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泰山六首 ·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迴。
馬跡繞碧峯,於今滿青苔。
飛流灑絶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遊泰山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作品。
這六首詩採用奇妙的想象與誇張手法,表現了泰山的美麗與神奇,同時作品在幻境的描寫中也流露出縈繞於詩人心底的因抱負無法實現而產生的矛盾彷徨情緒。
在整組詩中,詩人以超然的宇宙觀和獨特的時空透視,目攬泰山萬象於方寸,馳思結韻於毫端,以寫意山水筆法繪出了有聲畫卷,顯示了李白詩歌獨有的豪放風格,體現了極高的藝術水平。
泰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西北,是中國東部著名高山。
《史記正義》:泰山,一曰岱宗,東嶽也,在兗州博城縣西北三十里。
《山東通志》:泰山,在濟南府泰安州北五里,一曰兗鎮。
周圍一百六十里,自山下至絕頂四十餘里。
上有石表巍然,傳是秦時無字碑。
《舊唐書》:開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東封泰山,發自東都。
十一月丙戌,至兗州岱宗頓。
己丑日南至,備法駕登山,仗衛羅列山下百餘里,詔行從留於谷口,上與宰臣禮官升山。
庚寅,祀吳天上帝於上壇,有司祀五帝百神於下壇。
禮畢,藏玉冊於封祀壇之石磩。
然後燔紫燎髮,羣臣稱萬歲,傳呼自山頂至嶽下,震動山谷。
《宋書》:天子所御駕六,其餘副車皆駕四。
按《尚書》稱:朽索御六馬。
《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
袁盎諫漢文馳六飛。
魏時天子亦駕六。
六龍之義本此。
鮑照詩:“千巖盛阻積,萬壑勢順索。

孫綽《天台山賦》:“瀑布飛流以界道。
”張協《七命》:“登絕巘,溯長風。
”絕巘,高峯也。
鮑照詩:“合沓崿嶂雲。

郭璞詩:“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臺。

《山東通志》:上泰山,屈曲盤道百餘,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餘里。
左思詩:“長嘯激清風。

郭璞詩:“升降隨長煙,飄颻戲九垓。
”張銑注:“九垓,九天也。

《抱朴子》:項曼都入山學仙,十年而歸家,曰:“仙人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飢渴。

《漢武內傳》:王母曰:“雖當語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才也。
四月,我來攀登泰山,見天子走的路沿石壁鑿開。
皇帝車駕曾翻越山壑,溪谷隨着迴繞盤旋。
青山留下的馬蹄痕跡,如今已蓋滿了青苔。
懸空的瀑布飛下高高的山頂,水流湍急,松濤聲哀。
向北眺望,峯巒奇崛,危崖險壁向東傾斜。
山洞石門緊閉,大地的深處升起雲煙,滾動着沉雷。
到了高處遠望海上的神山,眼前浮現出神仙的居處金銀臺。
來到南天門放聲長嘯,清風萬里吹入胸懷。
四五個美麗的仙女,飄飄嫋嫋飛下九天來。
她們對我嫣然一笑,捧給我盛滿流霞的玉杯。
我心中充滿感激,稽首再拜,慚愧自己是無法昇仙的凡胎。
然而此時心胸開闊,視宇宙如芥子,摒絕世務,何等閒適!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