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飲酒之義。
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盥洗揚觶,所以致也。
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尊讓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君子尊讓則不爭,敬則不慢,不慢不爭,則遠於鬥辨矣,不鬥辨則無暴亂之禍矣,斯君子之所以免於人禍也,故聖人制之以道。
鄉人、士、君子,尊於房戶之間,賓主共之也。
尊有玄酒,貴其質也。
羞出自東房,主人共之也。
洗當於東榮,主人之所以自,而以事賓也。
賓主象天地也,介亻巽象陰陽也,三賓象三光也。
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
四面之坐,象四時也。
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主人者尊賓,故坐賓於西北,而坐介於西南以輔賓,賓者,接人以義者也,故坐於西北。
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於東南。
而坐亻巽於東北,以輔主人也。
仁義接,賓主有事,俎豆有數曰聖,聖立而將之以敬曰禮,禮以體長幼曰德。
德也者,得於身也。
故曰:“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
是故聖人務焉。
”祭薦、祭酒,敬禮也。
嚌肺,嘗禮也。
啐酒,成禮也。
於席末,言是席之正,非專爲飲食也,爲行禮也,此所以貴禮而賤財也。
卒觶,致實於西階上,言是席之上,非專爲飲食也,此先禮而後財之義也。
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爭矣。
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弟。
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
君子之所謂孝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合諸鄉射,教之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
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
主人親速賓及介,而衆賓自衆之。
至於門外,主人拜賓及介,而衆賓自入。
貴賤之義別矣。
三揖至於階,三讓以賓升,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
及介省矣。
至於衆賓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
隆殺之義別矣。
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
笙入三終,主人戲之。
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
一人揚觶,乃立司正焉。
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
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衆賓,少長以齒,終於沃洗者焉。
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
降,說屨升坐,修爵無數。
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
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
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
貴賤明,隆殺辨,和
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盥洗揚觶,所以致也。
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尊讓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君子尊讓則不爭,敬則不慢,不慢不爭,則遠於鬥辨矣,不鬥辨則無暴亂之禍矣,斯君子之所以免於人禍也,故聖人制之以道。
鄉人、士、君子,尊於房戶之間,賓主共之也。
尊有玄酒,貴其質也。
羞出自東房,主人共之也。
洗當於東榮,主人之所以自,而以事賓也。
賓主象天地也,介亻巽象陰陽也,三賓象三光也。
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
四面之坐,象四時也。
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主人者尊賓,故坐賓於西北,而坐介於西南以輔賓,賓者,接人以義者也,故坐於西北。
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於東南。
而坐亻巽於東北,以輔主人也。
仁義接,賓主有事,俎豆有數曰聖,聖立而將之以敬曰禮,禮以體長幼曰德。
德也者,得於身也。
故曰:“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
是故聖人務焉。
”祭薦、祭酒,敬禮也。
嚌肺,嘗禮也。
啐酒,成禮也。
於席末,言是席之正,非專爲飲食也,爲行禮也,此所以貴禮而賤財也。
卒觶,致實於西階上,言是席之上,非專爲飲食也,此先禮而後財之義也。
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爭矣。
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弟。
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
君子之所謂孝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合諸鄉射,教之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
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
主人親速賓及介,而衆賓自衆之。
至於門外,主人拜賓及介,而衆賓自入。
貴賤之義別矣。
三揖至於階,三讓以賓升,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
及介省矣。
至於衆賓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
隆殺之義別矣。
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
笙入三終,主人戲之。
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
一人揚觶,乃立司正焉。
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
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衆賓,少長以齒,終於沃洗者焉。
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
降,說屨升坐,修爵無數。
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
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
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
貴賤明,隆殺辨,和
斬衰何以服苴?苴,惡貌也,所以首其內而見諸外也。
斬衰貌若苴,齊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緦麻容貌可也,此哀之發於容體者也。
斬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齊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
此哀之發於聲音者也。
斬衰,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議;小功緦麻,議而不及樂。
此哀之發於言語者也。
斬衰,三日不食;齊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士與斂焉,則壹不食。
故父母之喪,既殯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齊衰之喪,疏食水飲,不食菜果;大功之喪,不食酰醬;小功緦麻,不飲醴酒。
此哀之發於飲食者也。
父母之喪,既虞卒哭,疏食水飲,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酰醬;中月而禫,禫而飲醴酒。
始飲酒者先飲醴酒。
始食肉者先食乾肉。
父母之喪,居倚廬,寢苫枕塊,不說絰帶;齊衰之喪,居堊室,芐翦不納;大功之喪,寢有席,小功緦麻,牀可也。
此哀之發於居處者也。
父母之喪,既虞卒哭,柱楣翦屏,芐翦不納;期而小祥,居堊室,寢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復寢;中月而禫,禫而牀。
斬衰三升,齊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緦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緦。
此哀之發於衣服者也。
斬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爲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
去麻服葛,葛帶三重。
期而小祥,練冠縓緣,要絰不除,男子除乎首,婦人除乎帶。
男子何爲除乎首也?婦人何爲除乎帶也?男子重首,婦人重帶。
除服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輕者。
又期而大祥,素縞麻衣。
中月而禫,禫而纖,無所不佩。
易服者何?爲易輕者也。
斬衰之喪,既虞卒哭,遭齊衰之喪,輕者包,重者特。
既練,遭大功之喪,麻葛重。
齊衰之喪,既虞卒哭,遭大功之喪,麻葛兼服之。
斬衰之葛,與齊衰之麻同;齊衰之葛,與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與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與緦之麻同,麻同則兼服之。
兼服之服重者,則易輕者也。
斬衰貌若苴,齊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緦麻容貌可也,此哀之發於容體者也。
斬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齊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
此哀之發於聲音者也。
斬衰,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議;小功緦麻,議而不及樂。
此哀之發於言語者也。
斬衰,三日不食;齊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士與斂焉,則壹不食。
故父母之喪,既殯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齊衰之喪,疏食水飲,不食菜果;大功之喪,不食酰醬;小功緦麻,不飲醴酒。
此哀之發於飲食者也。
父母之喪,既虞卒哭,疏食水飲,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酰醬;中月而禫,禫而飲醴酒。
始飲酒者先飲醴酒。
始食肉者先食乾肉。
父母之喪,居倚廬,寢苫枕塊,不說絰帶;齊衰之喪,居堊室,芐翦不納;大功之喪,寢有席,小功緦麻,牀可也。
此哀之發於居處者也。
父母之喪,既虞卒哭,柱楣翦屏,芐翦不納;期而小祥,居堊室,寢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復寢;中月而禫,禫而牀。
斬衰三升,齊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緦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緦。
此哀之發於衣服者也。
斬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爲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
去麻服葛,葛帶三重。
期而小祥,練冠縓緣,要絰不除,男子除乎首,婦人除乎帶。
男子何爲除乎首也?婦人何爲除乎帶也?男子重首,婦人重帶。
除服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輕者。
又期而大祥,素縞麻衣。
中月而禫,禫而纖,無所不佩。
易服者何?爲易輕者也。
斬衰之喪,既虞卒哭,遭齊衰之喪,輕者包,重者特。
既練,遭大功之喪,麻葛重。
齊衰之喪,既虞卒哭,遭大功之喪,麻葛兼服之。
斬衰之葛,與齊衰之麻同;齊衰之葛,與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與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與緦之麻同,麻同則兼服之。
兼服之服重者,則易輕者也。
聞始見君子者,辭曰:「某固願聞名於將命者。」不得階主。
敵者曰:「某固願見。」罕見曰:「聞名」。
亟見曰:「朝夕」。
瞽曰:「聞名」。
適有喪者曰:「比」。
童子曰:「聽事」。
適公卿之喪,則曰:「聽役於司徒」。
君將適他,臣如致金玉貨貝於君,則曰:「致馬資於有司」;敵者曰:「贈從者」。
臣致禭於君,則曰:「致廢衣於賈人」;敵者曰:「襚」。
親者兄弟不,以襚進。
臣爲君喪,納貨貝於君,則曰:「納甸於有司」。
賵馬入廟門;賻馬與其幣,大白兵車,不入廟門。
賻者既致命,坐委之,擯者舉之。
主人無親受也。
受立,授立不坐。
性之直者則有之矣。
始入而辭,曰:「辭矣」。
即席,曰:「可矣」。
排闔說屨於戶內者,一人而已矣。
有尊長在則否。
問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問道藝曰:「子習於某乎?」、「子善於某乎?」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願於大家,不訾重器。
泛掃曰掃,掃席前曰拚;拚席不以鬣。
執箕膺鬛。
不貳問。
問卜筮曰:「義與?志與?」義則可問,志則否。
尊長於己逾等,不敢問其年。
燕見不將命。
遇於道,見則面,不請所之。
喪俟事不特吊。
侍坐弗使,不執琴瑟,不畫地,手無容,不翣也。
寢則坐而將命。
侍射則約矢,侍投則擁矢。
勝則洗而以請,客亦如之。
不角,不擢馬。
執君之乘車則坐。
僕者右帶劍,負良綏,申之面,拖諸幦,以散綏升,執轡然後步。
請見不請退。
朝廷曰退,燕遊曰歸,師役曰罷。
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屨,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
事君者量而後入,不入而後量;凡乞假於人,爲人從事者亦然。
然,故上無怨,而下遠罪也。
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
爲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頌而無諂,諫而無驕;怠則張而相之,廢則掃而更之;謂之社稷之役。
毋拔來,毋報往,毋瀆神,毋循枉,毋測未至。
士依於德,遊於藝;工依於法,遊於說。
毋訾衣服成器,毋身質言語。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
問國君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社稷之事矣」;幼,則曰:「能御」,「未能御」。
問大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樂人之事矣」;幼,則曰:「能正於樂人」,未能正於樂人」。
問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耕矣」;幼,則曰:「能負薪」、「未能負薪」。
執玉執龜策不趨,堂上不趨,城上不趨。
武車不式;介者不拜。
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
爲屍坐,則不手拜,肅拜;爲喪主則不手拜。
葛絰而麻帶。
取俎
敵者曰:「某固願見。」罕見曰:「聞名」。
亟見曰:「朝夕」。
瞽曰:「聞名」。
適有喪者曰:「比」。
童子曰:「聽事」。
適公卿之喪,則曰:「聽役於司徒」。
君將適他,臣如致金玉貨貝於君,則曰:「致馬資於有司」;敵者曰:「贈從者」。
臣致禭於君,則曰:「致廢衣於賈人」;敵者曰:「襚」。
親者兄弟不,以襚進。
臣爲君喪,納貨貝於君,則曰:「納甸於有司」。
賵馬入廟門;賻馬與其幣,大白兵車,不入廟門。
賻者既致命,坐委之,擯者舉之。
主人無親受也。
受立,授立不坐。
性之直者則有之矣。
始入而辭,曰:「辭矣」。
即席,曰:「可矣」。
排闔說屨於戶內者,一人而已矣。
有尊長在則否。
問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問道藝曰:「子習於某乎?」、「子善於某乎?」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願於大家,不訾重器。
泛掃曰掃,掃席前曰拚;拚席不以鬣。
執箕膺鬛。
不貳問。
問卜筮曰:「義與?志與?」義則可問,志則否。
尊長於己逾等,不敢問其年。
燕見不將命。
遇於道,見則面,不請所之。
喪俟事不特吊。
侍坐弗使,不執琴瑟,不畫地,手無容,不翣也。
寢則坐而將命。
侍射則約矢,侍投則擁矢。
勝則洗而以請,客亦如之。
不角,不擢馬。
執君之乘車則坐。
僕者右帶劍,負良綏,申之面,拖諸幦,以散綏升,執轡然後步。
請見不請退。
朝廷曰退,燕遊曰歸,師役曰罷。
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屨,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
事君者量而後入,不入而後量;凡乞假於人,爲人從事者亦然。
然,故上無怨,而下遠罪也。
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
爲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頌而無諂,諫而無驕;怠則張而相之,廢則掃而更之;謂之社稷之役。
毋拔來,毋報往,毋瀆神,毋循枉,毋測未至。
士依於德,遊於藝;工依於法,遊於說。
毋訾衣服成器,毋身質言語。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
問國君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社稷之事矣」;幼,則曰:「能御」,「未能御」。
問大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樂人之事矣」;幼,則曰:「能正於樂人」,未能正於樂人」。
問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耕矣」;幼,則曰:「能負薪」、「未能負薪」。
執玉執龜策不趨,堂上不趨,城上不趨。
武車不式;介者不拜。
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
爲屍坐,則不手拜,肅拜;爲喪主則不手拜。
葛絰而麻帶。
取俎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
終日無覩,但見異類。
韋韝毳幙,以禦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飢渴。
舉目言笑,誰與爲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爲鯨鯢;身負國恩,爲世所悲。
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爲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苟活。
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爲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
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
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衆,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
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
更練精兵,強逾十萬。
單于臨陣,親自合圍。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
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
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
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爲先登。
當此時也,天地爲陵震怒,戰士爲陵飲血。
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衆,困於平城。
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
況當陵者,豈易爲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爲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爲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
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
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
終日無覩,但見異類。
韋韝毳幙,以禦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飢渴。
舉目言笑,誰與爲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爲鯨鯢;身負國恩,爲世所悲。
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爲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苟活。
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爲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
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
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衆,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
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
更練精兵,強逾十萬。
單于臨陣,親自合圍。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
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
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
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爲先登。
當此時也,天地爲陵震怒,戰士爲陵飲血。
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衆,困於平城。
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
況當陵者,豈易爲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爲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爲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
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
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
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
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
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爲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作者。
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
尉律: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吏;又以八體試之。
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爲尚書史。
書或不正,輒舉劾之。
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採以作《訓纂篇》。
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
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
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
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
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爲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作者。
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
尉律: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吏;又以八體試之。
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爲尚書史。
書或不正,輒舉劾之。
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採以作《訓纂篇》。
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
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云。
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
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爲有德。」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
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爲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
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
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
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閭巷之俠,脩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爲難耳。
然儒、墨皆排擯不載。
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
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
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至如朋黨宗彊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
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
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餘庸人不可勝言。
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
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
家無餘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
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
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爲行弗及。
田仲已死,而雒陽有劇孟。
周人以商賈爲資,而劇孟以任俠顯諸
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
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爲有德。」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
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爲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
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
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
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閭巷之俠,脩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爲難耳。
然儒、墨皆排擯不載。
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
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
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至如朋黨宗彊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
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
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餘庸人不可勝言。
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
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
家無餘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
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
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爲行弗及。
田仲已死,而雒陽有劇孟。
周人以商賈爲資,而劇孟以任俠顯諸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爲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爲一,土地人民之衆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穀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飢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
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衆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爲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
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爲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飢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遊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
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
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爲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
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爲一,土地人民之衆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穀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飢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
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衆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爲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
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爲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飢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遊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
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
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爲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
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
后王命冢宰,降德於衆兆民。
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櫛糹徒笄總,拂髦冠纓,端紳,笏。
左右佩用,左佩紛、刀、礪小Δ、金燧,右佩、捍、管、、大Δ、木燧,逼屨著綦。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
雞初鳴,鹹盥漱,櫛糹徒,笄總,衣紳。
左佩紛、刀、小Δ金燧,右佩箴、管、線、纊,施{般系}袞,大Δ、木燧、衿纓、綦屨。
以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
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
進盥,少者奉,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
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飠酏酒醴Ρ羹菽麥ナ稻黍粱秫唯所欲,棗慄飴蜜以甘之,堇、{艹亙}、、榆、免、{蒿死}、氵修、氵隨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後退。
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糹徒,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
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凡內外,雞初鳴,鹹盥漱,衣服,斂枕簟,灑掃室堂及庭,布席,各從其事。
孺子蚤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
昧爽而朝,茲以旨甘,日出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執牀與坐,御者舉幾,斂席與簟,縣衾篋枕,斂簟而礻蜀之。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屨敬之,勿敢近。
敦、牟、卮、,非,莫敢用,與恆食飲,非,莫之敢飲食。
父母在,朝夕恆食,子婦佐,既食恆,父沒母存,冢子御食,羣子婦佐如初。
旨甘柔滑,孺子。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多,應唯敬對。
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遊,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Д。
寒不敢裂,癢不敢搔。
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褻衣衾不見裏。
父母唾Д見,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浣;衣裳綻裂,紉箴請補綴。
五日,則覃湯請浴,三日具沐。
其間面垢,覃潘請;足垢,覃湯請洗。
少事長,賤事貴,共帥時。
男不言內,女不言外。
非祭非喪,不相授器。
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後取之。
外內不共井,不共氵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男女不通衣裳,內言不出,外言不入。
男子入內,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子婦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
若飲食之,雖不耆,必嘗而待;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代之,己雖弗欲,姑與之,而姑使之,而後復
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櫛糹徒笄總,拂髦冠纓,端紳,笏。
左右佩用,左佩紛、刀、礪小Δ、金燧,右佩、捍、管、、大Δ、木燧,逼屨著綦。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
雞初鳴,鹹盥漱,櫛糹徒,笄總,衣紳。
左佩紛、刀、小Δ金燧,右佩箴、管、線、纊,施{般系}袞,大Δ、木燧、衿纓、綦屨。
以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
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
進盥,少者奉,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
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飠酏酒醴Ρ羹菽麥ナ稻黍粱秫唯所欲,棗慄飴蜜以甘之,堇、{艹亙}、、榆、免、{蒿死}、氵修、氵隨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後退。
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糹徒,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
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凡內外,雞初鳴,鹹盥漱,衣服,斂枕簟,灑掃室堂及庭,布席,各從其事。
孺子蚤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
昧爽而朝,茲以旨甘,日出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執牀與坐,御者舉幾,斂席與簟,縣衾篋枕,斂簟而礻蜀之。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屨敬之,勿敢近。
敦、牟、卮、,非,莫敢用,與恆食飲,非,莫之敢飲食。
父母在,朝夕恆食,子婦佐,既食恆,父沒母存,冢子御食,羣子婦佐如初。
旨甘柔滑,孺子。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多,應唯敬對。
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遊,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Д。
寒不敢裂,癢不敢搔。
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褻衣衾不見裏。
父母唾Д見,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浣;衣裳綻裂,紉箴請補綴。
五日,則覃湯請浴,三日具沐。
其間面垢,覃潘請;足垢,覃湯請洗。
少事長,賤事貴,共帥時。
男不言內,女不言外。
非祭非喪,不相授器。
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後取之。
外內不共井,不共氵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男女不通衣裳,內言不出,外言不入。
男子入內,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子婦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
若飲食之,雖不耆,必嘗而待;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代之,己雖弗欲,姑與之,而姑使之,而後復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捲以祭。
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聽朔於南門之外,閏月則闔門左扉,立於其中。
皮弁以日視朝,遂以食,日中而,奏而食。
日少牢,朔月大牢。
五飲,上水、漿、酒、醴、酏。
卒食,玄端而居。
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御瞽幾聲之上下,年不順成,則天子素服,乘素車,食無樂。
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聽朔於大廟,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
朝,辨色始入。
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大夫退,然後適小寢,釋服。
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子卯稷食菜羹。
夫人與君同庖。
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
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
至於八月不雨,君不舉。
年不順成,君衣布本,關樑不租,山澤列而不賦,土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
卜人定龜,史定墨,君定體。
君羔{闢巾}虎直;大夫齊車,鹿{闢巾}豹直,朝車;士齊車,鹿{闢巾}豹直。
君子之居恆當戶,寢恆東首,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
日五盥,沐稷而樑,櫛用單櫛,發用象櫛,進礻幾進羞,工乃升歌。
浴用二巾,上下出於履蒯席,連用湯,進蒲席,衣布身,乃屨進飲。
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命,既服,習容觀玉聲乃出。
揖私朝,如也,登車則有光矣。
天子正於天下也。
諸侯荼,前詘後直,讓於天子也。
大夫前詘後詘,無所不讓也。
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登席不由前,爲躐席。
徒坐不盡席尺,讀書,食,則齊,豆去席尺。
若賜之食而君客之,則命之祭,然後祭,先飯,辯嘗羞,飲而俟。
若有嘗羞者,是俟君之食,然後食,飯飲而俟。
君命之羞,羞近者,命之品嚐之,然後唯所欲。
凡嘗遠食,必順近食。
君未覆手,不敢飧;君既食,又飯飧。
飯飧者,三飯也。
君既徹,執飯與醬,乃出授從者。
凡侑食,不盡食,食於人不飽。
唯水漿不祭,若祭,爲已亻卑。
君若賜之爵,則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飲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後授虛爵。
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退則坐取履,隱闢而後履,坐左納右,坐右納左。
凡尊必上玄酒。
唯君面尊。
唯饗野人皆酒。
大夫側尊用於,士側尊用禁。
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
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
緇布冠繢,諸侯之冠也。
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
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
縞冠玄武,
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聽朔於南門之外,閏月則闔門左扉,立於其中。
皮弁以日視朝,遂以食,日中而,奏而食。
日少牢,朔月大牢。
五飲,上水、漿、酒、醴、酏。
卒食,玄端而居。
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御瞽幾聲之上下,年不順成,則天子素服,乘素車,食無樂。
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聽朔於大廟,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
朝,辨色始入。
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大夫退,然後適小寢,釋服。
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子卯稷食菜羹。
夫人與君同庖。
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
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
至於八月不雨,君不舉。
年不順成,君衣布本,關樑不租,山澤列而不賦,土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
卜人定龜,史定墨,君定體。
君羔{闢巾}虎直;大夫齊車,鹿{闢巾}豹直,朝車;士齊車,鹿{闢巾}豹直。
君子之居恆當戶,寢恆東首,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
日五盥,沐稷而樑,櫛用單櫛,發用象櫛,進礻幾進羞,工乃升歌。
浴用二巾,上下出於履蒯席,連用湯,進蒲席,衣布身,乃屨進飲。
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命,既服,習容觀玉聲乃出。
揖私朝,如也,登車則有光矣。
天子正於天下也。
諸侯荼,前詘後直,讓於天子也。
大夫前詘後詘,無所不讓也。
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登席不由前,爲躐席。
徒坐不盡席尺,讀書,食,則齊,豆去席尺。
若賜之食而君客之,則命之祭,然後祭,先飯,辯嘗羞,飲而俟。
若有嘗羞者,是俟君之食,然後食,飯飲而俟。
君命之羞,羞近者,命之品嚐之,然後唯所欲。
凡嘗遠食,必順近食。
君未覆手,不敢飧;君既食,又飯飧。
飯飧者,三飯也。
君既徹,執飯與醬,乃出授從者。
凡侑食,不盡食,食於人不飽。
唯水漿不祭,若祭,爲已亻卑。
君若賜之爵,則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飲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後授虛爵。
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退則坐取履,隱闢而後履,坐左納右,坐右納左。
凡尊必上玄酒。
唯君面尊。
唯饗野人皆酒。
大夫側尊用於,士側尊用禁。
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
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
緇布冠繢,諸侯之冠也。
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
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
縞冠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