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八節
魯欲使慎子爲將軍。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
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釐所不識也。
”
曰:“吾明告子。
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
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
周公之封於魯,爲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
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爲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里。
今魯方百里者五,子以爲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爲,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
”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
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釐所不識也。
”
曰:“吾明告子。
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
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
周公之封於魯,爲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
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爲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里。
今魯方百里者五,子以爲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爲,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
”
暂无
慎子:名滑釐,魯國大臣,善於用兵。
殃:殘害。
南陽:地名,即汶陽。
在泰山西南,汶水之北,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爭奪的要地。
儉:少。
方百里者五:有五個方圓一百里的諸侯國那麼大。
殃:殘害。
南陽:地名,即汶陽。
在泰山西南,汶水之北,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爭奪的要地。
儉:少。
方百里者五:有五個方圓一百里的諸侯國那麼大。
魯國要讓慎子做將軍。
孟子說:“不對百姓實行教化就使用他們作戰,這叫殘害百姓。
殘害百姓的人,在堯、舜那個時代是絕對不能容許的。
打一次仗,戰勝齊國,於是擁有南陽,這樣尚且不可以——”
慎子勃然不高興地說:“這可是我所不知道的。
”
孟子說:“我明白地告訴你。
天子的土地方圓千里;不夠一千里的話,就不能夠接待諸侯。
諸侯的土地方圓百里;不夠百里的話,就不能守住祖宗傳下來的禮法制度。
周公被封於魯,方圓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夠,可實際上少於一百里。
太公被封於齊,也是方圓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夠,可實際上少於一百里。
如今魯國有五個方圓一百里的諸侯國那麼大,你認爲如果有聖主明王興起的話,那麼魯國的土地會處在被減損之列,還是被增加之列呢?不用兵力只是從那個國家拿來東西給予這個國家,仁人尚且不去做,何況用殺人的方式去求取土地呢?君子侍奉君主,應一心一意地引導君王走正路,用心於仁罷了。
”
孟子說:“不對百姓實行教化就使用他們作戰,這叫殘害百姓。
殘害百姓的人,在堯、舜那個時代是絕對不能容許的。
打一次仗,戰勝齊國,於是擁有南陽,這樣尚且不可以——”
慎子勃然不高興地說:“這可是我所不知道的。
”
孟子說:“我明白地告訴你。
天子的土地方圓千里;不夠一千里的話,就不能夠接待諸侯。
諸侯的土地方圓百里;不夠百里的話,就不能守住祖宗傳下來的禮法制度。
周公被封於魯,方圓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夠,可實際上少於一百里。
太公被封於齊,也是方圓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夠,可實際上少於一百里。
如今魯國有五個方圓一百里的諸侯國那麼大,你認爲如果有聖主明王興起的話,那麼魯國的土地會處在被減損之列,還是被增加之列呢?不用兵力只是從那個國家拿來東西給予這個國家,仁人尚且不去做,何況用殺人的方式去求取土地呢?君子侍奉君主,應一心一意地引導君王走正路,用心於仁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