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
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
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爲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
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爲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
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肺熟而復沉,肝熟而復浮者,何也?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曰:髒唯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
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
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論脈·十一難
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髒無氣者,何髒也?
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
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髒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
內外之絕,何以別之?
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心肺氣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
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
何謂也?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
此大法。
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
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爲一週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
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也其脈在中。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
是陰陽之法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邪?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
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
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順逆也。
曰:一脈爲十變者,何謂也?
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
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幹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幹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幹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幹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幹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於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幹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幹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幹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幹小腸也。
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爲十也。
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爲上下部,何謂也?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爲上部。
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脈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尺也。
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審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診病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
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
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
伏者,脈行筋下也。
浮者,脈在肉上行也。
左右表裏,法皆如此。
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
爲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爲死病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5.41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