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德義,而民興行。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
蓋卿、大夫之孝也。
《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
『孝經章節目錄』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此大亂之道也。」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莫大於嚴父。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所敬者寡,而悅者衆,此之謂要道也。」
蒮,山韭。
茖,山蔥。
葝,山。
蒚,山蒜。
薜,山蘄。
椴,木槿。
櫬,木槿。
術,山薊。
楊,枹薊。
葥,王蔧。
菉,王芻。
拜,蔏藋。
蘩,皤蒿。
蒿,。
蔚,牡菣。
齧彫蓬。
薦黍蓬。
,鼠莞。
葝,鼠尾。
菥蓂,大薺。
蒤\,虎杖。
孟,狼尾。
瓠棲,瓣。
茹藘,茅蒐。
果臝之實,栝樓。
荼,苦菜。
萑,蓷。
虉,綬。
粢,稷。
衆,秫。
戎菽謂之荏菽。
卉,草。
萒,雀弁。
蘥,雀麥。
蘾,鳥薞。
萰,菟荄。
蘩,菟蒵。
蔩,菟瓜。
茢薽,豕首。
荓,馬帚。
藱,懷羊。
茭,牛蘄。
葖,蘆萉。
淔灌,苬芝。
筍,竹萌,簜,竹。
莪,蘿。
苨,菧苨。
絰,履。
莕,接餘。
其葉,苻。
白華,野菅。
薜,白蘄。
菲,芴。
葍,。
熒,委萎。
葋,艼熒。
竹,萹蓄。
葴,寒漿。
薢茩,芵茪。
莁荑,蔱蘠。
瓞,瓝。
其紹,瓞。
芍,鳧茈。
蘱,薡蕫。
蕛,苵。
鉤,芺。
,鴻薈。
蘇,桂荏。
薔,虞蓼。
蓧,蓨。
虋,赤苗。
芑,白苗。
秬,黑黍。
秠,一稃二米。
稌,稻。
葍,藑茅。
臺,夫須。
藆,藅。
莔,貝母。
荍,蚍衃。
艾,冰臺。
蕇,亭歷。
苻,鬼目。
薜,庾草。
蔜,。
離南,活。
蘢,天蘥。
須,葑蓯。
蒡,隱荵。
莤,蔓於。
蓾,蔖。
柱夫,搖車。
出隧,蘧蔬。
蘄茝,蘪蕪。
茨,蒺藜。
蘮蒘,竊衣。
髦,顛蕀。
雚芄,蘭。
蕁,莐籓。
蕍,蕮。
蔨,鹿藿,其實莥。
薃侯,莎,其實媞。
莞,苻蘺。
其上蒚。
荷,芙渠。
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紅,蘢古。
其大者蘬。
蒫,薺實。
黂,枲實。
枲麻。
須,薞蕪。
菲,蒠菜。
蕢,赤莧。
蘠蘼,虋冬。
萹苻,止濼,貫衆。
莙,牛藻。
蓫薚,馬尾。
萍,荓。
其大者蘋。
莃,菟葵。
芹,楚葵。
藬,牛蘈。
藚,牛脣。
蘋,藾蕭。
連,異翹。
澤,烏薞。
傅,橫目。
釐,蔓華。
菱,蕨攗。
大菊,蘧麥。
薜,牡。
葥,山莓。
齧,苦堇。
藫,石衣。
蘜,治蘠。
唐、蒙,女蘿。
女蘿,菟絲。
苗,蓨。
茥,蒛葐。
芨,堇草。
虃,百
子墨子曰:方今之時,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長之時,蓋其語曰,天下之人異義,是以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
其人數茲衆,其所謂義者亦茲衆。
是以人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故相交非也。
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至乎舍餘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餘財,不以相分。
天下之亂也,至如禽獸然。
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
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爲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天子既以立矣,以爲唯其耳目之請,不能獨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置以爲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爲天下博大,山林遠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
是故靡分天下,設以爲萬諸侯國君,使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
國君既已立矣,又以爲唯其耳目之請,不能一同其國之義,是故擇其國之賢者,置以爲左右將軍大夫,以至乎鄉里之長,與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
天子、諸侯之君、民之正長,既已定矣,天子爲發政施教,曰:“凡聞見善者,必以告其上;聞見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秋祭祀不敢失時幾,聽獄不敢不中,分財不敢不均,居處不敢怠慢。
曰:其爲正長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爲正長也,下者萬民有便利乎其爲政長也。
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強從事焉,則天、鬼之福可得也。
萬民之所便利而能強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
其爲政若此,是以謀事得,舉事成,入守固,出誅勝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爲政者也。
故古者聖王之爲政若此。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時,天下之正長猶未廢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亂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時之以正長,則本與古者異矣。
譬之若有苗之以五刑然。
昔者聖王制爲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亂天下,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也。
是以先王之書《呂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練,折則刑,唯作五殺之刑,曰法。
’則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爲五殺。
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故遂以爲五殺。
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唯口出好興戎。
’則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爲讒賊寇戎,則此豈口不善哉?用口則不善也,故遂以爲讒賊寇戎。

故古者之置正長也,將以治民也。
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網罟之有綱也。
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
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后王君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3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