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說之難,非吾知之[2],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3],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4],而能盡之難也。
凡說之難,在知所說[5]之心,可以吾說當[6]之。
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7],必棄遠矣。
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8],必不收矣。
所說陰爲厚利而顯爲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9]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10]瑏瑠。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11],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爲,如此者身危。
規異事而當[12],知者揣之外而得之[13],事泄於外,必以爲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14],說行而有功則德忘[15],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
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爲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
強以其所不能爲,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爲間己矣[16],與之論細人則以爲賣重[17],論其所愛則以爲藉資[18],論其所憎則以爲嘗己也[19]。
徑省其說則以爲不智而拙之[20],米鹽博辯則以爲多而交之[21],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22],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23]。
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24],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25]。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26]。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爲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爲也[27]。
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爲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28]。
有欲矜以智能,則爲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爲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29]。
欲內相存之言[30],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
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
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
有與同污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31]。
彼自多其
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32];自勇其斷,則無以其謫怒之[33];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34]。
大意無所拂悟[35],辭言無所繫縻[36],然後極騁智辯焉。
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
伊尹爲宰,百里奚爲虜,皆所以幹其上也[37]。
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污也。
今以吾言[38]爲宰虜
凡說之難,在知所說[5]之心,可以吾說當[6]之。
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7],必棄遠矣。
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8],必不收矣。
所說陰爲厚利而顯爲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9]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10]瑏瑠。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11],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爲,如此者身危。
規異事而當[12],知者揣之外而得之[13],事泄於外,必以爲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14],說行而有功則德忘[15],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
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爲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
強以其所不能爲,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爲間己矣[16],與之論細人則以爲賣重[17],論其所愛則以爲藉資[18],論其所憎則以爲嘗己也[19]。
徑省其說則以爲不智而拙之[20],米鹽博辯則以爲多而交之[21],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22],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23]。
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24],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25]。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26]。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爲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爲也[27]。
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爲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28]。
有欲矜以智能,則爲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爲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29]。
欲內相存之言[30],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
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
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
有與同污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31]。
彼自多其
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32];自勇其斷,則無以其謫怒之[33];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34]。
大意無所拂悟[35],辭言無所繫縻[36],然後極騁智辯焉。
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
伊尹爲宰,百里奚爲虜,皆所以幹其上也[37]。
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污也。
今以吾言[38]爲宰虜
宋人有酤酒者[1],升概[2]甚平,遇客甚謹[3],爲酒甚美,縣幟[4]甚高,著然[5]不售,酒酸。
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
夫國亦有狗。
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6],大臣爲猛狗,迎而齕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脅[7],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問管仲[8]曰:“治國最奚患?”對曰:“最患社鼠[9]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對曰:“君亦見夫爲社者乎?樹木而塗之[10]瑏瑠,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
薰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11],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爲勢重而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內間[12]主之情以告外,外內爲重[13],諸臣百吏以爲富[14]。
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
據而有之[15],此亦國之社鼠也。
”
故人臣執柄而擅禁[16],明爲己者必利,而不爲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
夫大臣爲猛狗而齕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爲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17],國焉得無亡乎!
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
夫國亦有狗。
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6],大臣爲猛狗,迎而齕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脅[7],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問管仲[8]曰:“治國最奚患?”對曰:“最患社鼠[9]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對曰:“君亦見夫爲社者乎?樹木而塗之[10]瑏瑠,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
薰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11],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爲勢重而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內間[12]主之情以告外,外內爲重[13],諸臣百吏以爲富[14]。
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
據而有之[15],此亦國之社鼠也。
”
故人臣執柄而擅禁[16],明爲己者必利,而不爲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
夫大臣爲猛狗而齕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爲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17],國焉得無亡乎!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1]也,四時無私行也[2]。
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
黃帝[3]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4]。
”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5];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6]:“南陽無令[7],其誰可而爲之?”祁黃羊對曰:“解狐[8]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讎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讎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國人[9]稱善焉。
居有間[10]瑏瑠,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11],其誰可而爲之?”對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讎,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
墨者有鉅子腹?[12]居秦,其子殺人。
秦惠王[13]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
”腹?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此所以禁殺傷人也。
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
王雖爲之賜[14],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許惠王,而遂殺之。
子,人之所私[15]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庖人調和而弗敢食,故可以爲庖。
若使庖人調和而食之,則不可以爲庖矣。
王伯之君[16]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爲王伯。
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以爲王伯矣。
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
黃帝[3]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4]。
”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5];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6]:“南陽無令[7],其誰可而爲之?”祁黃羊對曰:“解狐[8]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讎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讎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國人[9]稱善焉。
居有間[10]瑏瑠,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11],其誰可而爲之?”對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讎,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
墨者有鉅子腹?[12]居秦,其子殺人。
秦惠王[13]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
”腹?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此所以禁殺傷人也。
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
王雖爲之賜[14],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許惠王,而遂殺之。
子,人之所私[15]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庖人調和而弗敢食,故可以爲庖。
若使庖人調和而食之,則不可以爲庖矣。
王伯之君[16]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爲王伯。
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以爲王伯矣。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1]?非不賢[2]也,爲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3],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爲欲同,其所爲欲異[4]。
口惽之命不愉[5],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6],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爲故[7]。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8],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9]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10]瑏瑠,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11]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脟[12]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13]。
荊人[14]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15]。
澭水暴益[16],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17]。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18]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爲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19]。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爲殤子[20]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若此論則無過務[21]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22]也;以死守法者,有司[23]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24],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25],不期乎鏌鋣[26];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27]。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28],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爲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29],亦必悖矣。
荊國之爲政,有似於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3],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爲欲同,其所爲欲異[4]。
口惽之命不愉[5],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6],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爲故[7]。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8],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9]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10]瑏瑠,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11]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脟[12]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13]。
荊人[14]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15]。
澭水暴益[16],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17]。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18]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爲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19]。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爲殤子[20]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若此論則無過務[21]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22]也;以死守法者,有司[23]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24],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25],不期乎鏌鋣[26];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27]。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28],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爲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29],亦必悖矣。
荊國之爲政,有似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