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 · 第七十八回 · 十節度議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敗高太尉
賦曰:
寨名水滸,泊號梁山。
週迴港汊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
東連海島,西接咸陽,南通大冶金鄉,北跨青齊兗郡。
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隻戰艦艨艟;建三十六座雁臺,屯百千萬軍糧馬草。
聲聞宇宙,五千驍騎戰爭夫;名達天庭,三十六員英勇將。
躍洪波,迎雪浪,混江龍與九紋龍;踏翠嶺,步青山,玉麒麟共青面獸。
逢山開路,索超原是急先鋒;遇水疊橋,劉唐號爲赤發鬼。
小李廣開弓有準,病關索槍法無雙。
黑旋風善會偷營,船火兒偏能劫寨。
花和尚豈解參禪,武行者何曾受戒!焚燒屋宇,多應短命二郎;殺戮生靈,除是立地太歲。
心雄難比兩頭蛇,毒害怎如雙尾蠍?阮小七號活閻羅,秦明性如霹靂火。
假使官軍萬隊,穆弘出陣沒遮攔;縱饒鐵騎千層,萬馬怎當董一撞。
朱仝面如重棗,時人號作雲長;林沖燕頷虎鬚,滿寨稱爲翼德。
李應俊似撲天雕,雷橫猛如插翅虎。
燕青能減竈屯兵,徐寧會平川佈陣。
呼風噀雨,公孫勝似入雲龍;搶鼓奪旗,石秀衆中偏拚命。
張順赴得三十里水面,馳名浪裏白跳;戴宗走得五百里程途,顯號神行太保。
關勝刀長九尺,輪來手上焰光生;呼延灼鞭重十斤,使動耳邊風雨響。
沒羽箭當頭怎躲,小旋風弓馬熟閒。
設計施謀,衆伏智多吳學究;運籌帷幄,替天行道宋公明。
大鬧山東,縱橫河北。
步鬥兩贏童貫,水戰三敗高俅。
非圖壞國貪財,豈敢欺天罔地。
施恩報國,幽州城下殺遼兵;仗義興師,清溪洞裏擒方臘。
千年事蹟載皇朝,萬古清名標史記。
後有詩爲證:
去時三十六,回來十八雙。
縱橫千萬裏,談笑卻還鄉。
再說梁山泊好漢自從兩贏童貫之後,宋江、吳用商議,必用着一個人去東京探聽消息虛實,上山回報,預先準備軍馬交鋒。
言之未絕,只見神行太保戴宗道:“小弟願往。
”宋江道:“探聽軍情,多虧殺兄弟一個。
雖然賢弟去得,必須也用一個相幫去最好。
”李逵便道:“兄弟幫哥哥去走一遭。
”宋江笑道:“你便是那個不惹事的黑旋風!”李逵道:“今番去時,不惹事便了。
”宋江喝退,一壁再問:“有那個兄弟敢去走一遭?”赤發鬼劉唐稟道:“小弟幫戴宗哥哥去如何?”宋江大喜道:“好。
”當日兩個收拾了行裝,便下山去。
且不說戴宗、劉唐來東京打聽消息。
卻說童貫和畢勝沿路收聚得敗殘軍馬四萬餘人,比到東京,於路教衆多管軍的頭領,各自部領所屬軍馬,回營寨去了,只帶御營軍馬入城來。
童貫卸了戎裝衣甲,徑投高太尉府中去商議。
兩個見了,各敘禮罷,請入後堂深處坐定。
童貫把大折兩陣,結果了八路軍官,並許多軍馬,酆美又被活捉去了,似此如之奈何,一一都告訴了。
高太尉道:“樞相不要煩惱,這件事只瞞了今上天子便了,誰敢胡奏!我和你去告稟太師,再作個道理。
”有詩爲證:
懷私挾詐恨奸雄,詭計邪謀怎建功?
數萬兒郎遭敗劫,卻連黨惡蔽宸聰。
童貫和高俅上了馬,徑投蔡太師府內來。
已有報知:“童樞密回了。
”蔡京料道不勝,又聽得和高俅同來,蔡京教喚入書院裏來廝見。
童貫拜了太師,淚如雨下。
蔡京道:“且休煩惱,我備知你折了軍馬之事。
”高俅道:“賊居水泊,非船不能徵進,樞密只以馬步軍征剿,因此失利,中賊詭計。
”童貫訴說折兵敗陣之事。
蔡京道:“你折了許多軍馬,費了許多錢糧,又折了八路軍官。
這事怎敢教聖上得知!”童貫再拜道:“望乞太師遮蓋,救命則個!”蔡京道:“明日只奏道:‘天氣暑熱,軍士不伏水土,權且罷戰退兵。
’倘或震怒,說道:‘似此心腹大患,不去剿滅,後必爲殃。
’如此時,恁衆官卻怎地回答?”高俅道:“非是高俅誇口,若還太師肯保高俅領兵,親去那裏征剿,一鼓可平。
”蔡京道:“若是太尉肯自去,可知是好。
明日便當保奏太尉爲帥。
”高俅又稟道:“只有一件,須得聖旨任便起軍,並隨造船隻,或是拘刷原用官船、民船,或備官價收買木料,打造戰船,水陸並進,船騎同行,方可指日成功。
”蔡京道:“這事容易。
”正話間,門吏報道:“酆美回來了。
”童貫大喜。
太師教喚進來,問其緣故。
酆美拜罷,敘說:“宋江但是活捉上山去的,盡數放回,不肯殺害,又與盤纏,令回鄉裏。
因此小將得見鈞顏。
”高俅道:“這是賊人詭計,故意慢我國家。
今後不點近處軍馬,直去山東、河北揀選得用的人,跟高俅去。
”蔡京道:“既然如此計議定了,來日內裏相見,面奏天子。
”各自回府去了。
次日五更三點,都在侍班閣子裏相聚。
朝鼓響時,各依品從,分列丹墀。
拜舞起居已畢,文武分班列於玉階之下。
只見殿頭官手執淨鞭喝道:“有事出奏,無事捲簾退班。
”只見蔡太師出班奏道:“昨遣樞密使童貫,統率大軍徵進梁山泊草寇。
近因炎熱,軍馬不伏水土。
抑且賊居水窪,非船不行,馬步軍兵急不能進。
因此權且罷戰,各回營寨暫歇,別候聖旨。
”天子乃雲:“似此炎熱,再不復去矣!”蔡京奏道:“童貫可於泰乙宮聽罪,別令一人爲帥,再去征伐。
乞請聖旨。
”天子曰:“此寇乃是腹心大患,不可不除。
誰與寡人分憂?”高俅出班奏曰:“微臣不才,願效犬馬之勞,去剿此寇。
伏取聖旨。
”天子云:“既然卿背與寡人分憂,任卿擇選軍馬。
”高俅又奏:“梁山泊方圓八百餘里,非仗舟船,不能前進。
臣乞聖旨,於梁山泊近處,採伐木植,命督工匠造船,或用官錢收買民船,以爲戰伐之用。
”天子曰:“委卿執掌,從卿處置,可行即行,慎勿害民。
”高俅奏道:“微臣安敢!只容寬限,以圖成功。
”天子命取錦袍金甲,賜與高俅,另選吉日出師。
當日百官朝退,童貫、高俅送太師到府。
便喚中書省關房掾史,傳奉聖旨,定奪撥軍。
高太尉道:“前者有十節度使,多曾與國家建功,或徵鬼方國,或伐西夏,並大金、大遼等處,武藝精熟。
請降指使,差撥爲將。
”有詩爲證:
十路英雄用計深,分頭截殺更難禁。
高俅原不知行止,卻要親征奏捷音。
當時蔡太師依允,便撥十道札付文書,仰各各部領所屬精兵一萬,前赴濟州取齊,聽候調用。
那十個節度使非同小可,每人領軍一萬,剋期並進。
那十路軍馬?
河南河北節度使王煥、上黨太原節度使徐京、京北弘農節度使王文德、潁州汝南節度使梅展、中山安平節度使張開、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琅玡彭城節度使項元鎮、清河天水節度使荊忠
原來這十路軍馬,都是曾經訓練精兵,更兼這十節度使,舊日都是在綠林叢中出身,後來受了招安,直做到許大官職,都是精銳勇猛之人,非是一時建了些少功名。
當日中書省定了程限,發十道公文,要這十路軍馬如期都到濟州,遲慢者,定依軍令處置。
金陵建康府有一枝水軍,爲頭統制官喚做劉夢龍。
那人初生之時,其母夢見一條黑龍飛入腹中,感而遂生。
及至長大,善知水性。
曾在西川峽江討賊有功,升做軍官都統制,統領一萬五千水軍,棹船五百隻,守住江南。
高太尉要取這支水軍並船隻,星夜前來聽調。
又差一個心腹人,喚做牛邦喜,也做到步軍校尉,教他去沿江上下,並一應河道內,拘刷船隻,都要來濟州取齊,交割調用。
高太尉帳前牙將極多,於內兩個最了得:一個喚做黨世英,一個喚做黨世雄,弟兄二人見做統制官,各有萬夫不當之勇。
高太尉又去御營內,選撥精兵一萬五千,通共各處軍馬一十三萬。
先於諸路差官供送糧草,沿途交納。
高太尉連日整頓衣甲,製造旌旗,未及發程。
有詩爲證:
匿奸罔上非忠藎,好戰全違舊典章。
不事懷柔服強暴,只驅良善敵刀槍。
卻說戴宗、劉唐在東京住了幾日,打聽得備細消息,星夜回還山寨,報說此事。
宋江聽得高太尉親自領兵,調天下軍馬一十三萬,十節度使統領前來,心中驚恐,便與吳用商議。
吳用道:“仁兄勿憂。
昔日諸葛孔明用三千兵卒,破曹操十萬軍馬。
小生也久聞這十節度的名,多與朝廷建功。
只是當初無他的敵手,以此只顯他的豪傑。
如今放着這一班好弟兄,如狼似虎的人,那十節度已是背時的人了。
兄長何足懼哉!比及他十路軍來,先教他吃我一驚。
”宋江道:“軍師如何驚他?”吳用道:“他十路軍馬都到濟州取齊。
我這裏先差兩個快廝殺的,去濟州相近,接着來軍,先殺一陣。
這是報信與高俅知道。
”宋江道:“叫誰去好?”吳用道:“差沒羽箭張清、雙槍將董平,此二人可去。
”宋江差二將各帶一千軍馬,前去巡哨濟州,相迎截殺各路軍馬。
又撥水軍頭領,準備泊子裏奪船。
山寨中頭領,預先調撥已定,且不細說,下來便知。
再說高太尉在京師俄延了二十餘日,天子降敕,催促起軍。
高俅先發御營軍馬出城,又選教坊司歌兒舞女三十餘人,隨軍消遣。
至日祭旗,辭駕登程。
卻好一月光景。
時值初秋天氣,大小官員都在長亭餞別。
高太尉戎裝披掛,騎一匹金鞍戰馬,前面擺着五匹玉轡雕鞍從馬,左右兩邊,排着黨世英、黨世雄弟兄兩個,背後許多殿帥統制官、統軍提轄、兵馬防禦、團練等官,參隨在後。
那隊伍軍馬,十分擺布得整齊。
怎見得?
飛龍旗纓頭颭颭,飛虎旗火焰紛紛,飛熊旗彩色輝輝,飛豹旗光華袞袞。
青旗按東方甲乙,如堆藍疊翠遮天;白旗按西方庚辛,似積雪凝霜向日;紅旗按丙丁前進,火雲隊堆滿山前;皁旗按壬癸後隨,殺氣瀰漫陣後;黃旗按中央戊己,鎮太將臺散亂金霞。
七重圍子手,前後遮攔;八面引軍旗,左右招颭。
一簇槍林似竹,一攢劍洞如麻。
嘶風戰馬蕩金鞍,開路征夫披鐵鎧。
卻似韓侯臨魏地,正如王剪出秦關。
那高太尉部領大軍出城,來到長亭前下馬,與衆官作別。
飲罷餞行酒,攀鞍上馬,登程望濟州進發。
於路上縱容軍士,盡去村中縱橫擄掠。
黎民受害,非止一端。
卻說十路軍馬,陸續都到濟州。
有節度使王文德,領着京兆等處一路軍馬,星夜奔濟州來。
離州尚有四十餘里。
當日催動人馬,趕到一個去處,地名鳳尾坡。
坡下一座大林。
前軍卻好抹過林子,只聽得一棒鑼聲響處,林子背後,山坡腳邊,轉出一彪軍馬來。
當先一將攔路。
那員將頂盔掛甲,插箭彎弓,去那弓袋箭壺內,側插着小小兩面黃旗,旗上各有五個金字,寫道:“英雄雙槍將,風流萬戶侯”。
兩手搦兩杆鋼槍。
此將乃是梁山泊第一個慣衝頭陣的勇將董平,因此人稱爲董一撞。
董平勒定戰馬,截住大路,喝道:“來的是那裏兵馬?不早早下馬受縛,更待何時!”這王文德兜住馬,呵呵大笑道:“瓶兒罐兒,也有兩個耳朵。
你須曾聞我等十節度使,累建大功,名揚天下,上將王文德麼?”董平大笑,喝道:“只你便是殺晚爺的大頑!”王文德聽了大怒,罵道:“反國草寇,怎敢辱吾!”拍馬挺槍,直取董平。
董平也挺雙槍來迎。
兩將鬥到三十合,不分勝敗。
王文德料道贏不得董平,喝一聲:“少歇再戰!”各歸本陣。
王文德分付衆軍,休要戀戰,且衝過去。
王文德在前,三軍在後,大發聲喊,殺將過去。
董平後面引軍追趕。
將過林子,正走之間,前面又衝出一彪軍馬來。
爲首一員上將,正是沒羽箭張清,在馬上大喝一聲:“休走!”手中拈定一個石子打將來,望王文德頭上便着。
急待躲時,石子打中盔頂。
王文德伏鞍而走,跑馬奔逃。
兩將趕來,看看趕上,只見側首衝過一隊軍來。
王文德看時,卻是一般的節度使楊溫軍馬,齊來救應。
因此董平、張清不敢來追,自回去了。
兩路軍馬,同入濟州歇定。
太守張叔夜接待各路軍馬。
數日之間,前路報來,高太尉大軍到了。
十節度出城迎接。
都參見了太尉,一齊護送入城。
把州衙權爲帥府,安歇下了。
高太尉傳下號令,教十路軍馬,都向城外屯駐。
伺候劉夢龍水軍到來,一同進發。
這十路軍馬,各自都來下寨。
近山砍伐木植,人家搬擄門窗,搭蓋窩鋪,十分害民。
高太尉自在城中帥府內,定奪徵進人馬。
無銀兩使用者,都充頭哨出陣交鋒;有銀兩者,留在中軍,虛功濫報。
似此奸弊,非止一端。
有詩爲證:
無錢疲卒當頭陣,用幸精強殿後軍。
正法廢來真可笑,貪夫贓吏競紛紛。
高太尉在濟州不過一二日,劉夢龍戰船到了,參見太尉。
高俅隨即便喚十節度使,都到廳前,共議良策。
王煥等稟覆道:“太尉先教馬步軍去探路,引賊出戰,然後即調水路戰船去劫賊巢,令其兩下不能相顧,可獲羣賊矣。
”高太尉從其所言。
當時分撥王煥、徐京爲前部先鋒;王文德、梅展爲合後收軍;張開、楊溫爲左軍;韓存保、李從吉爲右軍;項元鎮、荊忠爲前後救應使。
黨世雄引領三千精兵,上船協助劉夢龍水軍船隻,就行監戰。
諸軍盡皆得令,整束了三日,請高太尉看閱諸路軍馬。
高太尉親自出城,一一點看了。
便遣大小三軍並水軍,一齊進發,徑望梁山泊來。
且說董平、張清回寨說知備細。
宋江與衆頭領統率大軍,下山不遠,早見官軍到來。
前軍射住陣腳,兩邊拒定人馬。
只見先鋒王煥出陣,使一條長槍,在馬上厲聲高叫:“無端草寇,敢死村夫,認得大將王煥麼?”對陣繡旗開處,宋江親自出馬,與王煥聲喏道:“王節度,你年紀高大了,不堪與國家出力。
當槍對敵,恐有些一差二誤,枉送了你一世清名。
你回去罷,另教年紀小的出來戰。
”王煥聽得大怒,罵道:“你這廝是個文面俗吏,安敢抗拒天兵!”宋江答道:“王節度,你休逞好手。
我這一般兒‘替天行道’的好漢,不到得輸與你!”王煥便挺槍戳將過來。
宋江馬後早有一將,鑾鈴響處,挺槍出陣。
宋江看時,卻是豹子頭林沖,來戰王煥。
兩馬相交,衆軍助喊。
高太尉自臨陣前,勒住馬看。
只聽得兩軍吶喊喝采。
果是馬軍踏鐙擡身看,步卒掀盔舉眼觀。
兩個施逞諸路槍法。
但見:
一個屏風槍,勢如霹靂;一個水平槍,勇若奔雷。
一個朝天槍,難防難躲;一個鑽風槍,怎敵怎遮。
這個槍使得疾如孫策,那個槍使得猛似霸王。
這個恨不得槍戳透九霄雲漢,那個恨不得槍刺透九曲黃河。
一個槍如蟒離巖洞,一個槍似龍躍波津。
一個使槍的雄似虎吞羊,一個使槍的俊如雕撲兔。
這個使槍的英雄蓋盡梁山泊,那個使槍的威風播滿宋乾坤。
王煥大戰林沖,約有七八十合,不分勝敗。
兩邊各自嗚金。
二騎分開,各歸本陣。
只見節度使荊忠到前軍,馬上欠身,稟覆高太尉道:“小將願與賊人決一陣,乞請鈞旨。
”高太尉便教荊忠出馬交戰。
宋江馬後鑾鈴響處,呼延灼來迎。
荊忠使一口大桿刀,騎一匹瓜黃馬。
二將交鋒,約鬥二十合,被呼延灼賣個破綻,隔過大刀,順手提起鋼鞭來,只一下,打個襯手,正着荊忠腦袋,打得腦漿迸流,眼珠突出,死於馬下。
高俅看見折了一個節度使,火急便差項元鎮聚馬挺槍,飛出陣前,大喝:“草賊,敢戰吾麼?”宋江馬後雙槍將董平撞出陣前,來戰項元鎮。
兩個鬥不到十合,項元鎮霍地勒回馬,拖了槍便走。
董平拍馬去趕。
項元鎮不入陣去,繞着陣腳,落荒而走。
董平飛馬去追。
項元鎮帶住槍,左手拈弓,右手搭箭,拽滿弓,翻身背射一箭。
董平聽得弓弦響,擡手去隔,一箭正中右臂。
棄了槍,撥回馬便走。
項元鎮掛着弓,拈着箭,倒趕將來。
呼延灼、林沖見了,兩騎馬各出,救得董平歸陣。
高太尉揮指大軍混戰。
宋江先教救了董平回山。
後面軍馬遮攔不住,都四散奔走。
高太尉直趕到水邊,卻調入去接應水路船隻。
且說劉夢龍和黨世雄布領水軍,乘駕船隻,迤邐前投梁山泊深處來。
只見茫茫蕩蕩,盡是蘆葦蒹葭,密密遮定港汊。
這裏官船檣篙不斷,相連十餘里水面。
正行之間,只聽得山坡上一聲炮響,四面八方小船齊出。
那官船上軍士,先有五分懼怯。
看了這等蘆葦深處,盡皆慌了。
怎禁得蘆葦裏面埋伏着小船齊出,沖斷大隊,官船前後不相救應。
大半官軍,棄船而走。
梁山泊好漢看見官軍陣腳亂了,一齊鳴鼓搖船,直衝上來。
劉夢龍和黨世雄急回船時,原來經過的淺港內,都被梁山泊好漢用小船裝載柴草,砍伐山中木植,填塞斷了。
那櫓槳竟搖不動。
衆多軍卒,盡棄了船隻下水。
劉夢龍脫下戎裝披掛,爬過水岸,揀小路走了。
這黨世雄不肯棄船,只顧教水軍尋港汊深處,搖動了行去。
不到二里,只見前面三隻小船。
船上是阮氏三雄,各人手執蓼葉槍,挨近船邊來。
衆多駕船軍士,都跳下水裏去了。
黨世雄自持鐵槊,立在船頭上,與阮小二交鋒。
阮小二也跳下水裏去。
阮小五、阮小七兩個逼近身來。
黨世雄見不是頭,撇了鐵槊,也跳下水去了。
只見水底下鑽過船火兒張橫來,一手揪住頭髮,一手提定腰胯,的溜溜丟上蘆葦根頭。
先有十數個小嘍囉躲在那裏,撓鉤套索搭住,活捉上水滸寨來。
卻說高太尉見水面上船隻,都紛紛滾滾,亂投山邊去了。
船上縛着的,盡是劉夢龍水軍的旗號。
情知水路里又折了一陣,忙傳鈞令,且教收兵回濟州去,別作道理。
五軍比及要退,又值天晚,只聽得四下裏火炮不住價響,宋江軍馬不知幾路殺將來。
高太尉只叫得:“苦了也!”正是:歡喜未來愁又至,才逢病退又遭殃。
有分教:一枚太尉,翻爲陰陵失路之人;十路雄兵,變作赤壁鏖兵之客。
只教步卒無門歸大寨,水軍逃路到華胥。
畢竟高太尉並十路軍兵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暂无
暂无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