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清〕 1716 - 1797 年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非饮用六清不可。
作《茶酒单》。
【茶】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
水求中泠、惠泉。
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
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
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
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
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又变矣。
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
停滚再泡,则叶浮矣。
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
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
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
”呜呼!公山西人也,能为此言。
而我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
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
俗矣!除吾乡龙井外,余以为可饮者,胪列于后。
【武夷茶】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
僧道争以茶献。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龙井茶】
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
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
【常州阳羡茶】
阳羡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
味较龙井略浓。
【洞庭君山茶】
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
叶微宽而绿过之。
采掇最少。
方毓川抚军曾惠两瓶,果然佳绝。
后有送者,俱非真君山物矣。
此外如六安、银针、毛尖、梅片、安化,概行黜落。
【酒】
余性不近酒,故律酒过严,转能深知酒味。
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洌,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下哉!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陈越贵,以初开坛者为佳,谚所谓“酒头茶脚”是也。
炖法不及则凉,太过则老,近火则味变。
须隔水炖,而谨塞其出气处才佳。
取可饮者,开列于后。
【金坛于酒】
于文襄公家所造,有甜涩二种,以涩者为佳。
一清彻骨,色若松花。
其味略似绍兴,而清洌过之。
【德州卢酒】
卢雅雨转运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
【四川郫筒酒】
郫筒酒,清洌彻底,饮之如梨汁
小菜佐食,如府史胥徒佐六官司也。
醒脾解浊,全在于斯。
作《小菜单》。
【笋脯】
笋脯出处最多,以家园所烘为第一。
取鲜笋加盐煮熟,上篮烘之。
须昼夜环看,稍火不旺则溲矣。
用清酱者,色微黑。
春笋、冬笋皆可为之。
【天目笋】
天目笋多在苏州发卖。
其篓中盖面者最佳,下二寸便搀入老根硬节矣。
须出重价,专买其盖面者数十条,如集狐成腋之义。
【玉兰片】
以冬笋烘片,微加蜜焉。
苏州孙春杨家有盐、甜二种,以盐者为佳。
【素火腿】
处州笋脯,号“素火腿”,即处片也。
久之太硬,不如买毛笋自烘之为妙。
【宣城笋脯】
宣城笋尖,色黑而肥,与天目笋大同小异,极佳。
【人参笋】
制细笋如人参形,微加蜜水。
扬州人重之,故价颇贵。
【笋油】
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作豆腐法,上加一板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
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天台僧制以送人。
【虾油】
买虾子数斤,同秋油入锅熬之,起锅用布沥出秋油,乃将布包虾子,同放罐中盛油。
【喇虎酱】
秦椒捣烂,和甜酱蒸之,可用虾米搀人。
【熏鱼子】
熏鱼子色如琥珀,以没重为贵。
出苏州孙春杨家,愈新愈妙,陈则味变而油枯。
【腌冬菜、黄芽菜】
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
然欲久放,则非盐不可。
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次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
甚矣!相士之不可但观皮毛也。
【莴苣】
食莴苣有二法:新酱者,松脆可爱。
或腌之为脯,切片食甚鲜。
然必以淡为贵,咸则味恶矣。
【香干菜】
春芥心风干,取梗淡腌,晒干,加酒、加糖、加秋油,拌后再加蒸之,风干入瓶。
【冬芥】
冬芥名雪里红。
一法整腌,以淡为佳;一法取心风干,斩碎,腌入瓶中,熟后杂鱼羹中,极鲜。
或用醋煨,入锅中作辣菜亦可同,煮鳗、煮鲫鱼最佳。
【春芥】
取芥心风干、斩碎,腌熟入瓶,号称“挪菜”。
【芥头】
芥根切片,入菜同腌,食之甚脆。
或整腌晒干作脯食之尤妙。
【芝麻菜】
腌芥晒干,斩之碎极,蒸而食之,号“芝麻菜”。
老人所宜。
【腐干丝】
将好腐干切丝极细,以虾子、秋油拌之。
【风瘪菜】
将冬菜取心风干,腌后榨出卤,小瓶装之,泥封其口,倒放灰上。
夏食之,其色黄,其臭香。
【糟菜】
取腌过风瘪菜,以菜叶包之,每一小包,铺一面香糟,重叠放坛内。
取食时,开包食之,糟不沾菜,而菜得糟味。
梁昭明以点心为小食,郑傪嫂劝叔且点心,由来旧矣。
作《点心单》。
【鳗面】
大鳗一条蒸烂,拆肉去骨,和入面中,入鸡汤清揉之擀成面皮,小刀划成细条,入鸡汁、火腿汁、蘑菇汁滚。
【温面】
将细面下汤沥干,放碗中,用鸡肉、香蕈浓卤,临吃,各自取瓢加上。
【鳝面】
熬鳝成卤,加面再滚。
此杭州法。
【裙带面】
以小刀截面成条,微宽,则号“裙带面”。
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
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
此法扬州盛行,恰甚有道理。
【素面】
先一日将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将笋熬汁,加面滚上。
此法扬州定慧庵僧人制之极精,不肯传人。
然其大概亦可仿求。
其纯黑色的或云暗用虾汁、蘑菇原汁,只宜澄云泥沙,不重换水,则原味薄矣。
【蓑衣饼】
干面用冷水调,不可多,揉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白糖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熯黄。
如要盐的,用葱椒盐亦可。
【虾饼】
生虾肉,葱盐、花椒、甜酒脚少许,加水和面,香油灼透。
【薄饼】
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
家人如其法为之,卒不能及,不知何故。
秦人制小锡罐,装饼三十张。
每客一罐。
饼小如柑。
罐有盖,可以贮馅。
用炒肉丝,其细如发。
葱亦如之。
猪羊并用,号曰“西饼”。
【面老鼠】
以热水和面,俟鸡汁滚时,以箸夹入,不分大小,加活菜心,别有风味。
【颠不棱即肉饺也】
糊面摊开,裹肉为馅蒸之。
其计好处全在作馅得法,不过肉嫩去筋作料而已。
余到广东,吃官司镇台颠不棱,甚佳。
中用肉皮煨膏为馅,故觉软美。
【韭合】
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
面内加酥更妙。
【糖饼(又名面衣)】
糖水溲面,起油锅令热,用箸夹入;其作成饼形者,号“软锅饼”,杭州法也。
【烧饼】
用松子、胡桃仁敲碎,加糖屑、脂油和面炙之,以两面熯黄为度,而加芝麻。
叩儿会做,面罗至四五次,则白如雪矣。
须用两面锅,上下放火,得奶酥更佳。
【千层馒头】
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
金陵人不能也。
其法扬州得半,常州、无锡亦得其半。
【面茶】
熬粗茶汁,炒面兑入,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
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
【杏酪】
捶杏仁作浆,挍去渣,拌米粉,加紧糖熬之。
【粉衣】
如作面衣之法。
加糖、俱可,取其便也。
【竹叶粽】
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
尖小如初生菱角。
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
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善学邯郸,莫失故步。
善求仙方,不为药误。
我有禅灯,独照独知。
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86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