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蜀公子者,言於東吳王孫,曰:蓋聞天以日月爲綱,地以四海爲紀。
九土星分,萬國錯跱。
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爲王者之裏。
吾子豈亦曾聞蜀都之事歟?請爲左右揚搉而陳之。
夫蜀都者,蓋兆基於上世,開國於中古。
廓靈關以爲門,包玉壘而爲宇。
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
水陸所湊,兼六合而交會焉;豐蔚所盛,茂八區而菴藹焉。
於前則跨躡犍牂,枕倚交趾。
經途所亙,五千餘里。
山阜相屬,含溪懷谷。
崗巒糾紛,觸石吐雲。
鬱葐蒕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
幹青霄而秀出,舒丹氣而爲霞。
龍池(瀥)瀑濆其隈,漏江伏流潰其阿。
汩若湯谷之揚濤,沛若濛汜之涌波。
於是乎邛竹緣嶺,菌桂臨崖。
旁挺龍目,側生荔枝。
布綠葉之萋萋,結朱實之離離。
迎隆冬而不凋,常曄曄以猗猗。
孔翠羣翔,犀象競馳。
白雉朝雊,猩猩夜啼。
金馬騁光而絕景,碧雞儵忽而曜儀。
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爓飛煽於天垂。
其間則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
金沙銀礫,符采彪炳,暉麗灼爍。
於後則卻背華容,北指崑崙。
緣以劍閣,阻以石門。
流漢湯湯,驚浪雷奔。
望之天回,即之雲昏。
水物殊品,鱗介異族。
或藏蛟螭,或隱碧玉。
嘉魚出於丙穴,良木攢於褒谷。
其樹則有木蘭梫桂,杞櫹椅桐,椶枒楔樅。
楩柟幽藹於谷底,松柏蓊鬱于山峯。
擢修幹,竦長條。
扇飛雲,拂輕霄。
羲和假道於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
巢居棲翔,聿兼鄧林。
穴宅奇獸,窠宿異禽。
熊羆咆其陽,鵰鶚鴥其陰。
猿狖騰希而競捷,虎豹長嘯而永吟。
於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
外負銅梁於宕渠,內函要害於膏腴。
其中則有巴菽巴戟,靈壽桃枝。
樊以蒩圃,濱以鹽池。
蟞蛦山棲,黿龜水處。
潛龍蟠於沮澤,應鳴鼓而興雨。
丹沙赩熾出其阪,蜜房鬱毓被其阜。
山圖採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
若乃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武。
奮之則賨旅,玩之則渝舞。
銳氣剽於中葉,蹻容世於樂府。
於西則右挾岷山,涌瀆發川。
陪以白狼,夷歌成章。
坰野草昧,林麓黝儵。
交讓所植,蹲鴟所伏。
百藥灌叢,寒卉冬馥。
異類衆夥,於何不育?其中則有青珠黃環,碧砮芒消。
或豐綠荑,或蕃丹椒。
麋蕪布濩於中阿,風連莚蔓於蘭皋。
紅葩紫飾,柯葉漸苞。
敷橤葳蕤,落英飄颻。
神農是嘗,盧跗是料。
芳追氣邪,味蠲癘痟。
其封域之內,則有原隰墳衍,通望彌博。
演以潛沬,浸以綿雒。
溝洫脈散,疆裏綺錯。
黍稷油油,焿稻莫莫。
指渠口以爲雲門,灑滮池而爲陸澤。
雖星畢之滂遝,尚未齊其膏液。
爾乃邑居隱賑,夾江傍山。
棟宇相望,桑梓接連。
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
虞嘗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天之所者義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順,所以延福;違此而行,所以速禍。
然道長世短,禍福舛錯,怵迫之徒,不知所守,蕩而積憤,或迷或放,故借之以身,假之以事,先陳處世不遇之難,遂棄彝倫,輕舉遠遊,以極常人罔惑之情;而後引之以正,反之以義,推神明之應於視聽之表,崇否泰之運於智力之外,以明天任命之不可違,故作《思遊賦》,其辭曰:
有軒轅之遐胄兮,氏仲任之洪裔。
敷華穎於末葉兮,靈根於上世。
準乾坤以斡度兮,儀陰陽以定製。
匪時運其焉行兮,垂太虛而遙曳。
戴朗月之高冠兮,綴太白之明璜。
(《御覽》六百八十四作「綴太珠之明。」)制文霓以爲衣兮,襲採雲以爲裳。
要華電之煜兮,玉衡之琳琅。
明景日以鑑形兮,信煥曜而重光。
至美詭好於凡觀兮,修稀合而靡呈。
燕石緹襲以華國兮,和璞遙棄於南荊。
夏像韜塵於市北兮,瓶抗方於兩楹。
鸞皇耿介而偏棲兮,蘭桂背時而獨榮。
關寒暑以練真兮,豈改容而爽情。
感昆吾之易越兮,懷暉光之速暮。
羨一稔而三春兮,尚含英以容豫。
悼曜靈之靡暇兮,限天晷之有度。
聆鳴蜩之號節兮,恐隕葉於凝露。
希前軌而增騖兮,眷後塵而旋顧。
往者倏忽而不逮兮,來者冥昧而未著。
二儀泊焉其無央兮,四節環轉而靡窮。
星鳥逝而時反兮,夕景潛而且融。
景三後之在天兮,嘆聖哲之永終。
諒道修而命微兮,孰舍盈而戢衝。
握隋珠與蕙若兮,時莫悅而未遑。
彼未遑其何恤兮,懼獨美之有傷,蹇委深而投奧兮,庶芬藻之不彰。
芳處幽而彌馨兮,寶在夜而愈光。
逼區內之迫脅兮,恩攄翼乎八荒。
望雲階之崇壯兮,顧輕舉而高翔。
造庖犧以問象兮,辯吉繇於姬文。
將遠遊於太初兮,鑑形魄之未分。
四靈儼而爲衛兮,六氣紛以成羣。
驂白獸於商風兮,御蒼龍於景雲。
簡廝徒於靈圉兮,從馮夷而問津。
召陵陽於遊溪兮,旌王子於柏人。
前祝融以掌燧兮,殿玄冥以掩塵。
形票彡票彡而遂遐兮,氣而愈新。
挹玉膏於萊兮,掇紫英於瀛濱。
揖太昊以假憩兮,聽賦政於三春。
洪範翕而復張兮,百卉隕而更震。
睇玉女之紛票彡兮,執懿筐於扶木。
覽玄象之к曄兮,仍騰躍乎陽谷。
吸朝霞以療飢兮,降廩泉而濯足。
將縱轡以逍遙兮,恨東極之路促。
詔纖阿而右回兮,覿朱明之赫戲。
蒞羣神於夏庭兮,回蒼梧而結知。
糹麗鷦明以承兮,駔天馬而高馳。
讒羲和于丹丘兮,誚倒景之亂儀。
尋凱風而南暨兮,謝太陽於炎離。
戚溽暑之陶鬱兮,餘安能乎留斯!聞碧雞之長晨兮,吾將往乎西遊。
奧浮於弱水兮,泊舳艫兮中流。
苟精粹之
諮五才之並用,實水德之靈長1。
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2。
聿經始於洛沬,攏萬川乎巴樑3。
衝巫峽以迅激,躋江津而起漲4。
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5。
揔括漢泗,兼包淮湘6。
併吞沅澧,汲引沮漳7。
源二分於崌崍,流九派乎潯陽8。
鼓洪濤於赤岸,淪餘波乎柴桑9。
網絡羣流,商搉涓澮10。
表神委於江都,混流宗而東會11。
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12。
滈汗六州之域,經營炎景之外13。
所以作限於華裔,壯天地之嶮介14。
呼吸萬里,吐納靈潮15。
自然往復,或夕或朝16。
激逸勢以前驅,乃鼓怒而作濤17。
峨嵋爲泉陽之揭,玉壘作東別之標18。
衡霍磊落以連鎮,巫廬嵬崛而比嶠19。
協靈通氣,濆薄相陶20。
流風蒸雷,騰虹揚霄21。
出信陽而長邁,淙大壑與沃焦22。
若乃巴東之峽,夏後疏鑿23。
絕岸萬丈,壁立赮駁24。
虎牙嵥豎以屹崒,荊門閟竦而盤礴25。
圓淵九回以懸騰,湓流雷呴而電激26。
駭浪暴灑,驚波飛薄27。
迅澓增澆,涌湍疊躍28。
砯巖鼓作,漰湱澩灂29。
㵗㶔𤃫𣸎,潰濩泧漷30。
潏湟淴泱,㶖㴸㶒瀹31。
漩澴滎瀯,渨㵽濆瀑32。
溭淢濜溳,龍鱗結絡33。
碧沙潰沲而往來,巨石硉矹以前卻34。
潛演之所汩淈,奔溜之所磢錯35。
厓隒爲之泐嵃,碕嶺爲之巖崿36。
幽澗積阻,礐硌菪確37。
若乃曾潭之府,靈湖之淵38。
澄澹汪洸,瀇滉囦泫39。
泓汯浻澋,涒鄰㘤㔂40。
混澣灦渙,流映揚焆41。
溟漭渺沔,汗汗沺沺42。
察之無象,尋之無邊43。
氣滃渤以霧杳,時鬱律其如煙44。
類肧渾之未凝,象太極之構天45。
長波浹渫,峻湍崔嵬46。
盤渦谷轉,凌濤山頹47。
陽侯砐硪以岸起,洪瀾蜿演而云回48。
垽淪溛瀤,乍浥乍堆49。
豃如地裂,豁若天開50。
觸曲涯以縈澆,駭崩浪而相礧51。
鼓㕉窟以漰浡,乃湓湧而駕隈52。
魚則江豚海狶,叔鮪王鱣,䱻鰊𩺭鮋,鯪鰩鯩鰱53。
或鹿觡象鼻,或虎狀龍顏54。
鱗甲鏙錯,煥爛錦斑55。
揚鬐掉尾,噴浪飛唌;排流呼哈,隨波遊延;或曝採以晃淵,或嚇鰓乎巖間56。
介鯨乘濤以出入,鯼𩶆順時而往還57。
爾其水物怪錯,則有潛鵠魚牛,虎蛟鉤蛇58。
蜦䗚鱟蝞,鱝𪓛𪓬𪓹;王珧海月,土肉石華59。
三蝬𧉈江,鸚螺蜁蝸;瑣蛣腹蟹,水母目蝦60。
紫蚢如渠,洪蚶專車61。
瓊蚌晞曜以瑩珠,石𧉧應節而揚葩;蜛蠩森衰以垂翹,玄蠣磈螺而碨䃁;或泛瀲於潮波,或混淪乎泥沙62。
若乃龍鯉一角,奇鶬九頭63。
有鱉三足,有龜六眸6
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遊。
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者也。
故曰:至言去言,至爲無爲;齊智之所知,則淺矣。
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
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
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
匈奴入朝,求美人爲閼氏。
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
及去,召見,貌爲後宮第一,善應付,舉止優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
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鉅萬。
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爲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並工爲牛馬飛鳥衆勢,人形好醜,不逮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市。
京師畫工於是差稀。
上篇
昔漢氏失御1,奸臣竊命2,禍基3京畿,毒遍宇內,皇綱弛紊4,王室遂卑。
於是羣雄蜂駭5,義兵四合6,吳武烈皇帝7慷慨下國,電發8荊南,權略紛紜,忠勇伯世9。
威稜則夷羿震盪10,兵交則醜虜授馘11,遂掃清宗祊12,蒸禋皇祖13。
於時雲興之將帶州,飆起之師跨邑14。
哮闞之羣風驅15,熊羆之族霧集16,雖兵以義合17,同盟戮力18,然皆包藏禍心19,阻兵怙亂20,或師無謀律,喪威稔寇21,忠規武節22,未有若此其著者也。
武烈23既沒,長沙桓王逸才命世24,弱冠秀髮25,招攬遺老26,與之述業27。
神兵東驅,奮寡犯多,攻無堅城之將28,戰無交鋒之虜29。
誅叛柔服而江外厎定30,飭法修師31而威德翕赫32,賓禮33名賢而張昭爲之雄,交御34豪俊而周瑜爲之傑。
彼二君子,皆弘敏35而多奇,雅達而聰哲36,故同方者以類附37,等契者以氣集38,而江東39蓋多士矣。
將北伐諸華40,誅鉏幹紀41,旋皇輿於夷庚42,反帝座於紫闥43,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44而歸舊物。
戎車既次45,羣兇側目46,大業未就,中世而殞47。
用集我大皇帝48,以奇蹤襲於逸軌49,叡心發乎令圖50,從政諮於故實51,播憲稽乎遺風52,而加之以篤固53,申之以節儉,疇諮54俊茂,好謀善斷,束帛旅於丘園55,旌命交於塗巷56。
故豪彥尋聲而響臻57,志士希光而影騖58,異人輻湊59,猛士如林。
於是張昭爲師傅,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儔60入爲腹心,出作股肱61;甘寧、淩統、程普、賀齊、朱桓、朱然之徒奮其威,韓當、潘璋、黃蓋、蔣欽、周泰之屬宣其力;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騭以聲名光國,政事則顧雍、潘濬、呂範、呂岱以器任幹職62,奇偉則虞翻、陸績、張溫、張惇以諷議舉正,奉使則趙諮、沈珩以敏達延譽63,術數64則吳範、趙達以禨祥協德65,董襲、陳武殺身以衛主,駱統、劉基強諫以補過,謀無遺諝66,舉不失策。
故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67,而與天下爭衡矣68。
魏氏嘗藉戰勝之威69,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70,下漢陰之衆71,羽楫萬計72,龍躍73順流,銳騎千旅,虎步原隰74,謨臣75盈室,武將連衡,喟然有吞江滸76之志,一宇宙之氣。
而周瑜驅我偏師,黜之赤壁,喪旗亂轍77,僅而獲免,收跡遠遁。
漢王78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79之民,乘危騁變80,結壘81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82之地。
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83,
巖巖梁山,積石峨峨。
遠屬荊衡,近綴岷嶓。
南通邛僰,北達褒斜。
狹過彭碣,高逾嵩華。
惟蜀之門,作固作鎮。
是曰劍閣,壁立千仞。
窮地之險,極路之峻。
世濁則逆,道清斯順。
閉由往漢,開自有晉。
秦得百二,併吞諸侯。
齊得十二,田生獻籌。
矧茲狹隘,土之外區。
一人荷戟,萬夫趑趄。
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
山河之固,見屈吳起。
興實在德,險亦難恃。
洞庭孟門,二國不祀。
自古迄今,天命匪易。
憑阻作昏,鮮不敗績。
公孫既滅,劉氏銜璧。
覆車之軌,無或重跡。
勒銘山阿,敢告樑益。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
[一]桓帝世,曹騰爲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
[二]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三]嵩生太祖。
注[一]*[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王沈魏書曰:其先出於黃帝。
當高陽世,陸終之子曰安,是爲曹姓。
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後,封曹俠於邾。
春秋之世,與於盟會,逮至戰國,爲楚所滅。
子孫分流,或家於沛。
漢高祖之起,曹參以功封平陽侯,世襲爵土,絕而復紹,至今適嗣國於容城。
注[二]司馬彪續漢書曰:騰父節,字符偉,素以仁厚稱。
鄰人有亡豕者,與節豕相類,詣門認之,節不與爭;後所亡豕自還其家,豕主人大慚,送所認豕,並辭謝節,節笑而受之。
由是鄉黨貴嘆焉。
長子伯興,次子仲興,次子叔興。
騰字季興,少除黃門從官。
永寧元年,鄧太后詔黃門令選中黃門從官年少溫謹者配皇太子書,騰應其選。
太子特親愛騰,飲食賞賜與衆有異。
順帝即位,爲小黃門,遷至中常侍大長秋。
在省闥三十餘年,歷事四帝,未嘗有過。
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
其所稱薦,若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溫、弘農張奐、潁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
蜀郡太守因計吏脩敬於騰,益州刺史種暠於函谷關搜得其箋,上太守,並奏騰內臣外交,所不當爲,請免官治罪。
帝曰:“箋自外來,騰書不出,非其罪也。
”乃寢暠奏。
騰不以介意,常稱歎暠,以爲暠得事上之節。
暠後爲司徒,語人曰:“今日爲公,乃曹常侍恩也。
”騰之行事,皆此類也。
桓帝即位,以騰先帝舊臣,忠孝彰着,封費亭侯,加位特進。
太和三年,追尊騰曰高皇帝。
注[三]續漢書曰:嵩字巨高。
質性敦慎,所在忠孝。
爲司隸校尉,靈帝擢拜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爲太尉。
黃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太祖於惇爲從父兄弟。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一]惟樑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
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二]年二十,舉孝廉爲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三]徵拜議郎。
[四]注[一]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
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
”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
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
中平四年冬,生於譙。
[一]建安十六年,爲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二十二年,立爲魏太子。
[二]太祖崩,嗣位爲丞相、魏王。
[三]尊王后曰王太后。
改建安二十五年爲延康元年。
注[一]魏書曰:帝生時,有云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爲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
年八歲,能屬文。
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
善騎射,好擊劍。
舉茂才,不行。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五)[三]年,爲司徒趙溫所闢。
太祖表“溫闢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
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免溫官。
注[二]魏略曰:太祖不時立太子,太子自疑。
是時有高元呂者,善相人,乃呼問之,對曰:“其貴乃不可言。
”問:“壽幾何?”元呂曰:“其壽,至四十當有小苦,過是無憂也。
”後無幾而立爲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
注[三]袁宏漢紀載漢帝詔曰:“魏太子丕:昔皇天授乃顯考以翼我皇家,遂攘除髃兇,拓定九州,弘功茂績,光於宇宙,朕用垂拱負扆二十有餘載。
天不憖遺一老,永保餘一人,早世潛神,哀悼傷切。
丕奕世宣明,宜秉文武,紹熙前緒。
今使使持節御史大夫華歆奉策詔授丕丞相印綬、魏王璽紱,領冀州牧。
方今外有遺虜,遐夷未賓,旗鼓猶在邊境,干戈不得韜刃,斯乃播揚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
豈得修諒闇之禮,究曾、閔之志哉?其敬服朕命,抑弭憂懷,旁祗厥緒,時亮庶功,以稱朕意。
於戲,可不勉與!“
元年二月[一]王戌,以大中大夫賈詡爲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爲相國,大理王朗爲御史大夫。
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爲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爲金策着令,藏之石室。
注[一]魏書載庚戌令曰:“關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災荒,設禁重稅,非所以便民;其除池□之禁,輕關津之稅,皆復什一。
”辛亥,賜諸侯王將相已下將粟萬斛,帛千匹,金銀各有差等。
遣使者循行郡國,有違理掊克暴虐者,舉其罪。
初,漢熹平五年,黃龍見譙,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揚:“此何祥也?”揚曰:“其國後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
天事恆象,此其應也。
”內黃殷登默而記之。
至四十五年,登尚在。
三月,黃龍見譙,登聞之曰:“單揚之言,其驗茲乎!”
[一]注[一]魏書曰:王召見登,謂之曰:“昔成風聞楚丘之繇而敬事季友,鄧晨信少公之言而自納光武。
登以篤老,服膺佔術,記識天道,豈有是乎!”賜登谷三百斛,遣歸家。
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爲大將軍。
濊貊、扶余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