。
加以古文载事,其词简约,推者难详,缺漏无补。
遂令后来学者莫究其源,蒙然靡察,有如聋瞽。
今故讦其疑事,以著于篇。
凡有十条,列之于后。
盖《虞书》之美放勋也,云“克明俊德。
”而陆贾《新语》又曰:“尧、舜之人,比屋可封。
”盖因《尧典》成文而广造奇说也。
案《春秋传》云:高阳、高辛二氏各有才子八人,谓之“元”、“凯”。
此十六族也。
古之人言《春秋》、三《传》者多矣,战国之世,其事罕闻。
当前汉专用《公羊》,宣皇已降,《穀梁》又立于学。
至成帝世,刘歆始重《左氏》,而竟不列学官。
大抵自古重两《传》而轻《左氏》者,固非一家,美《左氏》而讥两《传》者,亦非一族。
互相攻击,各用朋党,哤聒纷竞,是非莫分。
然则儒者之学,苟以专精为主,至于治章句,通训释,斯则可矣。
至于论大体,举宏纲,则言罕兼统,理无要害。
故使今古疑滞,莫得而申者焉。
必扬榷而论之,言《传》者固当以《左氏》为首。
但自古学《左氏》者,谈之又不得其情,如贾逵撰《左氏长义》,称在秦者为刘氏,乃汉室所宜推先。
但取悦当时,殊无足采。
又案桓谭《新论》曰:“《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

而《东观汉记》陈元奏云:“光武兴立《左氏》,而桓谭、卫宏并共诋訾,故中道而废。
”班固《艺文志》云:丘明与孔子观鲁史记而作《春秋》,有所贬损,事形于《传》,惧罹时难,故隐其书。
末世口说流行,遂有《公羊》、《穀梁》、《邹氏》诸传。
而于《固集》复有难《左氏》九条三评等科。
夫以一家之言,一人之说,而参差相背,前后不同。
斯又不足观也。
夫解难者以理为本,如理有所阙,欲令有识心伏,不亦难乎?今聊次其所疑,列之于后。
盖《左氏》之义有三长,而二《传》之义有五短。
案《春秋》昭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子所以王也。
”然《春秋》之作,始自姬旦,成于仲尼。
丘明之《传》,所有笔削及发凡例,皆得周典,传孔子教,故能成不刊之书,著将来之法。
其长一也。
又案哀三年,鲁司铎火,南宫敬叔命周人出御书,子服、景伯命宰人出礼书,其时于鲁文籍最备。
丘明既躬为太史,博总群书,至如梼杌、纪年之流,《郑书》、《晋志》之类,凡此诸籍,莫不毕睹。
其《传》广包它国,每事皆详。
其长二也。
《论语》子曰:“左丘明耻之,某亦耻之。
”夫以同圣之才,而膺授《经》之托,加以达者七十,弟子三千,远自四方,同在一国,于是上询夫子,下访其徒,凡所所摭,实广闻见。
其长三也。
如穀梁、公羊者,生于异国,长自后来,语地则与鲁产相违,论时则与宣尼不接。
安得以传闻之说,与亲见者争先者乎?譬犹近世,汉之太史,晋之著作,撰成国典,时号正书。
既而《先贤》、《耆旧》、《语林》、《世说》,竞造异端,强书它事。
夫以传自委巷,而将班、马抗衡;访诸古老,而与干、孙并列。
斯则难矣。
彼二《传》之方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0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