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寶二首
【其一】
沈玉在弱泥,泥弱玉易沈。
扶桑寒日薄,不照萬丈心。
安得潛淵虯,拔壑超鄧林。
泥封泰山阯,水散旱天霖。
洗此泥下玉,照耀臺殿深。
刻爲傳國寶,神器人不侵。
【其二】
冰置白玉壺,始見清皎潔。
珠穿殷紅縷,始見明洞徹。
鏌鋣無人淬,兩刃幽壤鐵。
秦鏡無人拭,一片埋霧月。
驥跼環堵中,骨附筋入節。
虯蟠尺澤內,魚貫蛙同穴。
艅艎無巨海,浮浮矜瀎潏。
棟梁無廣廈,顛倒臥霜雪。
大鵬無長空,舉翮受羈絏。
豫樟無厚地,危柢真卼臲。
圭璧無卞和,甘與頑石列。
舜禹無陶堯,名隨腐草滅。
神功伏神物,神物神乃別。
神人不世出,所以神功絶。
神物豈徒然,用之乃施設。
禹功九州理,舜德天下悅。
璧充傳國璽,圭用祈太折。
千尋豫樟榦,九萬大鵬歇。
棟梁庇生民,艅艎濟來哲。
虯騰旱天雨,驥騁流電掣。
鏡懸姦膽露,劒拂妖蛇裂。
珠生照乘光,冰瑩環坐熱。
此物比在泥,斯言爲誰發。
於今盡凡耳,不爲君不説。
暂无
【其一】
扶桑:日出之處。
《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潛淵虬:猶潛龍,喻富有才德而未被重用之人。
鄧林:古代傳説中之樹林。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爲鄧林。」喻薈萃之所。
「泥封泰山阯」句:古代帝王封禪之禮一般在泰山舉行,封禪時所用之玉牒有玉檢、石檢,檢用金縷纏住,用水銀和金屑泥封。
事詳《後漢書·祭祀志上》。
此借指封禪。
傳國寶:即傳國璽,秦以後皇帝世代相傳之印章,唐武則天時一度改稱傳國寶。
相傳秦始皇得藍田玉,雕爲印,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書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後歷代王朝爭以得璽爲擁有天下之徵。
秦璽已亡,漢以後多有刻制,文字有同有異。
【其二】
鏌鋣:亦作莫邪,春秋時吳國名匠干將所鑄寶劍之一,以其妻莫邪之名爲名。
此泛指寶劍。
秦鏡:傳説秦始皇有鏡,能照見人心之善惡。
《西京雜記·卷三》:「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歴然無硋。
人有疾病在內,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
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
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高祖悉封閉以待項羽,羽並將以東,後不知所在。」
環堵:四周環着每面一丈見方之土牆,形容空間極其狹小。
《禮記·儒行》:「儒者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鄭玄注:「環堵,面一堵也。
五版爲堵,五堵爲雉。」
魚貫:一作「衆」。
艅艎(yú huáng):吳王大艦名,後泛稱大船、大型戰艦。
《廣雅·釋水》:「艅艎,舟也。」
瀎潏:水流迅疾貌。
《文選·張衡〈南都賦〉》:「潛㕎洞出,沒滑瀎潏。」劉良注:「沒滑瀎潏,疾流之貌。」
羈絏:羈束犬馬之具。
馬曰羈,犬曰絏。
比喻行動受束縛、牽制。
豫樟:亦作「豫章」,枕木與樟木之並稱。
此比喻棟樑之材。
《南史·王儉傳》:「丹陽尹袁粲聞其名,及見之曰:『宰相之門也,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樑氣矣,終當任人家國事。
』」
危柢(dǐ):紮根不牢。
卼臲(wù niè):動搖不安貌。
「圭璧無卞和,甘與頑石列」句:相傳春秋楚國人卞和得玉璞,先後獻於楚厲王與楚武王,以欺詐罪論被砍去雙脚。
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於荊山之下,文王使人琢璞,得美玉,名爲和氏璧。
事詳《韓非子·和氏》等。
神人:蜀本、楊本、類苑作「人神」。
乃施設:一作「有施設」。
「璧充傳國璽」句: 一作「璧用充傳璽」。
祈太折:謂供封禪泰山所用。
折,封土爲祭之處。
《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鄭玄注:「壇、折,封土爲祭處也。
壇之言坦也,坦明貌也。
折,照晢也。
必爲照明之名,尊神也。」
「九萬大鵬歇」句:《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珠生照乘光」句:相傳古代有照乘珠,能照亮車乘前後。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魏王曰:『若寡人之小國,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珠生,一作「珠玉」。
於今:蜀本、盧本、楊本作「凡今」。
不説:原作「陳説」,據蜀本、盧本、全詩及文意改。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