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爲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爲欲同,其所爲異。
口惜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
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爲故。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
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將肉⑧,而知一錢之味、一鼎之調。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濂水。
濂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爲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爲蕩子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若此論,則無過務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氣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氣其法皆不同。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鎮郷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鷲。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氣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爲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氣亦必悖矣。
荊國之爲政,有似於此。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爲欲同,其所爲異。
口惜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
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爲故。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
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將肉⑧,而知一錢之味、一鼎之調。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濂水。
濂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爲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爲蕩子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若此論,則無過務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氣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氣其法皆不同。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鎮郷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鷲。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氣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爲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氣亦必悖矣。
荊國之爲政,有似於此。
孝公平畫①,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②,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③,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④。
”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君亟定變法之慮⑤,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於民。
語曰:‘愚者暗於成事⑥,知者見於未萌。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郭偃之法曰⑦:‘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⑧;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⑨。
”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⑩,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
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禮而王⑬,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⑮;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⑯。
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
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⑰,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辨⑱。
愚者笑之,知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
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於是遂出墾草令。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③,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④。
”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君亟定變法之慮⑤,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於民。
語曰:‘愚者暗於成事⑥,知者見於未萌。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郭偃之法曰⑦:‘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⑧;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⑨。
”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⑩,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
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禮而王⑬,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⑮;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⑯。
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
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⑰,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辨⑱。
愚者笑之,知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
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於是遂出墾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