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之水,蜿蜒东流为吴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
嘉靖壬寅。
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
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楹,中颇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
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
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
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
此余平生之乐事也。
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
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
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
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
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
徘徊四望,长天寥廓,极目于云烟杳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
于是刻石亭中,其词曰:
天地运化,与世而迁。
生气日漓,曷如古先。
浑敦梼杌,天以为贤。
矬陋乱躄,天以为妍。
跖年必永,回寿必悭。
噫嘻吾儿,敢觊其全!
今世有之,玩固宜焉。
开昔郗超,殁于贼间。
遗书在笥,其父舍旃。
胡为吾儿,愈思愈妍?
爰有贫士,居海之边。
重趼来哭,涕泪潺湲。
王公大人,死则无传。
吾儿孱弱,何以致然?
人自胞胎,至于百年。
何时不死,死者万千。
如彼死者,亦奚足言!有如吾儿,真为可怜。
我庭我庐。
我简我编。
髧彼两髦,翠眉朱颜。
宛其绿衣,在我之前。
朝朝暮暮,岁岁年年。
似耶非耶?悠悠苍天!腊月之初,儿坐合子。
我倚栏杆,池水弥弥。
日出山亭,万鸦来止。
竹树交满,枝垂叶披。
如是三日,予以为祉。
岂知斯祥,兆儿之死?儿果为神,信不死矣。
是时亭前,有两山茶。
影在石池,绿叶朱花。
儿行山径,循水之涯。
从容笑言,手撷双葩。
花容照映,烂然云霞。
山花尚开,儿已辞家。
一朝化去,果不死耶?
汉有太子,死后八日,周行万里,苏而自述。
倚尼渠余,白壁可质。
大风疾雷,俞老战栗。
奔走来告,人棺已失。
儿今起矣,宛其在室。
吾朝以望,及日之昳。
吾夕以望,及日之出。
西望五湖之清泌,东望大海之荡潏。
寥寥长天,阴云四密。
俞老不来,悲风萧瑟。
宇宙之变,日新日茁。
岂曰无之,吾匪怪谲。
父子重欢,兹生已毕。
于乎天乎,鉴此诚壹!
嘉靖壬寅。
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
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楹,中颇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
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
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
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
此余平生之乐事也。
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
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
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
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
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
徘徊四望,长天寥廓,极目于云烟杳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
于是刻石亭中,其词曰:
天地运化,与世而迁。
生气日漓,曷如古先。
浑敦梼杌,天以为贤。
矬陋乱躄,天以为妍。
跖年必永,回寿必悭。
噫嘻吾儿,敢觊其全!
今世有之,玩固宜焉。
开昔郗超,殁于贼间。
遗书在笥,其父舍旃。
胡为吾儿,愈思愈妍?
爰有贫士,居海之边。
重趼来哭,涕泪潺湲。
王公大人,死则无传。
吾儿孱弱,何以致然?
人自胞胎,至于百年。
何时不死,死者万千。
如彼死者,亦奚足言!有如吾儿,真为可怜。
我庭我庐。
我简我编。
髧彼两髦,翠眉朱颜。
宛其绿衣,在我之前。
朝朝暮暮,岁岁年年。
似耶非耶?悠悠苍天!腊月之初,儿坐合子。
我倚栏杆,池水弥弥。
日出山亭,万鸦来止。
竹树交满,枝垂叶披。
如是三日,予以为祉。
岂知斯祥,兆儿之死?儿果为神,信不死矣。
是时亭前,有两山茶。
影在石池,绿叶朱花。
儿行山径,循水之涯。
从容笑言,手撷双葩。
花容照映,烂然云霞。
山花尚开,儿已辞家。
一朝化去,果不死耶?
汉有太子,死后八日,周行万里,苏而自述。
倚尼渠余,白壁可质。
大风疾雷,俞老战栗。
奔走来告,人棺已失。
儿今起矣,宛其在室。
吾朝以望,及日之昳。
吾夕以望,及日之出。
西望五湖之清泌,东望大海之荡潏。
寥寥长天,阴云四密。
俞老不来,悲风萧瑟。
宇宙之变,日新日茁。
岂曰无之,吾匪怪谲。
父子重欢,兹生已毕。
于乎天乎,鉴此诚壹!
万历甲寅,武陵杨公,以御史奉命理两浙盐策,下车武林,首揭于忠肃公墓下,叹曰:“浙中伍大夫、岳武穆,与公鼎立而三,而公祠宇如陋巷矮屋。
无论谒者伛偻几筵,有如公肃仪拥从出入庙中,讵此一丸土,能容数百万风车云马乎?”于是捐俸,命仁和令乔君,鸠聚工料,式增廓之,而此祠岿然,遂成湖上伟观。
公属陈子碑而记之。
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
不惜死,然后有豪杰不敢;不惜名,然后有圣贤之闷。
黄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既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闷也。
昔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
虏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
”此一见《左传》,楚人仗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
”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
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如何?”帝默默良久,曰:“立皇太子。
”三者公读书得力处也。
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为廉颇、王旦,何也?
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复立,谁不知之?公之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岂出钟同、章纶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有不必言者。
当裕陵在虏,茂陵在储,拒父则卫辄,迎父则宋高,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虏地也:此不当言也。
此不当言也。
裕陵既返,见济薨,郕王病,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官朝请复辟,直以遵晦待耳:此不必言耳。
若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乃变局,非正局,乃劫局,非迟局,乃纵横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
或曰:“盍去诸?”呜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
若公诤之而公去之,则南宫之锢,后不将烛影斧声乎?东宫之废,后不将宋之德昭乎?公虽欲调郕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
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
能见者,豪杰之敢;不见者,圣贤之闷。
敢于任死,而闷于暴名,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窃尝谓裕陵之返国,高皇帝不杀元顺帝之报也。
天生于忠肃以一社稷,高皇帝庙祀余阙之报也。
忠肃以谗死,报何居?夫使公功成身退,老死故乡,亦郭汾阳、李西平等耳。
镯镂之剑扬,而胥涛泣;风波之狱构,而岳庙
无论谒者伛偻几筵,有如公肃仪拥从出入庙中,讵此一丸土,能容数百万风车云马乎?”于是捐俸,命仁和令乔君,鸠聚工料,式增廓之,而此祠岿然,遂成湖上伟观。
公属陈子碑而记之。
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
不惜死,然后有豪杰不敢;不惜名,然后有圣贤之闷。
黄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既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闷也。
昔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
虏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
”此一见《左传》,楚人仗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
”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
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如何?”帝默默良久,曰:“立皇太子。
”三者公读书得力处也。
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为廉颇、王旦,何也?
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复立,谁不知之?公之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岂出钟同、章纶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有不必言者。
当裕陵在虏,茂陵在储,拒父则卫辄,迎父则宋高,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虏地也:此不当言也。
此不当言也。
裕陵既返,见济薨,郕王病,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官朝请复辟,直以遵晦待耳:此不必言耳。
若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乃变局,非正局,乃劫局,非迟局,乃纵横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
或曰:“盍去诸?”呜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
若公诤之而公去之,则南宫之锢,后不将烛影斧声乎?东宫之废,后不将宋之德昭乎?公虽欲调郕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
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
能见者,豪杰之敢;不见者,圣贤之闷。
敢于任死,而闷于暴名,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窃尝谓裕陵之返国,高皇帝不杀元顺帝之报也。
天生于忠肃以一社稷,高皇帝庙祀余阙之报也。
忠肃以谗死,报何居?夫使公功成身退,老死故乡,亦郭汾阳、李西平等耳。
镯镂之剑扬,而胥涛泣;风波之狱构,而岳庙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
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
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
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馀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
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
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
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
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
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
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
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
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
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
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
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
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馀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
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
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
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
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
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
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
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
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
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
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
楼可方丈,窗疏四辟。
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
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
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楼可方丈,窗疏四辟。
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
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
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
表兄澱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
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
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
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表兄澱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
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
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
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
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
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
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
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
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
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
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
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
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
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
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
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
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
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
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
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
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
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
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
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