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齊侯使國歸父來聘。
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殽。
癸巳,葬晉文公。
狄侵齊。
公伐邾,取訾婁。
秋,公子遂帥師伐邾。
晉人敗狄於箕。
冬十月,公如齊。
十有二月,公至自齊。
乙巳,公薨於小寢。
隕霜不殺草。
李梅實。
晉人、陳人、鄭人伐許。
【傳】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
入險而脫。
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爲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於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
爲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
吾子取其麋鹿以閒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揚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齊國莊子來聘,自郊勞至於贈賄,禮成而加之以敏。
臧文仲言於公曰:「國子爲政,齊猶有禮,君其朝焉。
臣聞之,服於有禮,社稷之衛也。」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縱敵患生,違天不祥。
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爲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爲?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
子墨衰絰,樑弘御戎,萊駒爲右。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
晉於是始墨。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
問秦囚。
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寡君之以爲戮,死且不朽。
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孤之過也。
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狄侵齊,因晉喪也。
公伐邾,取訾婁,以報升陘之役。
邾人不設備。
秋,襄仲復伐邾。
狄伐晉,及箕。
八月戊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復得,而身爲宋國笑。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爲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爲欲同,其所爲異。
口惜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
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爲故。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
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將肉⑧,而知一錢之味、一鼎之調。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濂水。
濂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爲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爲蕩子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若此論,則無過務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氣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氣其法皆不同。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鎮郷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鷲。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氣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爲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氣亦必悖矣。
荊國之爲政,有似於此。
孝公平畫①,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②,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③,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④。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君亟定變法之慮⑤,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於民。
語曰:‘愚者暗於成事⑥,知者見於未萌。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郭偃之法曰⑦:‘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⑧;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⑨。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⑩,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
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禮而王⑬,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⑮;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⑯。
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
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⑰,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辨⑱。
愚者笑之,知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
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於是遂出墾草令。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衆我寡,爲之奈何?”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僞。
君其詐之而已矣。
”文公辭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彼衆我寡,爲之奈何?”雍季對曰:“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後必無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後必無復。
”文公曰:“善。
”辭雍季,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
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後舅犯。
羣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謀也。
夫用其言而後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
夫舅犯言,一時之權也;雍季言,萬世之利也。
”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
凡對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
所問高大,而對以卑狹,則明主弗受也。
今文公問“以少遇衆”,而對曰“後必無復”,此非所以應也。
且文公不不知一時之權,又不知萬世之利。
戰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後復,莫大於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萬世之利?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在詐於敵;詐敵,萬世之利而已。
故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
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
舅犯所謂“不厭詐僞”者,不謂詐其民,謂詐其敵也。
敵者,所伐之國也,後雖無復,何傷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楚破軍者,舅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道其“後之無復”也,此未有善言也。
舅犯則以兼之矣。
舅犯曰“繁禮君子,不厭忠信”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
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於此?然必曰“出於詐僞”者,軍旅之計也。
舅犯前有善言,後有戰勝,故舅犯有二功而後論,雍季無一焉而先賞。
“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賞也。

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
甽畝正。
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
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仲尼嘆曰:“耕、漁與陶,非舜官也,而舜往爲之者,所以救敗也。
舜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
故曰:“聖人之德化乎!”
或問儒者曰:“方此時也,堯安在?”其人曰:“堯爲天子。
”“然則仲尼之聖堯奈何?聖人明察在上位,將使天下無奸也。
今耕漁不爭,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敗也,則是堯有失也。
賢舜,則去堯之明察;聖堯,則去舜之德化:不可兩得也。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
事物緣起〖原始章第一〗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俊、豪、傑〖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衆,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爲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此人之傑也。
修身養志〖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堅定志向〖本德宗道章第四〗
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
奉行仁義〖遵義章第五〗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於禮儀〖安禮章第六〗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先王有大務,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惡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
俗主則不然,有大務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無能成也。
夫去害務與不能去害務,此賢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甯越,皆布衣之士也,慮於天下,以爲.無若先王之術者,故日夜學之。
蓋聞孔丘、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達?何爲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將告之。
”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今有寶劍良馬於此,玩之不厭,視之無倦;寶行良道,一而弗復。
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難乎!
甯越,中牟之鄙人也。
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爲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學。
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
”甯越曰:“請以十五歲。
人將休,吾將不敢休;人將臥,吾將不敢臥。
”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
矢之速也,而不過二里,止也;步之遲也,而百舍,不止也。
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爲諸侯師,豈不宜哉?
養由基、尹儒,皆文藝之人也。
荊廷嘗有神白猿,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荊王請養由基射之。
養由基矯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發之則猿應矢而下則養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尹儒學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夢受秋駕於其師。
明日往朝其師,望而謂之曰:“吾非愛道也,恐子之未可與也。
今日將教予以秋駕。
”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夢受之。
”先爲其師言所夢,所夢固秋駕矣。
上二士者,可謂能學矣,可謂無害之矣,此其所以觀後世已。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1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