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
逮於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
芻蕘之言可擇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爲前恩。
橫所盱睨,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
再世榮名,同國休慼,敢不自量。
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
聖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
深念天下,今爲已平,權之委質,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無有二計。
高尚自疏,況未見信。
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己。
里語曰:何以罰?與之奪;何以怒?許不與。
思省所示報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有似於此。
粗表二事,以爲今者事勢,尚當有所依違,願君思省。
若以在所慮可,不須復貌。
節度唯君,恐不可採,故不自拜表。
逮於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
芻蕘之言可擇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爲前恩。
橫所盱睨,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
再世榮名,同國休慼,敢不自量。
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
聖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
深念天下,今爲已平,權之委質,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無有二計。
高尚自疏,況未見信。
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己。
里語曰:何以罰?與之奪;何以怒?許不與。
思省所示報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有似於此。
粗表二事,以爲今者事勢,尚當有所依違,願君思省。
若以在所慮可,不須復貌。
節度唯君,恐不可採,故不自拜表。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
其先與周同祖,末胄景沉,爰來適居。
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
漢安二年五月,迎伍員。
逆濤而上,爲水所淹,不得其屍。
時娥年十四歲,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
以漢安迄於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莫之有表。
度尚設祭誄之,辭曰:
伊惟孝女,曄曄之姿。
偏其反而,令色孔儀。
窈窕淑女,巧笑倩兮。
宜其室家,在洽之陽。
待禮未施,嗟傷慈父。
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
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載沉載浮。
或泊洲渚,或在中流。
或趨湍瀨,或逐波濤。
千夫失聲,悼痛萬餘。
觀者填道,雲集路衢。
泣淚掩涕,驚動國都。
是以哀姜哭,杞崩城隅。
或有尅面引鏡,剺耳用刀。
坐檯待水,抱樹而燒。
於戲孝女,德茂此儔。
何者大國,防禮自修。
豈況庶賤,露屋草茅。
不扶自直,不斫自雕。
越樑過宋,比之有殊。
哀此貞厲,千載不渝。
嗚呼哀哉!銘曰:
名勒金石,質比乾坤。
歲數歷祀,丘墓起墳。
光於後土,顯照天人。
生賤死貴,義之利門。
何悵華落,飄零早分。
葩豔窈窕,永世配神。
若堯二女,爲湘夫人。
時效彷彿,以昭後昆。
其先與周同祖,末胄景沉,爰來適居。
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
漢安二年五月,迎伍員。
逆濤而上,爲水所淹,不得其屍。
時娥年十四歲,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
以漢安迄於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莫之有表。
度尚設祭誄之,辭曰:
伊惟孝女,曄曄之姿。
偏其反而,令色孔儀。
窈窕淑女,巧笑倩兮。
宜其室家,在洽之陽。
待禮未施,嗟傷慈父。
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
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載沉載浮。
或泊洲渚,或在中流。
或趨湍瀨,或逐波濤。
千夫失聲,悼痛萬餘。
觀者填道,雲集路衢。
泣淚掩涕,驚動國都。
是以哀姜哭,杞崩城隅。
或有尅面引鏡,剺耳用刀。
坐檯待水,抱樹而燒。
於戲孝女,德茂此儔。
何者大國,防禮自修。
豈況庶賤,露屋草茅。
不扶自直,不斫自雕。
越樑過宋,比之有殊。
哀此貞厲,千載不渝。
嗚呼哀哉!銘曰:
名勒金石,質比乾坤。
歲數歷祀,丘墓起墳。
光於後土,顯照天人。
生賤死貴,義之利門。
何悵華落,飄零早分。
葩豔窈窕,永世配神。
若堯二女,爲湘夫人。
時效彷彿,以昭後昆。
世人多以樂毅不時拔莒即墨為劣,是以敘而論之。
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廻而難通,然後已焉可也,今樂氏之趣或者其未盡乎,而多劣之。
是使前賢失指於將來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為心者也,夫欲極道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業定矣。
於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亦將行千載一隆之道,豈其當時,止於兼並而已哉,夫兼並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
不屑苟得則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則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夫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於為利矣。
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邁全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願釋干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之施,然則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義也,任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也,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善之風,以申齊士之志。
使夫忠者遂節,通者義著,昭之東海,屬之華裔。
我澤如春,下應如草,道光宇宙,賢者托心,鄰國傾慕,四海延頸,思戴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雖淹留於兩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變,世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則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齊之士流血於二城之間,侈殺傷之殘,示四國之人,是縱暴易亂,貪以成私,鄰國望之,其猶犲虎。
既大墮稱兵之義,而喪濟弱之仁,虧齊士之節,廢廉善之風,掩宏通之度,棄王德之隆,雖二城幾於可拔,覇王之事,逝其遠矣。
然則燕雖兼齊,其與世主,何以殊哉?其與鄰敵,何以相傾?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豈不知不速之致變(哉),顧業乖與變同,由是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廻而難通,然後已焉可也,今樂氏之趣或者其未盡乎,而多劣之。
是使前賢失指於將來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為心者也,夫欲極道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業定矣。
於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亦將行千載一隆之道,豈其當時,止於兼並而已哉,夫兼並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
不屑苟得則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則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夫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於為利矣。
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邁全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願釋干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之施,然則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義也,任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也,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善之風,以申齊士之志。
使夫忠者遂節,通者義著,昭之東海,屬之華裔。
我澤如春,下應如草,道光宇宙,賢者托心,鄰國傾慕,四海延頸,思戴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雖淹留於兩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變,世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則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齊之士流血於二城之間,侈殺傷之殘,示四國之人,是縱暴易亂,貪以成私,鄰國望之,其猶犲虎。
既大墮稱兵之義,而喪濟弱之仁,虧齊士之節,廢廉善之風,掩宏通之度,棄王德之隆,雖二城幾於可拔,覇王之事,逝其遠矣。
然則燕雖兼齊,其與世主,何以殊哉?其與鄰敵,何以相傾?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豈不知不速之致變(哉),顧業乖與變同,由是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