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秦客問於東野主人曰:“聞之前論曰:‘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於金石;安樂之象,形於管絃也。
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絃,知衆國之風。
斯已然之事,先賢所不疑也。
今子獨以爲聲無哀樂,其理何居?若有嘉訊,今請聞其說。
”主人應之曰:“斯義久滯,莫肯拯救,故令歷世濫於名實。
今蒙啓導,將言其一隅焉。
夫天地合德,萬物貴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故章爲五色,發爲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於天地之間。
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不變也。
豈以愛憎易操、哀樂改度哉?及宮商集比,聲音克諧,此人心至願,情慾之所鍾。
故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極故,因其所用,每爲之節,使哀不至傷,樂不至淫,斯其大較也。
然‘樂雲樂雲,鍾鼓云乎哉?哀雲哀雲,哭泣云乎哉?因茲而言,玉帛非禮敬之實,歌舞非悲哀之主也。
何以明之?夫殊方異俗,歌哭不同。
使錯而用之,或聞哭而歡,或聽歌而戚,然而哀樂之情均也。
今用均同之情,案,“戚”本作“感”,又脫同字,依《世說·文學篇》注改補。
)而發萬殊之聲,斯非音聲之無常哉?然聲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
勞者歌其事,樂者舞其功。
夫內有悲痛之心,則激切哀言。
言比成詩,聲比成音。
雜而詠之,聚而聽之,心動於和聲,情感於苦言。
嗟嘆未絕,而泣涕流漣矣。
夫哀心藏於苦心內,遇和聲而後發。
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
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無象之和聲,其所覺悟,唯哀而已。
豈復知‘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哉。
風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國史明政教之得失,審國風之盛衰,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故曰‘亡國之音哀以思’也。
夫喜、怒、哀、樂、愛、憎、慚、懼,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傳情,區別有屬,而不可溢者也。
夫味以甘苦爲稱,今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則愛憎宜屬我,而賢愚宜屬彼也。
可以我愛而謂之愛人,我憎而謂之憎人,所喜則謂之喜味,所怒而謂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則外內殊用,彼我異名。
聲音自當以善惡爲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繫於聲音。
名實俱去,則盡然可見矣。
且季子在魯,採《詩》觀禮,以別《風》、《雅》,豈徒任聲以決臧否哉?又仲尼聞《韶》,嘆其一致,是以諮嗟,何必因聲以知虞舜之德,然後嘆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
秦客難曰:“八方異俗,歌哭萬殊,然其哀樂之情,不得不見也。
夫心動於中,而聲出於心。
雖託之於他音,寄之於餘聲,善聽察者,要自覺之不使得過也。
昔伯牙理琴而鍾子
										’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於金石;安樂之象,形於管絃也。
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絃,知衆國之風。
斯已然之事,先賢所不疑也。
今子獨以爲聲無哀樂,其理何居?若有嘉訊,今請聞其說。
”主人應之曰:“斯義久滯,莫肯拯救,故令歷世濫於名實。
今蒙啓導,將言其一隅焉。
夫天地合德,萬物貴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故章爲五色,發爲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於天地之間。
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不變也。
豈以愛憎易操、哀樂改度哉?及宮商集比,聲音克諧,此人心至願,情慾之所鍾。
故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極故,因其所用,每爲之節,使哀不至傷,樂不至淫,斯其大較也。
然‘樂雲樂雲,鍾鼓云乎哉?哀雲哀雲,哭泣云乎哉?因茲而言,玉帛非禮敬之實,歌舞非悲哀之主也。
何以明之?夫殊方異俗,歌哭不同。
使錯而用之,或聞哭而歡,或聽歌而戚,然而哀樂之情均也。
今用均同之情,案,“戚”本作“感”,又脫同字,依《世說·文學篇》注改補。
)而發萬殊之聲,斯非音聲之無常哉?然聲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
勞者歌其事,樂者舞其功。
夫內有悲痛之心,則激切哀言。
言比成詩,聲比成音。
雜而詠之,聚而聽之,心動於和聲,情感於苦言。
嗟嘆未絕,而泣涕流漣矣。
夫哀心藏於苦心內,遇和聲而後發。
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
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無象之和聲,其所覺悟,唯哀而已。
豈復知‘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哉。
風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國史明政教之得失,審國風之盛衰,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故曰‘亡國之音哀以思’也。
夫喜、怒、哀、樂、愛、憎、慚、懼,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傳情,區別有屬,而不可溢者也。
夫味以甘苦爲稱,今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則愛憎宜屬我,而賢愚宜屬彼也。
可以我愛而謂之愛人,我憎而謂之憎人,所喜則謂之喜味,所怒而謂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則外內殊用,彼我異名。
聲音自當以善惡爲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繫於聲音。
名實俱去,則盡然可見矣。
且季子在魯,採《詩》觀禮,以別《風》、《雅》,豈徒任聲以決臧否哉?又仲尼聞《韶》,嘆其一致,是以諮嗟,何必因聲以知虞舜之德,然後嘆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
秦客難曰:“八方異俗,歌哭萬殊,然其哀樂之情,不得不見也。
夫心動於中,而聲出於心。
雖託之於他音,寄之於餘聲,善聽察者,要自覺之不使得過也。
昔伯牙理琴而鍾子
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故運之將隆,必生聖明之君。
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里社鳴而聖人出,羣龍見而聖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於商。
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於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於虞而才於秦也。
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羣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張良之拙說於陳項,而巧言於沛公也。
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嗜慾將至,有開必先。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詩云:“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運命之謂也。
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於夏庭。
曹伯陽之獲公孫強也,徵發於社宮。
叔孫豹之暱豎牛也,禍成於庚宗。
吉凶成敗,各以數至。
鹹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昔者,聖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
及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文薄之弊,漸於靈景;辯詐之僞,成於七國。
酷烈之極,積於亡秦;文章之貴,棄於漢祖。
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揖讓於規矩之內,誾誾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軻、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於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於魯衛;以仲尼之辯也,而言不行於定哀;以仲尼之謙也,而見忌於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於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於陳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毀於叔孫。
夫道足以濟天下,而不得貴於人;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於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於俗;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
及其孫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封己養高,勢動人主。
其所遊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於室者也。
退老於家,魏文候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於夫子而莫敢間其言。
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而後之君子,區區於一主,嘆息於
										故運之將隆,必生聖明之君。
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里社鳴而聖人出,羣龍見而聖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於商。
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於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於虞而才於秦也。
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羣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張良之拙說於陳項,而巧言於沛公也。
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嗜慾將至,有開必先。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詩云:“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運命之謂也。
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於夏庭。
曹伯陽之獲公孫強也,徵發於社宮。
叔孫豹之暱豎牛也,禍成於庚宗。
吉凶成敗,各以數至。
鹹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昔者,聖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
及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文薄之弊,漸於靈景;辯詐之僞,成於七國。
酷烈之極,積於亡秦;文章之貴,棄於漢祖。
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揖讓於規矩之內,誾誾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軻、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於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於魯衛;以仲尼之辯也,而言不行於定哀;以仲尼之謙也,而見忌於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於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於陳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毀於叔孫。
夫道足以濟天下,而不得貴於人;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於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於俗;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
及其孫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封己養高,勢動人主。
其所遊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於室者也。
退老於家,魏文候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於夫子而莫敢間其言。
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而後之君子,區區於一主,嘆息於
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故運之將隆,必生聖明之君。
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里社鳴而聖人出,羣龍見而聖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於商。
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於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於虞而才於秦也。
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羣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張良之拙說於陳項,而巧言於沛公也。
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嗜慾將至,有開必先。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詩云:“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運命之謂也。
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於夏庭。
曹伯陽之獲公孫強也,徵發於社宮。
叔孫豹之暱豎牛也,禍成於庚宗。
吉凶成敗,各以數至。
鹹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昔者,聖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
及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文薄之弊,漸於靈景;辯詐之僞,成於七國。
酷烈之極,積於亡秦;文章之貴,棄於漢祖。
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揖讓於規矩之內,誾誾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軻、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於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於魯衛;以仲尼之辯也,而言不行於定哀;以仲尼之謙也,而見忌於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於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於陳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毀於叔孫。
夫道足以濟天下,而不得貴於人;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於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於俗;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
及其孫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封己養高,勢動人主。
其所遊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於室者也。
退老於家,魏文候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於夫子而莫敢間其言。
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而後之君子,區區於一主,嘆息於
										故運之將隆,必生聖明之君。
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里社鳴而聖人出,羣龍見而聖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於商。
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於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於虞而才於秦也。
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羣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張良之拙說於陳項,而巧言於沛公也。
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嗜慾將至,有開必先。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詩云:“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運命之謂也。
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於夏庭。
曹伯陽之獲公孫強也,徵發於社宮。
叔孫豹之暱豎牛也,禍成於庚宗。
吉凶成敗,各以數至。
鹹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昔者,聖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
及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文薄之弊,漸於靈景;辯詐之僞,成於七國。
酷烈之極,積於亡秦;文章之貴,棄於漢祖。
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揖讓於規矩之內,誾誾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軻、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於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於魯衛;以仲尼之辯也,而言不行於定哀;以仲尼之謙也,而見忌於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於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於陳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毀於叔孫。
夫道足以濟天下,而不得貴於人;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於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於俗;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
及其孫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封己養高,勢動人主。
其所遊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於室者也。
退老於家,魏文候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於夫子而莫敢間其言。
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而後之君子,區區於一主,嘆息於
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故運之將隆,必生聖明之君。
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里社鳴而聖人出,羣龍見而聖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於商。
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於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於虞而才於秦也。
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羣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張良之拙說於陳項,而巧言於沛公也。
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嗜慾將至,有開必先。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詩云:“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運命之謂也。
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於夏庭。
曹伯陽之獲公孫強也,徵發於社宮。
叔孫豹之暱豎牛也,禍成於庚宗。
吉凶成敗,各以數至。
鹹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昔者,聖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
及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文薄之弊,漸於靈景;辯詐之僞,成於七國。
酷烈之極,積於亡秦;文章之貴,棄於漢祖。
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揖讓於規矩之內,誾誾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軻、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於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於魯衛;以仲尼之辯也,而言不行於定哀;以仲尼之謙也,而見忌於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於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於陳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毀於叔孫。
夫道足以濟天下,而不得貴於人;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於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於俗;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
及其孫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封己養高,勢動人主。
其所遊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於室者也。
退老於家,魏文候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於夫子而莫敢間其言。
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而後之君子,區區於一主,嘆息於
										故運之將隆,必生聖明之君。
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里社鳴而聖人出,羣龍見而聖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於商。
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於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於虞而才於秦也。
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羣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張良之拙說於陳項,而巧言於沛公也。
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嗜慾將至,有開必先。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詩云:“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運命之謂也。
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於夏庭。
曹伯陽之獲公孫強也,徵發於社宮。
叔孫豹之暱豎牛也,禍成於庚宗。
吉凶成敗,各以數至。
鹹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昔者,聖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
及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文薄之弊,漸於靈景;辯詐之僞,成於七國。
酷烈之極,積於亡秦;文章之貴,棄於漢祖。
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揖讓於規矩之內,誾誾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軻、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於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於魯衛;以仲尼之辯也,而言不行於定哀;以仲尼之謙也,而見忌於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於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於陳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毀於叔孫。
夫道足以濟天下,而不得貴於人;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於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於俗;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
及其孫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封己養高,勢動人主。
其所遊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於室者也。
退老於家,魏文候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於夫子而莫敢間其言。
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而後之君子,區區於一主,嘆息於
植白:季重足下。
前日雖因常調,得爲密坐。
雖燕飲彌日,其於別遠會稀,猶不盡其勞績也。
若夫觴酌凌波於前,簫笳發音於後,足下鷹揚其體,鳳嘆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
左顧右盼,謂若無人,豈非吾子壯志哉?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當斯之時,願舉泰山以爲肉,傾東海以爲酒,伐雲夢之竹以爲笛,斬泗濱之梓以爲箏,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其樂固難量,豈非大丈夫之樂哉?
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
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
思欲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轡,折若木之華,閉濛汜之谷。
天路高邈,良久無緣,懷戀反側,如何如何?
得所來訊,文采委曲,曄若春榮,瀏若清風,申詠反覆,曠若復面。
其諸賢所著文章,想還所治,復申詠之也。
可令熹事小吏,諷而誦之。
夫文章之難,非獨今也,古之君子,猶亦病諸?家有千里,驥而不珍焉?人懷盈尺,和氏無貴矣。
夫君子而知音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
墨翟不好伎,何爲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又聞足下在彼,自有佳政,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且改轍易行,非良樂之御;易民而治,非楚鄭之政,願足下勉之而已矣。
適對嘉賓,口授不悉,往來數相聞。
曹植白。
										前日雖因常調,得爲密坐。
雖燕飲彌日,其於別遠會稀,猶不盡其勞績也。
若夫觴酌凌波於前,簫笳發音於後,足下鷹揚其體,鳳嘆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
左顧右盼,謂若無人,豈非吾子壯志哉?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當斯之時,願舉泰山以爲肉,傾東海以爲酒,伐雲夢之竹以爲笛,斬泗濱之梓以爲箏,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其樂固難量,豈非大丈夫之樂哉?
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
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
思欲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轡,折若木之華,閉濛汜之谷。
天路高邈,良久無緣,懷戀反側,如何如何?
得所來訊,文采委曲,曄若春榮,瀏若清風,申詠反覆,曠若復面。
其諸賢所著文章,想還所治,復申詠之也。
可令熹事小吏,諷而誦之。
夫文章之難,非獨今也,古之君子,猶亦病諸?家有千里,驥而不珍焉?人懷盈尺,和氏無貴矣。
夫君子而知音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
墨翟不好伎,何爲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又聞足下在彼,自有佳政,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且改轍易行,非良樂之御;易民而治,非楚鄭之政,願足下勉之而已矣。
適對嘉賓,口授不悉,往來數相聞。
曹植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