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晉義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
淵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嗚呼哀哉!
寒往暑來,日月寖疏;
梁塵委積,庭草荒蕪。
寥寥空室,哀哀遺孤;
肴觴虛奠,人逝焉如!
誰無兄弟,人亦同生,
嗟我與爾,特百常情。
慈妣早世,時尚孺嬰;
我年二六,爾才九齡。
爰從靡識,撫髫相成。
咨爾令妹,有德有操。
靖恭鮮言,聞善則樂。
能正能和,惟友惟孝。
行止中閨,可象可效。
我聞爲善,慶自己蹈;
彼蒼何偏,而不斯報!
昔在江陵,重罹天罰,
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伊我與爾,百哀是切。
黯黯高雲,蕭蕭冬月,
白雲掩晨,長風悲節。
感惟崩號,興言泣血。
尋念平昔,觸事未遠,
書疏猶存,遺孤滿眼。
如何一往,終天不返!
寂寂高堂,何時復踐?
藐藐孤女,曷依曷恃?
煢煢遊魂,誰主誰祀?
奈何程妹,於此永已!
死如有知,相見蒿里。
嗚呼哀哉!
淵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嗚呼哀哉!
寒往暑來,日月寖疏;
梁塵委積,庭草荒蕪。
寥寥空室,哀哀遺孤;
肴觴虛奠,人逝焉如!
誰無兄弟,人亦同生,
嗟我與爾,特百常情。
慈妣早世,時尚孺嬰;
我年二六,爾才九齡。
爰從靡識,撫髫相成。
咨爾令妹,有德有操。
靖恭鮮言,聞善則樂。
能正能和,惟友惟孝。
行止中閨,可象可效。
我聞爲善,慶自己蹈;
彼蒼何偏,而不斯報!
昔在江陵,重罹天罰,
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伊我與爾,百哀是切。
黯黯高雲,蕭蕭冬月,
白雲掩晨,長風悲節。
感惟崩號,興言泣血。
尋念平昔,觸事未遠,
書疏猶存,遺孤滿眼。
如何一往,終天不返!
寂寂高堂,何時復踐?
藐藐孤女,曷依曷恃?
煢煢遊魂,誰主誰祀?
奈何程妹,於此永已!
死如有知,相見蒿里。
嗚呼哀哉!
歲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從弟敬遠,卜辰雲窆,永寧後土。
感平生之遊處,悲一往之不返。
情惻惻以摧心,淚湣湣而盈眼。
乃以園果時醪,祖其將行。
嗚呼哀哉!
於鑠吾弟,有操有概;孝發幼齡,友自天愛。
少思寡欲,靡執靡介;後己先人,臨財思惠。
心遺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溫,其言則厲;樂勝朋高,好是文藝。
遙遙帝鄉,爰感奇心;絕粒委務,考槃山陰。
淙淙懸溜,曖曖荒林,晨采上藥,夕閑素琴。
曰仁者壽,竊獨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見欺!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長歸蒿裏,邈無還期。
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
相及齠齒,並罹偏咎,斯情實深,斯愛實厚。
念疇昔日,同房之歡,冬無缊褐,夏渴瓢簞;相將以道,相開以顏。
豈不多乏,忽忘饑寒。
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誌。
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議。
每憶有秋,我將其刈,與汝偕行,舫舟同濟。
三宿水濱,樂飲川界,靜月澄高,溫風始逝。
撫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離世!
事不可尋,思亦何極,日徂月流,寒暑代息。
死生異方,存亡有域,候晨永歸,指途載陟。
呱呱遺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禮儀孔閑。
庭樹如故,齋宇廓然。
孰雲敬遠,何時復還!
余惟人斯,昧茲近情,蓍龜有吉,制我祖行。
望旐翩翩,執筆涕盈,神其有知,昭余中誠。
嗚呼哀哉!
感平生之遊處,悲一往之不返。
情惻惻以摧心,淚湣湣而盈眼。
乃以園果時醪,祖其將行。
嗚呼哀哉!
於鑠吾弟,有操有概;孝發幼齡,友自天愛。
少思寡欲,靡執靡介;後己先人,臨財思惠。
心遺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溫,其言則厲;樂勝朋高,好是文藝。
遙遙帝鄉,爰感奇心;絕粒委務,考槃山陰。
淙淙懸溜,曖曖荒林,晨采上藥,夕閑素琴。
曰仁者壽,竊獨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見欺!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長歸蒿裏,邈無還期。
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
相及齠齒,並罹偏咎,斯情實深,斯愛實厚。
念疇昔日,同房之歡,冬無缊褐,夏渴瓢簞;相將以道,相開以顏。
豈不多乏,忽忘饑寒。
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誌。
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議。
每憶有秋,我將其刈,與汝偕行,舫舟同濟。
三宿水濱,樂飲川界,靜月澄高,溫風始逝。
撫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離世!
事不可尋,思亦何極,日徂月流,寒暑代息。
死生異方,存亡有域,候晨永歸,指途載陟。
呱呱遺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禮儀孔閑。
庭樹如故,齋宇廓然。
孰雲敬遠,何時復還!
余惟人斯,昧茲近情,蓍龜有吉,制我祖行。
望旐翩翩,執筆涕盈,神其有知,昭余中誠。
嗚呼哀哉!
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
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
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爲之化也。
故堯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寧靜宇宙,戢兵和衆者也。
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並亡,自此來十三年,是謂一週,平定之期覆在今日矣。
議者常言吳楚有道後服,無禮先強,此乃謂侯之時耳。
當今一統,不得與古同諭。
夫適道之論,皆未應權,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欲獨。
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
蜀之爲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當。
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
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
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
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
而大晉兵衆,多於前世;資儲器械,盛於往時。
今不於此平吳,而更阻兵於相守,徵夫苦役,日尋干戈,經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
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吳緣江爲國,無有內外,東西數千裏,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
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固,還保城池,則去長入短。
而官軍懸進,人有致節之志,吳人戰於其內,有憑城之心。
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
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
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爲之化也。
故堯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寧靜宇宙,戢兵和衆者也。
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並亡,自此來十三年,是謂一週,平定之期覆在今日矣。
議者常言吳楚有道後服,無禮先強,此乃謂侯之時耳。
當今一統,不得與古同諭。
夫適道之論,皆未應權,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欲獨。
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
蜀之爲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當。
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
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
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
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
而大晉兵衆,多於前世;資儲器械,盛於往時。
今不於此平吳,而更阻兵於相守,徵夫苦役,日尋干戈,經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
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吳緣江爲國,無有內外,東西數千裏,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
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固,還保城池,則去長入短。
而官軍懸進,人有致節之志,吳人戰於其內,有憑城之心。
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
問曰:「誰?」鬼言:「鬼也。」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數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遞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
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
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於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聲。
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鬼,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
徑至宛市中。
下著地,化爲一羊,便賣之。
恐其變化,唾之。
得錢千五百,乃去。
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文。
”
問曰:「誰?」鬼言:「鬼也。」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數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遞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
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
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於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聲。
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鬼,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
徑至宛市中。
下著地,化爲一羊,便賣之。
恐其變化,唾之。
得錢千五百,乃去。
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文。
”
楊子之鄰人亡羊,旣率其黨,又請楊子之竪追之。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旣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
唯歸同反一,爲亡得喪。
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旣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
唯歸同反一,爲亡得喪。
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爾時盧舍那佛。
爲此大衆。
略開百千恆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號吾爲盧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
告千花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
而去復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
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
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
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
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
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
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
復至二禪中說十忍。
復至三禪中說十願。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
如賢劫品中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花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三十成道。
號吾爲釋迦牟尼佛。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爲說。
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
佛教門亦復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法門品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闇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噹噹常有因故。
有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於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花臺
周匝千花上 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梵網經
梵網經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
爲此大衆。
略開百千恆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號吾爲盧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
告千花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
而去復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
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
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
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
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
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
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
復至二禪中說十忍。
復至三禪中說十願。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
如賢劫品中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花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三十成道。
號吾爲釋迦牟尼佛。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爲說。
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
佛教門亦復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法門品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闇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噹噹常有因故。
有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於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花臺
周匝千花上 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梵網經
梵網經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衆,說蓮花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
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花臺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衆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
無量天人亦生疑念。
爾時衆中,玄通華光王菩薩,從大莊嚴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爲何等相。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衆,還至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
見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
時釋迦佛及諸大衆,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虛空一切衆生,爲何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爲何等相?”如如佛性本原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衆。
“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爲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
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
我化爲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
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
吾已爲本原,名爲盧舍那佛。
”
爾時,蓮花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
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爲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
如是一切衆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爲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
爾時,蓮花臺藏世界盧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
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花臺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衆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
無量天人亦生疑念。
爾時衆中,玄通華光王菩薩,從大莊嚴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爲何等相。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衆,還至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
見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
時釋迦佛及諸大衆,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虛空一切衆生,爲何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爲何等相?”如如佛性本原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衆。
“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爲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
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
我化爲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
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
吾已爲本原,名爲盧舍那佛。
”
爾時,蓮花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
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爲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
如是一切衆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爲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
爾時,蓮花臺藏世界盧
爾時,維摩詰謂衆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
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
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