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
〔汉〕 前179 - 前122 年
即淮南王。
西汉宗室。
高祖孙,淮南王刘长子。
文帝十六年袭父爵为淮南王。
善为文辞,才思敏捷。
吴楚七国反,曾谋响应,因国相反对而未遂。
武帝即位,安暗整武备。
元狩元年事败,举兵未成,旋自杀。
宾客、大臣牵连被诛数千人。
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作《鸿烈》,后称《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夫随一隅之迹,而不知因天地以游,惑莫大焉。
虽时有所合,然而不足贵也。
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
曹氏之裂布,蛷者贵之,然非夏后氏之璜。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
足以蹍者浅矣,然待所不蹍而后行;智所知者偏矣,然待所不知而后明。
游者以足■,以手扌市,不得其数,愈■愈败。
及其能游者,非手足者矣。
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
毋贻盲者镜,毋予躄者履,毋赏越人章甫,非其用也。
椎固有柄,不能自椓;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
狗彘不择甂瓯而食,偷肥其体而顾近其死。
凤皇高翔千仞之上,故莫之能致。
月照天下,蚀于詹诸。
腾蛇游雾,而殆于蝍蛆。
鸟力胜日,而服于鵻礼,能有修短也。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矣。
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
怒出于不怒,为出于不为。
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矣;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
至味不慊,至言不文,至乐不笑,至音不叫,大匠不斫,大豆不具,大勇不斗,得道而德从之矣。
譬若黄钟之比宫,太簇之比商,无更调焉。
以瓦鉒者全,以金钅主者跋,以玉鉒者发,是故所重者在外,则内为之掘。
逐兽者目不见太山,嗜欲在外,则明所蔽矣。
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不聋不聪,与神明通。
卜者操龟,筮者端策,以问于数,安所问之哉!舞者举节,坐者不期而皆如一,所极同也。
日出旸谷,入于虞渊,莫知其动,须臾之间,俯人之颈。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欲学治人。
急所用也。
解门以为薪,塞井以为臼,人之从事,或时相似,水火相憎,鏏在其间,五味以和。
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
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昌羊去蚤虱而来蚙穷,除小害而致大贼,欲小快而害大利。
墙之坏也,不若无也,然逾屋之覆。
璧瑗成器,礛诸之功;镆邪断割,砥砺之力。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
虻与骥,致千里而不飞,无糗粮之资而不饥。
失火而遇雨,失火则不幸,遇雨则幸也。
故祸中有福也。
鬻棺者,欲民之疾病也;畜粟者,欲岁之荒饥也。
水静则平,平则清,清则见物之形,弗能匿也。
故可以为正。
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竭而齿寒,河水之深,其壤在山。
钧之缟也,一端以为冠,一端以为纟末,冠则戴致之,纟末则蹍履之。
知己者不可诱以物,明于死生者,不可却以危。
故善游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
如此者,乃 得道之像。
”吾以为不然。
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 人乎?”有论者必不能废。
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
古者,民茹草饮水, 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
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 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 抚幽都,南道交趾。
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
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
南征三苗,道死苍 梧。
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 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
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 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百姓亲附,政令流行,乃整兵 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 民兴利除害而不懈。
奉一爵酒不知于色,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又况赢天下之 忧,而海内事者乎?其重于尊亦远也!且夫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 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
是故禹之为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
汤旱,以身祷 于桑山之林。
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
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
为天下 强掩弱,众暴寡,诈欺愚,勇侵怯,怀知而不以相教,积财而不以相分,故立天 子以齐一之。
为一人聪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
绝国殊俗、 僻远幽间之处,不能被德承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
是以地无不任,时无不应, 官无隐事,国无遗利。
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而息劳倦也。
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观 之,则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转鬻,管仲束缚,孔子无黔■, 墨子无暖席。
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 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
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霉黑,禹胼胝。
”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
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胑不动,思 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闻也。
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 五谷得遂长。
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若吾 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 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
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 大宗,惧为人之惽惽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 末也。
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
故 著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有《坠形》、有《时则》、 有《览冥》、有《精神》、有《本经》、有《主术》、有《缪称》、有《齐俗》、 有《道应》、有《氾论》、有《诠言》、有《兵略》、有《说山》、有《说林》、 有《人间》、有《修务》、有《泰族》也。
《原道》者,卢牟六合,混沌万物,象太一之容,测窈冥之深,以翔虚无之 轸,托小以苞大,守约以治广,使人知先后之祸富,动静之利害。
诚通其志,浩 然可以大观矣。
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 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
执其大指,以内治五藏,瀸濇肌肤,被服法则,而 与之终身,所以应待万方,鉴耦百变也。
若转丸掌中,足以自乐也。
《俶真》者,穷逐终始之化,嬴垀有无之精,离别万物之变,合同死生之 形。
使人遗物反己,审仁义之间,通同异之理,观至德之统,知变化之纪,说符 玄妙之中,通回造化之母也。
《天文》者,所以和阴阳之气,理日月之光,节开塞之时,列星辰之行,知 逆顺之变,避忌讳之殃,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使人有以仰天承顺,而不乱 其常者也。
《地形》者,所以穷南北之修,极东西之广,经山陵之形,区川谷之居,明 万物之主,知生类之众,列山渊之数,规远近之路。
使人通回周备,不可动以物, 不可惊以怪者也。
《时则》者,所以上因天时,下尽地力,据度行当,合诸人则,形十二节, 以为法式,终而复始,转于无极,因循仿依,以知祸福,操舍开塞,各有龙忌, 发号施令,以时教期。
使君人者知所以从事。
《览冥》者,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至微之沦无形也,纯粹之入至清也, 昭昭之通冥冥也。
乃始揽物引类,览取挢掇,浸想宵类,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 乃以穿通窘滞,决渎壅塞,引人之意,系之无极,乃以明物类之感,同气之应, 阴阳之合,形埒之朕,所以令人远观博见者也。
《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寤其形骸九窍,取象与天,合同其 血气,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并明,审死生之分,别同异之迹,节 动静之机,以反其性命之宗,所以使人爱养其精神,
煌煌上天照下土兮,知我好道公来下兮。
公将与予生毛羽兮,超腾青云蹈梁甫兮。
观见瑶光过北斗兮,驰乘风云使玉女兮。
含精吐气嚼芝草兮,悠悠将将天相保兮。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
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
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
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
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
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
后世为之耒耜櫌锄,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
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
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
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
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古之制,婚礼不称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礼也。
立子以长,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
礼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
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者也。
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椁,周人墙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
夏后氏祭于暗,殷人祭于阳,周人祭于日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
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
故五帝异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后世。
此皆因时变而制礼乐者。
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于礼乐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于中,而以知榘彟之所周者也。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
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
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
《诗》、《春秋》,学之美者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0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