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衆我寡,爲之奈何?”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僞。
君其詐之而已矣。
”文公辭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彼衆我寡,爲之奈何?”雍季對曰:“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後必無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後必無復。
”文公曰:“善。
”辭雍季,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
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後舅犯。
羣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謀也。
夫用其言而後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
夫舅犯言,一時之權也;雍季言,萬世之利也。
”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
”
或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
凡對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
所問高大,而對以卑狹,則明主弗受也。
今文公問“以少遇衆”,而對曰“後必無復”,此非所以應也。
且文公不不知一時之權,又不知萬世之利。
戰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後復,莫大於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萬世之利?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在詐於敵;詐敵,萬世之利而已。
故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
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
舅犯所謂“不厭詐僞”者,不謂詐其民,謂詐其敵也。
敵者,所伐之國也,後雖無復,何傷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楚破軍者,舅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道其“後之無復”也,此未有善言也。
舅犯則以兼之矣。
舅犯曰“繁禮君子,不厭忠信”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
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於此?然必曰“出於詐僞”者,軍旅之計也。
舅犯前有善言,後有戰勝,故舅犯有二功而後論,雍季無一焉而先賞。
“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賞也。
二
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
甽畝正。
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
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仲尼嘆曰:“耕、漁與陶,非舜官也,而舜往爲之者,所以救敗也。
舜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
故曰:“聖人之德化乎!”
或問儒者曰:“方此時也,堯安在?”其人曰:“堯爲天子。
”“然則仲尼之聖堯奈何?聖人明察在上位,將使天下無奸也。
今耕漁不爭,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敗也,則是堯有失也。
賢舜,則去堯之明察;聖堯,則去舜之德化:不可兩得也。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衆我寡,爲之奈何?”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僞。
君其詐之而已矣。
”文公辭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彼衆我寡,爲之奈何?”雍季對曰:“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後必無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後必無復。
”文公曰:“善。
”辭雍季,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
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後舅犯。
羣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謀也。
夫用其言而後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
夫舅犯言,一時之權也;雍季言,萬世之利也。
”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
”
或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
凡對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
所問高大,而對以卑狹,則明主弗受也。
今文公問“以少遇衆”,而對曰“後必無復”,此非所以應也。
且文公不不知一時之權,又不知萬世之利。
戰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後復,莫大於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萬世之利?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在詐於敵;詐敵,萬世之利而已。
故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
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
舅犯所謂“不厭詐僞”者,不謂詐其民,謂詐其敵也。
敵者,所伐之國也,後雖無復,何傷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楚破軍者,舅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道其“後之無復”也,此未有善言也。
舅犯則以兼之矣。
舅犯曰“繁禮君子,不厭忠信”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
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於此?然必曰“出於詐僞”者,軍旅之計也。
舅犯前有善言,後有戰勝,故舅犯有二功而後論,雍季無一焉而先賞。
“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賞也。
二
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
甽畝正。
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
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仲尼嘆曰:“耕、漁與陶,非舜官也,而舜往爲之者,所以救敗也。
舜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
故曰:“聖人之德化乎!”
或問儒者曰:“方此時也,堯安在?”其人曰:“堯爲天子。
”“然則仲尼之聖堯奈何?聖人明察在上位,將使天下無奸也。
今耕漁不爭,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敗也,則是堯有失也。
賢舜,則去堯之明察;聖堯,則去舜之德化:不可兩得也。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
事物緣起〖原始章第一〗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俊、豪、傑〖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衆,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爲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此人之傑也。
修身養志〖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堅定志向〖本德宗道章第四〗
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
奉行仁義〖遵義章第五〗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於禮儀〖安禮章第六〗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俊、豪、傑〖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衆,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爲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此人之傑也。
修身養志〖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堅定志向〖本德宗道章第四〗
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
奉行仁義〖遵義章第五〗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於禮儀〖安禮章第六〗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先王有大務,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惡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
俗主則不然,有大務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無能成也。
夫去害務與不能去害務,此賢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甯越,皆布衣之士也,慮於天下,以爲.無若先王之術者,故日夜學之。
蓋聞孔丘、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達?何爲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將告之。
”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今有寶劍良馬於此,玩之不厭,視之無倦;寶行良道,一而弗復。
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難乎!
甯越,中牟之鄙人也。
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爲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學。
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
”甯越曰:“請以十五歲。
人將休,吾將不敢休;人將臥,吾將不敢臥。
”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
矢之速也,而不過二里,止也;步之遲也,而百舍,不止也。
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爲諸侯師,豈不宜哉?
養由基、尹儒,皆文藝之人也。
荊廷嘗有神白猿,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荊王請養由基射之。
養由基矯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發之則猿應矢而下則養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尹儒學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夢受秋駕於其師。
明日往朝其師,望而謂之曰:“吾非愛道也,恐子之未可與也。
今日將教予以秋駕。
”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夢受之。
”先爲其師言所夢,所夢固秋駕矣。
上二士者,可謂能學矣,可謂無害之矣,此其所以觀後世已。
俗主則不然,有大務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無能成也。
夫去害務與不能去害務,此賢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甯越,皆布衣之士也,慮於天下,以爲.無若先王之術者,故日夜學之。
蓋聞孔丘、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達?何爲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將告之。
”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今有寶劍良馬於此,玩之不厭,視之無倦;寶行良道,一而弗復。
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難乎!
甯越,中牟之鄙人也。
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爲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學。
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
”甯越曰:“請以十五歲。
人將休,吾將不敢休;人將臥,吾將不敢臥。
”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
矢之速也,而不過二里,止也;步之遲也,而百舍,不止也。
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爲諸侯師,豈不宜哉?
養由基、尹儒,皆文藝之人也。
荊廷嘗有神白猿,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荊王請養由基射之。
養由基矯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發之則猿應矢而下則養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尹儒學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夢受秋駕於其師。
明日往朝其師,望而謂之曰:“吾非愛道也,恐子之未可與也。
今日將教予以秋駕。
”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夢受之。
”先爲其師言所夢,所夢固秋駕矣。
上二士者,可謂能學矣,可謂無害之矣,此其所以觀後世已。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爲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
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而成從,將西面以與秦強爲難。
臣竊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十百萬,其頓首戴羽爲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鑕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
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
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爲之者,是貴奮死也。
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裏,名師數十百萬。
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戰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千裏,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克攻取,詔令天下。
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爲限;長城巨防,足以爲塞。
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克而無齊。
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
且聞之曰:“削跡無遺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
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爲,引軍而退,復與荊人爲和。
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爲難。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樑郭下。
圍樑數旬,則樑可拔;拔樑,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爲,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爲和。
令魏氏反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爲難。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於外,
”爲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
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而成從,將西面以與秦強爲難。
臣竊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十百萬,其頓首戴羽爲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鑕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
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
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爲之者,是貴奮死也。
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裏,名師數十百萬。
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戰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千裏,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克攻取,詔令天下。
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爲限;長城巨防,足以爲塞。
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克而無齊。
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
且聞之曰:“削跡無遺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
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爲,引軍而退,復與荊人爲和。
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爲難。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樑郭下。
圍樑數旬,則樑可拔;拔樑,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爲,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爲和。
令魏氏反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爲難。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於外,
世之顯學,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儒分爲八,墨離爲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
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世以爲儉而禮之。
儒者破家而葬,服喪三年,大毀扶杖,世主以爲孝而禮之。
夫是墨子之儉,將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也。
今孝、戾、侈、儉俱在儒、墨,而上兼禮之。
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爲廉而禮之。
宋榮子之議,設不鬥爭,取不隨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爲寬而禮之。
夫是漆雕之廉,將非宋榮之恕也;是宋榮之寬,將非漆雕之暴也。
今寬、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禮之。
自愚誣之學、雜反之辭爭,而人主俱聽之,故海內之士,言無定術,行無常議。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今兼聽雜學繆行同異之辭,安得無亂乎?聽行如此,其於治人又必然矣。
今世之學士語治者,多曰:“與貧窮地以實無資。
”今夫與人相善也,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
與人相善也,無饑饉、疾疚、禍罪之殃獨以貧窮者,非侈則墮也。
侈而墮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今上征斂於富人以佈施於貧家,是奪力儉而與侈墮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節用,不可得也。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爲輕物重生之士也。
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
今上尊貴輕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世主必從而禮之,曰:“敬賢士,先王之道也。
”夫吏之所稅,耕者也;而上之所養,學士也。
耕者則重稅,學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不可得也。
立節參明,執操不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儒分爲八,墨離爲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
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世以爲儉而禮之。
儒者破家而葬,服喪三年,大毀扶杖,世主以爲孝而禮之。
夫是墨子之儉,將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也。
今孝、戾、侈、儉俱在儒、墨,而上兼禮之。
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爲廉而禮之。
宋榮子之議,設不鬥爭,取不隨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爲寬而禮之。
夫是漆雕之廉,將非宋榮之恕也;是宋榮之寬,將非漆雕之暴也。
今寬、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禮之。
自愚誣之學、雜反之辭爭,而人主俱聽之,故海內之士,言無定術,行無常議。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今兼聽雜學繆行同異之辭,安得無亂乎?聽行如此,其於治人又必然矣。
今世之學士語治者,多曰:“與貧窮地以實無資。
”今夫與人相善也,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
與人相善也,無饑饉、疾疚、禍罪之殃獨以貧窮者,非侈則墮也。
侈而墮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今上征斂於富人以佈施於貧家,是奪力儉而與侈墮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節用,不可得也。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爲輕物重生之士也。
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
今上尊貴輕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世主必從而禮之,曰:“敬賢士,先王之道也。
”夫吏之所稅,耕者也;而上之所養,學士也。
耕者則重稅,學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不可得也。
立節參明,執操不
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主妾無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聞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以徒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以徒其威而傾其國。
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是故諸候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羣臣之太富,君主之敗也。
將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
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
此四美者,不求諸外,不請於人,議之而得之矣。
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則終於外也。
此君人者之所識也。
昔者紂之亡,周之卑,皆從諸候之博大也;晉也分也,齊之奪也,皆以羣臣之太富也。
夫燕、宋之所以弒其君者,皆此類也。
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從此術也。
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盡之以法,質之以備。
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謂威淫。
社稷將危,國家偏威。
是故大臣之祿雖大,不得藉威城市;黨與雖衆,不得臣士卒。
故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府軍不得私貸於家。
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
是故不得四從,不載奇兵,非傳非遽,載奇兵革,罪死不赦。
此明君之所以備不虞者也。
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是故諸候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羣臣之太富,君主之敗也。
將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
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
此四美者,不求諸外,不請於人,議之而得之矣。
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則終於外也。
此君人者之所識也。
昔者紂之亡,周之卑,皆從諸候之博大也;晉也分也,齊之奪也,皆以羣臣之太富也。
夫燕、宋之所以弒其君者,皆此類也。
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從此術也。
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盡之以法,質之以備。
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謂威淫。
社稷將危,國家偏威。
是故大臣之祿雖大,不得藉威城市;黨與雖衆,不得臣士卒。
故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府軍不得私貸於家。
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
是故不得四從,不載奇兵,非傳非遽,載奇兵革,罪死不赦。
此明君之所以備不虞者也。
國無常強,無常弱。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
齊桓公並國三十,啓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
燕襄王以河爲境,以薊爲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故有荊莊、齊桓公,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
今皆亡國者,其羣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
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羣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僞;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
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
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爲也。
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爲上者薄也。
交衆、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奸邪之臣安利於無功。
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
此亡之本也。
若是,則羣臣廢慶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
數至能人之門,不一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一圖主之國。
屬數雖多,非所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
然則主有人主之名,而實託於羣臣之家也。
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
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交,不以官爲事。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於法,而信下爲之也。
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仇法則可也。
賢者之爲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二心。
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爲,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
爲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頭,下以修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鏌鋣傳體,不敢弗搏戚,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鄉而交,無百里之感。
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
詐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
齊桓公並國三十,啓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
燕襄王以河爲境,以薊爲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故有荊莊、齊桓公,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
今皆亡國者,其羣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
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羣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僞;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
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
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爲也。
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爲上者薄也。
交衆、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奸邪之臣安利於無功。
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
此亡之本也。
若是,則羣臣廢慶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
數至能人之門,不一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一圖主之國。
屬數雖多,非所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
然則主有人主之名,而實託於羣臣之家也。
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
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交,不以官爲事。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於法,而信下爲之也。
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仇法則可也。
賢者之爲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二心。
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爲,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
爲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頭,下以修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鏌鋣傳體,不敢弗搏戚,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鄉而交,無百里之感。
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
詐
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爲扞蔽,入則爲席薦。
秦特出銳師取地而韓隨之,怨懸於天下,功歸於強秦。
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
今日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
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侯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
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
夫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
修守備,戎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
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拔一城而退,則權輕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
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爲原,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
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則合羣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之心也。
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爲天下兵質矣。
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爲一,不足患也。
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
是我一舉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
故曰:“兵者,兇器也。
”不可不審用也。
以秦與趙敵衡,加以齊,今又背韓,而未有以堅荊、魏之心。
夫一戰而不勝,則禍構矣。
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韓、秦強弱,在今年耳。
且趙與諸侯陰謀久矣。
夫一動而弱於諸侯,危事也;爲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
見二疏,非所以強於諸侯也。
臣竊願陛下之幸熟圖之。
攻伐而使從者聞焉,不可悔也。
詔以韓客之所上書,書言韓子之未可舉,下臣斯。
甚以爲不然。
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虛處則然,若居溼地,著而不去,以極走,則發矣。
夫韓雖臣於秦,未嘗不爲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
秦與趙爲難。
荊蘇使齊,未知何如。
以臣觀之,則齊、趙之交未必以荊蘇絕也;若不絕,是悉趙而應二萬乘也。
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於強也。
今專於齊、趙,則韓必爲腹心之病而發矣。
韓與荊有謀,諸侯應之,則秦必復見崤塞之患。
非之來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韓也爲重於韓也。
辯說屬辭,飾非詐謀,以釣利於秦,而以韓利窺陛下。
夫秦、韓之交親,則非重矣,此自便之計也。
臣視非之言,文其淫說靡辯,才甚。
臣恐陛下淫非之辯而聽其盜心,因不詳察事情。
今以臣愚議:秦發兵而未名所伐,則韓之用事者以事秦爲計矣。
臣斯請往見韓王,使來入見,大王見,因內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
秦特出銳師取地而韓隨之,怨懸於天下,功歸於強秦。
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
今日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
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侯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
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
夫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
修守備,戎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
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拔一城而退,則權輕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
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爲原,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
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則合羣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之心也。
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爲天下兵質矣。
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爲一,不足患也。
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
是我一舉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
故曰:“兵者,兇器也。
”不可不審用也。
以秦與趙敵衡,加以齊,今又背韓,而未有以堅荊、魏之心。
夫一戰而不勝,則禍構矣。
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韓、秦強弱,在今年耳。
且趙與諸侯陰謀久矣。
夫一動而弱於諸侯,危事也;爲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
見二疏,非所以強於諸侯也。
臣竊願陛下之幸熟圖之。
攻伐而使從者聞焉,不可悔也。
詔以韓客之所上書,書言韓子之未可舉,下臣斯。
甚以爲不然。
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虛處則然,若居溼地,著而不去,以極走,則發矣。
夫韓雖臣於秦,未嘗不爲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
秦與趙爲難。
荊蘇使齊,未知何如。
以臣觀之,則齊、趙之交未必以荊蘇絕也;若不絕,是悉趙而應二萬乘也。
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於強也。
今專於齊、趙,則韓必爲腹心之病而發矣。
韓與荊有謀,諸侯應之,則秦必復見崤塞之患。
非之來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韓也爲重於韓也。
辯說屬辭,飾非詐謀,以釣利於秦,而以韓利窺陛下。
夫秦、韓之交親,則非重矣,此自便之計也。
臣視非之言,文其淫說靡辯,才甚。
臣恐陛下淫非之辯而聽其盜心,因不詳察事情。
今以臣愚議:秦發兵而未名所伐,則韓之用事者以事秦爲計矣。
臣斯請往見韓王,使來入見,大王見,因內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
臣非非難言也,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則見以爲華而不實。
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爲掘而不倫。
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爲虛而無用。
捴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爲劌而不辯。
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爲譖而不讓。
閎大廣博,妙遠不測,則見以爲誇而無用。
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爲陋。
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爲貪生而諛上。
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爲誕。
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爲史。
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爲鄙。
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
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爲毀訾誹謗,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
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聖,
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爲庖宰,暱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說至聖,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
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侯炙,鬼侯臘,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縛,而曹羈奔陳,伯裏子道乞,傅說轉鬻,孫子臏腳於魏,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爲秦、卒枝解於楚,公叔痤言國器、反爲悖,公孫鞅奔秦,關龍逢斬,萇宏分胣,尹子阱於棘,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鬥而死人手,董安於死而陳於市,宰予不免於田常,範睢折脅於魏。
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闇惑之主而死,然則雖賢聖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
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願大王熟察之也。
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爲掘而不倫。
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爲虛而無用。
捴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爲劌而不辯。
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爲譖而不讓。
閎大廣博,妙遠不測,則見以爲誇而無用。
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爲陋。
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爲貪生而諛上。
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爲誕。
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爲史。
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爲鄙。
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
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爲毀訾誹謗,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
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聖,
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爲庖宰,暱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說至聖,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
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侯炙,鬼侯臘,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縛,而曹羈奔陳,伯裏子道乞,傅說轉鬻,孫子臏腳於魏,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爲秦、卒枝解於楚,公叔痤言國器、反爲悖,公孫鞅奔秦,關龍逢斬,萇宏分胣,尹子阱於棘,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鬥而死人手,董安於死而陳於市,宰予不免於田常,範睢折脅於魏。
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闇惑之主而死,然則雖賢聖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
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願大王熟察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