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 序
《易》之爲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
聖人之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着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
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
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
陰陽,一道也。
太極,無極也。
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
糹因縕交感,變化不窮。
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智,情僞出焉,萬緒起焉。
《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業,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
卦雖不同,所同者奇、耦;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
是以六十四卦爲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爲其用,遠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
暫於瞬息,微於動靜,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義焉。
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
時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
以一時而索卦,則拘於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
知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
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
雖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見者也。
已形已見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見者,不可以名求,則所謂《易》者,果何如哉?此學者所當知也。
聖人之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着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
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
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
陰陽,一道也。
太極,無極也。
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
糹因縕交感,變化不窮。
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智,情僞出焉,萬緒起焉。
《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業,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
卦雖不同,所同者奇、耦;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
是以六十四卦爲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爲其用,遠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
暫於瞬息,微於動靜,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義焉。
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
時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
以一時而索卦,則拘於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
知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
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
雖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見者也。
已形已見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見者,不可以名求,則所謂《易》者,果何如哉?此學者所當知也。
暂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