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曰:方今之時,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長之時,蓋其語曰,天下之人異義,是以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
其人數茲衆,其所謂義者亦茲衆。
是以人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故相交非也。
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至乎舍餘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餘財,不以相分。
天下之亂也,至如禽獸然。
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
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爲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天子既以立矣,以爲唯其耳目之請,不能獨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置以爲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爲天下博大,山林遠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
是故靡分天下,設以爲萬諸侯國君,使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
國君既已立矣,又以爲唯其耳目之請,不能一同其國之義,是故擇其國之賢者,置以爲左右將軍大夫,以至乎鄉里之長,與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
天子、諸侯之君、民之正長,既已定矣,天子爲發政施教,曰:“凡聞見善者,必以告其上;聞見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秋祭祀不敢失時幾,聽獄不敢不中,分財不敢不均,居處不敢怠慢。
曰:其爲正長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爲正長也,下者萬民有便利乎其爲政長也。
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強從事焉,則天、鬼之福可得也。
萬民之所便利而能強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
其爲政若此,是以謀事得,舉事成,入守固,出誅勝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爲政者也。
故古者聖王之爲政若此。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時,天下之正長猶未廢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亂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時之以正長,則本與古者異矣。
譬之若有苗之以五刑然。
昔者聖王制爲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亂天下,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也。
是以先王之書《呂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練,折則刑,唯作五殺之刑,曰法。
’則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爲五殺。
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故遂以爲五殺。
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唯口出好興戎。
’則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爲讒賊寇戎,則此豈口不善哉?用口則不善也,故遂以爲讒賊寇戎。
”
故古者之置正長也,將以治民也。
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網罟之有綱也。
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
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后王君
其人數茲衆,其所謂義者亦茲衆。
是以人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故相交非也。
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至乎舍餘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餘財,不以相分。
天下之亂也,至如禽獸然。
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
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爲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天子既以立矣,以爲唯其耳目之請,不能獨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置以爲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爲天下博大,山林遠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
是故靡分天下,設以爲萬諸侯國君,使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
國君既已立矣,又以爲唯其耳目之請,不能一同其國之義,是故擇其國之賢者,置以爲左右將軍大夫,以至乎鄉里之長,與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
天子、諸侯之君、民之正長,既已定矣,天子爲發政施教,曰:“凡聞見善者,必以告其上;聞見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秋祭祀不敢失時幾,聽獄不敢不中,分財不敢不均,居處不敢怠慢。
曰:其爲正長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爲正長也,下者萬民有便利乎其爲政長也。
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強從事焉,則天、鬼之福可得也。
萬民之所便利而能強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
其爲政若此,是以謀事得,舉事成,入守固,出誅勝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爲政者也。
故古者聖王之爲政若此。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時,天下之正長猶未廢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亂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時之以正長,則本與古者異矣。
譬之若有苗之以五刑然。
昔者聖王制爲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亂天下,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也。
是以先王之書《呂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練,折則刑,唯作五殺之刑,曰法。
’則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爲五殺。
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故遂以爲五殺。
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唯口出好興戎。
’則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爲讒賊寇戎,則此豈口不善哉?用口則不善也,故遂以爲讒賊寇戎。
”
故古者之置正長也,將以治民也。
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網罟之有綱也。
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
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后王君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譽善者,其說將何哉?爲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亡非爲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雖使下愚之人,必曰:“將爲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
”今天下之同意者,聖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諸侯,將猶多皆免攻伐併兼,則是有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也。
此譬猶盲者之與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則豈謂有別哉!是故古之知者之爲天下度也,必順慮其義而後爲之行。
是以動,則不疑速通。
成得其所欲,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知者之道也。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國之說,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內。
焉率天下之百姓,以農、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賞之,鬼富之,人譽之,使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名參乎天地,至今不廢,此則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諸侯則不然。
將必皆差論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車之卒伍,於此爲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罪之國。
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攘殺其牲口,燔潰其祖廟,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卒進而柱乎鬥,曰:“死命爲上,多殺次之,身傷者爲下;又況失列北橈乎哉?罪死無赦!”以憚其衆。
夫無兼國覆軍,賊虐萬民,以亂聖人之緒。
意將以爲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殺天民,剝振神之位,傾覆社稷,攘殺其牲□,則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意將以爲利鬼乎?夫殺之人,滅鬼神之主,廢滅先王,賊虐萬民,百姓離散,則此中不中鬼之利矣。
意將以爲利人乎?夫殺之人爲利人也博矣!又計其費此--爲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財用,不可勝數也,則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師者之相爲不利者也,曰:“將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習,師不衆,率不利和,威不圉,害之不久,爭之不疾,孫之不強。
植心不堅,與國諸侯疑。
與國諸侯疑,則敵生慮而意羸矣。
偏具此物,而致從事焉,則是國家失卒,而百姓易務也。
今不嘗觀其說好攻伐之國,若使中興師,君子,庶人也,必且數千,徒倍十萬,然後足以師而動矣。
久者數歲,速者數月。
是上不暇聽治,士不暇治其官府,農夫不暇稼穡,婦人不暇紡績織紝,則是國家失卒,而百姓易務也。
然而又與其車馬之罷斃也,幔幕帷蓋,三軍之用,甲兵之備,五分而得其一,則猶爲序疏矣。
然而又與其散亡道路,道路遼遠,糧食不繼,傺食飲之時,廁役以此飢寒凍餒疾病而轉死溝壑中者,不可勝計也。
”今天下之同意者,聖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諸侯,將猶多皆免攻伐併兼,則是有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也。
此譬猶盲者之與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則豈謂有別哉!是故古之知者之爲天下度也,必順慮其義而後爲之行。
是以動,則不疑速通。
成得其所欲,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知者之道也。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國之說,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內。
焉率天下之百姓,以農、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賞之,鬼富之,人譽之,使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名參乎天地,至今不廢,此則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諸侯則不然。
將必皆差論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車之卒伍,於此爲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罪之國。
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攘殺其牲口,燔潰其祖廟,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卒進而柱乎鬥,曰:“死命爲上,多殺次之,身傷者爲下;又況失列北橈乎哉?罪死無赦!”以憚其衆。
夫無兼國覆軍,賊虐萬民,以亂聖人之緒。
意將以爲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殺天民,剝振神之位,傾覆社稷,攘殺其牲□,則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意將以爲利鬼乎?夫殺之人,滅鬼神之主,廢滅先王,賊虐萬民,百姓離散,則此中不中鬼之利矣。
意將以爲利人乎?夫殺之人爲利人也博矣!又計其費此--爲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財用,不可勝數也,則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師者之相爲不利者也,曰:“將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習,師不衆,率不利和,威不圉,害之不久,爭之不疾,孫之不強。
植心不堅,與國諸侯疑。
與國諸侯疑,則敵生慮而意羸矣。
偏具此物,而致從事焉,則是國家失卒,而百姓易務也。
今不嘗觀其說好攻伐之國,若使中興師,君子,庶人也,必且數千,徒倍十萬,然後足以師而動矣。
久者數歲,速者數月。
是上不暇聽治,士不暇治其官府,農夫不暇稼穡,婦人不暇紡績織紝,則是國家失卒,而百姓易務也。
然而又與其車馬之罷斃也,幔幕帷蓋,三軍之用,甲兵之備,五分而得其一,則猶爲序疏矣。
然而又與其散亡道路,道路遼遠,糧食不繼,傺食飲之時,廁役以此飢寒凍餒疾病而轉死溝壑中者,不可勝計也。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
”何以知之?以其處家者知之。
若處家得罪於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惡有處家而得罪於家長而可爲也?”非獨處家者爲然,雖處國亦然。
處國得罪於國君,猶有鄰國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誰亦有處國得罪於國君而可爲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猶若此其厚,況無所逃避之者,相儆戒豈不愈厚,然後可哉?且語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將惡避逃之?”曰:“無所避逃之。
”夫天,不可爲林谷幽門無人,明必見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
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然則天亦何欲何惡?天欲義而惡不義。
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義,則我乃爲天之所欲也。
我爲天之所欲,天亦爲我所欲。
然則我何欲何惡?我欲福祿而惡禍祟。
若我不爲天之所欲,而爲天之所不欲,然則我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禍祟中也。
然則何以知天之慾義而惡不義?曰: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
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
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曰:且夫義者,政也。
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
是故庶人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爲政,有士政之;士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爲政,有將軍、大夫政之;將軍、大夫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爲政,有三公、諸侯政之;三公、諸侯竭力聽治,未得次己而爲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爲政,有天政之。
天子爲政於三公、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爲政於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
故昔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欲以天之爲政於天子,明說天下之百姓,故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潔爲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於天。
我未嘗聞天下之所求祈福於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爲政於天子者也。
故天子者,天下之窮貴也,天下之窮富也。
故於富且貴者,當天意而不可不順。
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然則是誰順天意而得賞者?誰反天意而得罰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此順天意而得賞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此反天意而得罰者也。
”然則禹、湯、文、武,其得賞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
”何以知之?以其處家者知之。
若處家得罪於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惡有處家而得罪於家長而可爲也?”非獨處家者爲然,雖處國亦然。
處國得罪於國君,猶有鄰國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誰亦有處國得罪於國君而可爲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猶若此其厚,況無所逃避之者,相儆戒豈不愈厚,然後可哉?且語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將惡避逃之?”曰:“無所避逃之。
”夫天,不可爲林谷幽門無人,明必見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
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然則天亦何欲何惡?天欲義而惡不義。
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義,則我乃爲天之所欲也。
我爲天之所欲,天亦爲我所欲。
然則我何欲何惡?我欲福祿而惡禍祟。
若我不爲天之所欲,而爲天之所不欲,然則我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禍祟中也。
然則何以知天之慾義而惡不義?曰: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
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
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曰:且夫義者,政也。
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
是故庶人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爲政,有士政之;士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爲政,有將軍、大夫政之;將軍、大夫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爲政,有三公、諸侯政之;三公、諸侯竭力聽治,未得次己而爲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爲政,有天政之。
天子爲政於三公、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爲政於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
故昔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欲以天之爲政於天子,明說天下之百姓,故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潔爲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於天。
我未嘗聞天下之所求祈福於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爲政於天子者也。
故天子者,天下之窮貴也,天下之窮富也。
故於富且貴者,當天意而不可不順。
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然則是誰順天意而得賞者?誰反天意而得罰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此順天意而得賞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此反天意而得罰者也。
”然則禹、湯、文、武,其得賞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爲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溼傷民,故聖王作爲宮室。
爲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闢潤溼,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牆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
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爲也。
役,修其城郭,則民勞而不傷,以其常正,收其租稅,則民費而不病。
民所苦者非此也,苦於厚作斂於百姓。
是故聖王作爲宮室,便於生,不以爲觀樂也;作爲衣服帶履便於身,不以爲闢怪也。
故節於身,誨於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
當今之主,其爲宮室,則與此異矣。
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爲宮室,臺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
爲宮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兇飢、振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也。
君欲實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當爲宮室,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爲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凊。
聖王以爲不中人之情,故作誨婦人,治絲麻,棞布絹,以爲民衣。
爲衣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爲輕且暖;夏則.綌之中,足以爲輕且凊,謹此則止。
故聖人之爲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
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也。
當是之時,堅車良馬不知貴也,刻鏤文采,不知喜也,何則?其所道之然。
故民衣食之財,家足以待旱水兇飢者,何也?得其所以自養之情,而不感於外也,是以其民儉而易治,其君用財節而易贍也。
府庫實滿,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頓,士民不勞,足以徵不服。
故霸王之業,可行於天下矣。
當今之主,其爲衣服,則與此異矣,冬則輕煗,夏則輕凊,皆已具矣,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爲錦繡文采靡曼之衣,鑄金以爲鉤,珠玉以爲佩。
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鏤,以爲身服,此非雲益煗之情也。
單財勞力,畢歸之於無用也,以此觀之,其爲衣服非爲身體,皆爲觀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諫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國無亂,不可得也。
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爲衣服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爲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爲民食。
其爲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養腹而已矣。
故其用財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
今則不然,厚作斂於百姓,以爲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則凍冰,夏則飾,人君爲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
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爲食飲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爲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故聖
爲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闢潤溼,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牆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
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爲也。
役,修其城郭,則民勞而不傷,以其常正,收其租稅,則民費而不病。
民所苦者非此也,苦於厚作斂於百姓。
是故聖王作爲宮室,便於生,不以爲觀樂也;作爲衣服帶履便於身,不以爲闢怪也。
故節於身,誨於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
當今之主,其爲宮室,則與此異矣。
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爲宮室,臺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
爲宮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兇飢、振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也。
君欲實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當爲宮室,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爲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凊。
聖王以爲不中人之情,故作誨婦人,治絲麻,棞布絹,以爲民衣。
爲衣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爲輕且暖;夏則.綌之中,足以爲輕且凊,謹此則止。
故聖人之爲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
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也。
當是之時,堅車良馬不知貴也,刻鏤文采,不知喜也,何則?其所道之然。
故民衣食之財,家足以待旱水兇飢者,何也?得其所以自養之情,而不感於外也,是以其民儉而易治,其君用財節而易贍也。
府庫實滿,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頓,士民不勞,足以徵不服。
故霸王之業,可行於天下矣。
當今之主,其爲衣服,則與此異矣,冬則輕煗,夏則輕凊,皆已具矣,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爲錦繡文采靡曼之衣,鑄金以爲鉤,珠玉以爲佩。
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鏤,以爲身服,此非雲益煗之情也。
單財勞力,畢歸之於無用也,以此觀之,其爲衣服非爲身體,皆爲觀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諫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國無亂,不可得也。
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爲衣服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爲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爲民食。
其爲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養腹而已矣。
故其用財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
今則不然,厚作斂於百姓,以爲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則凍冰,夏則飾,人君爲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
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爲食飲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爲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故聖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慾爲仁義者,則不可不察義之所從出。
”既曰不可以不察義之所欲出,然則義何從出?子墨子曰:“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
”何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曰:義者,善政也。
何以知義之爲善政也?曰: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是以知義之爲善政也。
夫愚且賤者,不得爲政乎貴且知者;然後得爲政乎愚且賤者。
此吾所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
然則孰爲貴?孰爲知?曰:天爲貴、天爲知而已矣。
然則義果自天出矣。
今天下之人曰:“當若天子之貴諸侯,諸侯之貴大夫,傐明知之,然吾未知天之貴且知於天子也。
”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貴且知於天子者,有矣。
曰:天子爲善,天能賞之;天子爲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潔爲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
然吾未知天之祈福於天子也。
此吾所以知天之貴且知於天子者。
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書馴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
曰:‘明哲維天,臨君下土。
’則此語天之貴且知於天子。
不知亦有貴、知夫天者乎?曰:天爲貴、天爲知而已矣。
然則義果自天出矣。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既以天之意以爲不可不慎已,然則天之將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
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
又欲上之強聽治也,下之強從事也。
”上強聽治,則國家治矣;下強從事,則財用足矣。
若國家治,財用足,則內有以潔爲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爲環璧珠玉,以聘撓四鄰。
諸侯之冤不興矣,邊境兵甲不作矣。
內有以食飢息勞,持養其萬民,則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
故唯毋明乎順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則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
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
闢之無以異乎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
今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夫豈欲其臣國、萬民之相爲不利哉!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攻小家,欲以此求賞譽,終不可得,誅罰必至矣。
夫天之有天下也,將無已異此。
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都則伐小都,欲以此求福祿於天,福祿終不得,而禍祟必至矣。
然有所不爲天之所欲,而爲天之所不欲,則夫天亦且不爲人之所欲
”既曰不可以不察義之所欲出,然則義何從出?子墨子曰:“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
”何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曰:義者,善政也。
何以知義之爲善政也?曰: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是以知義之爲善政也。
夫愚且賤者,不得爲政乎貴且知者;然後得爲政乎愚且賤者。
此吾所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
然則孰爲貴?孰爲知?曰:天爲貴、天爲知而已矣。
然則義果自天出矣。
今天下之人曰:“當若天子之貴諸侯,諸侯之貴大夫,傐明知之,然吾未知天之貴且知於天子也。
”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貴且知於天子者,有矣。
曰:天子爲善,天能賞之;天子爲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潔爲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
然吾未知天之祈福於天子也。
此吾所以知天之貴且知於天子者。
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書馴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
曰:‘明哲維天,臨君下土。
’則此語天之貴且知於天子。
不知亦有貴、知夫天者乎?曰:天爲貴、天爲知而已矣。
然則義果自天出矣。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既以天之意以爲不可不慎已,然則天之將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
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
又欲上之強聽治也,下之強從事也。
”上強聽治,則國家治矣;下強從事,則財用足矣。
若國家治,財用足,則內有以潔爲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爲環璧珠玉,以聘撓四鄰。
諸侯之冤不興矣,邊境兵甲不作矣。
內有以食飢息勞,持養其萬民,則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
故唯毋明乎順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則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
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
闢之無以異乎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
今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夫豈欲其臣國、萬民之相爲不利哉!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攻小家,欲以此求賞譽,終不可得,誅罰必至矣。
夫天之有天下也,將無已異此。
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都則伐小都,欲以此求福祿於天,福祿終不得,而禍祟必至矣。
然有所不爲天之所欲,而爲天之所不欲,則夫天亦且不爲人之所欲
程繁問於子墨子曰:“夫子曰:‘聖王不爲樂。
’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於聆缶之樂。
今夫子曰:‘聖王不爲樂’,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弓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曰:“昔者堯舜有茅茨者,且以爲禮,且以爲樂。
湯放桀於大水,環天下自立以爲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又修《九招》。
武王勝殷殺紂,環天下自立以爲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象》。
周成王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騶虞》。
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湯;成湯之治天下也,不若堯舜。
故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
自此觀之,樂非所以治天下也。
”
程繁曰:“子曰:‘聖王無樂。
’此亦樂已,若之何其謂聖王無樂也?”子墨子曰:“聖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
以知飢而食之者,智也。
因爲無智矣。
今聖有樂而少,此亦無也。
”
’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於聆缶之樂。
今夫子曰:‘聖王不爲樂’,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弓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曰:“昔者堯舜有茅茨者,且以爲禮,且以爲樂。
湯放桀於大水,環天下自立以爲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又修《九招》。
武王勝殷殺紂,環天下自立以爲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象》。
周成王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騶虞》。
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湯;成湯之治天下也,不若堯舜。
故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
自此觀之,樂非所以治天下也。
”
程繁曰:“子曰:‘聖王無樂。
’此亦樂已,若之何其謂聖王無樂也?”子墨子曰:“聖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
以知飢而食之者,智也。
因爲無智矣。
今聖有樂而少,此亦無也。
”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衆聞則非之,上爲政者得則罰之。
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
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
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
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
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
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
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
今至大爲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
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
今至大爲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甘苦之辯矣。
今小爲非,則知而非之;大爲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
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
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
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
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
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
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
今至大爲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
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
今至大爲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甘苦之辯矣。
今小爲非,則知而非之;大爲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國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賢爲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賢之爲政之本也?曰:自貴且智者爲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賤者爲政乎貴且智者則亂。
是以知尚賢之爲政本也。
故古者聖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
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爲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爲徒役。
是以民皆勸其賞,畏其罰,相率而爲賢者,以賢者衆而不肖者寡,此謂進賢。
然後聖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
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
可使長官者使長官。
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凡所使治國家、官府、邑里,此皆國之賢者也。
賢者之治國也,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
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粱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
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故國家治則刑法正,官府實則萬民富。
上有以潔爲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爲皮幣,與四鄰諸侯交接,內有以食飢息勞,將養其萬民,外有以懷天下之賢人。
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諸侯與之,內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
以此謀事則得,舉事則成,入守則固,出誅則強。
故唯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未成。
是以必爲置三本。
何謂三本?曰:“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
故古聖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夫豈爲其臣賜哉?欲其事之成也。
《詩》曰:“告女憂恤,誨女予爵,孰能執熱,鮮不用濯?”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
譬之猶執熱之有濯也,將休其手焉。
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
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
若有美善則歸之上。
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謗在下;寧樂在君,憂戚在臣。
故古者聖王之爲政若此。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賢使能爲政,高予之爵而祿不從也。
夫高爵而無祿,民不信也。
曰:“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
”夫假藉之,民將豈能親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
”事則不與,祿則不分,請問天下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哉?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不肖者在左右,則其所譽不當賢,而所罰不當暴。
王公大人尊此,以爲政乎國家
是以知尚賢之爲政本也。
故古者聖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
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爲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爲徒役。
是以民皆勸其賞,畏其罰,相率而爲賢者,以賢者衆而不肖者寡,此謂進賢。
然後聖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
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
可使長官者使長官。
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凡所使治國家、官府、邑里,此皆國之賢者也。
賢者之治國也,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
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粱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
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故國家治則刑法正,官府實則萬民富。
上有以潔爲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爲皮幣,與四鄰諸侯交接,內有以食飢息勞,將養其萬民,外有以懷天下之賢人。
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諸侯與之,內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
以此謀事則得,舉事則成,入守則固,出誅則強。
故唯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未成。
是以必爲置三本。
何謂三本?曰:“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
故古聖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夫豈爲其臣賜哉?欲其事之成也。
《詩》曰:“告女憂恤,誨女予爵,孰能執熱,鮮不用濯?”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
譬之猶執熱之有濯也,將休其手焉。
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
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
若有美善則歸之上。
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謗在下;寧樂在君,憂戚在臣。
故古者聖王之爲政若此。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賢使能爲政,高予之爵而祿不從也。
夫高爵而無祿,民不信也。
曰:“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
”夫假藉之,民將豈能親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
”事則不與,祿則不分,請問天下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哉?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不肖者在左右,則其所譽不當賢,而所罰不當暴。
王公大人尊此,以爲政乎國家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國家之富也,人民之衆也,刑法之治也。
然而不識以尚賢爲政其國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爲政之本也。
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爲政之本也,則不能毋舉物示之乎?
今若有一諸侯於此,爲政其國家也,曰:“凡我國能射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將罪賤之。
”問於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爲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懼。
我賞因而誘之矣,曰:“凡我國之忠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忠信之士,我將罪賤之。
”問於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爲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信之士懼。
今惟毋以尚賢爲政其國家百姓,使國爲善者勸,爲暴者沮,大以爲政於天下,使天下之爲善者勸,爲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衆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爲善者可而勸也,爲暴者可而沮也。
然則此尚賢者也,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同矣。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處言語皆尚賢;逮至其臨衆發政而治民,莫知尚賢而使能。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於小而不明於大也。
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財不能殺,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財不能制,必索良工,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是何故?恐其敗財也。
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
王公大人,有一罷馬不能治,必索良醫;有一危弓不能張,必索良工。
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必不使。
是何故?恐其敗財也。
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
逮至其國家則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則舉之,則王公大人之親其國家也,不若親其一危弓、罷馬、衣裳、牛羊之財與?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於小而不明於大也。
此譬猶喑者而使爲行人,聾者而使爲樂師。
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
是故昔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瀕,漁於雷澤,灰於常陽。
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爲天子。
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昔伊尹爲莘氏女師僕,使爲庖人。
湯得而舉之,立爲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昔者傅說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於傅巖之城。
武丁得而舉之,立爲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是故昔者堯之舉舜也,湯之舉伊尹也,武丁之舉傅說也,豈以爲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謀,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
然而不識以尚賢爲政其國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爲政之本也。
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爲政之本也,則不能毋舉物示之乎?
今若有一諸侯於此,爲政其國家也,曰:“凡我國能射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將罪賤之。
”問於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爲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懼。
我賞因而誘之矣,曰:“凡我國之忠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忠信之士,我將罪賤之。
”問於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爲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信之士懼。
今惟毋以尚賢爲政其國家百姓,使國爲善者勸,爲暴者沮,大以爲政於天下,使天下之爲善者勸,爲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衆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爲善者可而勸也,爲暴者可而沮也。
然則此尚賢者也,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同矣。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處言語皆尚賢;逮至其臨衆發政而治民,莫知尚賢而使能。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於小而不明於大也。
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財不能殺,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財不能制,必索良工,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是何故?恐其敗財也。
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
王公大人,有一罷馬不能治,必索良醫;有一危弓不能張,必索良工。
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必不使。
是何故?恐其敗財也。
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
逮至其國家則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則舉之,則王公大人之親其國家也,不若親其一危弓、罷馬、衣裳、牛羊之財與?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於小而不明於大也。
此譬猶喑者而使爲行人,聾者而使爲樂師。
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
是故昔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瀕,漁於雷澤,灰於常陽。
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爲天子。
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昔伊尹爲莘氏女師僕,使爲庖人。
湯得而舉之,立爲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昔者傅說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於傅巖之城。
武丁得而舉之,立爲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是故昔者堯之舉舜也,湯之舉伊尹也,武丁之舉傅說也,豈以爲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謀,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