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唐〕 638 - 713 年
名或作惠能。
唐僧。
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
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
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
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
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
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
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
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
”隍后礼辞,后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膝跪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
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
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
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师乃以衣酬之。
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
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
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
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
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何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
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
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
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
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
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
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
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
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
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
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
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
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馀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馀问悉皆如此。
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
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
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馀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
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
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⑥。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法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1.30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