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虛,嵩山人。
姿容秀拔。
九歲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
開元十一年,徐徵榜進士,調洛陽尉,遷夏縣令。
性高古,脫略勢利,嘯傲風塵。
後欲卜隱廬阜,不果。
交遊多山僧道侶。
爲詩情幽興遠,思雅詞奇,忽有所得,便驚衆聽。
當時東南高唱者數十人,聲律婉態,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
永明已還,端可傑立江表。
善爲方外之言。
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志不就,惜哉!集今傳世。
姿容秀拔。
九歲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
開元十一年,徐徵榜進士,調洛陽尉,遷夏縣令。
性高古,脫略勢利,嘯傲風塵。
後欲卜隱廬阜,不果。
交遊多山僧道侶。
爲詩情幽興遠,思雅詞奇,忽有所得,便驚衆聽。
當時東南高唱者數十人,聲律婉態,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
永明已還,端可傑立江表。
善爲方外之言。
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志不就,惜哉!集今傳世。
潛,字孝通,荊南人。
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及第。
授宜壽尉,遷右拾遺,入集賢院待制,復授校書,終著作郎。
與李端同時。
詩調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歷代未有。
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
後見兵亂,官況日惡,掛冠歸隱江東別業。
王維有詩送之,曰:"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一時文士鹹賦詩祖餞,甚榮。
有集一卷,行世。
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及第。
授宜壽尉,遷右拾遺,入集賢院待制,復授校書,終著作郎。
與李端同時。
詩調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歷代未有。
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
後見兵亂,官況日惡,掛冠歸隱江東別業。
王維有詩送之,曰:"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一時文士鹹賦詩祖餞,甚榮。
有集一卷,行世。
昌齡,字少伯,太原人。
開元十五年李嶷榜進士,授汜水尉。
又中宏辭,遷校書郎。
後以不護細行,貶龍標尉。
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爲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後張鎬按軍河南,曉愆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慚沮。
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蓋嘗爲江寧令。
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範,其名重如此。
有詩集五卷,又述作詩格律、境思、體例,共十四篇,爲《詩格》一卷,又,《詩中密旨》一卷,及《古樂府解題》一卷,今並傳。
自元嘉以還,四百年之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
逮儲光羲、王昌齡,頗從厥跡,兩賢氣同而體別也。
王稍聲峻,奇句俊格,驚耳駭目。
奈何晚途不矜小節,謗議騰沸,兩竄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長嘆,至歸全之道,不亦痛哉。
開元十五年李嶷榜進士,授汜水尉。
又中宏辭,遷校書郎。
後以不護細行,貶龍標尉。
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爲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後張鎬按軍河南,曉愆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慚沮。
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蓋嘗爲江寧令。
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範,其名重如此。
有詩集五卷,又述作詩格律、境思、體例,共十四篇,爲《詩格》一卷,又,《詩中密旨》一卷,及《古樂府解題》一卷,今並傳。
自元嘉以還,四百年之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
逮儲光羲、王昌齡,頗從厥跡,兩賢氣同而體別也。
王稍聲峻,奇句俊格,驚耳駭目。
奈何晚途不矜小節,謗議騰沸,兩竄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長嘆,至歸全之道,不亦痛哉。
進明,開元十六年虞鹹榜進士及第。
仕爲御史大夫。
肅宗時,出爲河南節度使。
時祿山羣黨未平,嘗帥師屯臨淮備賊,竟亦無功。
進明好古博雅,經籍滿腹,其所著述一百餘篇,頗究天人之際。
又有古詩樂府等數十篇,大體符於阮公,皆今所傳者雲。
仕爲御史大夫。
肅宗時,出爲河南節度使。
時祿山羣黨未平,嘗帥師屯臨淮備賊,竟亦無功。
進明好古博雅,經籍滿腹,其所著述一百餘篇,頗究天人之際。
又有古詩樂府等數十篇,大體符於阮公,皆今所傳者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