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娶娵訾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
帝挚立,不善。
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
其仁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娶娵訾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
帝挚立,不善。
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
其仁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封于商,赐姓子氏。
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卒,子昌若立。
昌若卒,子曹圉立。
曹圉卒,子冥立。
冥卒,子振立。
振卒,子微立。
微卒,子报丁立。
报丁卒,子报乙立。
报乙卒,子报丙立。
报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
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汤征诸侯。
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
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
”作汤征。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汤举任以国政。
伊尹去汤适夏。
既丑有夏,复归于亳。
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
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
’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
众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
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
”以告令师,作汤誓。
于是汤曰:“吾甚武。
”号曰武王。
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
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伊尹报。
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汤归至于泰卷陶,中垒作诰。
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
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封于商,赐姓子氏。
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卒,子昌若立。
昌若卒,子曹圉立。
曹圉卒,子冥立。
冥卒,子振立。
振卒,子微立。
微卒,子报丁立。
报丁卒,子报乙立。
报乙卒,子报丙立。
报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
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汤征诸侯。
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
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
”作汤征。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汤举任以国政。
伊尹去汤适夏。
既丑有夏,复归于亳。
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
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
’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
众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
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
”以告令师,作汤誓。
于是汤曰:“吾甚武。
”号曰武王。
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
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伊尹报。
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汤归至于泰卷陶,中垒作诰。
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
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是时高祖八子:长男肥,孝惠兄也,异母,肥为齐王;余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恒为代王,诸姬子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子建为燕王。
高祖弟交为楚王,兄子濞为吴王。
非刘氏功臣番君吴芮子臣为长沙王。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
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病,不能奉诏。
”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王来,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太后欲杀之,不得闲。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赵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
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
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
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
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
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
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
问,知其酖,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
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
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乃食数城。
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
”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
吕后喜,许之。
乃置酒齐邸,乐饮,罢,归齐王。
三年,方筑长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
诸侯来会。
十月朝贺。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发丧,太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是时高祖八子:长男肥,孝惠兄也,异母,肥为齐王;余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恒为代王,诸姬子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子建为燕王。
高祖弟交为楚王,兄子濞为吴王。
非刘氏功臣番君吴芮子臣为长沙王。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
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病,不能奉诏。
”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王来,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太后欲杀之,不得闲。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赵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
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
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
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
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
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
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
问,知其酖,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
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
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乃食数城。
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
”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
吕后喜,许之。
乃置酒齐邸,乐饮,罢,归齐王。
三年,方筑长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
诸侯来会。
十月朝贺。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发丧,太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
母窦太后。
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
乙巳,赐民爵一级。
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
令群臣无朝贺。
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
广川、长沙王皆之国。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陶青为丞相。
彗星出东北。
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
荧惑逆行,守北辰。
月出北辰间。
岁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
长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
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
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
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六月乙亥。
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
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
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
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
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四年夏,立太子。
立皇子彻为胶东王。
六月甲戌,赦天下。
后九月,更以阳为阳陵。
复置津关,用传出入。
冬,以赵国为邯郸郡。
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
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
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丁卯,封长公主子蟜为隆虑侯。
徙广川王为赵王。
六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赵丞相嘉为江陵侯,故将军布为鄃侯。
梁楚二王皆薨。
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
十月晦,日有食之。
春,免徒隶作阳陵者。
丞相青免。
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
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
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
名彻。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
除禁锢。
地动。
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
三月,召临江王来。
即死中尉府中。
夏,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
封四侯。
九月甲戌,日食。
中三年冬,罢诸侯御史中丞。
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
立皇子方乘为清河王。
三月,彗星出西北。
丞相周亚夫,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四月,地动。
九月戊戌晦,日食。
军东都门外。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
大蝗。
秋,赦徒作阳陵者。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
封十侯。
母窦太后。
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
乙巳,赐民爵一级。
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
令群臣无朝贺。
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
广川、长沙王皆之国。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陶青为丞相。
彗星出东北。
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
荧惑逆行,守北辰。
月出北辰间。
岁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
长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
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
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
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六月乙亥。
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
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
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
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
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四年夏,立太子。
立皇子彻为胶东王。
六月甲戌,赦天下。
后九月,更以阳为阳陵。
复置津关,用传出入。
冬,以赵国为邯郸郡。
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
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
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丁卯,封长公主子蟜为隆虑侯。
徙广川王为赵王。
六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赵丞相嘉为江陵侯,故将军布为鄃侯。
梁楚二王皆薨。
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
十月晦,日有食之。
春,免徒隶作阳陵者。
丞相青免。
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
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
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
名彻。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
除禁锢。
地动。
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
三月,召临江王来。
即死中尉府中。
夏,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
封四侯。
九月甲戌,日食。
中三年冬,罢诸侯御史中丞。
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
立皇子方乘为清河王。
三月,彗星出西北。
丞相周亚夫,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四月,地动。
九月戊戌晦,日食。
军东都门外。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
大蝗。
秋,赦徒作阳陵者。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
封十侯。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
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
卜之龟,卦兆得大横。
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
”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
”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
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
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
宋昌还报。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
代王下车拜。
太尉勃进曰:“愿请闲言。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
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
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
”遂驰入代邸。
群臣从至。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
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
’愿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
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
愿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
”群臣皆伏固请。
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
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
卜之龟,卦兆得大横。
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
”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
”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
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
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
宋昌还报。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
代王下车拜。
太尉勃进曰:“愿请闲言。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
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
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
”遂驰入代邸。
群臣从至。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
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
’愿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
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
愿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
”群臣皆伏固请。
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
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以胶东王为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
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
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
后六年,窦太后崩。
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明年,上初至雍,郊见五畤。
后常三岁一郊。
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氾氏观。
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后子孙以尊显。
及武帝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
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泽侯入以主方。
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
其游以方遍诸侯。
无妻子。
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馀金钱帛衣食。
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
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年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
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
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
一宫尽骇,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
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
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用太牢具,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忌泰一坛上,如其方。
后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泰一、皋山山君、地长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以胶东王为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
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
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
后六年,窦太后崩。
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明年,上初至雍,郊见五畤。
后常三岁一郊。
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氾氏观。
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后子孙以尊显。
及武帝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
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泽侯入以主方。
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
其游以方遍诸侯。
无妻子。
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馀金钱帛衣食。
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
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年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
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
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
一宫尽骇,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
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
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用太牢具,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忌泰一坛上,如其方。
后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泰一、皋山山君、地长
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
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征”,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征”,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籓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悲夫!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籓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悲夫!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鸣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仁义陵迟,鹿鸣刺焉。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曰:鸣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仁义陵迟,鹿鸣刺焉。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