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衆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爲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蓋諸大衆,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衆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
等觀菩薩 不等觀菩薩 等不等觀菩薩 定自在王菩薩
法自在王菩薩 法相菩薩 光相菩薩 光嚴菩薩
大嚴菩薩 寶積菩薩 辯積菩薩 寶手菩薩
寶印手菩薩 常舉手菩薩 常下手菩薩 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 喜王菩薩 辯音菩薩 虛空藏菩薩
執寶炬菩薩 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 帝網菩薩
明網菩薩 無緣觀菩薩 慧積菩薩 寶勝菩薩
天王菩薩 壞魔菩薩 電德菩薩 自在王菩薩
功德相嚴菩薩 師子吼菩薩 雷音菩薩 山相擊音菩薩
香象菩薩 白香象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妙生菩薩 華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
梵網菩薩 寶杖菩薩 無勝菩薩 嚴土菩薩
金髻菩薩 珠髻菩薩 彌勒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並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
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衆。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
菩薩三萬二千,衆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爲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蓋諸大衆,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衆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
等觀菩薩 不等觀菩薩 等不等觀菩薩 定自在王菩薩
法自在王菩薩 法相菩薩 光相菩薩 光嚴菩薩
大嚴菩薩 寶積菩薩 辯積菩薩 寶手菩薩
寶印手菩薩 常舉手菩薩 常下手菩薩 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 喜王菩薩 辯音菩薩 虛空藏菩薩
執寶炬菩薩 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 帝網菩薩
明網菩薩 無緣觀菩薩 慧積菩薩 寶勝菩薩
天王菩薩 壞魔菩薩 電德菩薩 自在王菩薩
功德相嚴菩薩 師子吼菩薩 雷音菩薩 山相擊音菩薩
香象菩薩 白香象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妙生菩薩 華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
梵網菩薩 寶杖菩薩 無勝菩薩 嚴土菩薩
金髻菩薩 珠髻菩薩 彌勒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並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
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衆。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
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
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衆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維摩詰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衆會。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爲在何許?云何名爲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爲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
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爲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衆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衆。」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
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
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
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
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衆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維摩詰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衆會。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爲在何許?云何名爲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爲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
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爲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衆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衆。」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
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
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酬對。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衆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衆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
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衆、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
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牀,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牀。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於諸衆生,愛之若子。
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癒,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爲空?」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又仁者所問:『何無侍者?』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所以者何?衆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爲何等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酬對。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衆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衆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
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衆、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
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牀,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牀。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於諸衆生,愛之若子。
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癒,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爲空?」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又仁者所問:『何無侍者?』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所以者何?衆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爲何等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
示行貪慾,離諸染著;示行嗔恚,於諸衆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衆生猶如橋樑;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溼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
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爲如來種。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
示行貪慾,離諸染著;示行嗔恚,於諸衆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衆生猶如橋樑;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溼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
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爲如來種。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佈於閻浮提,無令斷絕。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
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衆生所應得利,而爲廣說。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爲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
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爲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爲久修道行。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爲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
有此二法,當知是爲新學菩薩,爲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爲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
是爲二法。」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爲他廣說。
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爲他說者,當知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爲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佈!」
阿難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
世尊!當何名斯經?」
佛言:「阿難!是經名爲《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
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衆生所應得利,而爲廣說。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爲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
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爲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爲久修道行。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爲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
有此二法,當知是爲新學菩薩,爲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爲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
是爲二法。」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爲他廣說。
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爲他說者,當知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爲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佈!」
阿難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
世尊!當何名斯經?」
佛言:「阿難!是經名爲《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大夫諱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
魏建安中,分厭次以爲樂陵郡,故又爲郡人焉。
事漢武帝,漢書具載其事。
先生瑰瑋博達,思周變通,以爲濁世不可以富樂也,故薄遊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抗以傲世。
傲世不可以垂訓,故正諫以明節。
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談諧以取容。
潔其道而穢其跡,清其質而濁其文。
馳張而不爲邪,進退而不離羣。
若乃遠心曠度,贍智宏材。
倜儻博物,觸類多能。
合變以明筭,幽贊以知來。
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陰陽圖緯之學,百家衆流之論,周給敏捷之辨,枝離覆逆之數,經脈藥石之藝,射御書計之術,乃研精而究其理,不習而盡其巧,經目而諷於口,過耳而暗於心。
夫其明濟開豁,苞含弘大,陵轢卿相,嘲唅豪桀,(籠罩靡前,跆籍貴勢,出不休顯,賤不憂戚),戲萬乘若寮友,視儔列如草芥。
雄節邁倫,高氣蓋世可謂拔乎其萃,遊方之外者也。
談者又以先生噓吸沖和,吐故納新;蟬蛻龍變,棄俗登仙;神交造化,靈爲星辰。
此又奇怪恍惚,不可備論者也。
大人來守此國,僕自京都言歸定省,睹先生之縣邑,想先生之高風;徘徊路寢,見先生之遺像;逍遙城郭,觀先生之祠宇。
慨然有懷,乃作頌曰。
其辭曰:
矯矯先生,肥遁居貞。
退弗終否,進亦避榮。
臨世濯足,希古振纓。
涅而無滓,既濁能清。
無滓伊何,高明克柔。
能清伊何,視污若浮。
樂在必行,處儉岡憂。
跨世淩時,遠蹈獨遊。
瞻望往代,爰想遐蹤。
邈邈先生,其道猶龍。
染跡朝隱,和而不同。
棲遲下位,聊以從容。
我來自東,言適茲邑。
敬問墟墳,企佇原隰。
墟墓徒存,精靈永戢。
民思其軌,祠宇斯立。
徘徊寺寢,遺像在圖。
周遊祠宇,庭序荒蕪。
榱棟傾落,草萊弗除。
肅肅先生,豈焉是居。
是居弗刑,悠悠我情。
昔在有德,岡不遺靈。
天秩有禮,神監孔明。
彷彿風塵,用垂頌聲。
魏建安中,分厭次以爲樂陵郡,故又爲郡人焉。
事漢武帝,漢書具載其事。
先生瑰瑋博達,思周變通,以爲濁世不可以富樂也,故薄遊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抗以傲世。
傲世不可以垂訓,故正諫以明節。
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談諧以取容。
潔其道而穢其跡,清其質而濁其文。
馳張而不爲邪,進退而不離羣。
若乃遠心曠度,贍智宏材。
倜儻博物,觸類多能。
合變以明筭,幽贊以知來。
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陰陽圖緯之學,百家衆流之論,周給敏捷之辨,枝離覆逆之數,經脈藥石之藝,射御書計之術,乃研精而究其理,不習而盡其巧,經目而諷於口,過耳而暗於心。
夫其明濟開豁,苞含弘大,陵轢卿相,嘲唅豪桀,(籠罩靡前,跆籍貴勢,出不休顯,賤不憂戚),戲萬乘若寮友,視儔列如草芥。
雄節邁倫,高氣蓋世可謂拔乎其萃,遊方之外者也。
談者又以先生噓吸沖和,吐故納新;蟬蛻龍變,棄俗登仙;神交造化,靈爲星辰。
此又奇怪恍惚,不可備論者也。
大人來守此國,僕自京都言歸定省,睹先生之縣邑,想先生之高風;徘徊路寢,見先生之遺像;逍遙城郭,觀先生之祠宇。
慨然有懷,乃作頌曰。
其辭曰:
矯矯先生,肥遁居貞。
退弗終否,進亦避榮。
臨世濯足,希古振纓。
涅而無滓,既濁能清。
無滓伊何,高明克柔。
能清伊何,視污若浮。
樂在必行,處儉岡憂。
跨世淩時,遠蹈獨遊。
瞻望往代,爰想遐蹤。
邈邈先生,其道猶龍。
染跡朝隱,和而不同。
棲遲下位,聊以從容。
我來自東,言適茲邑。
敬問墟墳,企佇原隰。
墟墓徒存,精靈永戢。
民思其軌,祠宇斯立。
徘徊寺寢,遺像在圖。
周遊祠宇,庭序荒蕪。
榱棟傾落,草萊弗除。
肅肅先生,豈焉是居。
是居弗刑,悠悠我情。
昔在有德,岡不遺靈。
天秩有禮,神監孔明。
彷彿風塵,用垂頌聲。
鍾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人也。
嘗與族父瑜俱至洛陽,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貴相,然當厄於水,努力慎之!”行未十里,度橋,馬驚,墮水幾死。
瑜以相者言中,益貴繇,而供給資費,使得專學。
舉孝廉,除尚書郎、陽陵令,以疾去。
闢三府,爲廷尉正、黃門侍郎。
是時,漢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亂長安中,與關東斷絕。
太祖領兗州牧,始遣使上書。
傕、汜等以爲“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
繇說傕、汜等曰:“方今英雄並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
”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報,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
太祖既數聽荀彧之稱繇,又聞其說傕、祀,益虛心。
後傕脅天子,繇與尚書郎韓斌同策謀。
天子得出長安,繇有力焉。
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並錄前功封東武亭侯。
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
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爲憂。
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委之以後事,特使不拘科制。
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爲陳禍福,騰、遂備遣子人侍。
太祖在官渡,與袁紹相持,繇送馬二千餘匹給軍。
太祖與繇書曰:“得所送馬,甚應其急。
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勳也。
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其後匈奴單于作亂平陽,繇帥諸軍圍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衆甚盛。
諸將議欲釋之去,繇曰:“袁氏方強,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
若棄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仇?縱吾欲歸,其得至乎!此爲未戰先自敗也。
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爲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
”張既說馬騰會擊援,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
援至,果輕渡汾,衆止之,不從。
濟水未半,擊,大破之,斬援,降單幹。
語在《既傳》。
其後河東衛固作亂,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併爲寇,繇又率諸將討破之。
自天子西遷,洛陽人民單盡,繇徙關中民,又招納亡叛以充之,數年間民戶稍實。
太祖徵關中,得以爲資,表繇爲前軍師。
魏國初建,爲大理,遷相國。
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爲之銘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
厥相惟鍾,實幹心膂。
靖恭夙夜,匪遑安處。
百寮師師,楷茲度矩。
”數年,坐西曹掾魏諷謀反,策罷就第。
文帝即王位,復爲大理。
及踐阼,改爲廷尉,進封崇高鄉侯。
遷太尉,轉封平陽鄉侯。
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並先世名臣。
文帝罷朝,謂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明帝即位,進封
嘗與族父瑜俱至洛陽,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貴相,然當厄於水,努力慎之!”行未十里,度橋,馬驚,墮水幾死。
瑜以相者言中,益貴繇,而供給資費,使得專學。
舉孝廉,除尚書郎、陽陵令,以疾去。
闢三府,爲廷尉正、黃門侍郎。
是時,漢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亂長安中,與關東斷絕。
太祖領兗州牧,始遣使上書。
傕、汜等以爲“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
繇說傕、汜等曰:“方今英雄並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
”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報,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
太祖既數聽荀彧之稱繇,又聞其說傕、祀,益虛心。
後傕脅天子,繇與尚書郎韓斌同策謀。
天子得出長安,繇有力焉。
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並錄前功封東武亭侯。
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
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爲憂。
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委之以後事,特使不拘科制。
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爲陳禍福,騰、遂備遣子人侍。
太祖在官渡,與袁紹相持,繇送馬二千餘匹給軍。
太祖與繇書曰:“得所送馬,甚應其急。
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勳也。
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其後匈奴單于作亂平陽,繇帥諸軍圍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衆甚盛。
諸將議欲釋之去,繇曰:“袁氏方強,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
若棄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仇?縱吾欲歸,其得至乎!此爲未戰先自敗也。
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爲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
”張既說馬騰會擊援,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
援至,果輕渡汾,衆止之,不從。
濟水未半,擊,大破之,斬援,降單幹。
語在《既傳》。
其後河東衛固作亂,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併爲寇,繇又率諸將討破之。
自天子西遷,洛陽人民單盡,繇徙關中民,又招納亡叛以充之,數年間民戶稍實。
太祖徵關中,得以爲資,表繇爲前軍師。
魏國初建,爲大理,遷相國。
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爲之銘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
厥相惟鍾,實幹心膂。
靖恭夙夜,匪遑安處。
百寮師師,楷茲度矩。
”數年,坐西曹掾魏諷謀反,策罷就第。
文帝即王位,復爲大理。
及踐阼,改爲廷尉,進封崇高鄉侯。
遷太尉,轉封平陽鄉侯。
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並先世名臣。
文帝罷朝,謂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明帝即位,進封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也。
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
當漢順、桓之間,知名當世。
有子八人,號曰八龍。
彧父緄,濟南相。
叔父爽,司空。
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
董卓之亂,求出補吏。
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爲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
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爲紹所任。
或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爲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
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爲司馬,時年二十九。
是時,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問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爲也」。
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穎川、陳留而還。
鄉人留者多見殺略。
明年,太祖領兗州牧,後爲鎮東將軍,彧常以司馬從。
興平元年,太祖征陶謙,任彧留事。
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
布旣至,翅乃使劉翊告彧曰:「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眾疑惑。
或知邈爲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
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
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
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
貢求見彧,彧將往。
惇等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説之,縱不爲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又與程昱計,使説范、東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自徐州還擊布濮陽,布東走。
二年夏,太祖軍乘氏,大飢,人相食。
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
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閑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
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
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采。
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
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
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
當漢順、桓之間,知名當世。
有子八人,號曰八龍。
彧父緄,濟南相。
叔父爽,司空。
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
董卓之亂,求出補吏。
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爲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
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爲紹所任。
或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爲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
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爲司馬,時年二十九。
是時,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問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爲也」。
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穎川、陳留而還。
鄉人留者多見殺略。
明年,太祖領兗州牧,後爲鎮東將軍,彧常以司馬從。
興平元年,太祖征陶謙,任彧留事。
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
布旣至,翅乃使劉翊告彧曰:「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眾疑惑。
或知邈爲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
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
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
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
貢求見彧,彧將往。
惇等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説之,縱不爲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又與程昱計,使説范、東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自徐州還擊布濮陽,布東走。
二年夏,太祖軍乘氏,大飢,人相食。
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
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閑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
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
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采。
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
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