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子再拜再拜曰:“敢問古人有善攻者,穴土而入,縛柱施火,以壞吾城,城壞,或中人爲之奈何?”
子墨子曰:問穴土之守邪?備穴者城內爲高樓,以謹候望適人。
適人爲變築垣聚土非常者,若彭有水濁非常者,此穴土也。
急塹城內,穴其土直之。
穿井城內,五步一井,傅城足。
高地,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
令陶者爲罌,容四十鬥以上,固順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
令陶者爲月明,長二尺五寸六圍,中判之,合而施之穴中,偃一,覆一。
柱之外善周塗,其傅柱者勿燒。
柱者勿燒。
柱善塗其竇際,勿令泄。
兩旁皆如此,與穴俱前。
下迫地,置康若灰其中,勿滿。
灰康長五竇,左右俱雜,相如也。
穴內口爲竈令如窯,令容七八員艾,左右竇皆如此,竈用四橐。
穴且遇,以頡皋衝之,疾鼓橐薰之,必令明習橐事者,勿令離竈口。
連版,以穴高下,廣陝爲度,令穴者與版俱前,鑿其版令容矛,參分其疏數,令可以救竇。
穴則遇,以版當之,以矛救竇,勿令塞竇;竇則塞,引版而卻,過一竇而塞之,鑿其竇,通其煙,煙通,疾鼓橐以薰之。
從穴內聽穴之左右,急絕其前,勿令得行。
若集客穴,塞之以柴,塗,令無可燒版也。
然則穴土之攻敗矣。
寇至吾城,急非常也,謹備穴。
穴疑有,應寇,急穴。
穴未得,慎毋追。
凡殺以穴攻者,二十步一置穴,穴高十尺,鑿十尺,鑿如前,步下三尺,十步擁穴,左右橫行,高廣各十尺。
殺,俚兩罌,深平城,置板其上,■板以井聽。
五步一密,用■若鬆爲穴戶,戶穴有兩蒺藜,皆長極其戶,戶爲環,壘石外■,高七尺,加堞其上。
勿爲陛與石,以縣陛上下出入,具爐橐,橐以牛皮,爐有兩缻,以橋鼓之,百十每亦薰四十什,然炭杜之,滿爐而蓋之,毋令氣出。
適人疾近五百穴,穴高若下,不至吾穴,即以伯鑿而求通之。
穴中與適人遇,則皆圉而毋逐,且戰北,以須爐火之然也,即去而入壅穴。
殺,有鼠■,爲之戶及關籥獨順,得往來行其中。
穴壘之中各一狗,狗吠即有人也。
斬艾與柴長尺,乃置窯竈中,先壘窯壁,迎穴爲連。
鑿井傅城足,三丈一,視外之廣陝而爲鑿井,慎勿失。
城卑穴高從穴難。
鑿井城上,爲三四井,內新■井中,伏而聽之。
審之知穴之所在,穴而迎之。
穴且遇,爲頡皋,必以堅材爲夫,以利斧施之,命有力者三人用頡皋衝之,灌以不潔十餘石。
趣伏此井中,置艾其上,七分,盆蓋井口,毋令煙上泄,旁其橐口,疾鼓之。
以車輪轀。
束樵,染麻索塗中以束之。
鐵鎖,縣正當寇穴口。
鐵鎖長三丈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問適人強弱,遂以傅城,後上先斷,以爲法程;斬城爲基,掘下爲室。
前上不止,後射既疾,爲之奈何?”
子墨子曰:子問蛾傅之守邪?蛾傅者,將之忿者也。
守爲行臨射之,校機藉之,擢之,太氾迫之,燒荅覆之,沙石雨之,然則蛾傅之攻敗矣。
備蛾傅爲縣脾,以木板厚二寸,前後三尺,旁廣五尺,高五尺,百折爲下磨車,轉徑尺六寸,令一人操二丈四方,刃其兩端,居縣脾中,以鐵璅,敷縣二脾上衡,爲之機,令有力四人下上之,弗離。
施縣脾,大數二十步一,攻隊所在六步一。
爲絫荅,廣從丈各二尺,以木爲上衡,以麻索大遍之,染其索塗中,爲鐵鏁,鉤其兩端之縣。
客則蛾傅城,燒荅以覆之連■、抄大皆救之。
以車兩走,軸間廣大,以圉犯之,■其兩端以束輪,遍遍塗其上,室中以榆若蒸,以棘爲旁,命曰火捽,一曰傳湯,以當隊。
客則乘隊,燒傳湯,斬維而下之,令勇士隨而擊之,以爲勇士前行,城上輒塞壞城。
城下足爲下說鑱杙,長五尺,大圉半以上,皆剡其末,爲五行,行間廣三尺,貍三尺,大耳樹之。
爲連殳,長五尺,大十尺。
梃長二尺,大六寸,索長二尺。
椎,柄長六尺,首長尺五寸。
斧,柄長六尺,刃必利,皆■其一後。
荅廣丈二尺,□□丈六尺,垂前衡四寸,兩端接尺相覆,勿令魚鱗三,著其後行中央木繩一,長二丈六尺。
荅樓不會者以牒塞,數暴幹,荅爲格,令風上下。
堞惡疑壞者,先貍木十尺一枚一,節壞,■植,以押慮盧薄於木,盧薄表八尺,廣七寸,經尺一,數施一擊而下之,爲上下釫而■之。
經一。
鈞、禾樓、羅石。
縣荅植內,毋植外。
杜格,貍四尺,高者十丈,木長短相雜,兌其上,而外內厚塗之。
爲前行行棧,縣荅。
隅爲樓,樓必曲裏。
土五步一,毋其二十畾。
爵穴十尺一,下堞三尺,廣其外。
轉■城上,樓及散與池,革盆。
若轉,攻卒擊其後,煖失,治。
車革火。
……
凡殺蛾傅而攻者之法,置薄城外,去城十尺,薄厚十尺,伐操之法,大小盡木斷之,以十尺爲斷,離而深貍堅築之,毋使可拔。
二十步一殺,有■,厚十尺。
殺有兩門,門廣五步,薄門板梯貍之,勿築,令易拔。
城上希薄門而置搗。
縣火。
四尺一椅,五步一竈,竈門有爐炭。
傳令敵人盡入,車火燒門,縣火次之,出載而立,其廣終隊,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即俱發之。
敵人闢火而復攻,縣火復下,敵人甚玻敵引哭而榆,則令吾死士左右出穴門擊遺師,令賁土、主將皆聽城鼓之音而出,又聽城鼓之音而入。
因素出兵將施伏,夜半而城上四面鼓譟,敵人
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
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羣言之比。
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
以類取,以類予。
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或也者,不盡也。
假者,今不然也。
效者,爲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爲之法也。
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
此效也。
闢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
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
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於其所取者,予之也。
“是猶謂”也者,同也。
“吾豈謂”也者,異也。
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
辭之侔也,有所至而正。
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
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
是故闢、侔、援、推之辭,行而異,轉而危,遠而失,流而離本,則不可不審也,不可常用也。
故言多方,殊類,異故,則不可偏觀也。
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週而不一週,或一是而一不是也。
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類異故,則不可偏觀也,非也。
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
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
獲,人也;愛獲,愛人也。
臧,人也;愛臧,愛人也。
此乃是而然者也。
獲之親,人也;獲事其親,非事人也。
其弟,美人也;愛弟,非愛美人也。
車,木也;乘車,非乘木也。
船,木也;人船,非人木也。
盜人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無人也。
奚以明之?惡多盜,非惡多人也;欲無盜,非欲無人也。
世相與共是之。
若若是,則雖盜人人也;愛盜非愛人也;不愛盜,非不愛人也;殺盜人非殺人也,無難盜無難矣。
此與彼同類,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無也故焉,所謂內膠外閉與心毋空乎?內膠而不解也。
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且夫讀書,非好書也。
且鬥雞,非雞也;好鬥雞,好雞也。
且入井,非入井也;止且入井,止入井也。
且出門,非出門也;止且出門,止出門也。
若若是,且夭,非夭也;壽夭也。
有命,非命也;非執有命,非命也,無難矣。
此與彼同類。
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罪非之,無也故焉,所謂內膠外閉與心毋空乎?內膠而不解也。
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爲愛人。
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爲不愛人矣。
乘馬,不待周乘馬然後爲乘馬也;有乘於馬,因爲乘馬矣。
逮至不乘馬,待周不乘馬而後不乘馬。
此一週而一不周者也。
居於國,則爲居國;有一宅於國,而不爲有國。
桃之實,桃也;棘之實,非棘也。
問人之病,問人也;惡人之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
譬若鍾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
”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又未知其所謂也。
若大人行婬暴於國家,進而諫,則謂之不遜;因左右而獻諫,則謂之言議。
此君子之所疑惑也。
若大人爲政,將因於國家之難,譬若機之將發也然,君子之必以諫,然而大人之利。
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
若大人舉不義之異行,雖得大巧之經,可行於軍旅之事,欲攻伐無罪之國,有之也,君得之,則必用之矣。
以廣闢土地,著稅僞材,出必見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兩不利也。
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
且子曰:‘君子共己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鍾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
’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謂不扣而鳴邪?是子之所謂非君子邪?”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實爲善,人孰不知?譬若良玉,處而不出有餘糈。
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行而自衒,人莫之取也。
今子遍從人而說之,何其勞也!”子墨子曰:“今夫世亂,求美女者衆,美女雖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
且有二生於此,善筮,一行爲人筮者,一處而不出者,行爲人筮者,與處而不出者,其糈孰多?”公孟子曰:“行爲人筮者,其糈多。
”子墨子曰:“仁義鈞,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
何故不行說人也。

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見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後行乎?其行然後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
”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
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
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綘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
昔者越王勾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
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
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
”公孟子曰:“善!吾聞之曰:宿善者不祥。
請舍忽,易章甫,復見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請因以相見也。
若必將舍忽、易章甫,而後相見,然則行果在服也。

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
”子墨子曰:“昔者商王紂、卿士費仲,爲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爲天下之聖人。
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
周公旦爲天下之聖人,關叔爲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
然則不在古服與古言矣。
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昔者聖王之列也,上聖立爲天子,其次立爲卿大夫。
今孔子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若使孔子當聖王
天之愛人也,薄於聖人之愛人也;其利人也,厚於聖人之利人也。
大人之愛小人也,薄於小人之愛大人也;其利小人也,厚於小人之利大人也。
以臧爲其親也,而愛之,非愛其親也;以臧爲其親也,而利之,非利其親也。
以樂爲愛其子,而爲其子欲之,愛其子也。
以樂爲利其子,而爲其子求之,非利其子也。
於所體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權。
權,非爲是也,非非爲非也,權,正也。
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其所取者,人之所執也。
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
斷指與斷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
死生利若,一無擇也。
殺一人以存天下,非殺一人以利天下也;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
於事爲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求。
求爲之,非也。
害之中取小,求爲義,非爲義也。
爲暴人語天之爲是也而性,爲暴人歌天之爲非也。
諸陳執既有所爲,而我爲之陳執;執之所爲,因吾所爲也。
若陳執未有所爲,而我爲之陳執,陳執因吾所爲也。
暴人爲我爲天之。
以人非爲是也,而性不可正而正之。
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
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
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
於所既有而棄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義可厚,厚之;義可薄,薄之。
謂倫列。
德行、君上、老長、親戚,此皆所厚也。
爲長厚,不爲幼保親厚,厚;親薄,保親至,薄不至。
義厚親,不稱行而顧行。
爲天下厚禹,爲禹也。
爲天下厚愛禹,乃爲禹之愛人也。
厚禹之加於天下,而厚禹不加於天下。
若惡盜之爲加於天下,而惡盜不加於天下。
愛人不外已,已在所愛之中。
已在所愛,愛加於已。
倫列之愛已,愛人也。
聖人惡疾病,不惡危難。
正體不動,欲人之利也,非惡人之害也。
聖人不爲其室臧之故,在於臧。
聖人不得爲子之事。
聖人之法死亡親,爲天下也。
厚親,分也;以死亡之,體渴興利。
有厚薄而毋,倫列之興利爲己。
語經,語經也,非白馬焉。
執駒焉說求之,舞說非也,漁大之無大,非也。
三物必具,然後足以生。
臧之愛已,非爲愛已之人也。
厚不外己,愛無厚保舉己,非賢也。
義,利;不義,害。
志功爲辯。
有有於秦馬,有有於馬也,智來者之馬也。
愛衆衆世與愛寡世相若。
兼愛之,有相若。
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
天下之利驩。
“聖人有愛而無利,”俔日之言也,乃客之言也。
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也猶在。
 不得已而欲之,非欲之也。
非殺臧也。
專殺盜,非殺盜也。
凡學愛人。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爲道也,則不可而不先立義法。
若言而無義,譬猶立朝夕於員鈞之上也,則雖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
然今天下之情僞,未可得而識也。
故使言有三法。
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於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聖王之事;於其原之也?徵以先王之書;用之奈何?發而爲刑。
此言之三法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爲亡。
我所以知命之有與亡者,以衆人耳目之情,知有與亡。
有聞之,有見之,謂之有;莫之聞,莫之見,謂之亡。
然胡不嘗考之百姓之情?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嘗見命之物、聞命之聲者乎?則未嘗有也。
若以百姓爲愚不肖,耳目之情,不足因而爲法;然則胡不嘗考之諸侯之傳言流語乎?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嘗有聞命之聲、見命之體者乎?則未嘗有也。
然胡不嘗考之聖王之事?古之聖王,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而勸之爲善,發憲布令以教誨,明賞罰以勸沮。
若此,則亂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
若以爲不然,昔者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
此世不渝而民不改,上變政而民易教,其在湯、武則治,其在桀、紂則亂。
安危治亂,在上之發政也,則豈可謂有命哉!夫曰有命雲者,亦不然矣。
今夫有命者言曰:我非作之後世也,自昔三代有若言以傳流矣,今故先生對之?曰:夫有命者,不志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也?何以知之?初之列士桀大夫,慎言知行,此上有以規諫其君長,下有以教順其百姓。
故上得其居長之賞,下得其百姓之譽。
列士桀大夫,聲聞不廢,流傳至今,而天下皆曰其力也,必不能曰我見命焉。
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繆其耳目之婬,不慎其心志之闢,外之驅騁田獵畢弋,內沉於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爲無用,暴逆百姓,使下不親其上,是故國爲虛厲,身在刑僇之中,不肯曰我罷不肖,我爲刑政不善,必曰我命故且亡。
雖昔也三代之窮民,亦由此也,內之不能善事其親戚,外不能善事其君長,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使身至有飢寒凍餒之憂,必不能曰我罷不肖,我從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窮。
雖昔也三代之僞民,亦猶此也,繁飾有命,以教衆愚樸人。
久矣!聖王之患此也,故書之竹帛,琢之金石。
於先王之書《仲虺之告》曰:“我聞有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式是惡,用闕師。
”此語夏王桀之執有命也,湯與仲虺共非之。
先王之書《太誓》之言然,曰:“紂夷之居,而不肯事上帝、棄闕其先神而不祀也,曰:‘我民有命。
’毋僇其務,
守城之法,木爲蒼旗,火爲赤旗,薪樵爲黃旗,石爲白旗,水爲黑旗,食爲菌旗,死士爲倉英之旗,竟士爲雩旗,多卒爲雙兔之旗,五尺童子爲童旗,女子爲梯末之旗,弩爲狗旗,戟爲■旗,劍盾爲羽旗,車爲龍旗,騎爲鳥旗。
凡所求索旗名不在書者,皆以其形名爲旗。
城上舉旗,備具之官致財物,之足而下旗。
凡守城之法:石有積,樵薪有積,■茅有積,雚葦有積,木有積,炭有積,沙有積,松柏有積,蓬艾有積,麻脂有積,金鐵有積,粟米有積;井竈有處,重質有居;五兵各有旗;節各有辨;法令各有貞;輕重分數各有請;主慎道路者有經。
亭尉各爲幟,竿長二丈五,帛長丈五、廣半幅者大。
寇傅攻前池外廉城上當隊鼓三,舉一幟;到水中周,鼓四,舉二幟;到藩,鼓五,舉三幟,到馮垣,鼓六,舉四幟;到女垣,鼓七,舉五幟;到大城,鼓八,舉六幟;乘大城半以上,鼓無休。
夜以火,如此數。
寇卻解,輒部幟如進數,而無鼓。
城爲隆,長五十尺,四面四門將,門長四十尺,其次三十尺,其次二十五尺,其次二十尺,其次十五尺,高無下四十五尺。
 
城上吏卒置之背,卒於頭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軍於左肩,中軍置之胸,各一。
鼓,中軍一三,每鼓三、十擊之,諸有鼓之吏,謹以次應之;當應鼓而不應,不當應而應鼓,主者斬。
道廣三十步,於城下夾階者各二,其井,置鐵■。
於道之外爲屏,三十步而爲之圜,高丈。
爲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巷術周道者,必爲之門,門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從令者斬。
城中吏卒男女,皆葕異衣章微,令男女可知。
諸守牲格者,三出卻適,守以令召賜食前,予大旗,署百戶邑。
若他人財物,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牲格內廣二十五步,外廣十步,表以地形爲度。
靳卒中教,解前後、左右,卒勞者更休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
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止,類以行人。
說在同。
所存與者,於存與孰存?駟異說。
推類之難。
說在之大校五行毋常勝。
說在宜。
物盡同名:二與鬥,愛,食與招,白與視,麗與,夫與履。
一,偏棄之,謂而固是也。
說在因。
不可偏去而二。
說在見與俱、一與二、廣與修。
無“欲、惡之爲益、損”也。
說在宜。
不能而不害。
說在害。
損而不害。
說在餘。
異類不吡。
說在量。
知而不以五路。
說在久。
偏去莫加少。
說在故。
必熱。
說在頓。
假,必悖。
說在不然。
知其所以不知。
說在以名齲物之所以然,與所以知之,與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
說在玻無,不必待有。
說在所謂。
疑。
說在逢、循、遇、過。
擢,慮不疑。
說在有、無。
合與一,或復否。
說在拒。
且然,不可正,而不用害工。
說在宜歐。
物,一體也。
說在俱一、惟是。
均之,絕、不。
說在所均。
字,或徙。
說在長宇、久。
堯之義也,生於今而處於古,而異時。
說在所義。
二臨鑑而立,景到。
多而若少。
說在寡區。
狗,犬也。
而殺狗非殺犬也,可。
說在重。
鑑位,景一小而易,一大則正。
說在中之外內。
使,殷、美。
說在使。
鑑團景一。
不堅白。
說在。
荊之大,其沈,淺也。
說在具。
無久與宇堅白。
說在因。
以檻爲摶,於“以爲”,無知也。
說在意。
在諸其所然、未者然。
說在於是推之。
意未可知。
說在可用過仵。
景不徙。
說在改爲。
一,少於二而多於五。
說在建祝景二。
說在重。
非半弗■,則不動。
說在端。
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
說在端。
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
說在嘗然。
景迎日。
說在摶。
正而不可擔,說在摶。
景之孝大。
說在地正、遠近。
宇進無近。
說在敷。
天,而必正。
說在得。
行循以久。
說在先後。
貞而不撓。
說在勝。
一法者之相與也盡,若方之相合也。
說在方。
契與枝板。
說在保狂舉,不可以知異。
說在有不可。
牛馬之非牛,與可之同。
說在兼。
倚者不可正。
說在剃。
循此循此,與彼此同。
說在異。
推之必往。
說在廢材。
唱和同患。
說在功。
買無貴。
說在仮其賈。
聞所不知若所知,則兩知之。
說在告。
賈宜則售。
說在荊以言爲盡悖,悖。
說在其言。
無說而懼。
說在弗心。
唯吾謂非名也,則不可。
說在仮。
或,過名也。
說在實。
無窮不害兼。
說在盈否知。
知之、否之足用也,諄。
說在無以也。
不知其數而知其盡也。
說在明者。
謂辯無勝,必不當。
說在辯。
不知其所處,不害愛之。
說在喪子者。
無不讓也,不可。
說在始。
仁、義之爲內、外也,內。
說在仵顏。
於一,有知焉,有不知焉。
說在存。
學之,益也。
說在誹者。
有指於二,而不可逃。
說在以二絫。
誹之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0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