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
此詩是李白在疾亟之後精力不支情況下的最後作品,當是李白的絶筆,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銘。
詩人以大鵬自比,浩嘆一生壯志未酬的悲愴。
全詩塑造了大鵬展翅奮飛而半空摧折,餘風激蕩而扶桑挂袂的藝術形象,流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
路:應爲「終」之誤。
八裔:八方荒原之地。
中天:半空。
摧:摧折。
餘風:遺風。
激:激蕩、激勵。
萬世:千秋萬世。
扶桑:古代神話傳説中的大樹,生在太陽昇起的地方。
古代把太陽作爲君主的象徵,這裏遊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
挂:喩腐朽勢力阻撓。
石: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注云:當作「左」。
左袂,即左袖。
得:知大鵬夭折半空。
「仲尼亡兮誰爲出涕」句:此處用孔子泣麟的典故。
傳説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
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魯國獵獲一隻麒麟,孔子認爲麒麟出非其時,而被捕獲,非常難受。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
所餘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遊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
後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爲我之死傷心哭泣。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