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帝元康二年二月,天西北大裂。
按刘向说“天裂,阳不足。
地动,阴有余”是时人主拱默,妇后专制。
元康三年四月,荧惑守太微六十日。
占曰“诸侯三公谋其上,必有斩臣”一曰“天子亡国”是春,太白守毕,至是百余日。
占曰“有急令之忧”一曰“相亡。
又为边境不安”是年,镇、岁、太白三星聚于毕昴。
占曰“为兵丧。
毕昴,赵地也”后贾后陷杀太子,赵王废后,又杀之,斩张华、裴頠,遂篡位,废帝为太上皇。
天下从此遘乱连祸。
元康五年四月,有星孛于奎,至轩辕、太微,经三台、大陵。
占曰“奎为鲁,又为库兵,轩辕为后宫,太微天子廷,三台为三司,大陵有积尸死丧之事”明年,武库火,西羌反。
后五年,司空张华遇祸,贾后废死,鲁公贾谧诛。
又明年,赵王俭篡位。
于是三王兴兵讨伦,士民战死十余万人。
元康六年六月丙午夜,有枉矢自斗魁东南行。
按占曰“以乱伐乱。
北斗主执杀,出斗魁,居中执杀者不直象也”十月,太白昼见。
后赵王杀张、裴,废贾后,以理太子之冤,因自篡盗,以至屠灭。
以乱伐乱,兵丧臣强之应也。
元康九年二月,荧惑守心。
占曰“王者恶之”八月,荧惑入羽林。
占曰“禁兵大起”后二年,惠帝见废为太上皇,俄而三王起兵讨伦。
伦悉遣中军兵,相距累月。
晋惠帝永康元年三月,妖星见南方,中台星坼,太白昼见。
占曰“妖星出,天下大兵将起。
台星失常,三公忧。
太白昼见为不臣”是月,贾后杀太子,赵王伦寻废杀后及司空张华,又废帝自立。
于是三王并起,迭总大权。
永康元年五月,荧惑入南斗。
占曰“宰相死,兵大起。
斗又吴分也”是时赵王伦为相,明年篡位,三王兴师诛之。
太安二年,石冰破扬州。
永康元年八月,荧惑入箕。
占曰“人主失位,兵起”十二月,彗出牵牛之西,指天市。
占曰“牛者七政始,彗出之,改元易号之象也”天市一名天府,一名天子禖,帝座在其中。
明年,赵王篡位,改元,寻为大兵所灭。
永康二年二月,太白出西方,逆行入东井。
占曰“国失政,臣为乱”四月,彗星见齐分。
占曰“齐有兵丧”是时齐王冏起兵讨赵王伦。
伦灭,冏拥兵不朝,专权淫侈,明年诛死。
晋惠帝永宁元年,自正月至于闰月,五星互经天。
《星传》曰“日阳,君道也。
星阴,臣道也。
日出则星亡,臣不得专也。
昼而星见午上者为经天,其占为不臣,为更王。
今五星悉经天,天变所未有也”石氏说曰“辰星昼见,其国不亡,则大乱”是后台鼎方伯,互秉大权。
二帝流亡,遂至六夷强,迭据华夏,亦载籍所未有也。
永宁元年五月,太白昼见。
占同前
按刘向说“天裂,阳不足。
地动,阴有余”是时人主拱默,妇后专制。
元康三年四月,荧惑守太微六十日。
占曰“诸侯三公谋其上,必有斩臣”一曰“天子亡国”是春,太白守毕,至是百余日。
占曰“有急令之忧”一曰“相亡。
又为边境不安”是年,镇、岁、太白三星聚于毕昴。
占曰“为兵丧。
毕昴,赵地也”后贾后陷杀太子,赵王废后,又杀之,斩张华、裴頠,遂篡位,废帝为太上皇。
天下从此遘乱连祸。
元康五年四月,有星孛于奎,至轩辕、太微,经三台、大陵。
占曰“奎为鲁,又为库兵,轩辕为后宫,太微天子廷,三台为三司,大陵有积尸死丧之事”明年,武库火,西羌反。
后五年,司空张华遇祸,贾后废死,鲁公贾谧诛。
又明年,赵王俭篡位。
于是三王兴兵讨伦,士民战死十余万人。
元康六年六月丙午夜,有枉矢自斗魁东南行。
按占曰“以乱伐乱。
北斗主执杀,出斗魁,居中执杀者不直象也”十月,太白昼见。
后赵王杀张、裴,废贾后,以理太子之冤,因自篡盗,以至屠灭。
以乱伐乱,兵丧臣强之应也。
元康九年二月,荧惑守心。
占曰“王者恶之”八月,荧惑入羽林。
占曰“禁兵大起”后二年,惠帝见废为太上皇,俄而三王起兵讨伦。
伦悉遣中军兵,相距累月。
晋惠帝永康元年三月,妖星见南方,中台星坼,太白昼见。
占曰“妖星出,天下大兵将起。
台星失常,三公忧。
太白昼见为不臣”是月,贾后杀太子,赵王伦寻废杀后及司空张华,又废帝自立。
于是三王并起,迭总大权。
永康元年五月,荧惑入南斗。
占曰“宰相死,兵大起。
斗又吴分也”是时赵王伦为相,明年篡位,三王兴师诛之。
太安二年,石冰破扬州。
永康元年八月,荧惑入箕。
占曰“人主失位,兵起”十二月,彗出牵牛之西,指天市。
占曰“牛者七政始,彗出之,改元易号之象也”天市一名天府,一名天子禖,帝座在其中。
明年,赵王篡位,改元,寻为大兵所灭。
永康二年二月,太白出西方,逆行入东井。
占曰“国失政,臣为乱”四月,彗星见齐分。
占曰“齐有兵丧”是时齐王冏起兵讨赵王伦。
伦灭,冏拥兵不朝,专权淫侈,明年诛死。
晋惠帝永宁元年,自正月至于闰月,五星互经天。
《星传》曰“日阳,君道也。
星阴,臣道也。
日出则星亡,臣不得专也。
昼而星见午上者为经天,其占为不臣,为更王。
今五星悉经天,天变所未有也”石氏说曰“辰星昼见,其国不亡,则大乱”是后台鼎方伯,互秉大权。
二帝流亡,遂至六夷强,迭据华夏,亦载籍所未有也。
永宁元年五月,太白昼见。
占同前
夫体睿穷几,含灵独秀,谓之圣人,所以能君四海而役万物,使动植之类,莫不各得其所。
百姓仰之,欢若亲戚,芬若椒兰,故为旗章舆服以崇之,玉玺黄屋以尊之。
以神器之重,推之于兆民之上,自中智以降,则万物之为役者也。
性识殊品,盖有愚暴之理存焉。
见圣人利天下,谓天下可以为利。
见万物之归圣人,谓之利万物。
力争之徒,至以逐鹿方之,乱臣贼子,所以多于世也。
夫龙飞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而圣人则之”符瑞之义大矣。
赫胥、燧人之前,无闻焉。
太昊帝宓牺氏,母曰华胥。
燧人之世,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有圣德。
燧人氏没,宓牺代之,受《龙图》,画八卦,所谓“河出《图》”者也。
有景龙之瑞。
炎帝神农氏,母曰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
人身牛首,有圣德,致大火之瑞。
嘉禾生,醴泉出。
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
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以女魃止淫雨。
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
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有景云之瑞,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
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
黄帝黄服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水之上,有凤皇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
麒麟在囿,神鸟来仪。
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
黄帝以土气胜,遂以土德王。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
黄帝以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
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
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
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乃召史卜之,龟燋。
史曰“臣不能占也。
其问之圣人”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雾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
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
《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
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寒门谷口是也。
帝挚少昊氏,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
登帝位,有凤皇之瑞。
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
首戴干戈,有圣
百姓仰之,欢若亲戚,芬若椒兰,故为旗章舆服以崇之,玉玺黄屋以尊之。
以神器之重,推之于兆民之上,自中智以降,则万物之为役者也。
性识殊品,盖有愚暴之理存焉。
见圣人利天下,谓天下可以为利。
见万物之归圣人,谓之利万物。
力争之徒,至以逐鹿方之,乱臣贼子,所以多于世也。
夫龙飞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而圣人则之”符瑞之义大矣。
赫胥、燧人之前,无闻焉。
太昊帝宓牺氏,母曰华胥。
燧人之世,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有圣德。
燧人氏没,宓牺代之,受《龙图》,画八卦,所谓“河出《图》”者也。
有景龙之瑞。
炎帝神农氏,母曰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
人身牛首,有圣德,致大火之瑞。
嘉禾生,醴泉出。
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
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以女魃止淫雨。
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
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有景云之瑞,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
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
黄帝黄服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水之上,有凤皇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
麒麟在囿,神鸟来仪。
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
黄帝以土气胜,遂以土德王。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
黄帝以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
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
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
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乃召史卜之,龟燋。
史曰“臣不能占也。
其问之圣人”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雾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
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
《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
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寒门谷口是也。
帝挚少昊氏,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
登帝位,有凤皇之瑞。
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
首戴干戈,有圣
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
于周德,三苗共穗。
于商德,同本异穟。
于夏德,异本同秀。
汉宣帝元康四年,嘉谷玄稷,降于郡国。
汉章帝元和中,嘉禾生郡国。
汉安帝延光二年六月,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汉桓帝建和二年四月,嘉禾生大司农帑。
汉桓帝永康元年八月,嘉禾生魏郡。
魏文帝黄初元年,郡国三言嘉禾生。
吴孙权黄龙三年十月,会稽南始平言嘉禾生。
孙权赤乌七年秋,宛陵言嘉禾生。
晋武帝泰始八年十月,泸水胡王彭护献嘉禾。
晋武帝太康四年十二月,嘉禾生扶风雍。
太康五年七月,嘉禾生豫章南昌。
太康八年闰三月,嘉禾生东夷校尉园。
太康八年九月,嘉禾生东莱掖。
晋愍帝建兴元年八月癸亥,嘉禾生襄平县,一茎七穗。
建兴二年六月,嘉禾生平州治,三实同蒂。
建兴三年七月,嘉禾生襄平县,异体同蒂。
宋文帝元嘉二年十月,嘉禾生颍川阳翟,太守垣苗以闻。
元嘉九年三月,嘉禾生义阳,豫州刺史长沙王义欣以献。
元嘉十年八月,嘉禾生汝南苞信,豫州刺史长沙王义欣以献。
元嘉十一年八月,嘉禾一茎九穗生北汝阴,太守王玄谟以献。
元嘉二十年六月,嘉禾一茎九穗生上庸新安,梁州刺史刘道以献。
元嘉二十一年,嘉禾生新野邓县,雍州刺史萧思话以献。
元嘉二十二年六月,嘉禾生籍田,一茎九穗。
元嘉二十二年七月癸酉,嘉禾生平虏陵,徐州刺史臧质以献。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嘉禾生太尉府田,太尉江夏王义恭以闻。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嘉禾生扬州东耕田,刺史始兴王浚以闻。
元嘉二十二年,嘉禾生华林园,百六十穗,园丞陈袭祖以闻。
元嘉二十二年,嘉禾生颍川阳白,豫州刺史赵伯符以献。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乙丑,嘉禾旅生藉田,藉田令褚熙伯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庚午,嘉禾生丹阳椒唐里,扬州刺史始兴王浚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庚辰,嘉禾生醴湖屯,屯主王世宗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八月己酉,嘉禾生华林园,园丞陈袭祖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九月庚申,嘉禾生沛郡萧,征北大将军衡阳王义季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嘉禾生江夏汝南,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以闻。
元嘉二十四年七月乙卯,嘉禾旅生华林园及景阳山,园丞梅道念以闻。
太尉江夏王义恭上表曰:
臣闻居高听卑,上帝之功。
天且弗违,圣王之德。
故能影响二仪,甄陶万有。
鉴观今古,采验图纬,未有道阙化亏,而祯物著明者也。
自皇运受终,辰曜交和,是以卉木表灵,山渊效宝。
伏惟陛下体《乾》统极,休符袭逮。
若乃凤仪西郊,龙见东邑,海酋献改缁之羽,河祗开俟清之源。
于周德,三苗共穗。
于商德,同本异穟。
于夏德,异本同秀。
汉宣帝元康四年,嘉谷玄稷,降于郡国。
汉章帝元和中,嘉禾生郡国。
汉安帝延光二年六月,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汉桓帝建和二年四月,嘉禾生大司农帑。
汉桓帝永康元年八月,嘉禾生魏郡。
魏文帝黄初元年,郡国三言嘉禾生。
吴孙权黄龙三年十月,会稽南始平言嘉禾生。
孙权赤乌七年秋,宛陵言嘉禾生。
晋武帝泰始八年十月,泸水胡王彭护献嘉禾。
晋武帝太康四年十二月,嘉禾生扶风雍。
太康五年七月,嘉禾生豫章南昌。
太康八年闰三月,嘉禾生东夷校尉园。
太康八年九月,嘉禾生东莱掖。
晋愍帝建兴元年八月癸亥,嘉禾生襄平县,一茎七穗。
建兴二年六月,嘉禾生平州治,三实同蒂。
建兴三年七月,嘉禾生襄平县,异体同蒂。
宋文帝元嘉二年十月,嘉禾生颍川阳翟,太守垣苗以闻。
元嘉九年三月,嘉禾生义阳,豫州刺史长沙王义欣以献。
元嘉十年八月,嘉禾生汝南苞信,豫州刺史长沙王义欣以献。
元嘉十一年八月,嘉禾一茎九穗生北汝阴,太守王玄谟以献。
元嘉二十年六月,嘉禾一茎九穗生上庸新安,梁州刺史刘道以献。
元嘉二十一年,嘉禾生新野邓县,雍州刺史萧思话以献。
元嘉二十二年六月,嘉禾生籍田,一茎九穗。
元嘉二十二年七月癸酉,嘉禾生平虏陵,徐州刺史臧质以献。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嘉禾生太尉府田,太尉江夏王义恭以闻。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嘉禾生扬州东耕田,刺史始兴王浚以闻。
元嘉二十二年,嘉禾生华林园,百六十穗,园丞陈袭祖以闻。
元嘉二十二年,嘉禾生颍川阳白,豫州刺史赵伯符以献。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乙丑,嘉禾旅生藉田,藉田令褚熙伯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庚午,嘉禾生丹阳椒唐里,扬州刺史始兴王浚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庚辰,嘉禾生醴湖屯,屯主王世宗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八月己酉,嘉禾生华林园,园丞陈袭祖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九月庚申,嘉禾生沛郡萧,征北大将军衡阳王义季以闻。
元嘉二十三年,嘉禾生江夏汝南,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以闻。
元嘉二十四年七月乙卯,嘉禾旅生华林园及景阳山,园丞梅道念以闻。
太尉江夏王义恭上表曰:
臣闻居高听卑,上帝之功。
天且弗违,圣王之德。
故能影响二仪,甄陶万有。
鉴观今古,采验图纬,未有道阙化亏,而祯物著明者也。
自皇运受终,辰曜交和,是以卉木表灵,山渊效宝。
伏惟陛下体《乾》统极,休符袭逮。
若乃凤仪西郊,龙见东邑,海酋献改缁之羽,河祗开俟清之源。
麒麟者,仁兽也。
牡曰麒,牝曰麟。
不刳胎剖卵则至。
麇身而牛尾,狼项而一角,黄色而马足。
含仁而戴义,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不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洿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
明王动静有仪则见。
牡鸣曰“逝圣”,牝鸣曰“归和”,春鸣曰“扶幼”,夏鸣曰“养绥”。
汉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
汉武帝太始二年三月,获白麟。
汉章帝元和二年以来,至章和元年,凡三年,麒麟五十一见郡国。
汉安帝延光三年七月,麒麟见颍川阳翟。
延光三年八月戊子,麒麟见颍川阳翟。
延光四年正月壬午,麒麟见东郡濮阳。
汉献帝延康元年,麒麟十见郡国。
吴孙权赤乌元年八月,武昌言麒麟见。
又白麟见建业。
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麒麟见南郡枝江。
晋武帝咸宁五年二月甲午,白麟见平原鬲县。
咸宁五年九月甲午,麒麟见河南阳城。
晋武帝太康元年四月,白麟见顿丘。
晋愍帝建兴二年九月丙戌,麒麟见襄平,州刺史崔毖以闻。
晋元帝太兴元年正月戊子,麒麟见豫章。
晋成帝咸和八年五月己巳,麒麟见辽东。
凤凰者,仁鸟也。
不刳胎剖卵则至。
或翔或集。
雄曰凤,雌曰凰。
蛇头燕颔,龟背鳖腹,鹤颈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
首戴德而背负仁,项荷义而膺抱信,足履正而尾系武。
小音中钟,大音中鼓。
延颈奋翼,五光备举。
兴八风,降时雨,食有节,饮有仪,往有文,来有嘉,游必择地,饮不妄下。
其鸣,雄曰“节节”,雌曰“足足”。
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上朔”,夕鸣曰“归昌”,昏鸣曰“固常”,夜鸣曰“保长”。
其乐也,徘徘徊徊,雍雍喈喈。
唯凤皇为能究万物,通天祉,象百状,达王道,率五音,成九德,备文武,正下国。
故得凤之象,一则过之,二则翔之,三则集之,四则春秋居之,五则终身居之。
汉昭帝始元三年十月,凤皇集东海,遣使祠其处。
汉宣帝本始元年五月,凤皇集胶东。
本始四年五月,凤皇集北海。
汉宣帝地节二年四月,凤皇集鲁,群鸟从之。
汉宣帝元康元年三月,凤皇集泰山、陈留。
元康四年,南郡获威凤。
汉宣帝神雀二年二月,凤皇集京师,群鸟从之以万数。
神雀四年春,凤皇集京师。
神雀四年十月,凤皇十一集杜陵。
神雀四年十二月,凤皇集上林。
汉宣帝甘露三年二月,凤皇集新蔡,群鸟四面行列,皆向凤皇立,以万数。
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十月,凤皇五,高八九尺,毛羽五采,集颍川郡,群鸟并从行列,盖地数顷,留十七日乃去。
汉章帝元和二年以来,至章和元年,凡三年,凤皇百三十九见郡国。
汉安帝延光
牡曰麒,牝曰麟。
不刳胎剖卵则至。
麇身而牛尾,狼项而一角,黄色而马足。
含仁而戴义,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不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洿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
明王动静有仪则见。
牡鸣曰“逝圣”,牝鸣曰“归和”,春鸣曰“扶幼”,夏鸣曰“养绥”。
汉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
汉武帝太始二年三月,获白麟。
汉章帝元和二年以来,至章和元年,凡三年,麒麟五十一见郡国。
汉安帝延光三年七月,麒麟见颍川阳翟。
延光三年八月戊子,麒麟见颍川阳翟。
延光四年正月壬午,麒麟见东郡濮阳。
汉献帝延康元年,麒麟十见郡国。
吴孙权赤乌元年八月,武昌言麒麟见。
又白麟见建业。
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麒麟见南郡枝江。
晋武帝咸宁五年二月甲午,白麟见平原鬲县。
咸宁五年九月甲午,麒麟见河南阳城。
晋武帝太康元年四月,白麟见顿丘。
晋愍帝建兴二年九月丙戌,麒麟见襄平,州刺史崔毖以闻。
晋元帝太兴元年正月戊子,麒麟见豫章。
晋成帝咸和八年五月己巳,麒麟见辽东。
凤凰者,仁鸟也。
不刳胎剖卵则至。
或翔或集。
雄曰凤,雌曰凰。
蛇头燕颔,龟背鳖腹,鹤颈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
首戴德而背负仁,项荷义而膺抱信,足履正而尾系武。
小音中钟,大音中鼓。
延颈奋翼,五光备举。
兴八风,降时雨,食有节,饮有仪,往有文,来有嘉,游必择地,饮不妄下。
其鸣,雄曰“节节”,雌曰“足足”。
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上朔”,夕鸣曰“归昌”,昏鸣曰“固常”,夜鸣曰“保长”。
其乐也,徘徘徊徊,雍雍喈喈。
唯凤皇为能究万物,通天祉,象百状,达王道,率五音,成九德,备文武,正下国。
故得凤之象,一则过之,二则翔之,三则集之,四则春秋居之,五则终身居之。
汉昭帝始元三年十月,凤皇集东海,遣使祠其处。
汉宣帝本始元年五月,凤皇集胶东。
本始四年五月,凤皇集北海。
汉宣帝地节二年四月,凤皇集鲁,群鸟从之。
汉宣帝元康元年三月,凤皇集泰山、陈留。
元康四年,南郡获威凤。
汉宣帝神雀二年二月,凤皇集京师,群鸟从之以万数。
神雀四年春,凤皇集京师。
神雀四年十月,凤皇十一集杜陵。
神雀四年十二月,凤皇集上林。
汉宣帝甘露三年二月,凤皇集新蔡,群鸟四面行列,皆向凤皇立,以万数。
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十月,凤皇五,高八九尺,毛羽五采,集颍川郡,群鸟并从行列,盖地数顷,留十七日乃去。
汉章帝元和二年以来,至章和元年,凡三年,凤皇百三十九见郡国。
汉安帝延光
《五行传》曰“好战攻,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则金不从革。
谓金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言之不从,是谓不乂。
厥咎僭,厥罚恒旸,厥极忧。
时则有诗妖,时则有介虫之孽,时则有犬祸,时则有口舌之疴,时则有白眚、白祥。
惟木沴金”介虫,刘歆传以为毛虫。
金不从革:
魏世张掖石瑞,虽是晋氏之符命,而于魏为妖。
好攻战,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魏氏三祖皆有其事。
刘歆以为金石同类,石图发非常之文,此不从革之异也。
晋定大业,多敝曹氏,石瑞文“大讨曹”之应也。
魏明帝青龙中,盛修宫室,西取长安金狄,承露盘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泣,于是因留霸城。
此金失其性而为异也。
吴时,历阳县有岩穿似印,咸云“石印封发,天下太平”。
孙皓天玺元年印发。
又阳羡山有石穴,长十余丈。
皓初修武昌宫,有迁都之意。
是时武昌为离宫。
班固云“离宫与城郭同占”饰城郭之谓也。
宝鼎三年,皓出东关,遣丁奉至合肥。
建衡三年,皓又大举出华里。
侵边境之谓也。
故令金失其性,卒面缚而吴亡。
晋惠帝永兴元年,成都伐长沙,每夜戈戟锋有火光如县烛。
此轻民命,好攻战,金失其性而为变也。
天戒若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成都不悟,终以败亡。
晋怀帝永嘉元年,项县有魏豫州刺史贾逵石碑,生金可采。
此金不从革而为变也。
五月,汲桑作乱,群寇飙起。
晋清河王覃为世子时,所佩金铃忽生起如粟者。
康王母疑不祥,毁弃之。
及后为惠帝太子,不终于位,卒为司马越所杀。
晋元帝永昌元年,甘卓将袭王敦,既而中止。
及还家,多变怪,照镜不见其头。
此金失其性而为妖也。
寻为敦所袭,遂夷灭。
石虎时,邺城凤阳门上金凤凰二头,飞入漳河。
晋海西太和中,会稽山阴县起仓,凿地得两大船,满中钱,钱皆轮文大形。
时日向莫,凿者驰以告官。
官夜遣防守甚严。
至明旦,失钱所在,唯有船存,视其状,悉有钱处。
晋安帝义熙初,东阳太守殷仲文照镜不见其头,寻亦诛剪。
占与甘同。
宋后废帝元徽四年,义熙、晋陵二郡,并有霹雳车坠地,如青石,草木燋死。
言之不从:
魏齐王嘉平初,东郡有讹言云,白马河出妖马,夜过官牧边鸣呼,众马皆应。
明日见其迹,大如斛,行数里,还入河。
楚王彪本封白马,兖州刺史令狐愚以彪有智勇,及闻此言,遂与王凌谋共立之。
遣人谓曰“天下事未可知,愿王自爱”彪答曰“知厚意”事泄,凌、愚被诛,彪赐死。
此言不从之罚也。
诗云“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刘禅嗣位,谯周引晋穆侯、汉灵帝命子事讥之曰“先主讳备,其训具
谓金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言之不从,是谓不乂。
厥咎僭,厥罚恒旸,厥极忧。
时则有诗妖,时则有介虫之孽,时则有犬祸,时则有口舌之疴,时则有白眚、白祥。
惟木沴金”介虫,刘歆传以为毛虫。
金不从革:
魏世张掖石瑞,虽是晋氏之符命,而于魏为妖。
好攻战,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魏氏三祖皆有其事。
刘歆以为金石同类,石图发非常之文,此不从革之异也。
晋定大业,多敝曹氏,石瑞文“大讨曹”之应也。
魏明帝青龙中,盛修宫室,西取长安金狄,承露盘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泣,于是因留霸城。
此金失其性而为异也。
吴时,历阳县有岩穿似印,咸云“石印封发,天下太平”。
孙皓天玺元年印发。
又阳羡山有石穴,长十余丈。
皓初修武昌宫,有迁都之意。
是时武昌为离宫。
班固云“离宫与城郭同占”饰城郭之谓也。
宝鼎三年,皓出东关,遣丁奉至合肥。
建衡三年,皓又大举出华里。
侵边境之谓也。
故令金失其性,卒面缚而吴亡。
晋惠帝永兴元年,成都伐长沙,每夜戈戟锋有火光如县烛。
此轻民命,好攻战,金失其性而为变也。
天戒若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成都不悟,终以败亡。
晋怀帝永嘉元年,项县有魏豫州刺史贾逵石碑,生金可采。
此金不从革而为变也。
五月,汲桑作乱,群寇飙起。
晋清河王覃为世子时,所佩金铃忽生起如粟者。
康王母疑不祥,毁弃之。
及后为惠帝太子,不终于位,卒为司马越所杀。
晋元帝永昌元年,甘卓将袭王敦,既而中止。
及还家,多变怪,照镜不见其头。
此金失其性而为妖也。
寻为敦所袭,遂夷灭。
石虎时,邺城凤阳门上金凤凰二头,飞入漳河。
晋海西太和中,会稽山阴县起仓,凿地得两大船,满中钱,钱皆轮文大形。
时日向莫,凿者驰以告官。
官夜遣防守甚严。
至明旦,失钱所在,唯有船存,视其状,悉有钱处。
晋安帝义熙初,东阳太守殷仲文照镜不见其头,寻亦诛剪。
占与甘同。
宋后废帝元徽四年,义熙、晋陵二郡,并有霹雳车坠地,如青石,草木燋死。
言之不从:
魏齐王嘉平初,东郡有讹言云,白马河出妖马,夜过官牧边鸣呼,众马皆应。
明日见其迹,大如斛,行数里,还入河。
楚王彪本封白马,兖州刺史令狐愚以彪有智勇,及闻此言,遂与王凌谋共立之。
遣人谓曰“天下事未可知,愿王自爱”彪答曰“知厚意”事泄,凌、愚被诛,彪赐死。
此言不从之罚也。
诗云“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刘禅嗣位,谯周引晋穆侯、汉灵帝命子事讥之曰“先主讳备,其训具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
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初,穆之尝梦与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风,惊惧。
俯视船下,见有二白龙夹舫。
既而至一山,峰崿耸秀,林树繁密,意甚悦之。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
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
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
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
义熙三年,扬州刺史王谧薨。
高祖次应入辅,刘毅等不欲高祖入,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
或欲令高祖于丹徒领州,以内事付尚书仆射孟昶。
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咨高祖。
沈先见穆之,具说朝议。
穆之伪起如厕,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从”高祖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曰“卿云沉言不可从,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
公兴复皇祚,勋高万古。
既有大功,便有大位。
位大勋高,非可持久。
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藩之将邪。
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本欲匡主成勋,以取富贵耳。
事有前后,故一时推功,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岂是始终大计必宜若此而已哉。
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
一失权柄,无由可得。
而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异端互起,将来之危难,可不熟念。
今朝议如此,宜相酧答,必云在我,厝辞又难。
唯应云神州治本,宰辅崇要,兴丧所阶,宜加详择。
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
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高祖从其言,由是入辅。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
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初,穆之尝梦与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风,惊惧。
俯视船下,见有二白龙夹舫。
既而至一山,峰崿耸秀,林树繁密,意甚悦之。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
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
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
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
义熙三年,扬州刺史王谧薨。
高祖次应入辅,刘毅等不欲高祖入,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
或欲令高祖于丹徒领州,以内事付尚书仆射孟昶。
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咨高祖。
沈先见穆之,具说朝议。
穆之伪起如厕,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从”高祖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曰“卿云沉言不可从,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
公兴复皇祚,勋高万古。
既有大功,便有大位。
位大勋高,非可持久。
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藩之将邪。
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本欲匡主成勋,以取富贵耳。
事有前后,故一时推功,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岂是始终大计必宜若此而已哉。
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
一失权柄,无由可得。
而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异端互起,将来之危难,可不熟念。
今朝议如此,宜相酧答,必云在我,厝辞又难。
唯应云神州治本,宰辅崇要,兴丧所阶,宜加详择。
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
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高祖从其言,由是入辅。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
《五行传》曰“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谓土失其性而为灾也。
又曰“思心不睿,是谓不圣。
厥咎瞀,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
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疴,时则有黄眚、黄祥,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班固曰“不言惟而独曰时则有者,非一冲气所沴,明其异大也”华孽,刘歆传以为蠃虫之孽,谓螟属也。
稼穑不成:
吴孙皓时,尝岁无水旱,苗稼丰美,而实不成,百姓以饥,皞境皆然,连岁不已。
吴人以为伤露,非也。
按刘向《春秋说》曰“水旱当书,不书水旱而曰大无麦禾者,土气不养,稼穑不成”此其义也。
皓初迁都武昌,寻迁建业,又起新馆,缀饰珠玉,壮丽过甚,破坏诸宫,增修苑囿,犯暑妨农,官民疲怠。
《月令》,“季夏不可以兴土功”。
皓皆冒之。
此治宫室饰台榭之罚,与《春秋》鲁庄公三筑台同应也。
班固曰“无水旱之灾,而草木百谷不熟,皆为稼穑不成”
晋穆帝永和十年,三麦不登,至关西亦然。
自去秋至是夏,无水旱,无麦者,如刘向说也。
又俗云,“多苗而不实为伤”,又其义也。
恒风:
魏齐王正始九年十一月,大风数十日,发屋折树。
十二月戊子晦,尤甚,动太极东阁。
魏齐王嘉平元年正月壬辰朔,西北大风,发屋折木,昏尘蔽天。
按管辂说此为时刑,大风,执政之忧也。
是时曹爽区瞀目专,骄僭过度,天戒数见,终不改革。
此思心不睿,恒风之罚也。
后逾旬而爽等灭。
京房《易传》曰“众逆同志,至德乃潜,厥异风。
其风也,行不解,物不长,雨小而伤。
政悖德隐,兹谓乱。
厥风先风不雨,大风暴起,发屋折木。
守义不进,兹谓眊。
厥风与云俱起,折五谷茎。
臣易上政,兹谓不顺。
厥风大飙发屋。
赋敛不理,兹谓祸。
厥风绝经纪,止即温,温即虫。
侯专封,兹谓不统。
厥风疾而树不摇,谷不成。
辟不思道利,兹谓无泽。
厥风不摇木,旱无云,伤禾。
公常于利,兹谓乱。
厥风微而温,生虫蝗,害五谷。
弃正作淫,兹谓惑。
厥风温,螟虫起,害有益人之物。
侯不朝,兹谓叛。
厥风无恒,地变赤,雨杀人”
吴孙权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树二株,石碑蹉动,吴城两门飞落。
按华核对,役繁赋重,区瞀不睿之罚也。
明年,权薨。
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丙申,大风震电。
是岁,魏遣大众三道来攻,诸葛恪破其东兴军,二军亦退。
明年,恪又攻新城,丧众大半,还伏诛。
吴孙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风四转五复,蒙雾连日。
是时孙綝一门五侯,权倾吴主,风雾之灾,与汉五侯、丁、傅
又曰“思心不睿,是谓不圣。
厥咎瞀,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
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疴,时则有黄眚、黄祥,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班固曰“不言惟而独曰时则有者,非一冲气所沴,明其异大也”华孽,刘歆传以为蠃虫之孽,谓螟属也。
稼穑不成:
吴孙皓时,尝岁无水旱,苗稼丰美,而实不成,百姓以饥,皞境皆然,连岁不已。
吴人以为伤露,非也。
按刘向《春秋说》曰“水旱当书,不书水旱而曰大无麦禾者,土气不养,稼穑不成”此其义也。
皓初迁都武昌,寻迁建业,又起新馆,缀饰珠玉,壮丽过甚,破坏诸宫,增修苑囿,犯暑妨农,官民疲怠。
《月令》,“季夏不可以兴土功”。
皓皆冒之。
此治宫室饰台榭之罚,与《春秋》鲁庄公三筑台同应也。
班固曰“无水旱之灾,而草木百谷不熟,皆为稼穑不成”
晋穆帝永和十年,三麦不登,至关西亦然。
自去秋至是夏,无水旱,无麦者,如刘向说也。
又俗云,“多苗而不实为伤”,又其义也。
恒风:
魏齐王正始九年十一月,大风数十日,发屋折树。
十二月戊子晦,尤甚,动太极东阁。
魏齐王嘉平元年正月壬辰朔,西北大风,发屋折木,昏尘蔽天。
按管辂说此为时刑,大风,执政之忧也。
是时曹爽区瞀目专,骄僭过度,天戒数见,终不改革。
此思心不睿,恒风之罚也。
后逾旬而爽等灭。
京房《易传》曰“众逆同志,至德乃潜,厥异风。
其风也,行不解,物不长,雨小而伤。
政悖德隐,兹谓乱。
厥风先风不雨,大风暴起,发屋折木。
守义不进,兹谓眊。
厥风与云俱起,折五谷茎。
臣易上政,兹谓不顺。
厥风大飙发屋。
赋敛不理,兹谓祸。
厥风绝经纪,止即温,温即虫。
侯专封,兹谓不统。
厥风疾而树不摇,谷不成。
辟不思道利,兹谓无泽。
厥风不摇木,旱无云,伤禾。
公常于利,兹谓乱。
厥风微而温,生虫蝗,害五谷。
弃正作淫,兹谓惑。
厥风温,螟虫起,害有益人之物。
侯不朝,兹谓叛。
厥风无恒,地变赤,雨杀人”
吴孙权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树二株,石碑蹉动,吴城两门飞落。
按华核对,役繁赋重,区瞀不睿之罚也。
明年,权薨。
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丙申,大风震电。
是岁,魏遣大众三道来攻,诸葛恪破其东兴军,二军亦退。
明年,恪又攻新城,丧众大半,还伏诛。
吴孙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风四转五复,蒙雾连日。
是时孙綝一门五侯,权倾吴主,风雾之灾,与汉五侯、丁、傅
唐尧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尧都,土界广远,济、河为兖州,海、岱为青州,海、岱及淮为徐州,淮、海为扬州,荆及衡阳为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为梁州,黑水、西河为雍州。
自虞至殷,无所改变。
周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雍,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
汉初又立徐、梁二州。
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为十三州,而司隶部三辅、三河诸郡。
东京无复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
司隶所部如故。
及三国鼎歭,吴得扬、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得九焉。
吴又分交为广。
魏末平蜀,又分益为梁。
晋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统,凡十有六州。
后又分凉、雍为秦,分荆、扬为江,分益为宁,分幽为平,而为二十矣。
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江左又分荆为湘,或离或合,凡有扬、荆、湘、江、梁、益、交、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唯得谯城而已。
及至宋世,分扬州为南徐,徐州为南兖,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
分荆为雍,分荆、湘为郢,分荆为司,分广为越,分青为冀,分梁为南北秦。
太宗初,索虏南侵,青、冀、徐、兖及豫州淮西,并皆不守。
自淮以北,化成虏庭。
于是于钟离置徐州,淮阴为北兖,而青、冀二州治赣榆之县。
今志大较以大明八年为正,其后分派,随事记列。
内史、侯、相,则以升明末为定焉。
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
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
今以班固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户、王隐《地道》、晋世《起居》、《永初郡国》、何徐《州郡》及地理杂书,互相考覆。
且三国无志,事出帝纪,虽立郡时见,而置县不书。
今唯以《续汉郡国》校《太康地志》,参伍异同,用相征验。
自汉至宋,郡县无移改者,则注云“汉旧”,其有回徙,随源甄别。
若唯云“某无”者,则此前皆有也。
若不注置立,史阙也。
扬州刺史,前汉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后汉治历阳,魏、晋治寿春,晋平吴治建业。
成帝咸康四年,侨立魏郡〔别见〕,肥乡〔别见〕、元城〔汉旧县,晋属阳平〕二县,后省元城。
又侨立广川郡〔别见〕,领广川一县,宋初省为县,隶魏郡。
江左又立高阳〔别见〕、堂邑二郡〔别见〕,高阳领北新城〔别见〕、博陆〔博陆县,霍光所封,而二汉无,晋属高阳。
〕二县。
堂邑,领堂邑一县,后省堂邑并高阳,又省高阳并魏郡,并隶扬
自虞至殷,无所改变。
周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雍,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
汉初又立徐、梁二州。
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为十三州,而司隶部三辅、三河诸郡。
东京无复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
司隶所部如故。
及三国鼎歭,吴得扬、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得九焉。
吴又分交为广。
魏末平蜀,又分益为梁。
晋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统,凡十有六州。
后又分凉、雍为秦,分荆、扬为江,分益为宁,分幽为平,而为二十矣。
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江左又分荆为湘,或离或合,凡有扬、荆、湘、江、梁、益、交、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唯得谯城而已。
及至宋世,分扬州为南徐,徐州为南兖,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
分荆为雍,分荆、湘为郢,分荆为司,分广为越,分青为冀,分梁为南北秦。
太宗初,索虏南侵,青、冀、徐、兖及豫州淮西,并皆不守。
自淮以北,化成虏庭。
于是于钟离置徐州,淮阴为北兖,而青、冀二州治赣榆之县。
今志大较以大明八年为正,其后分派,随事记列。
内史、侯、相,则以升明末为定焉。
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
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
今以班固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户、王隐《地道》、晋世《起居》、《永初郡国》、何徐《州郡》及地理杂书,互相考覆。
且三国无志,事出帝纪,虽立郡时见,而置县不书。
今唯以《续汉郡国》校《太康地志》,参伍异同,用相征验。
自汉至宋,郡县无移改者,则注云“汉旧”,其有回徙,随源甄别。
若唯云“某无”者,则此前皆有也。
若不注置立,史阙也。
扬州刺史,前汉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后汉治历阳,魏、晋治寿春,晋平吴治建业。
成帝咸康四年,侨立魏郡〔别见〕,肥乡〔别见〕、元城〔汉旧县,晋属阳平〕二县,后省元城。
又侨立广川郡〔别见〕,领广川一县,宋初省为县,隶魏郡。
江左又立高阳〔别见〕、堂邑二郡〔别见〕,高阳领北新城〔别见〕、博陆〔博陆县,霍光所封,而二汉无,晋属高阳。
〕二县。
堂邑,领堂邑一县,后省堂邑并高阳,又省高阳并魏郡,并隶扬
太宰,一人。
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秦、汉、魏不常置。
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
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
太宰,盖古之太师也。
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
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
周成王时,周公为太师。
周公薨,毕公代之。
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
汉东京又废。
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
魏世不置。
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
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汉高后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
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
周武王时,召公为太保。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
后汉至魏不置,晋初复置焉。
自太师至太保,是为三公。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
相国,一人。
汉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萧何居之,罢丞相。
何薨,曹参代之。
参薨,罢。
魏齐王以晋景帝为相国。
晋惠帝时赵王伦,愍帝时南阳王保,安帝时宋高祖,顺帝时齐王,并为相国。
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
殷汤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
丞,奉。
相,助也。
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里疾为丞相,后又置左右丞相。
汉高帝初,置一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国。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汉东京不复置。
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
魏世及晋初又废。
惠帝世,赵王伦篡位,以梁王肜为丞相。
永兴元年,以成都王颖为丞相。
愍帝建兴元年,以琅邪王睿为左丞相,南阳王保为右丞相。
三年,以保为相国,睿为丞相。
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
成帝世,以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以为丞相府,导薨,罢丞相,复为司徒府。
宋世祖初,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
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
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
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
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
尧时舜为司徒。
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
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
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
汉西京初不置。
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
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
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
契之子曰冥,亦
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秦、汉、魏不常置。
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
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
太宰,盖古之太师也。
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
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
周成王时,周公为太师。
周公薨,毕公代之。
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
汉东京又废。
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
魏世不置。
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
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汉高后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
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
周武王时,召公为太保。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
后汉至魏不置,晋初复置焉。
自太师至太保,是为三公。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
相国,一人。
汉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萧何居之,罢丞相。
何薨,曹参代之。
参薨,罢。
魏齐王以晋景帝为相国。
晋惠帝时赵王伦,愍帝时南阳王保,安帝时宋高祖,顺帝时齐王,并为相国。
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
殷汤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
丞,奉。
相,助也。
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里疾为丞相,后又置左右丞相。
汉高帝初,置一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国。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汉东京不复置。
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
魏世及晋初又废。
惠帝世,赵王伦篡位,以梁王肜为丞相。
永兴元年,以成都王颖为丞相。
愍帝建兴元年,以琅邪王睿为左丞相,南阳王保为右丞相。
三年,以保为相国,睿为丞相。
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
成帝世,以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以为丞相府,导薨,罢丞相,复为司徒府。
宋世祖初,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
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
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
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
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
尧时舜为司徒。
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
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
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
汉西京初不置。
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
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
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
契之子曰冥,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