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外骨而中膚。
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劍戟罷虎之林。
中膚,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欹嶔虬曲,與石爭怒,其幹壓霜雪不得伸,故旁行側偃,每十餘丈。
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遊者可迂而達。
其石皆鋭下而豐上,故多飛動。
其疊而上者,漸高則漸出。
高者屢數十尋,則其出必半仄焉。
若半圮之橋,故登者慄。
其下皆奔泉,夭矯曲折,觸巨細石皆鬥,故鳴聲徹晝夜不休。
其山高古幽奇,無所不極。
述其最者:初入得盤泉,次曰懸空石,最高曰盤頂也。
泉莽莽行,至是落爲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纖魚數頭,尾鬣可數,落花漾而過,影徹底,忽與之亂。
遊者樂,釋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則皆躍入,沒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嘩,語不得達。
間或取梨李擲以觀,旋折奔舞而已。
懸空石數峰,一壁靑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氣性情者。
亭負壁臨絶澗,澗聲上徹,與松韻答。
其旁爲上方精舍,盤之絶勝處也。
盤頂如初抽笋,鋭而規,上爲窣諸波,日光橫射,影落塞外,奔風忽來,翻雲抹海。
住足不得久,乃下。
迂而僻,且無石級者,曰天門開。
從髻石取道,闊以掌,山石礙右臂,左履虛不見底,大石中絶者數。
先與導僧約,遇絶嶮處,當大笑。
每聞笑聲,皆膽落。
捫蘿探棘,更上下僅得度。
兩巖秀削立,太古雲嵐,蝕壁皆翠。
下得枰石,方廣可幾筵。
撫松下瞰,驚定乃笑。
世上無拼命人,惡得有此奇觀也。
面有洞嵌絶壁,不甚闊,一衲攀而登,如獼猴。
余不往,謂導僧曰:“上山險在背,肘行可達。
下則目不謀足,殆已,將奈何?”僧指其凸曰:“有微徑,但一壁峭而油,不受履,過此,雖險,可攀至脊。
迂之即山行道也。
”僧乃跣,蛇矯而登。
下布以縋,健兒以手送余足,腹貼石,石膩且外欹,至半,體殭,良久足縮,健兒努以手從,遂上。
迨至脊,始咋指相賀,且相戒也。
峰名不甚雅,不盡載。
其洞壑初不名,而新其目者,曰石雨洞,曰慧石亭。
洞在下盤,道聽澗聲,覓之可得。
石距上方百步,纖瘦豐姸不一態,生動如欲語。
下臨飛澗,松鬣覆之,如亭。
寐可憑,坐可茵,閑可侶,故慧之也。
其石泉奇僻,而蛇足之者,曰紅龍池。
其洞天成可庵者,曰瑞雲庵之前洞,次則中盤之後嶺也。
其山壁窈窕秀出而寺廢者,曰九華頂,不果上。
其刹宇多,不錄。
寄投者,曰千像,曰中盤,曰上方,曰塔院也。
其日爲七月朔,數得十。
偕遊者,曰蘇潛夫、小修、僧死心、寶方、寂子也。
其官於斯而以舊雅來者,曰鍾刺史君威也。
其不能來,而以書訊且以蔬品至者,曰李郎
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劍戟罷虎之林。
中膚,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欹嶔虬曲,與石爭怒,其幹壓霜雪不得伸,故旁行側偃,每十餘丈。
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遊者可迂而達。
其石皆鋭下而豐上,故多飛動。
其疊而上者,漸高則漸出。
高者屢數十尋,則其出必半仄焉。
若半圮之橋,故登者慄。
其下皆奔泉,夭矯曲折,觸巨細石皆鬥,故鳴聲徹晝夜不休。
其山高古幽奇,無所不極。
述其最者:初入得盤泉,次曰懸空石,最高曰盤頂也。
泉莽莽行,至是落爲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纖魚數頭,尾鬣可數,落花漾而過,影徹底,忽與之亂。
遊者樂,釋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則皆躍入,沒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嘩,語不得達。
間或取梨李擲以觀,旋折奔舞而已。
懸空石數峰,一壁靑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氣性情者。
亭負壁臨絶澗,澗聲上徹,與松韻答。
其旁爲上方精舍,盤之絶勝處也。
盤頂如初抽笋,鋭而規,上爲窣諸波,日光橫射,影落塞外,奔風忽來,翻雲抹海。
住足不得久,乃下。
迂而僻,且無石級者,曰天門開。
從髻石取道,闊以掌,山石礙右臂,左履虛不見底,大石中絶者數。
先與導僧約,遇絶嶮處,當大笑。
每聞笑聲,皆膽落。
捫蘿探棘,更上下僅得度。
兩巖秀削立,太古雲嵐,蝕壁皆翠。
下得枰石,方廣可幾筵。
撫松下瞰,驚定乃笑。
世上無拼命人,惡得有此奇觀也。
面有洞嵌絶壁,不甚闊,一衲攀而登,如獼猴。
余不往,謂導僧曰:“上山險在背,肘行可達。
下則目不謀足,殆已,將奈何?”僧指其凸曰:“有微徑,但一壁峭而油,不受履,過此,雖險,可攀至脊。
迂之即山行道也。
”僧乃跣,蛇矯而登。
下布以縋,健兒以手送余足,腹貼石,石膩且外欹,至半,體殭,良久足縮,健兒努以手從,遂上。
迨至脊,始咋指相賀,且相戒也。
峰名不甚雅,不盡載。
其洞壑初不名,而新其目者,曰石雨洞,曰慧石亭。
洞在下盤,道聽澗聲,覓之可得。
石距上方百步,纖瘦豐姸不一態,生動如欲語。
下臨飛澗,松鬣覆之,如亭。
寐可憑,坐可茵,閑可侶,故慧之也。
其石泉奇僻,而蛇足之者,曰紅龍池。
其洞天成可庵者,曰瑞雲庵之前洞,次則中盤之後嶺也。
其山壁窈窕秀出而寺廢者,曰九華頂,不果上。
其刹宇多,不錄。
寄投者,曰千像,曰中盤,曰上方,曰塔院也。
其日爲七月朔,數得十。
偕遊者,曰蘇潛夫、小修、僧死心、寶方、寂子也。
其官於斯而以舊雅來者,曰鍾刺史君威也。
其不能來,而以書訊且以蔬品至者,曰李郎
余嘗讀白樂天《江州司馬廳記》,言自武德以來,庶官以便宜制事,皆非其初設官之制。
自五大都督府,至於上中下那司馬之職盡去,惟員與體在。
余以隆慶二年秋,自吳興改倅邢州。
明年夏五月茬任,實司那之馬政。
今馬政無所爲也,獨承奉太僕寺上下文移而已。
所謂司馬之職盡去,眞如樂天所云者。
而樂天又言:江州左匡廬,右江、湖,土高氣清,富有佳境。
守土臣不可觀遊,惟司馬得從容山水間,以足爲樂。
而邢,古河內,在太行山麓。
《禹貢》衡津、大陸,幷其境內。
太史公稱”邯鄲亦漳、河間一都會”,“其謡俗猶有趙之風”。
余夙欲覽觀其山川之美,而日閉門不出,則樂天所得以養志忘名者,余亦無以有之。
然獨愛樂天襟懷夷曠,能自適,現其所爲詩,絶不類古遷謫者,有無聊不平之意。
則所言江州之佳境,亦偶寓焉耳!雖微江州,其有不自得者哉?
余自夏來,忽已秋中,頗能以書史自誤。
顧街內無精廬,治一土室,而戶西向,寒風烈日,霖雨飛霜,無地可避。
几榻亦不能具。
月得俸黍米二石。
余南人,不慣食黍米,然休休焉自謂識時知命,差不愧於樂天。
因誦其語以爲《廳記》。
使樂天有知,亦以謂千載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自五大都督府,至於上中下那司馬之職盡去,惟員與體在。
余以隆慶二年秋,自吳興改倅邢州。
明年夏五月茬任,實司那之馬政。
今馬政無所爲也,獨承奉太僕寺上下文移而已。
所謂司馬之職盡去,眞如樂天所云者。
而樂天又言:江州左匡廬,右江、湖,土高氣清,富有佳境。
守土臣不可觀遊,惟司馬得從容山水間,以足爲樂。
而邢,古河內,在太行山麓。
《禹貢》衡津、大陸,幷其境內。
太史公稱”邯鄲亦漳、河間一都會”,“其謡俗猶有趙之風”。
余夙欲覽觀其山川之美,而日閉門不出,則樂天所得以養志忘名者,余亦無以有之。
然獨愛樂天襟懷夷曠,能自適,現其所爲詩,絶不類古遷謫者,有無聊不平之意。
則所言江州之佳境,亦偶寓焉耳!雖微江州,其有不自得者哉?
余自夏來,忽已秋中,頗能以書史自誤。
顧街內無精廬,治一土室,而戶西向,寒風烈日,霖雨飛霜,無地可避。
几榻亦不能具。
月得俸黍米二石。
余南人,不慣食黍米,然休休焉自謂識時知命,差不愧於樂天。
因誦其語以爲《廳記》。
使樂天有知,亦以謂千載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謙,宋丞相魏公之後。
自大名徙宛丘,後又徙餘姚。
元至順間,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縣人謂之南戴王氏。
翁爲人倜儻奇偉,吏部左侍郎葉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時名德,皆相友善,爲與連姻。
成化初,築室百楹於安亭江上,堂宇閎敞,極幽雅之致,題其扁曰“世美”。
四明楊太史守阯爲之記。
嘉靖中,曾孫某以逋官物粥於人。
余適讀書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頓有《黍離》之悲。
”余聞之,固已惻然,然亦自愛其居閑靚,可以避俗囂也。
乃謀質金以償粥者,不足,則歲質貸。
五六年,始盡讎其直。
安亭俗呰窳而田惡。
先是縣人爭以不利阻余,余稱孫叔敖請寢之丘、韓獻子遷新田之語以爲言,眾莫不笑之。
余於家事,未嘗訾省。
吾妻終亦不以有無告,但督僮奴墾荒菜,歲苦旱而獨收。
每稻熟,先以爲吾父母酒醴,乃敢嘗酒。
獲二麥,以爲舅姑羞醬,乃烹飪。
祭祀、賓客、婚姻、贈遺無所失,姊妹之無依者悉來歸,四方學者館餼莫不得所。
有遘憫不自得者,終默默未嘗有所言也。
以余好書,故家有零落篇牘,輒令裏媼訪求,遂置書無慮數千卷。
庚戌歲,余落第出都門,從陸道旬日至家。
時芍藥花盛開,吾妻具酒相問勞。
余謂:“得無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藥鹿門,何恨也?”長沙張文隱公薨,余哭之慟,吾妻亦淚下,曰:“世無知君者矣!然張公負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實張文隱公薨之明年也。
後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數過,而宅不毁,堂中書亦無恙。
然余遂居縣城,歲一再至而已。
辛酉清明日,率子婦來省祭,畱修圮壞,居久之不去。
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慘然謂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婦耳!”余退而傷之,述其事,以爲《世美堂後記》。
自大名徙宛丘,後又徙餘姚。
元至順間,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縣人謂之南戴王氏。
翁爲人倜儻奇偉,吏部左侍郎葉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時名德,皆相友善,爲與連姻。
成化初,築室百楹於安亭江上,堂宇閎敞,極幽雅之致,題其扁曰“世美”。
四明楊太史守阯爲之記。
嘉靖中,曾孫某以逋官物粥於人。
余適讀書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頓有《黍離》之悲。
”余聞之,固已惻然,然亦自愛其居閑靚,可以避俗囂也。
乃謀質金以償粥者,不足,則歲質貸。
五六年,始盡讎其直。
安亭俗呰窳而田惡。
先是縣人爭以不利阻余,余稱孫叔敖請寢之丘、韓獻子遷新田之語以爲言,眾莫不笑之。
余於家事,未嘗訾省。
吾妻終亦不以有無告,但督僮奴墾荒菜,歲苦旱而獨收。
每稻熟,先以爲吾父母酒醴,乃敢嘗酒。
獲二麥,以爲舅姑羞醬,乃烹飪。
祭祀、賓客、婚姻、贈遺無所失,姊妹之無依者悉來歸,四方學者館餼莫不得所。
有遘憫不自得者,終默默未嘗有所言也。
以余好書,故家有零落篇牘,輒令裏媼訪求,遂置書無慮數千卷。
庚戌歲,余落第出都門,從陸道旬日至家。
時芍藥花盛開,吾妻具酒相問勞。
余謂:“得無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藥鹿門,何恨也?”長沙張文隱公薨,余哭之慟,吾妻亦淚下,曰:“世無知君者矣!然張公負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實張文隱公薨之明年也。
後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數過,而宅不毁,堂中書亦無恙。
然余遂居縣城,歲一再至而已。
辛酉清明日,率子婦來省祭,畱修圮壞,居久之不去。
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慘然謂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婦耳!”余退而傷之,述其事,以爲《世美堂後記》。
由義興而左泛,曰東久。
九者,九里袤也,水皆縹碧,兩山旁襲之,掩映喬木,黃雲儲野,得夕照爲益奇。
時余病足,李生亦病,爲李覓一兜子,並余弟所攜筍輿三,爲一行,其三人爲一行,可四里許,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張生者,故嘗遊焉,謂余當從後洞入,毋從前洞入。
所以毋從前洞者,前路寬,一覽意輒盡,無復餘。
意盡而穿橫關,險狹甚多,中悔不能達。
余乃決策從後入。
多到炬火前導,始委身一竅,魚貫而下。
漸下漸滑,且峻級不能盡受足。
後趾俟前趾發乃發,迫則以肩相輔。
其上隘,又不能盡受肩。
如是數十百級,稍稍睹前行人,如煙霞中鳥;又聞若甕中語者。
發炬則大叫驚絕。
巨乃乳皆下垂,崛㠥甗錡,玲瓏晶瑩,不可名狀。
大抵色若漁陽媚玉,而潤過之。
稍西南爲大盤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謂牀及丹竈、鹽廩者。
稍東,地欹下而溼,跡之則益溼,且益窪不可究,即所謂僊人田也。
回顧所入竅,不知幾百丈,熒熒若日中沬,時現時滅。
久之,路幾斷。
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過,下上凡百餘級。
忽呀然中闢,可容萬人坐。
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爲五色自然,丹雘晃爛刺人眼。
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發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際不接者僅一發。
石狀如虯,如躍龍,如奔獅,如踞象,如蓮花,如鐘鼓,如飛仙,如僧胡,詭不可勝紀。
餘時憊足益蹇,強作氣而上,至石臺,俯視朗然。
洞之勝,至是而既矣。
會所齎酒脯誤失道,呼水飲之,乃出。
張公者,故漢張道陵,或曰張果;非也。
道陵事在蜀頗著。
許遠遊貽逸少書稱:“金堂玉室,僊人芝草,左元放漢末得道之徒多在焉。
”此亦豈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牀、丹竈、鹽米廩及棋局者,彷彿貌之耳。
烏言僊蹟哉!烏言僊蹟哉!
九者,九里袤也,水皆縹碧,兩山旁襲之,掩映喬木,黃雲儲野,得夕照爲益奇。
時余病足,李生亦病,爲李覓一兜子,並余弟所攜筍輿三,爲一行,其三人爲一行,可四里許,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張生者,故嘗遊焉,謂余當從後洞入,毋從前洞入。
所以毋從前洞者,前路寬,一覽意輒盡,無復餘。
意盡而穿橫關,險狹甚多,中悔不能達。
余乃決策從後入。
多到炬火前導,始委身一竅,魚貫而下。
漸下漸滑,且峻級不能盡受足。
後趾俟前趾發乃發,迫則以肩相輔。
其上隘,又不能盡受肩。
如是數十百級,稍稍睹前行人,如煙霞中鳥;又聞若甕中語者。
發炬則大叫驚絕。
巨乃乳皆下垂,崛㠥甗錡,玲瓏晶瑩,不可名狀。
大抵色若漁陽媚玉,而潤過之。
稍西南爲大盤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謂牀及丹竈、鹽廩者。
稍東,地欹下而溼,跡之則益溼,且益窪不可究,即所謂僊人田也。
回顧所入竅,不知幾百丈,熒熒若日中沬,時現時滅。
久之,路幾斷。
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過,下上凡百餘級。
忽呀然中闢,可容萬人坐。
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爲五色自然,丹雘晃爛刺人眼。
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發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際不接者僅一發。
石狀如虯,如躍龍,如奔獅,如踞象,如蓮花,如鐘鼓,如飛仙,如僧胡,詭不可勝紀。
餘時憊足益蹇,強作氣而上,至石臺,俯視朗然。
洞之勝,至是而既矣。
會所齎酒脯誤失道,呼水飲之,乃出。
張公者,故漢張道陵,或曰張果;非也。
道陵事在蜀頗著。
許遠遊貽逸少書稱:“金堂玉室,僊人芝草,左元放漢末得道之徒多在焉。
”此亦豈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牀、丹竈、鹽米廩及棋局者,彷彿貌之耳。
烏言僊蹟哉!烏言僊蹟哉!
崇禎二年中秋後一日,余道鎮江往兗。
日晡,至北固,艤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爲白。
余大驚喜。
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
經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
余呼小傒攜戲具,盛張燈火大殿中,唱韓蘄王金山及長江大戰諸劇。
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採眼翳,翕然張口,呵欠與笑嚏俱至。
徐定睛,視爲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
劇完,將曙,解纜過江。
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日晡,至北固,艤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爲白。
余大驚喜。
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
經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
余呼小傒攜戲具,盛張燈火大殿中,唱韓蘄王金山及長江大戰諸劇。
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採眼翳,翕然張口,呵欠與笑嚏俱至。
徐定睛,視爲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
劇完,將曙,解纜過江。
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醉叟者,不知何地人,亦不言其姓字,以其常醉,呼曰醉叟。
歲一遊荆澧間,冠七梁冠,衣繡衣,高權闊輔,修髥便腹,望之如悍將軍。
年可五十餘,無伴侶弟子。
手提一黃竹籃,盡日酣沉,白晝如寐。
百步之外,糟風逆鼻。
遍巷陌索酒,頃刻數十餘家,醉態如初。
不穀食,唯啖蜈蚣、蜘蛛、癩蝦䗫,及一切蟲蟻之類。
市兒驚駭,爭握諸毒以供,一遊行時,隨而觀者常百餘人。
人有侮之者,漫作數語,多中其陰事,其人駭而反走。
籃中嘗畜乾蜈蚣數十條。
問之,則曰:“天寒酒可得,此物不可得也。
”
伯修予告時,初聞以爲傳言者過,召而飲之。
童子覓毒蟲十餘種進,皆生啖之。
諸小蟲浸漬杯中,如雞在醢,與酒俱盡。
蜈蚣長五六寸者,夾以柏葉,去其鉗,生置口中,赤爪獰獰曲伸唇髭間,見者肌慄。
叟方得意大嚼,如飯熊白豚乳也。
問諸味孰佳?叟曰:“蝎味大佳,惜南中不可得。
蜈蚣次之,蜘蛛小者勝。
獨蟻不可多食,多食則悶。
”問食之有何益?曰:“無益,直戲耳。
”後與余往來漸熟,每來踞坐砌間,呼酒痛飲,或以客禮禮之,即不樂。
信口浪談,事多怪誕。
每數十數,必有一二説入微者。
詰之不答,再詰之,即佯以他辭對。
一日,偕諸舅出遊,談及金、焦之勝,道値叟,二舅言某年曾登金山。
叟笑曰:“得非某參戎置酒,某幕客相從乎?”二舅驚愕,詰其故,不答。
後有人竊窺其籃,見有若告身者,或云曾爲彼中萬戶,理亦有之。
叟蹤迹怪異,居止無所,晚宿古廟,或闤闤檐下。
口中常提“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凡行住坐眠,及對談之時,皆呼此二語。
有詢其故者,叟終不對。
往余赴部時,猶見之沙市,今不知在何所矣。
石公曰:“余於市肆間,每見異人,恨不得其蹤迹。
因嘆山林巖壑,異人之所窟宅,見於市肆者,十一耳。
至於史册所記稗官所書又不過市肆之十一其人旣無自見之心所與遊又皆屠沽市販遊僧乞食之輩賢士大夫知而傳之者幾何?余往聞澧州有冠僊姑及一瓢道人。
近日武,漢之間,有數人行事亦怪,有一人類知道者。
噫,豈所謂龍德而隱者哉!”
歲一遊荆澧間,冠七梁冠,衣繡衣,高權闊輔,修髥便腹,望之如悍將軍。
年可五十餘,無伴侶弟子。
手提一黃竹籃,盡日酣沉,白晝如寐。
百步之外,糟風逆鼻。
遍巷陌索酒,頃刻數十餘家,醉態如初。
不穀食,唯啖蜈蚣、蜘蛛、癩蝦䗫,及一切蟲蟻之類。
市兒驚駭,爭握諸毒以供,一遊行時,隨而觀者常百餘人。
人有侮之者,漫作數語,多中其陰事,其人駭而反走。
籃中嘗畜乾蜈蚣數十條。
問之,則曰:“天寒酒可得,此物不可得也。
”
伯修予告時,初聞以爲傳言者過,召而飲之。
童子覓毒蟲十餘種進,皆生啖之。
諸小蟲浸漬杯中,如雞在醢,與酒俱盡。
蜈蚣長五六寸者,夾以柏葉,去其鉗,生置口中,赤爪獰獰曲伸唇髭間,見者肌慄。
叟方得意大嚼,如飯熊白豚乳也。
問諸味孰佳?叟曰:“蝎味大佳,惜南中不可得。
蜈蚣次之,蜘蛛小者勝。
獨蟻不可多食,多食則悶。
”問食之有何益?曰:“無益,直戲耳。
”後與余往來漸熟,每來踞坐砌間,呼酒痛飲,或以客禮禮之,即不樂。
信口浪談,事多怪誕。
每數十數,必有一二説入微者。
詰之不答,再詰之,即佯以他辭對。
一日,偕諸舅出遊,談及金、焦之勝,道値叟,二舅言某年曾登金山。
叟笑曰:“得非某參戎置酒,某幕客相從乎?”二舅驚愕,詰其故,不答。
後有人竊窺其籃,見有若告身者,或云曾爲彼中萬戶,理亦有之。
叟蹤迹怪異,居止無所,晚宿古廟,或闤闤檐下。
口中常提“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凡行住坐眠,及對談之時,皆呼此二語。
有詢其故者,叟終不對。
往余赴部時,猶見之沙市,今不知在何所矣。
石公曰:“余於市肆間,每見異人,恨不得其蹤迹。
因嘆山林巖壑,異人之所窟宅,見於市肆者,十一耳。
至於史册所記稗官所書又不過市肆之十一其人旣無自見之心所與遊又皆屠沽市販遊僧乞食之輩賢士大夫知而傳之者幾何?余往聞澧州有冠僊姑及一瓢道人。
近日武,漢之間,有數人行事亦怪,有一人類知道者。
噫,豈所謂龍德而隱者哉!”
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結約不舒。
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
如此者凡數百里,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
水洶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
以水戰石,則汗汗田田滹滹幹幹,劈之爲林,蝕之爲竅,鋭之爲劍戟,轉之爲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
而以石戰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隨其洗磨;簸蕩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背;千萬年來,極其力之所至,止能損其一毛一甲,而終不能嚙骨理而動齦齶。
於是,石常勝而水常不勝,此所以能爲一邑砥柱而萬世賴焉者也。
予與長石諸公,步其顛,望江光皓森,黃山如展篩,意甚樂之。
已而見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磯上,各據一石而坐。
靜聽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
而細睇之,或形如鐘鼎,色如雲霞,文如篆籒。
石得水以助發其姸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與用。
予嘆曰:“士之値坎稟不平,而激爲文章以垂後世者,何以異此哉!”山以玄德娶孫夫人於此、石被睇錦,故名。
其下即劉郎浦。
是日同遊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長石,文學王伯雨、高守中、張翁伯、王天根也。
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
如此者凡數百里,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
水洶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
以水戰石,則汗汗田田滹滹幹幹,劈之爲林,蝕之爲竅,鋭之爲劍戟,轉之爲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
而以石戰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隨其洗磨;簸蕩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背;千萬年來,極其力之所至,止能損其一毛一甲,而終不能嚙骨理而動齦齶。
於是,石常勝而水常不勝,此所以能爲一邑砥柱而萬世賴焉者也。
予與長石諸公,步其顛,望江光皓森,黃山如展篩,意甚樂之。
已而見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磯上,各據一石而坐。
靜聽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
而細睇之,或形如鐘鼎,色如雲霞,文如篆籒。
石得水以助發其姸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與用。
予嘆曰:“士之値坎稟不平,而激爲文章以垂後世者,何以異此哉!”山以玄德娶孫夫人於此、石被睇錦,故名。
其下即劉郎浦。
是日同遊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長石,文學王伯雨、高守中、張翁伯、王天根也。
太湖,東南巨浸也。
廣五百里,群峰出於波濤之間以百數,而重涯別塢,幽谷曲隈,無非僊靈之所栖息。
天下之山,得水而悅;水或束隘迫狹,不足以盡山之奇。
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不足以極水之趣。
太湖漭淼澒洞,沉浸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貯之,意唯海外絶島勝是,中州無有也。
故凡屛列於湖之濱者,皆挾湖以爲勝。
自錫山過五里湖,得寶界山。
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間。
仲山王先生居之。
先生早歲棄官,而其子鑑始登第,亦告歸。
父子幷中年失偶,而皆不娶。
日以詩畫自娛。
因長洲陸君,來請予爲山居之記。
余未至寶界也,嘗讀書萬峰山,盡得湖濱諸山之景,雖地勢不同,無不挾湖以爲勝,而馬迹、長興,往往在殘霞落照之間,則所謂寶界者,庶幾望見之。
昔王右丞輞川別墅,其詩畫之妙,至今可以想見其處。
仲山之居,豈減華子岡、欹湖諸奇勝;而千里湖山,豈藍田之所有哉?摩詰清思逸韻,出塵壒之外,而天寶之末,顧不能自引決,以濡羯胡之腥膻。
以此知士大夫出處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詰,令人千載有遺恨也。
今仲山父子嘉遁於明時,則其於一切世分若太空浮雲,曾不足入其胸次矣。
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廣五百里,群峰出於波濤之間以百數,而重涯別塢,幽谷曲隈,無非僊靈之所栖息。
天下之山,得水而悅;水或束隘迫狹,不足以盡山之奇。
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不足以極水之趣。
太湖漭淼澒洞,沉浸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貯之,意唯海外絶島勝是,中州無有也。
故凡屛列於湖之濱者,皆挾湖以爲勝。
自錫山過五里湖,得寶界山。
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間。
仲山王先生居之。
先生早歲棄官,而其子鑑始登第,亦告歸。
父子幷中年失偶,而皆不娶。
日以詩畫自娛。
因長洲陸君,來請予爲山居之記。
余未至寶界也,嘗讀書萬峰山,盡得湖濱諸山之景,雖地勢不同,無不挾湖以爲勝,而馬迹、長興,往往在殘霞落照之間,則所謂寶界者,庶幾望見之。
昔王右丞輞川別墅,其詩畫之妙,至今可以想見其處。
仲山之居,豈減華子岡、欹湖諸奇勝;而千里湖山,豈藍田之所有哉?摩詰清思逸韻,出塵壒之外,而天寶之末,顧不能自引決,以濡羯胡之腥膻。
以此知士大夫出處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詰,令人千載有遺恨也。
今仲山父子嘉遁於明時,則其於一切世分若太空浮雲,曾不足入其胸次矣。
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余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未嘗一日別余也。
前甲午、丁酉,兩至西湖,如涌金門商氏之樓外樓,祁氏之偶居,錢氏、余氏之別墅,及余家之寄園,一帶湖庄,僅存瓦礫。
則是余夢中所有者,反為西湖所無。
及至斷橋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樓舞榭,如洪水淹沒,百不存一矣。
余乃急急走避,謂余為西湖而來,今所見若此,反不若保我夢中之西湖,尚得完全無恙也。
因想余夢與李供奉異。
供奉之夢天姥也,如神女名姝,夢所未見,其夢也幻。
余之夢西湖也,如家園眷屬,夢所故有,其夢也真。
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載,夢中猶在故居。
舊役小傒,今已白頭,夢中仍是總角。
夙習未除,故態難脫。
而今而後,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於徐,惟吾舊夢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猶端然未動也。
兒曹詰問,偶為言之,總是夢中說夢,非魘即囈也。
因作《夢尋》七十二則,留之後世,以作西湖之影。
余猶山中人,歸自海上,盛稱海錯之美,鄉人競來共舐其眼。
嗟嗟!金齏瑤柱,過舌即空,則舐眼亦何救其饞哉!
歲辛亥七月既望,古劍蝶庵老人張岱題。
前甲午、丁酉,兩至西湖,如涌金門商氏之樓外樓,祁氏之偶居,錢氏、余氏之別墅,及余家之寄園,一帶湖庄,僅存瓦礫。
則是余夢中所有者,反為西湖所無。
及至斷橋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樓舞榭,如洪水淹沒,百不存一矣。
余乃急急走避,謂余為西湖而來,今所見若此,反不若保我夢中之西湖,尚得完全無恙也。
因想余夢與李供奉異。
供奉之夢天姥也,如神女名姝,夢所未見,其夢也幻。
余之夢西湖也,如家園眷屬,夢所故有,其夢也真。
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載,夢中猶在故居。
舊役小傒,今已白頭,夢中仍是總角。
夙習未除,故態難脫。
而今而後,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於徐,惟吾舊夢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猶端然未動也。
兒曹詰問,偶為言之,總是夢中說夢,非魘即囈也。
因作《夢尋》七十二則,留之後世,以作西湖之影。
余猶山中人,歸自海上,盛稱海錯之美,鄉人競來共舐其眼。
嗟嗟!金齏瑤柱,過舌即空,則舐眼亦何救其饞哉!
歲辛亥七月既望,古劍蝶庵老人張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