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刺之要,官針最妙。
九針之宜,各有所爲,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爲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爲大膿。
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爲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爲敗。
失針之宜。
大者瀉,小者不移。
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於病所。
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
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於井滎分俞。
病爲大膿者,取以鈹針。
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
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
病在中者,取以長針。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
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諸經滎俞髒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針之也。
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
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髮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
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
故製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
九針之宜,各有所爲,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爲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爲大膿。
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爲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爲敗。
失針之宜。
大者瀉,小者不移。
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於病所。
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
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於井滎分俞。
病爲大膿者,取以鈹針。
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
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
病在中者,取以長針。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
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諸經滎俞髒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針之也。
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
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髮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
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
故製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
目眥外決於面者,爲銳眥,在內近鼻者,爲內眥,上爲外眥,下爲內眥。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
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治癲疾始作,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
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窮骨者,□骨也。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身倦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
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
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
不已,以法取之,灸骨□二十壯。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
取手太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經。
肉清取滎、骨清取井、經也。
厥逆爲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苦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輸,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抵上以長針。
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
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治癲疾始作,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
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窮骨者,□骨也。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身倦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
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
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
不已,以法取之,灸骨□二十壯。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
取手太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經。
肉清取滎、骨清取井、經也。
厥逆爲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苦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輸,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抵上以長針。
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歧伯曰: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僕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爲汁者,何也?髮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髮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曰:脈氣甚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畜積,久留而不寫者,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則爲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寫之,則陰陽俱脫,表裏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悗;陰陽相得而合爲痹者,此爲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不能虛也。
黃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寫之,萬全也。
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歧伯曰:熱氣因於針則熱,熱則肉着於針,故堅焉!
黃帝曰:刺血絡而僕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爲汁者,何也?髮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髮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曰:脈氣甚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畜積,久留而不寫者,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則爲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寫之,則陰陽俱脫,表裏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悗;陰陽相得而合爲痹者,此爲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不能虛也。
黃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寫之,萬全也。
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歧伯曰:熱氣因於針則熱,熱則肉着於針,故堅焉!
黃帝曰:願聞淫邪泮衍,奈何?歧伯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於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氣淫於府,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氣淫於藏,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
黃帝曰:有餘不足,有形乎?歧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寫之,立已。
厥氣客於心,則夢見邱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邱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客於膀胱,則夢遊行;客於胃,則夢飲食;客於大腸,則夢田野;客於小腸,則夢聚邑、衝衢;客於膽,則夢鬥訟、自刳;客於陰器,則夢接內;客於項,則夢斬首;客於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客於股肱,則夢禮拜起;客於胞,則夢溲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黃帝曰:有餘不足,有形乎?歧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寫之,立已。
厥氣客於心,則夢見邱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邱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客於膀胱,則夢遊行;客於胃,則夢飲食;客於大腸,則夢田野;客於小腸,則夢聚邑、衝衢;客於膽,則夢鬥訟、自刳;客於陰器,則夢接內;客於項,則夢斬首;客於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客於股肱,則夢禮拜起;客於胞,則夢溲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
願聞其解。
歧伯曰:請言其次也。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爲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爲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爲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爲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爲合。
手太陰經也。
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爲井木;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爲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爲俞;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爲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爲合。
手少陰也。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爲井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爲滎;注於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爲俞;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爲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爲合。
足厥陰也。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爲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爲滎;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爲俞;行於商丘,丘商,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爲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爲合。
足太陰也。
腎出於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爲井木;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爲滎;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爲俞;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爲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爲合。
足少陰經也。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爲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爲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爲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爲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爲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爲合,委而取之。
足太陽也。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爲井金;溜於俠溪,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爲滎;注於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爲俞;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爲原。
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爲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爲合,伸而得之。
足少陽也。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
願聞其解。
歧伯曰:請言其次也。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爲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爲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爲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爲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爲合。
手太陰經也。
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爲井木;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爲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爲俞;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爲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爲合。
手少陰也。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爲井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爲滎;注於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爲俞;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爲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爲合。
足厥陰也。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爲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爲滎;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爲俞;行於商丘,丘商,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爲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爲合。
足太陰也。
腎出於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爲井木;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爲滎;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爲俞;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爲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爲合。
足少陰經也。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爲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爲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爲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爲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爲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爲合,委而取之。
足太陽也。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爲井金;溜於俠溪,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爲滎;注於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爲俞;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爲原。
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爲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爲合,伸而得之。
足少陽也。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
黃帝問於歧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爲營?何氣爲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歧伯答曰:人受氣於榖,榖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爲營,濁者爲衛。
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爲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曰:日中而陽隴爲重陽,夜半而陰隴爲重陰。
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爲晝夜。
夜半爲陰隴,夜半後而爲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暝。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歧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下,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週也。
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何也?歧伯曰:此外傷於風。
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
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爲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歧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
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榖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黃帝曰:善。
餘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歧伯答曰:人受氣於榖,榖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爲營,濁者爲衛。
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爲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曰:日中而陽隴爲重陽,夜半而陰隴爲重陰。
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爲晝夜。
夜半爲陰隴,夜半後而爲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暝。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歧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下,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週也。
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何也?歧伯曰:此外傷於風。
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
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爲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歧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
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榖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黃帝曰:善。
餘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爲痛,黃赤爲熱,白爲寒,是謂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內皆在焉。
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爲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甚堅者,傷於食。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爲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髒部。
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
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並也,可變而已。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溼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爲風,衝濁爲痹。
在地爲厥。
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臟腑,不病而卒死?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善乎!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
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爲痛,黃赤爲熱,白爲寒,是謂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內皆在焉。
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爲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甚堅者,傷於食。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爲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髒部。
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
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並也,可變而已。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溼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爲風,衝濁爲痹。
在地爲厥。
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臟腑,不病而卒死?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善乎!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
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榖爲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佈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
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
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
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
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
上行注腎。
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
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
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
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
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
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
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
下注肺中,復出太陰。
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
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
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
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
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
上行注腎。
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
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
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
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
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
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
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
下注肺中,復出太陰。
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頭痛,貞貞頭痛而重,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
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爲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涌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爲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沖。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
腸中有蟲瘕及蛟有也。
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作痛,膿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有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並腹膿痛,形中上者。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幹耵聹,耳無聞也;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谷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
風痹淫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悗,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矣。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頭痛,貞貞頭痛而重,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
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爲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涌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爲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沖。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
腸中有蟲瘕及蛟有也。
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作痛,膿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有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並腹膿痛,形中上者。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幹耵聹,耳無聞也;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谷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
風痹淫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悗,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