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上高宗封事
紹興八年十一月日,右通直郎樞密院編修臣胡銓,謹齋沐裁書,昧死百拜,獻於皇帝陛下。
臣謹按:王倫本一狎邪小人,市井無賴,頃緣宰相無識,遂舉以使虜,專務詐誕,斯罔天聽,驟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齒唾罵。
今者無故誘致虜使,以“詔諭江南”爲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劉豫臣事醜虜,南面稱王,自以爲子孫帝王、萬世不拔之業,一旦豺狼改慮,捽而縛之,父子爲虜。
商鑑不遠,而倫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
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爲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爲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爲左衽,朝廷宰執盡爲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變爲胡服。
異時豺狼無厭之求,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無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
今醜虜,則犬豕也。
堂堂大國,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爲之邪?
倫之議乃曰:“我一屈膝,則梓宮可還,太后可復,淵聖可歸,中原可得。
”嗚呼!自變故以來,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啖陛下哉?然而卒無一驗,則虜之情僞已可知矣。
而陛下尚不覺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國大仇而不報,含垢忍恥,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就令虜決可和,盡如倫議,天下後世謂陛下何如主?況醜虜變詐百出,而倫又以奸邪濟之,梓宮決不可還,太后決不可復,淵聖決不可歸,中原決不可得。
而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國勢陵夷,不可復振,可爲痛哭流涕長太息矣。
曏者陛下間關海道,危如累卵,當時尚不肯北面臣敵,況今國勢稍張,諸將盡銳,士卒思奮。
只如頃者敵勢陸梁,僞豫入寇,固嘗敗之於襄陽,敗之於淮上,敗之於渦口,敗之於淮陰,較之前日蹈海之危,已萬萬矣!倘不得已而至於用兵,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今無故而反臣之,欲屈萬乘之尊,下穹廬之拜,三軍之士不戰而氣已索。
此魯仲連所以義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虛名,惜夫天下大勢有所不可也!今內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
謗議洶洶,陛下不聞,正恐一旦變作,禍且不測。
臣竊謂不斬王倫,國之存亡未可知也。
雖然,倫不足道也,秦檜以心腹大臣而亦爲之。
陛下有堯舜之資,檜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導陛下爲石晉。
近者禮部侍郎曾開等引古誼以折之,檜乃厲聲責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則檜之隨非愎諫,已自可見。
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議可否,是明畏天下議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謗耳。
有識之士,皆以爲朝廷無人。
籲,可惜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變左衽之區,而爲衣裳之會。
秦檜,大國之相也,反驅衣冠之俗,歸左衽之鄉。
則檜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實管仲之罪人矣。
孫近附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
天下望治有如飢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
檜曰“虜可和”,近亦曰“可和”;檜曰“天子當拜”,近亦曰“當拜”。
臣嘗至政事堂,三發問而近不答,但曰:“已令臺諫侍從議矣”。
嗚呼!參贊大政,徒取充位如此,有如虜騎長驅,尚能折衝禦侮耶?臣竊謂:秦檜、孫近亦可斬也!
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
區區之心,願斷三人頭,竿之藁街。
然後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
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小臣狂妄,冒瀆天威,甘俟斧鉞,不勝隕越之至!
臣謹按:王倫本一狎邪小人,市井無賴,頃緣宰相無識,遂舉以使虜,專務詐誕,斯罔天聽,驟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齒唾罵。
今者無故誘致虜使,以“詔諭江南”爲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劉豫臣事醜虜,南面稱王,自以爲子孫帝王、萬世不拔之業,一旦豺狼改慮,捽而縛之,父子爲虜。
商鑑不遠,而倫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
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爲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爲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爲左衽,朝廷宰執盡爲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變爲胡服。
異時豺狼無厭之求,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無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
今醜虜,則犬豕也。
堂堂大國,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爲之邪?
倫之議乃曰:“我一屈膝,則梓宮可還,太后可復,淵聖可歸,中原可得。
”嗚呼!自變故以來,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啖陛下哉?然而卒無一驗,則虜之情僞已可知矣。
而陛下尚不覺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國大仇而不報,含垢忍恥,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就令虜決可和,盡如倫議,天下後世謂陛下何如主?況醜虜變詐百出,而倫又以奸邪濟之,梓宮決不可還,太后決不可復,淵聖決不可歸,中原決不可得。
而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國勢陵夷,不可復振,可爲痛哭流涕長太息矣。
曏者陛下間關海道,危如累卵,當時尚不肯北面臣敵,況今國勢稍張,諸將盡銳,士卒思奮。
只如頃者敵勢陸梁,僞豫入寇,固嘗敗之於襄陽,敗之於淮上,敗之於渦口,敗之於淮陰,較之前日蹈海之危,已萬萬矣!倘不得已而至於用兵,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今無故而反臣之,欲屈萬乘之尊,下穹廬之拜,三軍之士不戰而氣已索。
此魯仲連所以義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虛名,惜夫天下大勢有所不可也!今內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
謗議洶洶,陛下不聞,正恐一旦變作,禍且不測。
臣竊謂不斬王倫,國之存亡未可知也。
雖然,倫不足道也,秦檜以心腹大臣而亦爲之。
陛下有堯舜之資,檜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導陛下爲石晉。
近者禮部侍郎曾開等引古誼以折之,檜乃厲聲責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則檜之隨非愎諫,已自可見。
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議可否,是明畏天下議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謗耳。
有識之士,皆以爲朝廷無人。
籲,可惜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變左衽之區,而爲衣裳之會。
秦檜,大國之相也,反驅衣冠之俗,歸左衽之鄉。
則檜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實管仲之罪人矣。
孫近附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
天下望治有如飢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
檜曰“虜可和”,近亦曰“可和”;檜曰“天子當拜”,近亦曰“當拜”。
臣嘗至政事堂,三發問而近不答,但曰:“已令臺諫侍從議矣”。
嗚呼!參贊大政,徒取充位如此,有如虜騎長驅,尚能折衝禦侮耶?臣竊謂:秦檜、孫近亦可斬也!
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
區區之心,願斷三人頭,竿之藁街。
然後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
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小臣狂妄,冒瀆天威,甘俟斧鉞,不勝隕越之至!
暂无
封事:密封的奏章。
古時羣臣上奏章表,一般不用封緘,如事涉機密,爲防泄露,就封以皁囊(黑色絲織口袋)。
紹興:南宋皇帝趙構年號,1131年至1162年。
十一月日:十一月某日。
右通直郎:官職,六品文官。
樞密院:官署名稱。
宋代樞密院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爲最高國務機關。
樞密院長官樞密使、知樞密院事以士人充任,副職間用武臣。
編修:官職名,掌修國史、實錄。
樞密院設編修官,負責編纂記述。
紹興五年,胡銓任樞密院編修官。
齋沐:齋戒沐浴,以示虔誠。
裁書:裁箋作書,寫信。
這裏指寫此封事。
謹按:恭敬論述。
按,經過考察覈實得出的結論。
王倫:字正道,莘縣(今山東莘縣)人。
紹興七年(1137年),徽宗和寧德後死於金國,王倫任迎奉梓宮使,出使金國,答應割地議和。
紹興八年(1138年),王倫出使金國,不久即與金國使臣同回臨安。
紹興九年,王倫再次出使金國被拘,六年後拒絕降金,自雲:“臣今將命被留,欲污以僞職,臣敢愛一死以辱命!”遂被金國君主勒死。
《宋史》對王倫頗多貶詞,趙翼《廿二史札記》有爲其辯白之語,可供參考。
狎邪:行爲放蕩,品行不端。
頃:不久以前。
緣:因爲。
宰相:指秦檜,時任宰相,力主與金講和。
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與宋徽宗、宋欽宗一起被金人俘獲。
被釋南歸後,兩任南宋宰相,前後執政十九年。
曾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岳飛而遺臭萬年。
舉:推舉。
使虜:出使金朝。
虜,對敵人蔑稱。
下文丑虜、犬戎、夷狄等,皆有蔑視意。
專務詐誕:只說些欺詐虛妄的話。
斯罔天聽:騙取皇帝的信任。
天聽,天子的聽聞。
“今者”句:紹興八年金國國君派遣蕭哲、張通古爲江南詔諭使,同王倫使宋,以“詔諭”爲名,即將宋視爲屬國,因爲古代國君告知臣下或百姓才叫“詔諭”,故引起宋朝士人抗議。
據《宋史·王倫傳》:“金主亶爲設宴三日,遣籤書宣會院事蕭哲、左司郎中張通古爲江南詔諭使,偕倫來。
朝論以金使肆嫚,抗論甚喧,多歸罪倫。
”
臣妾我:使我爲臣妾。
男稱臣,女稱妾,表示被統治的身份。
劉豫我:使我變成劉豫那樣的附庸。
劉豫,字彥遊,阜城(今河北交河)人,南宋叛臣,金傀儡政權僞齊皇帝。
金兵南下不久降金,建炎四年(1130年),被金人立爲“大齊”皇帝,建都大名(今屬河北),後遷汴京(今河南開封),統治河南、陝西之地,配合金兵攻宋。
紹興七年(1137年)被廢黜,父子二人皆爲階下囚,後遷居臨潢(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附近)而死。
臣事:像臣子那樣去侍奉。
不拔:不可拔除,不可動搖。
形容牢固。
捽(zuó):泛指抓,揪。
商鑑不遠:即殷鑑不遠,宋人避宋太祖父趙弘殷諱,改殷爲商。
語出《詩·大雅·蕩》:“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謂殷人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爲鑑戒,後來泛指可以作爲後人鑑戒的往事。
文中是指劉豫稱臣而終被金人誅殺的教訓。
犬戎:舊時對我國少數民族的蔑稱。
藩臣之位:附屬國的臣子之位。
赤子:比喻百姓,人民。
衽:衣襟。
我國古代漢族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爲右衽;而少數民族的服裝,衣襟左掩。
這裏是以左衽作爲受金人統治的代名詞。
宰執:指宰相等執掌國家政事的重臣。
冠(guān):指古代官吏所戴的禮帽。
冕: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行朝儀、祭禮時所戴的禮帽。
胡服:少數民族的服裝。
三尺童子:謂小兒。
犬豕(shǐ):狗和豬。
比喻鄙賤之人。
怫然:憤怒貌。
醜虜:對敵人的蔑稱。
“則梓宮”四句:梓(zǐ)宮,皇帝、皇后的靈柩,此指宋徽宗趙佶的靈柩。
趙佶於紹興五年死於金國。
太后,指高宗生母韋賢妃,與徽宗同被俘金國。
高宗即位後,遙尊其母爲皇太后。
後迎歸宋朝。
淵聖,指宋欽宗趙桓,淵聖爲宋欽宗的尊號。
宋趙鼎《建炎筆錄》:“靖康初,師道入樞府,淵聖嘗問曰:‘在小官時,頗有見知者否?’”
變故:指靖康之變。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克汴京,俘虜徽欽二帝。
啖(dàn):餵食,引申爲利誘。
膏血:猶言民脂民膏。
含垢忍恥:忍受恥辱。
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甘心拿着天下而臣事金國。
何如主:怎樣的君主。
變詐:欺詐。
濟之:指王倫幫助金朝。
陵夷:由盛到衰,衰頹,衰落。
長太息:深深地嘆息。
曏者陛下間關海道:指建炎三至四年(1129年—1130年)宋高宗在金兵追擊下從建康(今南京)逃往杭州、明州(今寧波)並航海到溫州一事。
間關,謂道路崎嶇難行。
累卵:把雞蛋堆疊起來,比喻極其危險。
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見君主則面朝北,所以對人稱臣稱爲北面。
陸梁:跳躍貌,引申爲囂張、猖獗。
僞豫:指劉豫的僞政權。
僞,不合法的。
固:通“故”,已經。
敗之於襄陽:指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擊潰劉豫大將李成,收復襄陽等地。
事見《宋史·岳飛傳》。
敗之於淮上:指紹興四年韓世忠擊潰金及劉豫大軍,追至淮水一事。
事見《宋史·韓世忠傳》。
敗之於渦口:指紹興六年楊沂中(又名存中)、張宗顏大敗劉豫三十萬大軍事。
事見《宋史·楊存中傳》。
渦口,渦水入淮水之口,在今安徽省懷遠縣東北。
敗之於淮陰:紹興四年,“帝親征,王師大捷於淮陰”,事見《宋史·章誼傳》。
又紹興三年,趙立破金兵於淮陰。
蹈海之危:航海,比喻危險。
萬萬:謂遠遠勝過當初。
遽(jù):竟,就。
出敵人下:指比敵人弱。
萬乘之尊:皇帝的尊嚴。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輛),後世以“萬乘”指皇帝。
下穹廬之拜:向金國低首下拜。
穹廬,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這裏借指金國。
索:盡,完結。
魯仲連:戰國時期齊國高士。
善於出謀劃策,常周遊各國,爲其排難解紛。
據《戰國策·趙策三》記載:趙孝王九年(前257年),秦軍圍困趙國國都邯鄲。
魏王派使臣勸趙王尊秦爲帝,趙王猶豫不決。
魯仲連力陳以秦爲帝之害,說服趙、魏兩國聯合抗秦。
兩國接受其主張,秦軍以此撤軍。
謗議:非議。
洶洶:形容聲勢盛大。
心腹大臣:皇帝親信的大臣。
唐虞:堯、舜的朝代名。
石晉:指五代石敬瑭建立的後晉政權。
石敬瑭勾引契丹兵滅除後唐,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受其冊封,國號爲晉,稱契丹主爲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禮部侍郎:掌管禮樂、祭祀、教育、科舉等事務機構的副長官。
曾開:字天遊,曾幾之兄。
他曾當面反對秦檜的議和,《宋史·曾幾傳》載:“公當強兵富國,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
”因而觸怒秦檜,被貶徽州。
古誼:即古義,古人所說的道理。
折:駁斥,責難。
故事:舊事、典故。
遂非狠愎(bì):堅持錯誤,固執而不聽他人意見。
建白:陳述意見或有所倡議。
臺諫:指御史臺和諫議官。
宋時以專司糾彈的御史爲臺官,以職掌建言的給事中、諫議大夫等爲諫官。
兩者雖各有所司,而職責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稱之。
僉(qiān):衆,皆。
“孔子曰”三句:語出《論語·憲問》,意在肯定管仲的歷史功績,意思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可能還受外族的統治。
微:非,無。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
他被稱爲“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被(pī)發,散發。
霸者:指齊桓公。
春秋時齊國國君。
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
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
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
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爲春秋五霸之首。
佐:輔助。
衣裳之會:指齊桓公主持的各諸侯國的盟會。
衣冠:古代士以上的服裝,這裏指漢族地區的物質文明。
孫近:南宋無錫人,進士出身,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
紹興八年(1138年)附和秦檜主和,除參知政事,旋兼以同知樞密院事,對金使卑躬屈膝。
傅會:附和,迎合。
參知政事:官職名稱。
參知政事和樞密使、副使、知樞密院事、籤書樞密院事等,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
伴食中書:指居宰輔之位而無所作爲。
宋朝皇宮內別置中書,叫做“政事堂”,是宰相辦公的地方,孫近身爲宰相副職,處處附和秦檜,不作主張,所以稱他爲“伴食中書”。
語出《舊唐書·盧懷慎傳》:“懷慎與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爲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
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伴食,陪同進食。
唐時朝會畢,宰相率百僚集尚書省都堂會食,後遂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
漫:枉自,徒然。
可否:贊成或反對。
當拜:指宋天子向金人跪拜。
政事堂:唐宋時宰相的總辦公處。
唐初始有此名,設在門下省,後遷到中書省。
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
北宋就中書內省設政事堂,簡稱中書,與樞密院分掌政、軍,號稱“二府”。
元豐改制後,遂以尚書省的都堂爲宰相辦公所在,因也稱都堂爲政事堂。
參贊大政:參與決定國家大事。
取充位:佔據官位而不負責任。
《揮麈後錄》卷十“取”字後有“容”字。
有如:如果。
折衝:擊退敵軍。
折,挫敗。
禦侮:抵禦侵侮,與“折衝”意同。
備員樞屬:當時胡銓任樞密院編修,故云。
備員,充數,這裏是謙稱。
不與檜等共戴天:意謂與秦檜等人仇恨極深,不願共生於天下。
區區:謙詞,用於自稱。
指小的意思,含有愚拙的意思。
竿之藁街:用竹竿把頭懸於金國使臣住的街上以示衆。
竿,用作動詞,猶言“懸”。
把頭掛在竹竿上。
藁(gǎo)街,漢朝的街名,在長安城南內,爲漢代長安城中少數民族及外國使者居住之所。
羈留:扣押。
徐興問罪之師:出兵討伐敵人。
徐興,從容不迫地發起。
赴東海而死:這是借用戰國魯仲連的話,以此表示他堅決反對議和的態度。
魯仲連曾雲:“彼則肆然而爲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爲之民也!”
小朝廷:指如果議和告成,宋朝將成爲金國的附屬。
冒瀆:冒犯。
天威:皇帝的威嚴。
甘俟斧鉞(yuè):甘心等待處罰。
俟,等待。
斧鉞,泛指兵器,借指刑罰、殺戮。
隕越:跌倒。
封建社會上書皇帝時的套語,謂犯上而表示死罪之意。
引申爲惶恐。
古時羣臣上奏章表,一般不用封緘,如事涉機密,爲防泄露,就封以皁囊(黑色絲織口袋)。
紹興:南宋皇帝趙構年號,1131年至1162年。
十一月日:十一月某日。
右通直郎:官職,六品文官。
樞密院:官署名稱。
宋代樞密院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爲最高國務機關。
樞密院長官樞密使、知樞密院事以士人充任,副職間用武臣。
編修:官職名,掌修國史、實錄。
樞密院設編修官,負責編纂記述。
紹興五年,胡銓任樞密院編修官。
齋沐:齋戒沐浴,以示虔誠。
裁書:裁箋作書,寫信。
這裏指寫此封事。
謹按:恭敬論述。
按,經過考察覈實得出的結論。
王倫:字正道,莘縣(今山東莘縣)人。
紹興七年(1137年),徽宗和寧德後死於金國,王倫任迎奉梓宮使,出使金國,答應割地議和。
紹興八年(1138年),王倫出使金國,不久即與金國使臣同回臨安。
紹興九年,王倫再次出使金國被拘,六年後拒絕降金,自雲:“臣今將命被留,欲污以僞職,臣敢愛一死以辱命!”遂被金國君主勒死。
《宋史》對王倫頗多貶詞,趙翼《廿二史札記》有爲其辯白之語,可供參考。
狎邪:行爲放蕩,品行不端。
頃:不久以前。
緣:因爲。
宰相:指秦檜,時任宰相,力主與金講和。
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與宋徽宗、宋欽宗一起被金人俘獲。
被釋南歸後,兩任南宋宰相,前後執政十九年。
曾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岳飛而遺臭萬年。
舉:推舉。
使虜:出使金朝。
虜,對敵人蔑稱。
下文丑虜、犬戎、夷狄等,皆有蔑視意。
專務詐誕:只說些欺詐虛妄的話。
斯罔天聽:騙取皇帝的信任。
天聽,天子的聽聞。
“今者”句:紹興八年金國國君派遣蕭哲、張通古爲江南詔諭使,同王倫使宋,以“詔諭”爲名,即將宋視爲屬國,因爲古代國君告知臣下或百姓才叫“詔諭”,故引起宋朝士人抗議。
據《宋史·王倫傳》:“金主亶爲設宴三日,遣籤書宣會院事蕭哲、左司郎中張通古爲江南詔諭使,偕倫來。
朝論以金使肆嫚,抗論甚喧,多歸罪倫。
”
臣妾我:使我爲臣妾。
男稱臣,女稱妾,表示被統治的身份。
劉豫我:使我變成劉豫那樣的附庸。
劉豫,字彥遊,阜城(今河北交河)人,南宋叛臣,金傀儡政權僞齊皇帝。
金兵南下不久降金,建炎四年(1130年),被金人立爲“大齊”皇帝,建都大名(今屬河北),後遷汴京(今河南開封),統治河南、陝西之地,配合金兵攻宋。
紹興七年(1137年)被廢黜,父子二人皆爲階下囚,後遷居臨潢(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附近)而死。
臣事:像臣子那樣去侍奉。
不拔:不可拔除,不可動搖。
形容牢固。
捽(zuó):泛指抓,揪。
商鑑不遠:即殷鑑不遠,宋人避宋太祖父趙弘殷諱,改殷爲商。
語出《詩·大雅·蕩》:“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謂殷人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爲鑑戒,後來泛指可以作爲後人鑑戒的往事。
文中是指劉豫稱臣而終被金人誅殺的教訓。
犬戎:舊時對我國少數民族的蔑稱。
藩臣之位:附屬國的臣子之位。
赤子:比喻百姓,人民。
衽:衣襟。
我國古代漢族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爲右衽;而少數民族的服裝,衣襟左掩。
這裏是以左衽作爲受金人統治的代名詞。
宰執:指宰相等執掌國家政事的重臣。
冠(guān):指古代官吏所戴的禮帽。
冕: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行朝儀、祭禮時所戴的禮帽。
胡服:少數民族的服裝。
三尺童子:謂小兒。
犬豕(shǐ):狗和豬。
比喻鄙賤之人。
怫然:憤怒貌。
醜虜:對敵人的蔑稱。
“則梓宮”四句:梓(zǐ)宮,皇帝、皇后的靈柩,此指宋徽宗趙佶的靈柩。
趙佶於紹興五年死於金國。
太后,指高宗生母韋賢妃,與徽宗同被俘金國。
高宗即位後,遙尊其母爲皇太后。
後迎歸宋朝。
淵聖,指宋欽宗趙桓,淵聖爲宋欽宗的尊號。
宋趙鼎《建炎筆錄》:“靖康初,師道入樞府,淵聖嘗問曰:‘在小官時,頗有見知者否?’”
變故:指靖康之變。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克汴京,俘虜徽欽二帝。
啖(dàn):餵食,引申爲利誘。
膏血:猶言民脂民膏。
含垢忍恥:忍受恥辱。
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甘心拿着天下而臣事金國。
何如主:怎樣的君主。
變詐:欺詐。
濟之:指王倫幫助金朝。
陵夷:由盛到衰,衰頹,衰落。
長太息:深深地嘆息。
曏者陛下間關海道:指建炎三至四年(1129年—1130年)宋高宗在金兵追擊下從建康(今南京)逃往杭州、明州(今寧波)並航海到溫州一事。
間關,謂道路崎嶇難行。
累卵:把雞蛋堆疊起來,比喻極其危險。
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見君主則面朝北,所以對人稱臣稱爲北面。
陸梁:跳躍貌,引申爲囂張、猖獗。
僞豫:指劉豫的僞政權。
僞,不合法的。
固:通“故”,已經。
敗之於襄陽:指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擊潰劉豫大將李成,收復襄陽等地。
事見《宋史·岳飛傳》。
敗之於淮上:指紹興四年韓世忠擊潰金及劉豫大軍,追至淮水一事。
事見《宋史·韓世忠傳》。
敗之於渦口:指紹興六年楊沂中(又名存中)、張宗顏大敗劉豫三十萬大軍事。
事見《宋史·楊存中傳》。
渦口,渦水入淮水之口,在今安徽省懷遠縣東北。
敗之於淮陰:紹興四年,“帝親征,王師大捷於淮陰”,事見《宋史·章誼傳》。
又紹興三年,趙立破金兵於淮陰。
蹈海之危:航海,比喻危險。
萬萬:謂遠遠勝過當初。
遽(jù):竟,就。
出敵人下:指比敵人弱。
萬乘之尊:皇帝的尊嚴。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輛),後世以“萬乘”指皇帝。
下穹廬之拜:向金國低首下拜。
穹廬,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這裏借指金國。
索:盡,完結。
魯仲連:戰國時期齊國高士。
善於出謀劃策,常周遊各國,爲其排難解紛。
據《戰國策·趙策三》記載:趙孝王九年(前257年),秦軍圍困趙國國都邯鄲。
魏王派使臣勸趙王尊秦爲帝,趙王猶豫不決。
魯仲連力陳以秦爲帝之害,說服趙、魏兩國聯合抗秦。
兩國接受其主張,秦軍以此撤軍。
謗議:非議。
洶洶:形容聲勢盛大。
心腹大臣:皇帝親信的大臣。
唐虞:堯、舜的朝代名。
石晉:指五代石敬瑭建立的後晉政權。
石敬瑭勾引契丹兵滅除後唐,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受其冊封,國號爲晉,稱契丹主爲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禮部侍郎:掌管禮樂、祭祀、教育、科舉等事務機構的副長官。
曾開:字天遊,曾幾之兄。
他曾當面反對秦檜的議和,《宋史·曾幾傳》載:“公當強兵富國,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
”因而觸怒秦檜,被貶徽州。
古誼:即古義,古人所說的道理。
折:駁斥,責難。
故事:舊事、典故。
遂非狠愎(bì):堅持錯誤,固執而不聽他人意見。
建白:陳述意見或有所倡議。
臺諫:指御史臺和諫議官。
宋時以專司糾彈的御史爲臺官,以職掌建言的給事中、諫議大夫等爲諫官。
兩者雖各有所司,而職責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稱之。
僉(qiān):衆,皆。
“孔子曰”三句:語出《論語·憲問》,意在肯定管仲的歷史功績,意思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可能還受外族的統治。
微:非,無。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
他被稱爲“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被(pī)發,散發。
霸者:指齊桓公。
春秋時齊國國君。
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
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
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
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爲春秋五霸之首。
佐:輔助。
衣裳之會:指齊桓公主持的各諸侯國的盟會。
衣冠:古代士以上的服裝,這裏指漢族地區的物質文明。
孫近:南宋無錫人,進士出身,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
紹興八年(1138年)附和秦檜主和,除參知政事,旋兼以同知樞密院事,對金使卑躬屈膝。
傅會:附和,迎合。
參知政事:官職名稱。
參知政事和樞密使、副使、知樞密院事、籤書樞密院事等,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
伴食中書:指居宰輔之位而無所作爲。
宋朝皇宮內別置中書,叫做“政事堂”,是宰相辦公的地方,孫近身爲宰相副職,處處附和秦檜,不作主張,所以稱他爲“伴食中書”。
語出《舊唐書·盧懷慎傳》:“懷慎與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爲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
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伴食,陪同進食。
唐時朝會畢,宰相率百僚集尚書省都堂會食,後遂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
漫:枉自,徒然。
可否:贊成或反對。
當拜:指宋天子向金人跪拜。
政事堂:唐宋時宰相的總辦公處。
唐初始有此名,設在門下省,後遷到中書省。
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
北宋就中書內省設政事堂,簡稱中書,與樞密院分掌政、軍,號稱“二府”。
元豐改制後,遂以尚書省的都堂爲宰相辦公所在,因也稱都堂爲政事堂。
參贊大政:參與決定國家大事。
取充位:佔據官位而不負責任。
《揮麈後錄》卷十“取”字後有“容”字。
有如:如果。
折衝:擊退敵軍。
折,挫敗。
禦侮:抵禦侵侮,與“折衝”意同。
備員樞屬:當時胡銓任樞密院編修,故云。
備員,充數,這裏是謙稱。
不與檜等共戴天:意謂與秦檜等人仇恨極深,不願共生於天下。
區區:謙詞,用於自稱。
指小的意思,含有愚拙的意思。
竿之藁街:用竹竿把頭懸於金國使臣住的街上以示衆。
竿,用作動詞,猶言“懸”。
把頭掛在竹竿上。
藁(gǎo)街,漢朝的街名,在長安城南內,爲漢代長安城中少數民族及外國使者居住之所。
羈留:扣押。
徐興問罪之師:出兵討伐敵人。
徐興,從容不迫地發起。
赴東海而死:這是借用戰國魯仲連的話,以此表示他堅決反對議和的態度。
魯仲連曾雲:“彼則肆然而爲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爲之民也!”
小朝廷:指如果議和告成,宋朝將成爲金國的附屬。
冒瀆:冒犯。
天威:皇帝的威嚴。
甘俟斧鉞(yuè):甘心等待處罰。
俟,等待。
斧鉞,泛指兵器,借指刑罰、殺戮。
隕越:跌倒。
封建社會上書皇帝時的套語,謂犯上而表示死罪之意。
引申爲惶恐。
紹興八年十一月,右通直郎樞密院編修官臣子胡銓,齋戒沐浴,恭敬地寫下這篇奏疏,冒着死罪獻於皇帝陛下。
我恭謹地考察過:王倫本來是一個行爲輕薄奸邪的小人,街市上的狡詐之徒,前不久因宰相秦檜沒有眼力,竟推舉他出使金國。
他專事奸詐虛妄,欺騙皇上,突然得居高官,天下人無不痛恨唾罵他。
他無緣無故地引來金國使臣,以“江南詔諭使”的名義同我朝談判,這是想把我大宋當作臣妾,想把我大宋看作劉豫啊!劉豫像臣屬一樣侍奉金人,面朝南做上了兒皇帝,他自認爲這是子孫稱帝而萬代不會改變的事業,金人一旦改變主意,就把他揪住捆綁起來,父子都做了俘虜。
先例可鑑,記憶猶新,而王倫又想要皇上效法劉豫。
天下是祖宗創立的天下,皇上所居的帝位是祖宗傳下的帝位。
怎麼能把祖宗的天下變爲金人的天下,把祖宗的帝位變成金人附屬國兒皇帝的地位呢!皇上一投降,那麼宗廟社稷的神靈都將被金人所玷污,祖宗養育了幾百年的人民都要衣襟向左改變風俗了!朝廷執政大臣都將降爲陪臣,全國的士大夫都要廢棄漢族的禮服,換上金人的服裝。
到時金人的貪慾無法滿足,怎麼知道他們不會像對待劉豫那樣用無禮的態度強加到我們頭上呢!三尺兒童是最不懂事的,如果指着狗豬要他跪拜,那他也會怫然大怒;金人就是狗豬,堂堂宋國,一個接一個地拜倒在狗豬腳下,就是小孩子都感到羞恥,難道皇上忍心這樣做嗎?
王倫的意見竟說:“宋朝只要向金人投降,那麼徽宗的靈柩便可歸還,太后便可回國,欽宗便可歸返,中原便可收復。
”唉!自從汴京淪陷以來,主張議和的人,誰不是拿這種話來引誘皇上呢?但是終究沒有一樁應驗的,金人是真心還是假意就已經非常清楚了。
而皇上還不醒悟過來,耗盡百姓的膏血卻不知顧惜,忘了國家大仇卻不思報復,含垢忍辱,拿天下來臣事金人卻心甘情願。
即使金人一定可以講和,完全像王倫所說的那樣,那天下的後人又將會把皇上說成是什麼樣的君主呢?何況金人狡詐多端,而且王倫又用奸詐的手段幫助他們,那麼徽宗的靈柩決不可能歸還,太后決不可能回國,欽宗決不可能歸返,中原決不可能收復。
然而膝蓋一彎曲便不能再伸直了,國勢一衰微便不能再振作了,真叫人爲此痛哭流涕長嘆不已啊!
過去皇上輾轉避難在海道上,危險得像壘起來的蛋一樣,那個時候尚且不願面向北方對敵稱臣,何況國家形勢逐漸好轉,將領們竭盡銳氣殺敵,士兵們渴望奮起抗戰。
就比如前不久金人勢力到處侵擾,劉豫配合金人入侵,我軍就在襄陽、淮水、渦口、淮陰等地擊敗過他們。
比起流離在海上那樣的危險境遇,當然已經好了萬倍。
假使不得已而非用兵不可,我們難道就一定會敗在金人之下嗎?現在無緣無故地反而臣服於金人,要委屈皇帝的尊嚴,向金人俯首跪拜,三軍將士不等作戰士氣就已經衰竭了。
這就是魯仲連仗義不尊秦爲帝的原因,不是捨不得那尊秦爲帝的虛名,而是顧惜那天下大勢不容許這樣做。
朝廷內大小官員,朝廷外軍隊和百姓,異口同聲,都想吃王倫的肉。
內外議論紛紛,皇上卻不聞不問,我真擔心一旦事變發生,禍害將不可預料。
我私下認爲不殺掉王倫,國家的存亡就不可想象。
縱然如此,王倫不值一說,而秦檜憑着朝廷心腹大臣的身份也做出這樣的事。
皇上有唐堯、虞舜的才資,秦檜不能使皇上成爲唐堯、虞舜一樣的國君,卻想誘導皇上做石敬塘那樣的兒皇帝。
禮部侍郎曾開等人引用古人所說的道理來駁斥他,秦檜竟大聲責備他們說:“你知道古人的事,我難道不知道嗎!”秦檜堅持錯誤、不聽別人的勸告,從這件事上就自然可以看清楚。
至於他提出建議,讓御史臺、諫院和左右侍從共同討論可否議和,這大概是害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而讓御史臺、諫院和左右侍從共同來分擔輿論的指責。
有見識的人士,都以爲朝廷沒有人才。
唉!真痛惜啊!孔子說:“倘若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着頭髮,衣衽向左了。
”管仲不過是霸主齊桓公的助手罷了,還能改變衣衽向左的地區,協助主持會盟各國諸侯。
秦檜是大國的宰相,反而驅使百姓放棄文明風俗,成爲衣衽向左的地區。
那麼秦檜不僅是皇上的罪人,實在也是管仲的罪人了。
孫近附和秦檜的意見,於是做到參知政事。
天下人盼望太平如飢似渴,孫近卻在中書省吃白飯,議事時完全不表示贊成或反對。
秦檜說對敵國可以講和,孫近也說可以講和;秦檜說天子應當向金人下拜,孫近也說應當下拜。
我曾經到過政事堂,多次提出質問而孫近卻不回答,只是說:“已經命令御史臺、諫院和左右侍從討論了。
”唉!參與決定國家大事卻只求討人喜歡,空佔官位到了這種地步,如果敵騎長驅直入,還能抗拒敵人抵禦外侮嗎?我私下認爲秦檜、孫近也應該斬首。
我充當樞密院一名屬員,誓不與秦檜等同活在一個天底下。
我的小小心願,就是希望將秦檜、王倫、孫近三人斬首,把他們的頭顱懸掛在竹竿上到藁街上去示衆。
然後拘留金國使者,責備他們違背禮義,再從容地派出討伐金國的軍隊,那麼三軍將士不待作戰就已勇氣倍增。
不這樣的話,我只有跳入東海一死罷了,豈能留在小朝廷苟且偷生嗎?小臣狂妄,冒犯了陛下的尊嚴,甘心等待着處罰,不勝惶恐之至。
我恭謹地考察過:王倫本來是一個行爲輕薄奸邪的小人,街市上的狡詐之徒,前不久因宰相秦檜沒有眼力,竟推舉他出使金國。
他專事奸詐虛妄,欺騙皇上,突然得居高官,天下人無不痛恨唾罵他。
他無緣無故地引來金國使臣,以“江南詔諭使”的名義同我朝談判,這是想把我大宋當作臣妾,想把我大宋看作劉豫啊!劉豫像臣屬一樣侍奉金人,面朝南做上了兒皇帝,他自認爲這是子孫稱帝而萬代不會改變的事業,金人一旦改變主意,就把他揪住捆綁起來,父子都做了俘虜。
先例可鑑,記憶猶新,而王倫又想要皇上效法劉豫。
天下是祖宗創立的天下,皇上所居的帝位是祖宗傳下的帝位。
怎麼能把祖宗的天下變爲金人的天下,把祖宗的帝位變成金人附屬國兒皇帝的地位呢!皇上一投降,那麼宗廟社稷的神靈都將被金人所玷污,祖宗養育了幾百年的人民都要衣襟向左改變風俗了!朝廷執政大臣都將降爲陪臣,全國的士大夫都要廢棄漢族的禮服,換上金人的服裝。
到時金人的貪慾無法滿足,怎麼知道他們不會像對待劉豫那樣用無禮的態度強加到我們頭上呢!三尺兒童是最不懂事的,如果指着狗豬要他跪拜,那他也會怫然大怒;金人就是狗豬,堂堂宋國,一個接一個地拜倒在狗豬腳下,就是小孩子都感到羞恥,難道皇上忍心這樣做嗎?
王倫的意見竟說:“宋朝只要向金人投降,那麼徽宗的靈柩便可歸還,太后便可回國,欽宗便可歸返,中原便可收復。
”唉!自從汴京淪陷以來,主張議和的人,誰不是拿這種話來引誘皇上呢?但是終究沒有一樁應驗的,金人是真心還是假意就已經非常清楚了。
而皇上還不醒悟過來,耗盡百姓的膏血卻不知顧惜,忘了國家大仇卻不思報復,含垢忍辱,拿天下來臣事金人卻心甘情願。
即使金人一定可以講和,完全像王倫所說的那樣,那天下的後人又將會把皇上說成是什麼樣的君主呢?何況金人狡詐多端,而且王倫又用奸詐的手段幫助他們,那麼徽宗的靈柩決不可能歸還,太后決不可能回國,欽宗決不可能歸返,中原決不可能收復。
然而膝蓋一彎曲便不能再伸直了,國勢一衰微便不能再振作了,真叫人爲此痛哭流涕長嘆不已啊!
過去皇上輾轉避難在海道上,危險得像壘起來的蛋一樣,那個時候尚且不願面向北方對敵稱臣,何況國家形勢逐漸好轉,將領們竭盡銳氣殺敵,士兵們渴望奮起抗戰。
就比如前不久金人勢力到處侵擾,劉豫配合金人入侵,我軍就在襄陽、淮水、渦口、淮陰等地擊敗過他們。
比起流離在海上那樣的危險境遇,當然已經好了萬倍。
假使不得已而非用兵不可,我們難道就一定會敗在金人之下嗎?現在無緣無故地反而臣服於金人,要委屈皇帝的尊嚴,向金人俯首跪拜,三軍將士不等作戰士氣就已經衰竭了。
這就是魯仲連仗義不尊秦爲帝的原因,不是捨不得那尊秦爲帝的虛名,而是顧惜那天下大勢不容許這樣做。
朝廷內大小官員,朝廷外軍隊和百姓,異口同聲,都想吃王倫的肉。
內外議論紛紛,皇上卻不聞不問,我真擔心一旦事變發生,禍害將不可預料。
我私下認爲不殺掉王倫,國家的存亡就不可想象。
縱然如此,王倫不值一說,而秦檜憑着朝廷心腹大臣的身份也做出這樣的事。
皇上有唐堯、虞舜的才資,秦檜不能使皇上成爲唐堯、虞舜一樣的國君,卻想誘導皇上做石敬塘那樣的兒皇帝。
禮部侍郎曾開等人引用古人所說的道理來駁斥他,秦檜竟大聲責備他們說:“你知道古人的事,我難道不知道嗎!”秦檜堅持錯誤、不聽別人的勸告,從這件事上就自然可以看清楚。
至於他提出建議,讓御史臺、諫院和左右侍從共同討論可否議和,這大概是害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而讓御史臺、諫院和左右侍從共同來分擔輿論的指責。
有見識的人士,都以爲朝廷沒有人才。
唉!真痛惜啊!孔子說:“倘若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着頭髮,衣衽向左了。
”管仲不過是霸主齊桓公的助手罷了,還能改變衣衽向左的地區,協助主持會盟各國諸侯。
秦檜是大國的宰相,反而驅使百姓放棄文明風俗,成爲衣衽向左的地區。
那麼秦檜不僅是皇上的罪人,實在也是管仲的罪人了。
孫近附和秦檜的意見,於是做到參知政事。
天下人盼望太平如飢似渴,孫近卻在中書省吃白飯,議事時完全不表示贊成或反對。
秦檜說對敵國可以講和,孫近也說可以講和;秦檜說天子應當向金人下拜,孫近也說應當下拜。
我曾經到過政事堂,多次提出質問而孫近卻不回答,只是說:“已經命令御史臺、諫院和左右侍從討論了。
”唉!參與決定國家大事卻只求討人喜歡,空佔官位到了這種地步,如果敵騎長驅直入,還能抗拒敵人抵禦外侮嗎?我私下認爲秦檜、孫近也應該斬首。
我充當樞密院一名屬員,誓不與秦檜等同活在一個天底下。
我的小小心願,就是希望將秦檜、王倫、孫近三人斬首,把他們的頭顱懸掛在竹竿上到藁街上去示衆。
然後拘留金國使者,責備他們違背禮義,再從容地派出討伐金國的軍隊,那麼三軍將士不待作戰就已勇氣倍增。
不這樣的話,我只有跳入東海一死罷了,豈能留在小朝廷苟且偷生嗎?小臣狂妄,冒犯了陛下的尊嚴,甘心等待着處罰,不勝惶恐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