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宋〕 1021 - 1086 年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
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
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
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
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
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
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
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
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
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
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
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
为仁无已,则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
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
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祜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
夏六月乙亥,大水。
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
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苞民庐居。
公趋谯门,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成得不死。
丙子,水降。
公从宾佐按行隐度,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钱夫,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
不足,则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日:“食新矣,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监军之室,立司理之狱。
营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驻之师,除其故营,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
作驿曰饶阳,作宅曰回车。
筑二亭于南门之外,左曰仁,右曰智,山水之所附也。
筑一亭于州门之左,曰宴,月吉所以属宾也。
凡为城垣九千尺;为屋八,以楹数之,得五百五十二。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二,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
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
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
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
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
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
弛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
病极矣,吏乃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
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
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
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
十月二十日,临川王某记。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
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
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
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
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
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
”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
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
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
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馀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
《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
“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
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
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
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而公所为十馀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
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
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
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公姓沈氏,字文通,世为杭州钱塘人。
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举进士于廷中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为第一,故以为第二,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
当是时,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为卓越已足以动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为也。
祀明堂恩迁秘书省著作佐郎。
岁满召归,除太常丞、集贤校理。
于是校理八年矣,平居闭门,虽执政,非公事不辄见也,故虽执政初亦莫知其为材。
居久之,乃始以同修起居注,召试知制诰。
及为制诰,遂以文学称天下。
金部君坐免归,求知越州,又移知杭州。
锄治奸蠹,所禁无不改,崇奖贤知,得其欢心,两州人皆画像祠之。
英宗即位,召还,延见劳问甚悉。
居一月,权发遣开封府事。
公初至,开封指以相告曰:“此杭州沈公也。
”及摄事,人吏皆屏息。
既而以知审官院,遂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公旦昼视事,日中则廷无留人,出谢诸客,从容笑语。
客皆怪公独有馀日,而畿内翕然称治。
于是名实暴振发,贤临一时,自天子大臣皆论以为国之器,而闾巷之士奔走谈说,欢呼鼓舞,以不及为恐。
会母夫人疾病,请东南一州视疾,英宗曰:“学士岂可以去朝廷也?”公虽去开封,然皆以为朝夕且大用矣,而遭母夫人丧以去。
英宗闻公去,尤悼惜,时遣使者追赐黄金,而以金部君知苏州。
公居丧致哀,寝食如礼,以某年某月得疾杭州之墓次,某日至苏州,而以某日卒,年四十有三。
公平居不常视书,而文辞敏丽可喜,强记精识,长于议论。
世所谓老师宿学无所不读,通于世务者,皆莫能屈也。
于善良贫弱,抚恤之尤至。
在杭州,待使客多所阔略。
而州人之贫无以葬及女子失怙恃而无以嫁者,以公使钱葬嫁之,凡数百人。
于其卒,知与不知,皆为之叹惜。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1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