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周〕 前565 - 前486 年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槃。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
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曰:爱弹琴。
佛言:弦缓如何?对曰: 不鸣矣。
弦急如何?对曰: 声绝矣。
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
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否?”“不也、世尊。
”“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
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
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
诸母涕泣而随送之。
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
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劫,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稀有, 一坐十小劫,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稀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屈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所以者何。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父母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
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
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
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
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
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
尔时使者,疾走往捉。
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
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
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
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一精一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
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所以者何。
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汝等迦叶、甚为稀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所以者何。
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1.9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