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爲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爲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古之君子立於天下,非有求勝於斯民也。
爲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於其中以不能自出也;爲賞以待天下之賢才,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
蓋以君子先天下,而後有不得已焉。
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爲而召之也。
故罪疑者從輕,功疑者從重,皆順天下之所欲從。
且夫以君臨民,其強弱之勢、上下之分,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後能勝之矣。
故寧委之於利,使之取其優,而吾無求勝焉。
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
朝廷之無功,鄉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
如此,然後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殺人也;知吾之不賞,而非吾之不欲富貴人也。
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於刑,其跡可以引而置之於無罪;其功與之而至於可賞,排之而至於不可賞。
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則天下將有以議我矣。
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則吾猶可以自解。
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可以有賞之說,則將以我爲忍人,而愛夫爵祿也。
聖人不然,以爲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無刑,刑之,而傷於仁;幸而有功,可以賞、可以無賞,無賞,而害於信。
與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膚、保其首領,而無憾於其上;與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樂得爲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
嗚呼!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於殘民而已矣。
且彼君子之與之也,豈徒曰與之而已也,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
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是以恥勸之也;去輕賞而就重賞者,是以義勸之也。
蓋欲其思而得之也。
故夫堯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無以見於民矣。
爲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於其中以不能自出也;爲賞以待天下之賢才,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
蓋以君子先天下,而後有不得已焉。
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爲而召之也。
故罪疑者從輕,功疑者從重,皆順天下之所欲從。
且夫以君臨民,其強弱之勢、上下之分,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後能勝之矣。
故寧委之於利,使之取其優,而吾無求勝焉。
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
朝廷之無功,鄉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
如此,然後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殺人也;知吾之不賞,而非吾之不欲富貴人也。
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於刑,其跡可以引而置之於無罪;其功與之而至於可賞,排之而至於不可賞。
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則天下將有以議我矣。
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則吾猶可以自解。
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可以有賞之說,則將以我爲忍人,而愛夫爵祿也。
聖人不然,以爲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無刑,刑之,而傷於仁;幸而有功,可以賞、可以無賞,無賞,而害於信。
與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膚、保其首領,而無憾於其上;與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樂得爲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
嗚呼!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於殘民而已矣。
且彼君子之與之也,豈徒曰與之而已也,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
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是以恥勸之也;去輕賞而就重賞者,是以義勸之也。
蓋欲其思而得之也。
故夫堯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無以見於民矣。
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
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百言爾。
非夫辭豐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勢,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於時,仕不足榮於世,其譭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
世之慾假譽以爲重,借力而後進者,奚取於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於時,又非待修譽而爲重,力而後進者也。
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於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夫學者未始不爲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於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
蓋文之爲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
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
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
然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於至也?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
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
後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爲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於軒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
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
先輩之文浩乎霈然,可謂善矣。
而又志於爲道,猶自以爲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
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於所悅,而溺於所止。
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
幸甚幸甚。
修白。
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百言爾。
非夫辭豐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勢,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於時,仕不足榮於世,其譭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
世之慾假譽以爲重,借力而後進者,奚取於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於時,又非待修譽而爲重,力而後進者也。
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於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夫學者未始不爲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於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
蓋文之爲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
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
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
然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於至也?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
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
後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爲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於軒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
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
先輩之文浩乎霈然,可謂善矣。
而又志於爲道,猶自以爲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
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於所悅,而溺於所止。
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
幸甚幸甚。
修白。
炎圖盛,六葉正,協重光。
膺寶瑞,更法度,智勇超軼成湯。
昭回雲漢爛文章。
震揚威武懾多方。
生民帖泰擁殊祥。
封人祝頌,萬壽與天長。
豈知丹鼎就,龍下五雲旁。
飄然真馭。
遊衍仙鄉。
泣彤裳。
伊落洋洋。
嵩峯少室相望。
藏弓劍,遊衣冠,俊功盛德難忘。
泉臺寂、魚燭熒煌。
銀海深、鳧雁翱翔。
想像平居謾焚香。
望陵人散,翠柏忽成行。
膺寶瑞,更法度,智勇超軼成湯。
昭回雲漢爛文章。
震揚威武懾多方。
生民帖泰擁殊祥。
封人祝頌,萬壽與天長。
豈知丹鼎就,龍下五雲旁。
飄然真馭。
遊衍仙鄉。
泣彤裳。
伊落洋洋。
嵩峯少室相望。
藏弓劍,遊衣冠,俊功盛德難忘。
泉臺寂、魚燭熒煌。
銀海深、鳧雁翱翔。
想像平居謾焚香。
望陵人散,翠柏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