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 獨遊西巖
靑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歳晩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
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
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詞的上闋藉山來自寫,又能將山品與人品相融。
首句落筆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一詞用來形容西巖的狀貌很恰當,也可以引申爲詞人的驕傲和傲慢。
一筆兩意,巧妙之極。
而以「誰憐汝」這一問,更寫出詞人的自憐憐山,自傷傷山。
此處的山與人,已在感情上合二爲一。
「歲晚」一句,也是既寫山,又寫人。
如是寫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寫人,則指人的老大。
這樣雙綰之後,「太寒生」就成了詞人的心理自感,和對於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詞人賦予了這樣充分的靈性甚至可說是人性,那麼,上闋末句衝出青山「喚我溪邊住」的語句,就不再突兀矯情。
兩位歲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謀相伴,簡直再合情理不過。
詞的下闋藉月來自寫,也有與上闋近似的曲筆和豐富情味。
過闋說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頭下來了。
這就如同一個絕大的懸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釋。
結韻則作出生動的解釋,說這從天而降的明月,是因爲被詞人讀《離騷》的聲音所打動和吸引。
這解釋十分巧妙而合理,因爲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聽他讀書的明月,實不過是清溪裏的月影。
這樣的巧用,顯示出他專注於讀《離騷》的激憤心情。
因專心讀書,他再無心仰望天空。
偶爾一瞥眼前,只見溪中之月凝止不動,似在入神而聽。
另外,這裏的「夜夜」一語,又將前句瞬間的「明月來」化爲夜夜的「明月來」,使詞人讀《離騷》的行爲,不再是一個瞬息性行爲,而在重複、延長中加深了它的意義,加強了它所含有的詞人感情的勃鬱憤懣色彩。
夜夜如此,長夜如此,這讀《離騷》的人,他的情感強度就不待測量而後知了。
這首詞是詞人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擬人、雙關、懸念、暗示等等。
而它們也使此詞在藝術表達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風味上厚重而含蓄。
首句落筆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一詞用來形容西巖的狀貌很恰當,也可以引申爲詞人的驕傲和傲慢。
一筆兩意,巧妙之極。
而以「誰憐汝」這一問,更寫出詞人的自憐憐山,自傷傷山。
此處的山與人,已在感情上合二爲一。
「歲晚」一句,也是既寫山,又寫人。
如是寫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寫人,則指人的老大。
這樣雙綰之後,「太寒生」就成了詞人的心理自感,和對於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詞人賦予了這樣充分的靈性甚至可說是人性,那麼,上闋末句衝出青山「喚我溪邊住」的語句,就不再突兀矯情。
兩位歲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謀相伴,簡直再合情理不過。
詞的下闋藉月來自寫,也有與上闋近似的曲筆和豐富情味。
過闋說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頭下來了。
這就如同一個絕大的懸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釋。
結韻則作出生動的解釋,說這從天而降的明月,是因爲被詞人讀《離騷》的聲音所打動和吸引。
這解釋十分巧妙而合理,因爲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聽他讀書的明月,實不過是清溪裏的月影。
這樣的巧用,顯示出他專注於讀《離騷》的激憤心情。
因專心讀書,他再無心仰望天空。
偶爾一瞥眼前,只見溪中之月凝止不動,似在入神而聽。
另外,這裏的「夜夜」一語,又將前句瞬間的「明月來」化爲夜夜的「明月來」,使詞人讀《離騷》的行爲,不再是一個瞬息性行爲,而在重複、延長中加深了它的意義,加強了它所含有的詞人感情的勃鬱憤懣色彩。
夜夜如此,長夜如此,這讀《離騷》的人,他的情感強度就不待測量而後知了。
這首詞是詞人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擬人、雙關、懸念、暗示等等。
而它們也使此詞在藝術表達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風味上厚重而含蓄。
生查(zhā)子:原爲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
《尊前集》注:雙調。
元·高拭詞注:南呂宮。
四十字,上下闋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
「獨遊西巖」:廣信書院本無,玆從四卷本丁集。
西巖:《上饒縣志·山川門》:「西巖在縣南六十里,巖石拔起,中空如洞,内有懸石如螺,滴水垂下,味甘冷。」
天高:四卷本丁集作「高高」。
偃蹇(yǎnjiǎn):原義高聳,引申爲驕傲、傲慢。
「靑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句:宋·蘇東坡《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靑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憐,愛憐、喜歡。
歳晩:指寒冬臘月。
太寒生:比較寒冷。
宋·歐陽文忠《六一詩話》:「李白《戲贈杜甫》云:『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爲從前作詩苦。
』太瘦生,唐人語也,至今猶以『生』爲語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類。」生,宋時口語,形容詞後之語尾助詞,無義。
《離騷》:指戰國詩人屈原所創作的文學作品。
「離騷」,東漢·王叔師釋爲:「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爲主綫,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複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
《尊前集》注:雙調。
元·高拭詞注:南呂宮。
四十字,上下闋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
「獨遊西巖」:廣信書院本無,玆從四卷本丁集。
西巖:《上饒縣志·山川門》:「西巖在縣南六十里,巖石拔起,中空如洞,内有懸石如螺,滴水垂下,味甘冷。」
天高:四卷本丁集作「高高」。
偃蹇(yǎnjiǎn):原義高聳,引申爲驕傲、傲慢。
「靑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句:宋·蘇東坡《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靑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憐,愛憐、喜歡。
歳晩:指寒冬臘月。
太寒生:比較寒冷。
宋·歐陽文忠《六一詩話》:「李白《戲贈杜甫》云:『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爲從前作詩苦。
』太瘦生,唐人語也,至今猶以『生』爲語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類。」生,宋時口語,形容詞後之語尾助詞,無義。
《離騷》:指戰國詩人屈原所創作的文學作品。
「離騷」,東漢·王叔師釋爲:「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爲主綫,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複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誰喜歡欣賞你呢?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現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彷彿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現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彷彿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