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
”言親疏尊卑之異也。
其《禮》曰: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若以親疏爲歲月之數,則親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後子與父同也。
若以尊卑爲歲月數,則是尊其妻、子與父母同,而親伯父、宗兄而卑子也。
逆孰大焉?其親死,列屍弗斂,登堂窺井,挑鼠穴,探滌器,而求其人矣,以爲實在,則贛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僞亦大矣!
取妻身迎,祗褍爲僕,秉轡授綏,如仰嚴親;昏禮威儀,如承祭祀。
顛覆上下,悖逆父母,下則妻、子,妻、子上侵事親。
若此,可謂孝乎?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將守宗廟。
故重之。
”應之曰:此誣言也!其宗兄守其先宗廟數十年,死,喪之其;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散;則喪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奉祭祀也。
夫憂妻子以大負累,有曰:“所以重親也。
”爲欲厚所至私,輕所至重,豈非大奸也哉!
有強執有命以說議曰:“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
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知力,不能爲焉!”羣吏信之,則怠於分職;庶人信之,則怠於從事。
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而儒者以爲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且夫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僞哀以謾親,立命緩貧而高浩居,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於飲食,惰於作務,陷於飢寒,危於凍餒,無以違之。
是若人氣,甉鼠藏,而羝羊視,賁彘起。
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麥禾,五穀既收,大喪是隨,子姓皆從,得厭飲食。
畢治數喪,足以至矣。
因人之家翠以爲,恃人之野以爲尊,富人有喪,乃大說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後仁。
”應之曰:所謂古之言服者,皆嘗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則非君子也?然則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後仁乎?
又曰:“君子循而不作。
”應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然則今之鮑、函、車、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則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又曰:“君子勝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
”應之曰:“若皆仁人也,則無說而相與;仁人以其取捨、是非之理相告,無故從有故也,弗知從有知也,無辭必服,見善必遷,何故相?若兩暴交爭,其勝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雖盡能,猶且不得爲君子也,意暴殘之國也。
聖將爲世除害,興師誅罰,勝將因用儒術令士卒曰:‘毋逐奔,掩函勿射,施則助之胥車。
’暴亂之人也
”言親疏尊卑之異也。
其《禮》曰: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若以親疏爲歲月之數,則親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後子與父同也。
若以尊卑爲歲月數,則是尊其妻、子與父母同,而親伯父、宗兄而卑子也。
逆孰大焉?其親死,列屍弗斂,登堂窺井,挑鼠穴,探滌器,而求其人矣,以爲實在,則贛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僞亦大矣!
取妻身迎,祗褍爲僕,秉轡授綏,如仰嚴親;昏禮威儀,如承祭祀。
顛覆上下,悖逆父母,下則妻、子,妻、子上侵事親。
若此,可謂孝乎?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將守宗廟。
故重之。
”應之曰:此誣言也!其宗兄守其先宗廟數十年,死,喪之其;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散;則喪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奉祭祀也。
夫憂妻子以大負累,有曰:“所以重親也。
”爲欲厚所至私,輕所至重,豈非大奸也哉!
有強執有命以說議曰:“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
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知力,不能爲焉!”羣吏信之,則怠於分職;庶人信之,則怠於從事。
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而儒者以爲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且夫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僞哀以謾親,立命緩貧而高浩居,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於飲食,惰於作務,陷於飢寒,危於凍餒,無以違之。
是若人氣,甉鼠藏,而羝羊視,賁彘起。
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麥禾,五穀既收,大喪是隨,子姓皆從,得厭飲食。
畢治數喪,足以至矣。
因人之家翠以爲,恃人之野以爲尊,富人有喪,乃大說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後仁。
”應之曰:所謂古之言服者,皆嘗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則非君子也?然則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後仁乎?
又曰:“君子循而不作。
”應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然則今之鮑、函、車、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則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又曰:“君子勝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
”應之曰:“若皆仁人也,則無說而相與;仁人以其取捨、是非之理相告,無故從有故也,弗知從有知也,無辭必服,見善必遷,何故相?若兩暴交爭,其勝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雖盡能,猶且不得爲君子也,意暴殘之國也。
聖將爲世除害,興師誅罰,勝將因用儒術令士卒曰:‘毋逐奔,掩函勿射,施則助之胥車。
’暴亂之人也
止:彼以此其然也,說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
□:謂四足獸,與生鳥與,物盡與,大小也。
此然是必然,則俱。
爲麋同名,俱鬥,不俱二,二與鬥也。
包、肝、肺、子,愛也。
橘、茅,食與招也。
白馬多白,視馬不多視,白與視也。
爲麗不必麗,不必麗與暴也。
爲非以人是不爲非、若爲夫勇不爲夫,爲屨以買衣爲屨,夫與屨也。
二與一亡,不與一在,偏去未。
有文實也,而後謂之;無文實也,則無
謂也。
不若敷與美:謂是,則是固美也;謂也,則是非美;無謂,則無報也。
見不見,離一二,不相盈,廣修堅白。
舉不重不與箴,非力之任也;爲握者之■(觭)倍,非智之任也。
若耳目異。
木與夜孰長?智與粟孰多?爵、親、行、賈,四者孰貴?麋與霍孰高?麋與霍孰霍?■與瑟孰瑟?
偏:俱一無變。
假:假必非也而後假。
狗,假霍也,猶氏霍也。
物:或傷之,然也;見之,智也;告之,使智也。
疑:逢爲務則士,爲牛廬者夏寒,逢也。
舉之則輕,廢之則重,非有力也;沛從削,非巧也若石羽,循也。
鬥者之敝也,飲酒,若以日中,是不可智也,愚也。
智與?以己爲然也與?愚也。
俱:俱一,若牛馬四足;惟是,當牛馬。
數牛數馬,則牛馬二;數牛馬,則牛馬一。
若數指,指五而五一。
長宇:徙而有處宇,宇南北,在旦有在莫。
宇徙久。
無堅得白,必相盈也。
在:堯善治,自今在諸古也。
自古在之今,則堯不能治也。
景:光至,景亡;若在,盡古息。
景:二光夾一光,一光者景也。
景:光之人煦若射。
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於下。
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障內也。
景:日之光反燭人,則景在日與人之間。
景:木柂,景短大。
木正,景長小。
大小於木,則景大於木。
非獨小也,遠近。
臨:正鑑,景寡、貌能、白黑、遠近柂正,異於光。
鑑、景當俱,就、去尒當俱,俱用北。
鑑者之臭,於鑑無所不鑑。
景之臭無數,而必過正。
故同處其體俱,然鑑分。
鑑:中之內,鑑者近中,則所鑑大,景亦大;遠中,則所鑑小,景亦小。
而必正,起於中,緣正而長其直也。
中之外,鑑者近中,則所鑑大,景亦大;遠中,則所鑑小,景亦小。
而必易,合於中,而長其直也。
鑑:鑑者近,則所鑑大,景亦大;其遠,所鑑小,景亦小。
而必正。
景過正,故招。
負:衡木,加重焉而不撓,極勝重也。
右校交繩,無加焉而撓,極不勝重也。
不勝重也。
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權重相
□:謂四足獸,與生鳥與,物盡與,大小也。
此然是必然,則俱。
爲麋同名,俱鬥,不俱二,二與鬥也。
包、肝、肺、子,愛也。
橘、茅,食與招也。
白馬多白,視馬不多視,白與視也。
爲麗不必麗,不必麗與暴也。
爲非以人是不爲非、若爲夫勇不爲夫,爲屨以買衣爲屨,夫與屨也。
二與一亡,不與一在,偏去未。
有文實也,而後謂之;無文實也,則無
謂也。
不若敷與美:謂是,則是固美也;謂也,則是非美;無謂,則無報也。
見不見,離一二,不相盈,廣修堅白。
舉不重不與箴,非力之任也;爲握者之■(觭)倍,非智之任也。
若耳目異。
木與夜孰長?智與粟孰多?爵、親、行、賈,四者孰貴?麋與霍孰高?麋與霍孰霍?■與瑟孰瑟?
偏:俱一無變。
假:假必非也而後假。
狗,假霍也,猶氏霍也。
物:或傷之,然也;見之,智也;告之,使智也。
疑:逢爲務則士,爲牛廬者夏寒,逢也。
舉之則輕,廢之則重,非有力也;沛從削,非巧也若石羽,循也。
鬥者之敝也,飲酒,若以日中,是不可智也,愚也。
智與?以己爲然也與?愚也。
俱:俱一,若牛馬四足;惟是,當牛馬。
數牛數馬,則牛馬二;數牛馬,則牛馬一。
若數指,指五而五一。
長宇:徙而有處宇,宇南北,在旦有在莫。
宇徙久。
無堅得白,必相盈也。
在:堯善治,自今在諸古也。
自古在之今,則堯不能治也。
景:光至,景亡;若在,盡古息。
景:二光夾一光,一光者景也。
景:光之人煦若射。
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於下。
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障內也。
景:日之光反燭人,則景在日與人之間。
景:木柂,景短大。
木正,景長小。
大小於木,則景大於木。
非獨小也,遠近。
臨:正鑑,景寡、貌能、白黑、遠近柂正,異於光。
鑑、景當俱,就、去尒當俱,俱用北。
鑑者之臭,於鑑無所不鑑。
景之臭無數,而必過正。
故同處其體俱,然鑑分。
鑑:中之內,鑑者近中,則所鑑大,景亦大;遠中,則所鑑小,景亦小。
而必正,起於中,緣正而長其直也。
中之外,鑑者近中,則所鑑大,景亦大;遠中,則所鑑小,景亦小。
而必易,合於中,而長其直也。
鑑:鑑者近,則所鑑大,景亦大;其遠,所鑑小,景亦小。
而必正。
景過正,故招。
負:衡木,加重焉而不撓,極勝重也。
右校交繩,無加焉而撓,極不勝重也。
不勝重也。
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權重相
禽滑釐問於子墨子曰:“由聖人之言,鳳鳥之不出,諸侯畔殷周之國,甲兵方起於天下,大攻小,強執弱,吾欲守小國,爲之奈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釐對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敢問守此十二者奈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
且守者雖善,則猶若不可以守也。
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
然則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後可以守也。
”凡守圍城之法,厚以高;壕池深以廣;樓撕揗,守備繕利;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人衆以選;吏民和;大臣有功勞於上者,多主信以義,萬民樂之無窮;不然,父母墳墓在焉;不然,山林草澤之饒足利;不然,地形之難攻而易守也;不然,則有深怨於適而有大功於上;不然,則賞明可信而罰嚴足畏也。
此十四者具,則民亦不宜上矣,然後城可守。
十四者無一,則雖善者不能守矣。
故凡守城之法,備城門爲縣門,沉機長二丈,廣八尺,爲之兩相如;門扇數合相接三寸。
施土扇上,無過二寸。
塹中深丈五,廣比扇,塹長以力爲度,塹之末爲之縣,可容一人所。
客至,諸門戶皆令鑿而慕孔。
孔之,各爲二慕二,一鑿而繫繩,長四尺。
城四面四隅皆爲高磨■,使重室子居其上候適,視其態狀與其進左右所移處,失候斬。
適人爲穴而來,我亟使穴師選本,迎而穴之,爲之且內弩以應之。
民室杵木瓦石,可以蓋城之備者,盡上之。
不從令者斬。
昔築,七尺一居屬,五步一壘。
五築有銻。
長斧,柄長八尺。
十步一長鐮,柄長八尺。
十步一斗,長椎,柄長六尺,頭長尺,斧其兩端。
三步一大鋌,前長尺,蚤長五寸。
兩鋌交之,置如平,不如平不利,兌其兩末。
穴隊若衝隊,必審如攻隊之廣狹,而令邪穿其穴,令其廣必夷客隊。
疏束樹木,令足以爲柴摶,毋前面樹,長丈七尺一,以爲外面,以柴摶從橫施之,外面以強塗,毋令土漏。
令其廣厚,能任三丈五尺之城以上,以柴木土稍杜之,以急爲故。
前面之長短,豫蚤接之,令能任塗,足以爲堞,善塗其外,令毋可燒拔也。
大城丈五爲閨門,廣四尺。
爲郭門,郭門在外,爲衡,以兩木當門,鑿其木維敷上堞。
爲斬縣樑,■穿斷城,以板橋邪穿外,以板次之,倚殺如城報。
城內有傅壤,因以內壤爲外。
鑿其間,深丈五尺,室以樵,可燒之以待適。
令耳屬城,爲再重樓,下鑿城外堞,內深丈五,廣丈二。
樓若令耳,皆令有力者主敵,善射者主發,佐皆廣矢。
治
且守者雖善,則猶若不可以守也。
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
然則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後可以守也。
”凡守圍城之法,厚以高;壕池深以廣;樓撕揗,守備繕利;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人衆以選;吏民和;大臣有功勞於上者,多主信以義,萬民樂之無窮;不然,父母墳墓在焉;不然,山林草澤之饒足利;不然,地形之難攻而易守也;不然,則有深怨於適而有大功於上;不然,則賞明可信而罰嚴足畏也。
此十四者具,則民亦不宜上矣,然後城可守。
十四者無一,則雖善者不能守矣。
故凡守城之法,備城門爲縣門,沉機長二丈,廣八尺,爲之兩相如;門扇數合相接三寸。
施土扇上,無過二寸。
塹中深丈五,廣比扇,塹長以力爲度,塹之末爲之縣,可容一人所。
客至,諸門戶皆令鑿而慕孔。
孔之,各爲二慕二,一鑿而繫繩,長四尺。
城四面四隅皆爲高磨■,使重室子居其上候適,視其態狀與其進左右所移處,失候斬。
適人爲穴而來,我亟使穴師選本,迎而穴之,爲之且內弩以應之。
民室杵木瓦石,可以蓋城之備者,盡上之。
不從令者斬。
昔築,七尺一居屬,五步一壘。
五築有銻。
長斧,柄長八尺。
十步一長鐮,柄長八尺。
十步一斗,長椎,柄長六尺,頭長尺,斧其兩端。
三步一大鋌,前長尺,蚤長五寸。
兩鋌交之,置如平,不如平不利,兌其兩末。
穴隊若衝隊,必審如攻隊之廣狹,而令邪穿其穴,令其廣必夷客隊。
疏束樹木,令足以爲柴摶,毋前面樹,長丈七尺一,以爲外面,以柴摶從橫施之,外面以強塗,毋令土漏。
令其廣厚,能任三丈五尺之城以上,以柴木土稍杜之,以急爲故。
前面之長短,豫蚤接之,令能任塗,足以爲堞,善塗其外,令毋可燒拔也。
大城丈五爲閨門,廣四尺。
爲郭門,郭門在外,爲衡,以兩木當門,鑿其木維敷上堞。
爲斬縣樑,■穿斷城,以板橋邪穿外,以板次之,倚殺如城報。
城內有傅壤,因以內壤爲外。
鑿其間,深丈五尺,室以樵,可燒之以待適。
令耳屬城,爲再重樓,下鑿城外堞,內深丈五,廣丈二。
樓若令耳,皆令有力者主敵,善射者主發,佐皆廣矢。
治
敵以東方來,迎之東壇,壇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長八尺者八,弩八,八發而止;將服必青,其牲以雞。
敵以南方來,迎之南壇,壇高七尺,堂密七;年七十者七人,主祭;赤旗、赤神長七尺者七,弩七,七發而止;將服必赤,其牲以狗。
敵以西方來,迎之西壇,壇高九尺,堂密九;年九十者九人,主祭;白旗、素神長九尺者九,弩九,九發而止;將服必白,其牲以羊。
敵以北方來,迎之北壇,壇高六尺,堂密六;年六十者六人,主祭;墨旗、黑神長六尺者六,弩六,六發而止;將服必黑,其牲以彘。
從外宅諸名大祠,靈巫或禱焉,給禱牲。
凡望氣,有大將氣,有小將氣,有往氣,有來氣,有敗氣,能得明此者可知成敗、吉凶。
舉巫、醫、卜有所長,具藥,宮之,善爲舍。
巫必近公社,必敬神之。
巫、卜以請守,守獨智巫、卜望氣之請而已。
其出入爲流言,驚駭恐吏民,謹微察之,斷罪不赦。
牧賢大夫及有方技者若工,弟之。
舉屠、酤者置廚給事,弟之。
凡守城之法,縣師受事,出葆,循溝防,築薦通塗,修城,百官共財,百工即事,司馬視城修卒伍。
設守門,二人掌左堰,二人掌左堰,四人掌閉,百甲坐之。
城上步一甲、一戟,其贊三人。
五步有五長,十步有什長,百步有百長,旁有大率,中有大將,皆有司吏卒長。
城上當階,有司守之。
移中中處,澤急而奏之。
士皆有職。
城之外,矢之所遝,壞其牆,無以爲客菌。
三十里之內,薪蒸、水皆入內。
狗、彘、豚、雞食其肉,斂其骸以爲醢,腹病者以起。
城之內,薪蒸廬室,矢之所遝,皆爲之塗菌。
令命昏緯狗纂馬,■緯。
靜夜聞鼓聲而噪,所以堰客之氣也,所以固民之意也,故時噪則民不疾矣。
祝、史乃告於四望、山川、社稷,先於戎,乃退。
公素服誓於太廟,曰:“其人爲不道,不修義詳,唯乃是王,曰:‘予必懷亡爾社稷,滅爾百姓。
’二參子尚夜自廈,以勤寡人,和心比力兼左右,各死而守。
”既誓,公乃退食。
舍於中太廟之右,祝、史舍於社。
百官具御,乃鬥,鼓於門,右置旗,左置旌於隅練名。
射參發,告勝,五兵鹹備,乃下,出挨,升望我郊。
乃命鼓,俄升,役司馬射自門右,蓬矢射之,茅參發,弓弩繼之;校自門左,先以揮,木石繼之。
祝、史、宗人告社,覆之以甑。
敵以南方來,迎之南壇,壇高七尺,堂密七;年七十者七人,主祭;赤旗、赤神長七尺者七,弩七,七發而止;將服必赤,其牲以狗。
敵以西方來,迎之西壇,壇高九尺,堂密九;年九十者九人,主祭;白旗、素神長九尺者九,弩九,九發而止;將服必白,其牲以羊。
敵以北方來,迎之北壇,壇高六尺,堂密六;年六十者六人,主祭;墨旗、黑神長六尺者六,弩六,六發而止;將服必黑,其牲以彘。
從外宅諸名大祠,靈巫或禱焉,給禱牲。
凡望氣,有大將氣,有小將氣,有往氣,有來氣,有敗氣,能得明此者可知成敗、吉凶。
舉巫、醫、卜有所長,具藥,宮之,善爲舍。
巫必近公社,必敬神之。
巫、卜以請守,守獨智巫、卜望氣之請而已。
其出入爲流言,驚駭恐吏民,謹微察之,斷罪不赦。
牧賢大夫及有方技者若工,弟之。
舉屠、酤者置廚給事,弟之。
凡守城之法,縣師受事,出葆,循溝防,築薦通塗,修城,百官共財,百工即事,司馬視城修卒伍。
設守門,二人掌左堰,二人掌左堰,四人掌閉,百甲坐之。
城上步一甲、一戟,其贊三人。
五步有五長,十步有什長,百步有百長,旁有大率,中有大將,皆有司吏卒長。
城上當階,有司守之。
移中中處,澤急而奏之。
士皆有職。
城之外,矢之所遝,壞其牆,無以爲客菌。
三十里之內,薪蒸、水皆入內。
狗、彘、豚、雞食其肉,斂其骸以爲醢,腹病者以起。
城之內,薪蒸廬室,矢之所遝,皆爲之塗菌。
令命昏緯狗纂馬,■緯。
靜夜聞鼓聲而噪,所以堰客之氣也,所以固民之意也,故時噪則民不疾矣。
祝、史乃告於四望、山川、社稷,先於戎,乃退。
公素服誓於太廟,曰:“其人爲不道,不修義詳,唯乃是王,曰:‘予必懷亡爾社稷,滅爾百姓。
’二參子尚夜自廈,以勤寡人,和心比力兼左右,各死而守。
”既誓,公乃退食。
舍於中太廟之右,祝、史舍於社。
百官具御,乃鬥,鼓於門,右置旗,左置旌於隅練名。
射參發,告勝,五兵鹹備,乃下,出挨,升望我郊。
乃命鼓,俄升,役司馬射自門右,蓬矢射之,茅參發,弓弩繼之;校自門左,先以揮,木石繼之。
祝、史、宗人告社,覆之以甑。
故,所得而後成也。
止,以久也。
體,分於兼也。
必,不已也。
知,材也。
平,同高也。
慮,求也。
同長,以正相盡也。
知,接也。
中,同長也。
智,明也。
厚,有所大也。
仁,體愛也。
日中,正南也。
義,利也。
直,參也。
禮,敬也。
圜,一中同長也。
行,爲也。
方,柱隅四讙也。
實,榮也。
倍,爲二也。
忠,以爲利而強低也。
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
孝,利親也。
有間,中也。
信,言合於意也。
間,不及旁也。
佴,自作也。
纑,間虛也。
狷,作嗛也。
盈,莫不有也。
廉,作非也。
堅白,不相外也。
令,不爲所作也。
攖,相得也。
任,士損己而益所爲也。
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攖也。
勇,志之所以敢也。
次,無間而不攖攖也。
力,形之所奮也。
法,所若而然也。
生,刑與知處也。
佴,所然也。
臥,知無知也。
說,所以明也。
夢,臥而以爲然也。
攸,不可兩不可也。
平,知無慾惡也。
辯,爭彼也。
辯勝,當也。
利,所得而喜也。
爲,窮知而縣於欲也。
害,所得而惡也。
已,成、亡。
治,求得也。
使,謂、故。
譽,明美也。
名,達、類、私。
誹,明惡也。
謂,移、舉、加。
舉,擬實也。
知,聞、說、親、名、實、合、爲。
言,出舉也。
聞,傳親。
且,言然也。
見,體、盡。
君,臣、萌通約也。
合,正、宜、必。
功,利名也。
欲正,權利;且惡正,權害。
賞,上報下之功也。
爲,存、亡、易、蕩、治、化。
罪,犯禁也。
同,重、體、合、類。
罰,上報下之罪也。
異,二、不體、不合、不類。
同、異而俱於之一也。
同、異交得放有、無。
久,彌異時也。
宇,彌異所也。
聞,耳之聰也。
窮,或有前不容尺也。
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
盡,莫不然也。
言,口之利也。
始,當時也。
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
化,徵易也。
諾,不一利用。
損,偏去也。
服,執誽、音利。
巧轉,則求其故。
大益。
儇,秪。
法同,則觀其同。
庫,易也。
法異,則觀其宜。
動,或從也。
止,因以別道。
讀此書旁行,正無非。
止,以久也。
體,分於兼也。
必,不已也。
知,材也。
平,同高也。
慮,求也。
同長,以正相盡也。
知,接也。
中,同長也。
智,明也。
厚,有所大也。
仁,體愛也。
日中,正南也。
義,利也。
直,參也。
禮,敬也。
圜,一中同長也。
行,爲也。
方,柱隅四讙也。
實,榮也。
倍,爲二也。
忠,以爲利而強低也。
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
孝,利親也。
有間,中也。
信,言合於意也。
間,不及旁也。
佴,自作也。
纑,間虛也。
狷,作嗛也。
盈,莫不有也。
廉,作非也。
堅白,不相外也。
令,不爲所作也。
攖,相得也。
任,士損己而益所爲也。
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攖也。
勇,志之所以敢也。
次,無間而不攖攖也。
力,形之所奮也。
法,所若而然也。
生,刑與知處也。
佴,所然也。
臥,知無知也。
說,所以明也。
夢,臥而以爲然也。
攸,不可兩不可也。
平,知無慾惡也。
辯,爭彼也。
辯勝,當也。
利,所得而喜也。
爲,窮知而縣於欲也。
害,所得而惡也。
已,成、亡。
治,求得也。
使,謂、故。
譽,明美也。
名,達、類、私。
誹,明惡也。
謂,移、舉、加。
舉,擬實也。
知,聞、說、親、名、實、合、爲。
言,出舉也。
聞,傳親。
且,言然也。
見,體、盡。
君,臣、萌通約也。
合,正、宜、必。
功,利名也。
欲正,權利;且惡正,權害。
賞,上報下之功也。
爲,存、亡、易、蕩、治、化。
罪,犯禁也。
同,重、體、合、類。
罰,上報下之罪也。
異,二、不體、不合、不類。
同、異而俱於之一也。
同、異交得放有、無。
久,彌異時也。
宇,彌異所也。
聞,耳之聰也。
窮,或有前不容尺也。
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
盡,莫不然也。
言,口之利也。
始,當時也。
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
化,徵易也。
諾,不一利用。
損,偏去也。
服,執誽、音利。
巧轉,則求其故。
大益。
儇,秪。
法同,則觀其同。
庫,易也。
法異,則觀其宜。
動,或從也。
止,因以別道。
讀此書旁行,正無非。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
體也,若有端。
大故,有之必無然,若見之成見也。
體: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慮: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
知: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
■:■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
仁:愛己者,非爲用己也,不若愛馬,著若明。
義:志以天下爲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
禮:貴者公,賤者名,而俱有敬僈焉。
等,異論也。
行:所爲不善名,行也。
所爲善名,巧也,若爲盜。
實:其志氣之見也,使人如己,不若金聲玉服。
忠:不利弱子亥。
足將入,止容。
孝:以親爲芬,而能能利親,不必得。
信:不以其言之當也,使人視城得金。
佴:與人遇,人衆,■。
■:爲是爲是之臺彼也,弗爲也。
廉:己惟爲之,知其■也。
所令:非身弗行。
任:爲身之所惡,以成人所急。
勇:以其敢於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於彼也害之。
力:重之謂。
下、與;重,奮也。
生:楹之生,商不可必也。
平:惔然。
利:得是而喜,則是利也。
其害也,非是也。
害:得是而惡,則是害也。
其利也,非是也。
治:吾事治矣,人有治,南北。
譽之,必其行也。
其言之忻,使人督之。
誹:必其行也。
其言之忻。
舉:告以文名,舉彼實也。
故言也者,諸口能之出民者也。
民若畫俿也。
言也謂言,猶石致也。
且:自前曰且,自後曰己,方然亦且。
若石者也。
君:以若名者也。
功:不待時,若衣裘。
賞:上報下之功也。
罪:不在禁,惟害無罪,殆姑。
上報下之功也。
罰:上報下之罪也。
同:二人而俱見是楹也,若事君。
久:古今旦莫。
宇:東西家南北。
窮: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
盡:但止動。
始:時或有久,或無久。
始當無久。
化:若蛙爲鶉。
損:偏去也者,兼之體也。
其體或去或存,謂其存者損。
儇:昫民也。
庫:區穴若,斯貌常。
動:偏祭從者,戶樞免瑟。
止: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若矢過楹。
有久之不止,當馬非馬,若人過樑。
必:謂臺執者也,若弟兄。
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是非必也。
同:捷與狂之同長也。
心中自是往相若也。
厚:惟無所大。
圜:規寫支也。
方:矩見支也。
倍:二尺與尺,但去一。
端:是無同也。
有間:謂夾之者也。
間:謂夾者也。
尺,前於區穴。
體也,若有端。
大故,有之必無然,若見之成見也。
體: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慮: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
知: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
■:■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
仁:愛己者,非爲用己也,不若愛馬,著若明。
義:志以天下爲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
禮:貴者公,賤者名,而俱有敬僈焉。
等,異論也。
行:所爲不善名,行也。
所爲善名,巧也,若爲盜。
實:其志氣之見也,使人如己,不若金聲玉服。
忠:不利弱子亥。
足將入,止容。
孝:以親爲芬,而能能利親,不必得。
信:不以其言之當也,使人視城得金。
佴:與人遇,人衆,■。
■:爲是爲是之臺彼也,弗爲也。
廉:己惟爲之,知其■也。
所令:非身弗行。
任:爲身之所惡,以成人所急。
勇:以其敢於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於彼也害之。
力:重之謂。
下、與;重,奮也。
生:楹之生,商不可必也。
平:惔然。
利:得是而喜,則是利也。
其害也,非是也。
害:得是而惡,則是害也。
其利也,非是也。
治:吾事治矣,人有治,南北。
譽之,必其行也。
其言之忻,使人督之。
誹:必其行也。
其言之忻。
舉:告以文名,舉彼實也。
故言也者,諸口能之出民者也。
民若畫俿也。
言也謂言,猶石致也。
且:自前曰且,自後曰己,方然亦且。
若石者也。
君:以若名者也。
功:不待時,若衣裘。
賞:上報下之功也。
罪:不在禁,惟害無罪,殆姑。
上報下之功也。
罰:上報下之罪也。
同:二人而俱見是楹也,若事君。
久:古今旦莫。
宇:東西家南北。
窮: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
盡:但止動。
始:時或有久,或無久。
始當無久。
化:若蛙爲鶉。
損:偏去也者,兼之體也。
其體或去或存,謂其存者損。
儇:昫民也。
庫:區穴若,斯貌常。
動:偏祭從者,戶樞免瑟。
止: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若矢過楹。
有久之不止,當馬非馬,若人過樑。
必:謂臺執者也,若弟兄。
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是非必也。
同:捷與狂之同長也。
心中自是往相若也。
厚:惟無所大。
圜:規寫支也。
方:矩見支也。
倍:二尺與尺,但去一。
端:是無同也。
有間:謂夾之者也。
間:謂夾者也。
尺,前於區穴。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
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爲之乎?’必不爲,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爲之乎?’必不爲,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
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
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
子墨子自魯即齊,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爲義,子獨自苦而爲義,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則食者衆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爲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遊於楚,見楚獻惠王,獻惠王以老辭,使穆賀見子墨子。
子墨子說穆賀,穆賀大說,謂子墨子曰:“子之言,則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賤人之所爲’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
譬若藥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順其疾,豈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大人爲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豈曰‘賤人之所爲’而不享哉?故雖賤人也,上比之農,下比之藥,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昔者湯將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
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
’湯曰:‘非女所知也。
今有藥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
今夫伊尹之於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藥也。
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彼苟然,然後可也。
”
子墨子曰:“凡言凡動,利於天、鬼、百姓者爲之;凡言凡動,害於天、鬼、百姓者舍之。
凡言凡動,合於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爲之;凡言凡動,合於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舍之。
”
子墨子曰:“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
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盪口也。
”
子墨子曰:“必去六闢。
嘿則思,言則誨,動則事,使三者代御,必爲聖人。
”
“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而用仁義。
手足口鼻耳,從事於義,必爲聖人。
”
子墨子謂二三子曰:“爲義而不能,必無排其道。
譬若匠人之(石斤)而不能,無排其繩。
”
子墨子曰:“世之君子,使之爲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則辭之;使爲一國之相,不能而爲之。
豈不悖哉!”
子墨子曰:“今瞽曰:‘鉅者白也,黔者墨也。
’雖明目者無以易之。
兼白黑,使瞽者取焉,不能知也。
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雖禹、湯無以易之。
兼仁
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爲之乎?’必不爲,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爲之乎?’必不爲,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
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
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
子墨子自魯即齊,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爲義,子獨自苦而爲義,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則食者衆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爲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遊於楚,見楚獻惠王,獻惠王以老辭,使穆賀見子墨子。
子墨子說穆賀,穆賀大說,謂子墨子曰:“子之言,則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賤人之所爲’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
譬若藥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順其疾,豈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大人爲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豈曰‘賤人之所爲’而不享哉?故雖賤人也,上比之農,下比之藥,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昔者湯將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
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
’湯曰:‘非女所知也。
今有藥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
今夫伊尹之於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藥也。
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彼苟然,然後可也。
”
子墨子曰:“凡言凡動,利於天、鬼、百姓者爲之;凡言凡動,害於天、鬼、百姓者舍之。
凡言凡動,合於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爲之;凡言凡動,合於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舍之。
”
子墨子曰:“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
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盪口也。
”
子墨子曰:“必去六闢。
嘿則思,言則誨,動則事,使三者代御,必爲聖人。
”
“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而用仁義。
手足口鼻耳,從事於義,必爲聖人。
”
子墨子謂二三子曰:“爲義而不能,必無排其道。
譬若匠人之(石斤)而不能,無排其繩。
”
子墨子曰:“世之君子,使之爲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則辭之;使爲一國之相,不能而爲之。
豈不悖哉!”
子墨子曰:“今瞽曰:‘鉅者白也,黔者墨也。
’雖明目者無以易之。
兼白黑,使瞽者取焉,不能知也。
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雖禹、湯無以易之。
兼仁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談,則必可而不先立儀而言。
若不先立儀而言,譬之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爲雖有朝夕之辯,必將終未可得而從定也,是故言有三法。
何謂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惡乎考之?考先聖大王之事;惡乎原之?察衆之耳目之請,惡乎用之?發而爲政乎國,察萬民而觀之。
此謂三法也。
故昔者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方爲政乎天下之時,曰:“必務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之人而教之爲善。
”是故出政施教,賞善罰暴。
且以爲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將屬可得而定也。
若以爲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
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上變政而民改俗。
存乎桀、紂而天下亂,存乎湯、武而天下治。
天下之治也,湯、武之力也;天下之亂也,桀、紂之罪也。
若以此觀之,夫安危治亂,存乎上之爲政也,則夫豈可謂有命哉!故昔者禹、湯、文、武,方爲政乎天下之時,曰:“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
”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
夫豈可以爲命哉!故以爲其力也。
今賢良之人,尊賢而好功道術,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賞,下得其萬民之譽,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
亦豈以爲其命哉!又以爲力也。
然今夫有命者,不識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與?若以說觀之,則必非昔三代聖善人也,必暴不肖人也。
然今以命爲有者。
昔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貴爲天子,富有天下,於此乎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闢,外之驅騁田獵畢戈,內湛於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爲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
其言不曰我罷不肖,吾聽治不強,必曰吾命固將失之。
雖昔也三代罷不肖之民,亦猶此也。
不能善事親戚、君長,甚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飢寒凍餒之憂,其言不曰吾罷不肖,吾從事不強,又曰吾命固將窮。
昔三代僞民,亦猶此也。
昔者暴王作之,窮人術之,此皆疑衆遲樸。
先聖王之患之也,固在前矣,是以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後世子孫。
曰:“何書焉存?”禹之《總德》有之曰:“允不著惟天,民不而葆。
既防兇星,天加之咎。
不慎厥德,天命焉葆?”《仲虺之誥》曰:“我聞有夏人矯天命於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
”彼用無爲有,故謂矯;若有而謂有,夫豈爲矯哉!昔者桀執有命而行,湯爲《仲虺之告》以非之。
《太誓》之言也,於去發曰:“惡乎君子!天有顯德,其行甚章。
爲鑑不遠,在彼殷王。
謂人有命,謂敬不
若不先立儀而言,譬之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爲雖有朝夕之辯,必將終未可得而從定也,是故言有三法。
何謂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惡乎考之?考先聖大王之事;惡乎原之?察衆之耳目之請,惡乎用之?發而爲政乎國,察萬民而觀之。
此謂三法也。
故昔者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方爲政乎天下之時,曰:“必務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之人而教之爲善。
”是故出政施教,賞善罰暴。
且以爲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將屬可得而定也。
若以爲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
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上變政而民改俗。
存乎桀、紂而天下亂,存乎湯、武而天下治。
天下之治也,湯、武之力也;天下之亂也,桀、紂之罪也。
若以此觀之,夫安危治亂,存乎上之爲政也,則夫豈可謂有命哉!故昔者禹、湯、文、武,方爲政乎天下之時,曰:“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
”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
夫豈可以爲命哉!故以爲其力也。
今賢良之人,尊賢而好功道術,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賞,下得其萬民之譽,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
亦豈以爲其命哉!又以爲力也。
然今夫有命者,不識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與?若以說觀之,則必非昔三代聖善人也,必暴不肖人也。
然今以命爲有者。
昔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貴爲天子,富有天下,於此乎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闢,外之驅騁田獵畢戈,內湛於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爲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
其言不曰我罷不肖,吾聽治不強,必曰吾命固將失之。
雖昔也三代罷不肖之民,亦猶此也。
不能善事親戚、君長,甚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飢寒凍餒之憂,其言不曰吾罷不肖,吾從事不強,又曰吾命固將窮。
昔三代僞民,亦猶此也。
昔者暴王作之,窮人術之,此皆疑衆遲樸。
先聖王之患之也,固在前矣,是以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後世子孫。
曰:“何書焉存?”禹之《總德》有之曰:“允不著惟天,民不而葆。
既防兇星,天加之咎。
不慎厥德,天命焉葆?”《仲虺之誥》曰:“我聞有夏人矯天命於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
”彼用無爲有,故謂矯;若有而謂有,夫豈爲矯哉!昔者桀執有命而行,湯爲《仲虺之告》以非之。
《太誓》之言也,於去發曰:“惡乎君子!天有顯德,其行甚章。
爲鑑不遠,在彼殷王。
謂人有命,謂敬不
禽滑釐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
子墨子其哀之,乃管酒塊脯,寄於大山,昧葇坐之,以樵禽子。
禽子再拜而嘆。
子墨子曰:“亦何欲乎?”禽子再拜再拜曰:“敢問守道?”
子墨子曰:“姑亡,姑亡。
古有其術者,內不親民,外不約治,以少間衆,以弱輕強,身死國亡,爲天下笑。
子其慎之,恐爲身姜。
”
禽子再拜頓首,願遂問守道。
曰:“敢問客衆而勇,煙資吾池,軍卒並進,雲梯既施,攻備已具,武士又多,爭上吾城,爲之奈何?”
子墨子曰:問雲梯之守邪?雲梯者重器也,其動移甚難。
守爲行城,雜樓相見,以環其中。
以適廣陝爲度,環中藉幕,毋廣其處。
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堞,廣十尺,左右出巨各二十尺,高、廣如行城之法。
爲爵穴、煇鼠,施荅其外,機、衝、錢、城,廣與隊等,雜其間以鐫劍,持衝十人,執劍五人,皆以有力者。
令案目者視適,以鼓發之,夾而射之,重而射,披機藉之,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薪火、水湯以濟之,審賞行罰,以靜爲故,從之以急,毋使生慮。
若此,則雲梯之攻敗矣。
守爲行堞,堞高六尺而一等,施劍其面,以機發之,衝至則去之。
不至則施之。
爵穴,三尺而一。
蒺藜投必遂而立,以車推引之。
裾城外,去城十尺,裾厚十尺。
伐裾,小大盡本斷之,以十尺爲傳,離而深埋之,堅築,毋使可拔。
二十步一殺,殺有一鬲,鬲厚十尺。
殺有兩門,門廣五尺。
裾門一,施淺埋,弗築,令易拔。
城希裾門而直桀。
縣火,四尺一鉤樴。
五步一竈,竈門有爐炭。
令適人盡入,■火燒門,縣火次之。
出載而立,其廣終隊。
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發之。
適人除火而復攻,縣火復下,適人甚病,故引兵而去,則令我死士左右出穴門擊遺師,令賁士、主將皆聽城鼓之音而出,又聽城鼓之音而入。
因素出兵施伏,夜半城上四面鼓譟,適人必或,有此必破軍殺將。
以白衣爲服,以號相得,若此,則雲梯之攻敗矣。
子墨子其哀之,乃管酒塊脯,寄於大山,昧葇坐之,以樵禽子。
禽子再拜而嘆。
子墨子曰:“亦何欲乎?”禽子再拜再拜曰:“敢問守道?”
子墨子曰:“姑亡,姑亡。
古有其術者,內不親民,外不約治,以少間衆,以弱輕強,身死國亡,爲天下笑。
子其慎之,恐爲身姜。
”
禽子再拜頓首,願遂問守道。
曰:“敢問客衆而勇,煙資吾池,軍卒並進,雲梯既施,攻備已具,武士又多,爭上吾城,爲之奈何?”
子墨子曰:問雲梯之守邪?雲梯者重器也,其動移甚難。
守爲行城,雜樓相見,以環其中。
以適廣陝爲度,環中藉幕,毋廣其處。
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堞,廣十尺,左右出巨各二十尺,高、廣如行城之法。
爲爵穴、煇鼠,施荅其外,機、衝、錢、城,廣與隊等,雜其間以鐫劍,持衝十人,執劍五人,皆以有力者。
令案目者視適,以鼓發之,夾而射之,重而射,披機藉之,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薪火、水湯以濟之,審賞行罰,以靜爲故,從之以急,毋使生慮。
若此,則雲梯之攻敗矣。
守爲行堞,堞高六尺而一等,施劍其面,以機發之,衝至則去之。
不至則施之。
爵穴,三尺而一。
蒺藜投必遂而立,以車推引之。
裾城外,去城十尺,裾厚十尺。
伐裾,小大盡本斷之,以十尺爲傳,離而深埋之,堅築,毋使可拔。
二十步一殺,殺有一鬲,鬲厚十尺。
殺有兩門,門廣五尺。
裾門一,施淺埋,弗築,令易拔。
城希裾門而直桀。
縣火,四尺一鉤樴。
五步一竈,竈門有爐炭。
令適人盡入,■火燒門,縣火次之。
出載而立,其廣終隊。
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發之。
適人除火而復攻,縣火復下,適人甚病,故引兵而去,則令我死士左右出穴門擊遺師,令賁士、主將皆聽城鼓之音而出,又聽城鼓之音而入。
因素出兵施伏,夜半城上四面鼓譟,適人必或,有此必破軍殺將。
以白衣爲服,以號相得,若此,則雲梯之攻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