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普韻連天風月和,大千沙界一音聞,妙契非聲能幾箇。
【其二】
君不見,日面金仙如月面。
見非是見見無能,霜天月映瑠璃殿。
【其三】
絶學無爲閑道人,不曾禮拜不看經。
不動遍周塵剎海,卓爾孤身混白雲。
【其四】
不除妄想不求眞,大開寶藏施珠珍。
窮士未諳門外立,黄金窟裏作貧人。
【其五】
無明實性卽佛性,心浄還同佛土浄。
水鳥樹林聲色中,殊無毫髮來爭競。
【其六】
幻化空身卽法身,且無分別與緣情。
靑靑翠竹無非相,鬰鬰黄花搭地靈。
【其七】
法身覺了無一物,入滅降生非出沒。
觀身實相亦如然,究竟何曾離兜率。
【其八】
本元自性天眞佛,一體無邊含萬物。
迷時只道有西天,悟來當甚乾蘿蔔。
【其九】
五陰浮雲空去來,自是凡夫眼不開。
爛煮堅冰充午膳,熟煎雪塊作油䭔。
【其十】
三毒水泡虛出沒,將無作有埋深窟。
洛浦曾將喻色身,誰人解語依靈物。
【其十一】
證實相,無人法,不用尺刀并寸甲。
魔軍盡總證菩提,大地須彌一芥納。
【其十二】
剎那滅却阿鼻業,閻羅共我休分別。
洋銅鐵汁卽醍醐,火輪便是禪心月。
【其十三】
若將妄語誑眾生,永劫不來世上行。
無縫塔中非相貌,劈頭坐却老盧能。
【其十四】
自招拔舌塵沙劫,沙界彌綸唯我舌。
未曾停歇説眞經,惟願含靈皆廓徹。
【其十五】
頓覺了,如來禪,豈獨東方與竺乾。
充塞虛空無空缺,一毛孔裏現三千。
【其十六】
六度萬行體中圓,從斯更不少油鹽。
一條山杖挑心月,逢人只好哭蒼天。
【其十七】
夢裏明明有六趣,驢胎馬腹甚滋味。
負鞍銜鐵償他錢,何以今生早歇去。
【其十八】
覺後空空無大千,今年不離舊時天。
春夏秋冬花木節,皆標實相耀心源。
【其十九】
無罪福,無損益,不消更念波羅蜜。
念來年久却成魔,返謗修行無聖力。
【其二十】
寂滅性中莫問覓,恰似他鄕迷路客。
東西南北總無知,祇箇無知大奇特。
【其二十一】
比來塵鏡未曾磨,多口雪峰大老婆。
漏泄天機光覿面,癡猿猶自漉清波。
【其二十二】
今日分明須剖析,天臨日照融光碧。
擔板玄沙不許名,從古至今無影跡。
【其二十三】
誰無念,誰無生,過現未來心不停。
一念不生無我所,卽是彌陀親老兄。
【其二十四】
若實無生無不生,將無生更覓無生。
太似揚聲欲止
起閼逢困敦,盡著雍困敦,凡二十五年。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公元前二九七年)
楚懷王亡歸。
秦人覺之,遮楚道。
懷王從間道走趙。
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
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
魯平公薨,子緡王賈立。
赧王中十九年(乙丑,公元前二九六年)
楚懷王發病,薨於秦,秦人歸其喪。
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諸侯由是不直秦。
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
秦與韓武遂、與魏封陵以和。
趙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
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韓襄王薨,子釐王咎立。
赧王中二十年(丙寅,公元前二九五年)
秦尉錯伐魏襄城。
趙主父與齊、燕共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
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
趙主父封其長子章於代,號曰安陽君。
安陽君素侈,心不服其弟。
主父使田不禮相之。
李兌謂肥義曰:“公子章強壯而志驕,黨衆而欲大,田不禮忍殺而驕,二人相得,必有陰謀。
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不顧其害,難必不久矣。
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而禍之所集也。
子奚不稱疾毋出而傳政於公子成,毋爲禍梯,不亦可乎!”肥義曰:“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易而慮,堅守一心,以歿而世。
’義再拜受命而籍之。
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諺曰:‘死者復生,生者不愧。
’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則有賜而忠我矣。
雖然,吾言已在前矣,終不敢失!”李兌曰:“諾。
子勉之矣!吾見子已今年耳。
”涕泣而出。
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
肥義謂信期曰:“公子章與田不禮聲善而實惡,內得主而外爲暴,矯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爲也。
今吾憂之,夜而忘寐,飢而忘食,盜出入不可不備。
自今以來,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以身先之。
無故而後王可入也。
”信期曰:“善。

主父使惠文王朝羣臣而自從旁窺之,見其長子傫然也,反北面爲臣。
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公子章於代,計未決而輟。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田不禮以其徒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
肥義先入,殺之。
高信即與王戰。
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
公子成爲相,號安平君;李兌爲司寇。
是時惠文王少,成、兌專政。
公子章之敗也,往走主父,主父開之。
成、兌因圍主父宮。
公子章死,成、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之,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
三月餘,餓死沙丘宮。
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
起屠維赤奮若,盡旃蒙大荒落,凡十七年。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二七二年)
楚以左徒黃歇侍太子完爲質於秦。
秦置南陽郡。
秦、魏、楚共伐燕。
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
赧王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二七一年)
趙藺相如伐齊,至平邑。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
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將殺之。
趙奢曰:“君於趙爲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爲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爲賢,言之於王。
王使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赧王下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二七零年)
秦伐趙,圍閼與。
趙王召廉頗、樂乘而問之曰:“可救否?”皆曰:“道遠險狹,難救。
”問趙奢,趙奢對曰:“道遠險狹,譬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王乃令趙奢將兵救之。
去邯鄲三十里而止,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師軍武安西,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趙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
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
秦間入趙軍,趙奢善食而遣之。
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趙奢既已遣間,卷甲而趨,二日一夜而至,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
秦師聞之,悉甲而往。
趙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進之。
許歷曰:“秦人不意趙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陳以待之;不然,必敗。
”趙奢曰:“請受教!”許歷請刑,趙奢曰:“胥,後令邯鄲。
”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
秦師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秦師,秦師大敗,解閼與而還。
趙王封奢爲馬服君,與廉、藺同位;以許歷爲國尉。
穰侯言客卿竈於秦王,使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
初,魏人范雎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襄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及牛、酒。
須賈以爲雎以國陰事告齊也,歸而告其相魏齊。
魏齊怒,笞擊范雎,折脅,摺齒。
雎佯死,卷以貴,置廁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懲後,令無妄言者。
范雎謂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謝。
”守者乃請棄簀中死人。
魏齊醉,曰:“可矣。
”范雎得出。
魏齊悔,復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名姓曰張祿。
秦謁者王稽使於魏,范雎夜見王稽。
稽潛載與俱歸,薦之於王,王見之於離宮。
雎佯爲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
”范雎謬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
起柔兆敦牂,盡昭陽作噩,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二五五年)
河東守王稽坐與諸侯通,棄市。
應侯日以不懌。
王臨朝而嘆,應侯請其故。
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鄭安平、王稽等皆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應侯懼,不知所出。
燕客蔡澤聞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於應侯曰:“蔡澤,天下雄辯之士。
彼見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
”應侯怒,使人召之。
蔡澤見應侯,禮又倨。
應侯不快,因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請聞其說。
”蔡澤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
君獨不見夫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何足願與?”應侯謬曰:“何爲不可?!此三子者,義之至也,忠之盡也。
君子有殺身以成名,死無所恨!”蔡澤曰:“夫人立功豈不期於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夫商君、吳起、大夫種,其爲人臣盡忠致功,則可願矣。
閎夭、周公,豈不亦忠且聖乎?!三子之可願,孰與閎夭、周公哉?”應侯曰:“善。
”蔡澤曰:“然則君之主惇厚舊故,不倍功臣,孰與孝公、楚王、越王?”曰:“未知何如。
”蔡澤曰:“君之功能孰與三子?”曰:“不若。
”蔡澤曰:“然則君身不退,患恐甚於三子矣。
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進退嬴縮,與時變化,聖人之道也。
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意欲至矣而無變計,竊爲君危之。
”應侯遂延以爲上客,因薦於王。
王召與語,大悅,拜爲客卿。
應侯因謝病免。
王新悅蔡澤計畫,遂以爲相國,澤爲相數月,免。
楚春申君以荀卿爲蘭陵令。
荀卿者,趙人,名況,嘗與臨武君論兵於趙孝成王之前。
王曰:“請問兵要。
”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荀卿曰:“不然。
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一民。
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臨武君曰:“不然。
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
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所從出。
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豈必待附民哉!”荀卿曰:“不然。
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貴,權謀勢利也。
仁人之兵,不可詐也。
彼可詐者,怠慢者也,露袒者也,君臣上下之間滑然有離德者也。
故以桀詐桀,猶巧拙有幸焉。
以桀詐堯,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橈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軍同力。
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
起昭陽大荒落,盡閼逢敦牂,凡二年。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巳,公元前二零八年)
冬,十月,泗川監平將兵圍沛公於豐,沛公出與戰,破之,令雍齒守豐。
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
泗川守壯兵敗於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馬得殺之。
周章出關,止屯曹陽,二月餘,章邯追敗之。
復走澠池,十餘日,章邯擊,大破之。
周文自刎,軍遂不戰。
吳叔圍滎陽,李由爲三川守,守滎陽,叔弗能下。
楚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
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兵至,必大敗,不如少遺兵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
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足與計事,恐敗。
”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於陳王。
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爲上將。
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自以精兵西迎秦軍於敖倉,與戰。
田臧死,軍破。
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
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章邯別將擊破之。
銍人伍逢將兵居許,章邯擊破之。
兩軍皆散,走陳,陳王誅鄧說。
二世數誚讓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書對曰:“夫賢主者,必能行督責之術者也。
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爲桎梏’者,無他焉,不能督責,而顧以其身勞於天下之民,若堯、禹然,故謂之桎梏也。
夫不能修申、韓之明術,行督責之道,專以天下自適也;而徒務苦形勞神,以身徇百姓,則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貴哉!故明主能行督責之術以獨斷於上,則權不在臣下,然後能滅仁義之塗,絕諫說之辯,犖然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
如此,羣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二世說,於是行督責益嚴,稅民深者爲明吏,殺人衆者爲忠臣,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秦民益駭懼思亂。
趙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
趙王復使良略太原。
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
秦將詐爲二世書以招良。
良得書未信,還之邯鄲,益請兵。
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餘騎,良望見,以爲王,伏謁道旁。
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
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
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
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爲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因將其兵襲邯鄲。
邯鄲不知,竟殺趙王、邵騷。
趙人多爲張耳、陳餘耳目者,以故二人獨得脫。
陳人秦嘉、符離人硃雞石等起兵,圍東海守於郯。
陳王聞之,使武平君畔爲將軍,監郯下軍。
秦嘉不受命,自立爲大司馬,惡屬武平君,告軍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
起閼逢閹茂,盡玄黓執徐,凡十九年。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二二七年)
荊軻至咸陽,因王寵臣蒙嘉卑辭以求見,王大喜,朝服,設九賓而見之。
荊軻奉圖以進於王,圖窮而匕首見,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驚起,袖絕。
荊軻逐王,王環柱而走。
羣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負劍!”負劍,王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荊軻廢,乃引匕首擿王,中銅柱。
自知事不就,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遂體解荊軻以徇。
王於是大怒,益發兵詣趙,就王翦以伐燕,與燕師、代師戰於易水之西,大破之。
始皇帝下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二二六年)
冬,十月,王翦拔薊,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東保遼東,李信急追之。
代王嘉遺燕王書,令殺太子丹以獻。
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斬丹,欲以獻王,王復進兵攻之。
王賁伐楚,取十餘城。
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
”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二二五年)
王賁伐魏,引河溝以灌大梁。
三月,城壞。
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
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地易安陵。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
雖然,臣受地於魏之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王義而許之。
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楚軍。
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
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爲聽將軍計耳。
”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請美田宅甚衆。
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爲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請田宅爲子孫業耳。
”王大笑。
王翦既行,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
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爲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始皇帝下二十三年(丁丑,公元前二二四年)
王翦取陳以南至平輿。
楚人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御之;王翦堅壁不
起玄黓攝提格,盡昭陽赤奮若,凡十二年。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公元前一九九年)
冬,上東擊韓王信餘寇於東垣,過柏人。
貫高等壁人於廁中,欲以要上。
上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爲何?”曰:“柏人。
”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
”遂不宿而去。
十二月,帝行自東垣至。
春,三月,行如洛陽。
令賈人毋得衣錦、繡、綺、縠、絺、紵、罽,操兵、乘、騎馬。
秋,九月,行自洛陽至;淮南王、樑王、趙王、楚王皆從。
匈奴冒頓數苦北邊。
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代立,妻羣母,以力爲威,未可以仁義說也。
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爲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爲。
”上曰:“奈何?”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爲閼氏,生子,必爲太子。
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
冒頓在,固爲子婿;死,則外孫爲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帝曰:“善!”欲遣長公主。
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太祖高皇帝下九年(癸卯,公元前一九八年)
冬,上取家人子名爲長公主,以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臣光曰:建信侯謂冒頓殘賊,不可以仁義說,而欲與爲婚姻,何前後之相違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敘,唯仁義之人爲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頓哉!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爲婚姻也。
且冒頓視其父如禽獸而獵之,奚有於婦翁!建信侯之術,固已疏矣;況魯元已爲趙後,又可奪乎!
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
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
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
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民,東有六國之強族,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
臣願陛下徙六國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
此強本弱末之術也。
”上曰:“善!”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族及豪桀於關中,與利田、宅,凡十餘萬口。
十二月,上行如洛陽。
貫高怨家知其謀,上變告之。
於是上逮捕趙王及諸反者。
趙午等十餘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爲之?今王實無謀,而並捕王。
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轞車膠致,與王詣長安。
高對獄曰:“獨吾屬爲之,王實不知。
”吏治
起閼逢攝提格,盡昭陽大淵獻,凡十年。
高皇后元年(甲寅,公元前一八七年)
冬,太后議欲立諸呂爲王,問右丞相陵。
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今王呂氏,非約也。
”太后不說,問左丞相平、太尉勃,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諸呂,無所不可。
”太后喜,罷朝。
王陵讓陳平、絳侯曰;“始與高帝啑血盟,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呂氏;諸君縱慾阿意背約,何面目見高帝於地下乎?”陳平、降侯曰:“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陵無以應之。
十一月,甲子,太后以王陵爲帝太傅,實奪之相權。
陵遂病免歸。
乃以左丞相平爲右丞相,以闢陽侯審食其爲左丞相,不治事,令監宮中,如郎中令。
食其故得幸於太后,公卿皆因而決事。
太后怨趙堯爲趙隱王謀,乃抵堯罪。
上黨守任敖嘗爲沛獄吏,有德於太后,乃以爲御史大夫。
太后又追尊其父臨泗侯呂公爲宣王,兄周呂令武侯澤爲悼武王,欲以王諸呂爲漸。
春,正月,除三族罪、妖言令。
夏,四月,魯元公主薨。
封公主子張偃爲魯王,諡公主曰魯元太后。
辛卯,封所名孝惠子山爲襄城侯,朝爲軹侯,武爲壺關侯。
太后欲王呂氏,乃先立所名孝惠子強爲淮陽王,不疑爲恆山王;使大謁者張釋風大臣。
大臣乃請立悼武王長子酈侯臺爲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爲呂國。
五月,丙申,趙王宮叢臺災。
秋,桃、李華。
高皇后二年(乙卯,公元前一八六年)
冬,十一月,呂肅王臺薨。
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夏,五月,丙申,封楚元王子郢客爲上邳侯,齊悼惠王子章爲硃虛侯,令入宿衛,又以呂祿女妻章。
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
秋,七月,恆山哀王不疑薨。
行八銖錢。
癸丑,立襄成侯山爲恆山王,更名義。
高皇后三年(丙辰,公元前一八五年)
夏,江水、漢水溢,流四千餘家。
秋,星晝見。
伊水、洛水溢,流千六百餘家。
汝水溢,流八百餘家。
高皇后四年(丁巳,公元前一八四年)
春,二月,癸未,立所名孝惠子太爲昌平侯。
夏,四月,丙申,太后封女弟嬃爲臨光侯。
少帝浸長,自知非皇后子,乃出言曰:“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壯,即爲變!”太后聞之,幽之永巷中,言帝病,左右莫得見。
太后語羣臣曰:“今皇帝病久不已,失惑昏亂,不能繼嗣治天下;其代之。
”羣臣皆頓首言:“皇太后爲天下齊民計,所以安宗廟、社稷甚深。
羣臣頓首奉詔。
”遂廢帝,幽殺之。
五月,丙辰,立恆山王義爲帝,更名曰弘,不稱元
起強圉大淵獻,盡上章困敦,凡十四年。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公元前一五四年)
冬,十月,樑王來朝。
時上未置太子,與樑王宴飲,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
”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詹事竇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上何以得傳樑王!”太后由此憎嬰。
嬰因病免;太后除嬰門籍,不得朝請。
樑王以此益驕。
春,正月,乙巳,赦。
長星出西方。
洛陽東宮災。
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
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
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爲!”復遣喪之長安葬。
吳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禮,稱疾不朝。
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
後使人爲秋請,文帝復問之,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
夫察見淵中魚不祥,唯上棄前過,與之更始。
”於是文帝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几杖,老,不朝。
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
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予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他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
如此者四十餘年。
晁錯數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
及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餘城,楚四十餘城,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郤,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
文帝弗忍,因賜几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爲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郤。
及楚王戊來朝,錯因言:“戊往年爲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
”詔赦,削東海郡。
及前年,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膠西王卬以賣爵事有奸,削其六縣。
廷臣方議削吳。
吳王恐削地無已,因發謀舉事。
念諸侯無足與計者,聞膠西王勇,好兵,諸侯皆畏憚之,於是使中大夫應高口說膠西王曰:“今者主上任用邪臣,聽信讒賊,侵削諸侯,誅罰良重,日以益甚。
語有之曰:‘狧穅及米。
’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不得安肆矣。
吳王身有內疾,不能朝請二十餘年,常患見疑,無以自白,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
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過。
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止削地而已。
”王曰:“有之。
子將奈何?”高曰:“吳王自以與大王同憂,願因時循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6.6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