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
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
君谓我欲弑君也。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
申生不敢爱其死。
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
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
是以为恭世子也。
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
君谓我欲弑君也。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
申生不敢爱其死。
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
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
是以为恭世子也。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
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
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
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
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
杜篑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篑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
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
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
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
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篑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
酌而饮寡人!」杜篑洗而扬觯。
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杜篑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篑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
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
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
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
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篑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
酌而饮寡人!」杜篑洗而扬觯。
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
舅犯曰:「孺子其辞焉。
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哭而起,则爱父也。
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
舅犯曰:「孺子其辞焉。
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哭而起,则爱父也。
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曾子寝疾,病。
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
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
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
反席未安而没。
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
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
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
反席未安而没。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
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
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
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
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
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入,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
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
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
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入,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
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
罅者,涧也。
涧者,成大隙也。
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
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
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
圣人者,天地之使也。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
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
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
罅者,涧也。
涧者,成大隙也。
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
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
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
圣人者,天地之使也。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
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
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
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
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种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
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
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言有讳忌也。
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
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
”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
”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
故言多类,事多变。
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
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
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
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
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种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
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
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言有讳忌也。
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
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
”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
”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
故言多类,事多变。
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
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