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此詩爲杜甫《詠懷古迹》五首的第三首,是詩人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
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
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
作者旣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潛説:「詠昭君詩此爲絶唱。」
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
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
作者旣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潛説:「詠昭君詩此爲絶唱。」
荆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王昭君,名嬙(qiáng),漢元帝宮人,西晉時避晉文帝司馬昭的名諱,改稱“明妃”。
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被嫁匈奴呼韓邪(yé)單于。
去:離開。
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傳説冢上草色長青,故名“青冢”。
畫圖:漢元帝按圖招幸宮人,宮人都賄賂畫工。
王昭君自持貌美,不肯行賄,被畫工醜化,不得皇帝召見。
後來漢與匈奴和親,令王昭君遠嫁,漢元帝纔知道她的美貌為後宮第一,傳説因此殺了許多畫工。
省:曾經。
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環珮:一作「環佩」,婦女戴的裝飾物。
夜月:一作「月夜」。
千載琵琶作胡語:傳説王昭君在匈奴曾作“冤思之歌”,感嘆在漢宮受到的冷遇。
古樂府有《昭君怨》《明君詞》《昭君嘆》等曲辭。
胡語;胡音。
怨恨曲中論(lún):樂曲中訴説著昭君的怨恨。
明妃:王昭君,名嬙(qiáng),漢元帝宮人,西晉時避晉文帝司馬昭的名諱,改稱“明妃”。
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被嫁匈奴呼韓邪(yé)單于。
去:離開。
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傳説冢上草色長青,故名“青冢”。
畫圖:漢元帝按圖招幸宮人,宮人都賄賂畫工。
王昭君自持貌美,不肯行賄,被畫工醜化,不得皇帝召見。
後來漢與匈奴和親,令王昭君遠嫁,漢元帝纔知道她的美貌為後宮第一,傳説因此殺了許多畫工。
省:曾經。
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環珮:一作「環佩」,婦女戴的裝飾物。
夜月:一作「月夜」。
千載琵琶作胡語:傳説王昭君在匈奴曾作“冤思之歌”,感嘆在漢宮受到的冷遇。
古樂府有《昭君怨》《明君詞》《昭君嘆》等曲辭。
胡語;胡音。
怨恨曲中論(lún):樂曲中訴説著昭君的怨恨。
穿過千山萬壑一直奔向荊門,這是美麗的昭君生長的村莊。
她離開漢宮踏入渺遠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淒涼的黃昏。
糊塗的君王依據畫像辨美醜,昭君的靈魂能在月夜中歸來。
千百年來琵琶聲迴盪在空中,那是昭君無窮的怨恨和訴說。
她離開漢宮踏入渺遠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淒涼的黃昏。
糊塗的君王依據畫像辨美醜,昭君的靈魂能在月夜中歸來。
千百年來琵琶聲迴盪在空中,那是昭君無窮的怨恨和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