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旃蒙作噩,盡柔兆閹茂,凡二年。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太元十年(乙酉,公元三八五年)
春,正月,秦王堅朝饗羣臣,時長安飢,人相食,諸將歸,吐肉以飼妻子。
慕容衝即皇帝位於阿房,改元更始。
衝有自得之志,賞罰任情。
慕容盛年十三,謂慕容柔曰:“夫十人之長,亦須才過九人,然後得安。
今中山王才逮人,功未有成,而驕汰已甚,殆難濟乎!”
後秦王萇留諸將攻新平,自引兵擊安定,擒秦安西將軍勃海公珍,嶺北諸城悉降之。
甲寅,秦王堅與西燕主衝戰於仇班渠,大破之。
乙卯,戰於雀桑,又破之。
甲子,戰於白渠,秦兵大敗。
西燕兵圍秦王堅,殿中將軍鄧邁等力戰卻之,堅乃得免。
壬申,衝遣尚書令高蓋夜襲長安,入其南城,左將軍竇衝、前禁將軍李辯等擊破之,斬首八百級,分其屍而食之。
乙亥,高蓋引兵攻渭北諸壘,太子宏與戰於成貳壁,大破之,斬首三萬。
燕帶方王佐與寧朔將軍平規共攻薊,王永兵屢敗。
二月,永使宋敞燒和龍及薊城宮室,帥衆三萬奔壺關;佐等入薊。
慕容農引兵會慕容麟於中山,與共攻翟真。
麟、農先帥數千騎至承營,觀察形勢。
翟真望見,陳兵而出。
諸將欲退,農曰:“丁零非不勁勇,而翟真懦弱,今簡精銳,望真所在而衝之,真走,衆必散矣,乃邀門而蹙之,可盡殺也。
”使驍騎將軍慕容國帥百餘騎衝之,真走,其衆爭門,自相蹈藉,死者太半;遂拔承營外郭。
癸未,秦王堅與西燕主衝戰於城西,大破之,追奔至阿城。
諸將請乘勝入城,堅恐爲衝所掩,引兵還。
乙酉,秦益州刺史王廣以蜀人江陽太守李丕爲益州刺史,守成都。
己丑,廣帥所部奔還隴西,依其兄秦州刺史統,蜀人隨之者三萬餘人。
劉牢之至枋頭。
楊膺、姜讓謀泄,長樂公丕收殺之。
牢之聞之,盤桓不進。
秦平原悼公暉數爲西燕主衝所敗,秦王堅讓之曰:“汝,吾之才子也,擁大衆與白虜小兒戰,而屢敗,何用生爲!”三月,暉憤恚自殺。
前禁將軍李辯、都水使者隴西彭和正恐長安不守,召集西州人屯於韭園;堅召之,不至。
西燕主衝攻秦高陽愍公方於驪山,殺之,執秦尚書韋鍾,以其子謙爲馮翊太守,使招集三輔之民。
馮詡壘主邵安民等責謙曰:“君雍州望族,今乃從賊,與之爲不忠不義,何面目以行於世乎?”謙以告鍾,鍾自殺,謙來奔。
秦左將軍苟池、右將軍俱石子與西燕主衝戰於驪山,兵敗。
西燕將軍慕容永斬苟池,俱石子奔鄴。
永,廆弟運之孫;石子,難之弟也。
秦王堅遣領軍將軍楊定擊衝,大破之,虜鮮卑萬餘人而還,悉坑之。
定,佛奴之孫,堅之婿也。
滎陽人鄭燮以郡來降。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太元十年(乙酉,公元三八五年)
春,正月,秦王堅朝饗羣臣,時長安飢,人相食,諸將歸,吐肉以飼妻子。
慕容衝即皇帝位於阿房,改元更始。
衝有自得之志,賞罰任情。
慕容盛年十三,謂慕容柔曰:“夫十人之長,亦須才過九人,然後得安。
今中山王才逮人,功未有成,而驕汰已甚,殆難濟乎!”
後秦王萇留諸將攻新平,自引兵擊安定,擒秦安西將軍勃海公珍,嶺北諸城悉降之。
甲寅,秦王堅與西燕主衝戰於仇班渠,大破之。
乙卯,戰於雀桑,又破之。
甲子,戰於白渠,秦兵大敗。
西燕兵圍秦王堅,殿中將軍鄧邁等力戰卻之,堅乃得免。
壬申,衝遣尚書令高蓋夜襲長安,入其南城,左將軍竇衝、前禁將軍李辯等擊破之,斬首八百級,分其屍而食之。
乙亥,高蓋引兵攻渭北諸壘,太子宏與戰於成貳壁,大破之,斬首三萬。
燕帶方王佐與寧朔將軍平規共攻薊,王永兵屢敗。
二月,永使宋敞燒和龍及薊城宮室,帥衆三萬奔壺關;佐等入薊。
慕容農引兵會慕容麟於中山,與共攻翟真。
麟、農先帥數千騎至承營,觀察形勢。
翟真望見,陳兵而出。
諸將欲退,農曰:“丁零非不勁勇,而翟真懦弱,今簡精銳,望真所在而衝之,真走,衆必散矣,乃邀門而蹙之,可盡殺也。
”使驍騎將軍慕容國帥百餘騎衝之,真走,其衆爭門,自相蹈藉,死者太半;遂拔承營外郭。
癸未,秦王堅與西燕主衝戰於城西,大破之,追奔至阿城。
諸將請乘勝入城,堅恐爲衝所掩,引兵還。
乙酉,秦益州刺史王廣以蜀人江陽太守李丕爲益州刺史,守成都。
己丑,廣帥所部奔還隴西,依其兄秦州刺史統,蜀人隨之者三萬餘人。
劉牢之至枋頭。
楊膺、姜讓謀泄,長樂公丕收殺之。
牢之聞之,盤桓不進。
秦平原悼公暉數爲西燕主衝所敗,秦王堅讓之曰:“汝,吾之才子也,擁大衆與白虜小兒戰,而屢敗,何用生爲!”三月,暉憤恚自殺。
前禁將軍李辯、都水使者隴西彭和正恐長安不守,召集西州人屯於韭園;堅召之,不至。
西燕主衝攻秦高陽愍公方於驪山,殺之,執秦尚書韋鍾,以其子謙爲馮翊太守,使招集三輔之民。
馮詡壘主邵安民等責謙曰:“君雍州望族,今乃從賊,與之爲不忠不義,何面目以行於世乎?”謙以告鍾,鍾自殺,謙來奔。
秦左將軍苟池、右將軍俱石子與西燕主衝戰於驪山,兵敗。
西燕將軍慕容永斬苟池,俱石子奔鄴。
永,廆弟運之孫;石子,難之弟也。
秦王堅遣領軍將軍楊定擊衝,大破之,虜鮮卑萬餘人而還,悉坑之。
定,佛奴之孫,堅之婿也。
滎陽人鄭燮以郡來降。
起重光大淵獻,盡閼逢攝提格,凡四年。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公元三五一年)
春,正月,丁酉,日有食之。
苻健左長史賈玄碩等請依劉備稱漢中王故事,表健爲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將軍、大單于、秦王。
健怒曰:“吾豈堪爲秦王邪!且晉使未返,我之官爵,非汝曹所知也。
”既而密使樑安諷玄碩等上尊號,健辭讓再三,然後許之。
丙辰,健即天王、大單于位,國號大秦,大赦,改元皇始。
追尊父洪爲武惠皇帝,廟號太祖;立妻強氏爲天王后,子萇爲太子,靚爲平原公,生爲淮南公,覿爲長樂公,方爲高陽公,碩爲北平公,騰爲淮陽公,柳爲晉公,桐爲汝南公,廋爲魏公,武爲燕公,幼爲趙公。
以苻雄爲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領車騎大將軍、雍州牧、東海公;苻菁爲衛大將軍、平昌公,宿衛二宮;雷弱兒爲太尉,毛貴爲司空,略陽姜伯周爲尚書令,樑楞爲左僕射,王墮爲右僕射,魚遵爲太子太師,強平爲太傅,段純爲太保,呂婆樓爲散騎常侍。
伯周,健之舅;平,王后之弟;婆樓,本略陽氐酋也。
段龕請以青州內附;二月,戊寅,以龕爲鎮北將軍,封齊公。
魏主閔攻圍襄國百餘日,趙主祗危急,乃去皇帝之號,稱趙王;遣太尉張舉乞師於燕,許送傳國璽,中軍將軍張春乞師於姚弋仲。
弋仲遣其子襄帥騎二萬八千救趙,誡之曰:“冉閔棄仁背義,屠滅石氏。
我受人厚遇,當爲復仇,老病不能自行;汝才十倍於閔,若不梟擒以來,不必復見我也!”弋仲亦遣使告於燕,燕主俊遣御難將軍悅綰將兵三萬往會之。
冉閔聞俊欲救趙,遣大司馬從事中郎廣寧常煒使於燕。
俊使封裕詰之曰:“冉閔,石氏養息,負恩作逆,何敢輒稱大號?”煒曰:“湯放桀,武王伐紂,以興商、周之業;曹孟德養於宦官,莫知所出,卒立魏氏之基。
苟非天命,安能成功!推此而言,何必致問!”裕曰:“人言冉閔初立,鑄金爲己像,以卜成敗,而像不成,信乎?”煒曰:“不聞。
”裕曰:“南來者皆雲如是,何故隱之?”煒曰:“奸僞之人慾矯天命以惑人者,乃假符瑞、託蓍龜以自重,魏主握符璽,據中州,受命何疑;而更反真爲僞,取決於金像乎!”裕曰:“傳國璽果安在?”煒曰:“在鄴”。
裕曰:“張舉言在襄國。
”煒曰:“殺胡之日,在鄴者殆無孑遺;時有迸漏者,皆潛伏溝瀆中耳,彼安知璽之所在乎!彼求救者,爲妄誕之辭,無所不可,況一璽乎!”
俊猶以張舉之言爲信,乃積柴其旁,使裕以其私誘之,曰:“君更熟思,無爲徒取灰滅!”煒正色曰:“石氏貪暴,親帥大兵攻燕國都。
雖不克而返,然志在必取。
故運資糧、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公元三五一年)
春,正月,丁酉,日有食之。
苻健左長史賈玄碩等請依劉備稱漢中王故事,表健爲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將軍、大單于、秦王。
健怒曰:“吾豈堪爲秦王邪!且晉使未返,我之官爵,非汝曹所知也。
”既而密使樑安諷玄碩等上尊號,健辭讓再三,然後許之。
丙辰,健即天王、大單于位,國號大秦,大赦,改元皇始。
追尊父洪爲武惠皇帝,廟號太祖;立妻強氏爲天王后,子萇爲太子,靚爲平原公,生爲淮南公,覿爲長樂公,方爲高陽公,碩爲北平公,騰爲淮陽公,柳爲晉公,桐爲汝南公,廋爲魏公,武爲燕公,幼爲趙公。
以苻雄爲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領車騎大將軍、雍州牧、東海公;苻菁爲衛大將軍、平昌公,宿衛二宮;雷弱兒爲太尉,毛貴爲司空,略陽姜伯周爲尚書令,樑楞爲左僕射,王墮爲右僕射,魚遵爲太子太師,強平爲太傅,段純爲太保,呂婆樓爲散騎常侍。
伯周,健之舅;平,王后之弟;婆樓,本略陽氐酋也。
段龕請以青州內附;二月,戊寅,以龕爲鎮北將軍,封齊公。
魏主閔攻圍襄國百餘日,趙主祗危急,乃去皇帝之號,稱趙王;遣太尉張舉乞師於燕,許送傳國璽,中軍將軍張春乞師於姚弋仲。
弋仲遣其子襄帥騎二萬八千救趙,誡之曰:“冉閔棄仁背義,屠滅石氏。
我受人厚遇,當爲復仇,老病不能自行;汝才十倍於閔,若不梟擒以來,不必復見我也!”弋仲亦遣使告於燕,燕主俊遣御難將軍悅綰將兵三萬往會之。
冉閔聞俊欲救趙,遣大司馬從事中郎廣寧常煒使於燕。
俊使封裕詰之曰:“冉閔,石氏養息,負恩作逆,何敢輒稱大號?”煒曰:“湯放桀,武王伐紂,以興商、周之業;曹孟德養於宦官,莫知所出,卒立魏氏之基。
苟非天命,安能成功!推此而言,何必致問!”裕曰:“人言冉閔初立,鑄金爲己像,以卜成敗,而像不成,信乎?”煒曰:“不聞。
”裕曰:“南來者皆雲如是,何故隱之?”煒曰:“奸僞之人慾矯天命以惑人者,乃假符瑞、託蓍龜以自重,魏主握符璽,據中州,受命何疑;而更反真爲僞,取決於金像乎!”裕曰:“傳國璽果安在?”煒曰:“在鄴”。
裕曰:“張舉言在襄國。
”煒曰:“殺胡之日,在鄴者殆無孑遺;時有迸漏者,皆潛伏溝瀆中耳,彼安知璽之所在乎!彼求救者,爲妄誕之辭,無所不可,況一璽乎!”
俊猶以張舉之言爲信,乃積柴其旁,使裕以其私誘之,曰:“君更熟思,無爲徒取灰滅!”煒正色曰:“石氏貪暴,親帥大兵攻燕國都。
雖不克而返,然志在必取。
故運資糧、
起屠維大淵獻,盡上章困敦,凡二年。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己亥,公元三三九年)
春,正月,辛酉,大赦。
戊辰,燕昌黎尹留忠謀反,誅,事連尚書令東陽公根、尚書段成,皆坐死;遣中衛將軍衛雙就誅忠弟幽州刺史志於凡城。
以衛將軍平原公元爲司徒、尚書令。
庚午,魏主珪北巡,分命大將軍常山王遵等三軍東道出長川,鎮北將軍高涼王樂真等七軍從西道出牛川,珪自將大軍從中道出駮髯水以襲高車。
壬午,燕右將軍張真、城門校尉和翰坐謀反誅。
癸未,燕大赦,改元長樂。
燕主盛每十日一自決獄,不加拷掠,多得其情。
武威王烏孤徙治樂都,以其弟西平公利鹿孤鎮安夷,廣武公傉檀鎮西平,叔父素渥鎮湟河,若留鎮澆河,從弟替引鎮嶺南,洛回鎮廉川,從叔吐若留鎮浩亹;夷、夏俊傑,隨才授任,內居顯位,外典郡縣,鹹得其宜。
烏孤謂羣臣曰:“隴右、河西,本數郡之地,遭亂分裂至十餘國,呂氏、乞伏氏、段氏最強。
今欲取之,三者何先?”楊統曰:“乞伏氏本吾之部落,終當服從。
段氏書生,無能爲患,且結好於我,攻之不義。
呂光衰耄,嗣子微弱,纂、弘雖有才而內相猜忌,若使浩亹、廉川乘虛迭出,彼必疲於奔命,不過二年,兵勞民困,則姑臧可圖也。
姑臧舉,則二寇不待攻而服矣。
”烏孤曰:“善。
”
二月,丁亥朔,魏軍大破高車二十餘部,獲七萬餘口,馬三十餘萬匹,牛羊百四十餘萬頭。
衛王儀別將三萬騎絕漠千餘裏,破其七部,獲二萬餘口,馬五萬餘匹,牛羊二萬餘頭。
高車諸部大震。
林邑王範達陷日南、九真,遂寇交趾,太守杜瑗擊破之。
庚戌,魏徵虜將軍庾嶽破張超於勃海,斬之。
段業即涼王位,改元天璽。
以沮渠蒙遜爲尚書左丞,樑中庸爲右丞。
魏主珪大獵於牛川之南,以高車人爲圍,周七百餘裏;因驅其禽獸,南抵平城,使高車築鹿苑,廣數十里。
三月,己未,珪還平城。
甲子,珪分尚書三十六曹及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八部大夫主之。
吏部尚書崔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僕統事。
置五經博士,增國子太學生員合三千人。
珪問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對曰:“莫若書籍。
”珪曰:“書籍凡有幾何,如何可集?”對曰:“自書契以來,世有滋益,以至於今,不可勝計。
苟人主所好,何憂不集!”珪從之,命郡縣大索書籍,悉送平城。
初,秦王登之弟廣帥衆三千依南燕王德,德以爲冠軍將軍,處之乞活堡。
會熒惑守東井,或言秦當復興,廣乃自稱爲秦王,擊南燕北地王鍾,破之。
是時,滑臺孤弱,土無十城,衆不過一萬,鍾既敗,附德者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己亥,公元三三九年)
春,正月,辛酉,大赦。
戊辰,燕昌黎尹留忠謀反,誅,事連尚書令東陽公根、尚書段成,皆坐死;遣中衛將軍衛雙就誅忠弟幽州刺史志於凡城。
以衛將軍平原公元爲司徒、尚書令。
庚午,魏主珪北巡,分命大將軍常山王遵等三軍東道出長川,鎮北將軍高涼王樂真等七軍從西道出牛川,珪自將大軍從中道出駮髯水以襲高車。
壬午,燕右將軍張真、城門校尉和翰坐謀反誅。
癸未,燕大赦,改元長樂。
燕主盛每十日一自決獄,不加拷掠,多得其情。
武威王烏孤徙治樂都,以其弟西平公利鹿孤鎮安夷,廣武公傉檀鎮西平,叔父素渥鎮湟河,若留鎮澆河,從弟替引鎮嶺南,洛回鎮廉川,從叔吐若留鎮浩亹;夷、夏俊傑,隨才授任,內居顯位,外典郡縣,鹹得其宜。
烏孤謂羣臣曰:“隴右、河西,本數郡之地,遭亂分裂至十餘國,呂氏、乞伏氏、段氏最強。
今欲取之,三者何先?”楊統曰:“乞伏氏本吾之部落,終當服從。
段氏書生,無能爲患,且結好於我,攻之不義。
呂光衰耄,嗣子微弱,纂、弘雖有才而內相猜忌,若使浩亹、廉川乘虛迭出,彼必疲於奔命,不過二年,兵勞民困,則姑臧可圖也。
姑臧舉,則二寇不待攻而服矣。
”烏孤曰:“善。
”
二月,丁亥朔,魏軍大破高車二十餘部,獲七萬餘口,馬三十餘萬匹,牛羊百四十餘萬頭。
衛王儀別將三萬騎絕漠千餘裏,破其七部,獲二萬餘口,馬五萬餘匹,牛羊二萬餘頭。
高車諸部大震。
林邑王範達陷日南、九真,遂寇交趾,太守杜瑗擊破之。
庚戌,魏徵虜將軍庾嶽破張超於勃海,斬之。
段業即涼王位,改元天璽。
以沮渠蒙遜爲尚書左丞,樑中庸爲右丞。
魏主珪大獵於牛川之南,以高車人爲圍,周七百餘裏;因驅其禽獸,南抵平城,使高車築鹿苑,廣數十里。
三月,己未,珪還平城。
甲子,珪分尚書三十六曹及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八部大夫主之。
吏部尚書崔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僕統事。
置五經博士,增國子太學生員合三千人。
珪問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對曰:“莫若書籍。
”珪曰:“書籍凡有幾何,如何可集?”對曰:“自書契以來,世有滋益,以至於今,不可勝計。
苟人主所好,何憂不集!”珪從之,命郡縣大索書籍,悉送平城。
初,秦王登之弟廣帥衆三千依南燕王德,德以爲冠軍將軍,處之乞活堡。
會熒惑守東井,或言秦當復興,廣乃自稱爲秦王,擊南燕北地王鍾,破之。
是時,滑臺孤弱,土無十城,衆不過一萬,鍾既敗,附德者
起屠維作噩,盡上章鬮茂,凡二年。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己酉,公元四零九年)
春,正月,庚寅朔,南燕主超朝會羣臣,嘆太樂不備,議掠晉人以補伎。
領軍將軍韓訁卓曰:“先帝以舊京傾覆,戢翼三齊。
陛下不養士息民,以伺魏釁,恢復先業,而更侵掠南鄰以廣仇敵,可乎!”超曰:“我計已定,不與卿言。
”
辛卯,大赦。
庚戌,以劉毅爲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毅愛才好士,當世名流莫不輻湊,獨揚州主簿吳郡張邵不往。
或問之,邵曰:“主公命世人傑,何煩多問!”
秦王興遣其弟平北將軍衝、徵虜將軍狄伯支等帥騎四萬擊夏王勃勃。
衝至嶺北,謀還襲長安,伯支不從而止;因鴆殺伯支以滅口。
秦王興遣使冊拜譙縱爲大都督、相國、蜀王,加九錫,承製封拜,悉如王者之儀。
二月,南燕將慕容興宗、斛谷提、公孫歸等帥騎寇宿豫,拔之,大掠而去,簡男女二千五百付太樂教之。
歸,五樓之兄也。
是時,五樓爲侍中、尚書、領左衛將軍,專總朝政,宗親並居顯要,王公內外無不憚之。
南燕主超論宿豫之功,封斛谷提等併爲郡、縣公。
桂林王鎮諫曰:“此數人者,勤民頓兵,爲國結怨,何功而封?”超怒,不答。
尚書都令史王儼諂事五樓,比歲屢遷,官至左丞。
國人爲之語曰:“欲得侯,事五樓。
”超又遣公孫歸等寇濟南,俘男女千餘人而去。
自彭城以南,民皆堡聚以自固。
詔幷州刺史劉道憐鎮淮陰以備之。
乞伏熾磐入見秦太原公懿於上邽,彭奚念乘虛伐之。
熾磐聞之,怒,不告懿而歸,擊奚念,破之,遂圍枹罕。
乞伏乾歸從秦王興如平涼;熾磐克枹罕,遣人告乾歸,乾歸逃還苑川。
馮翊人劉厥聚衆數千,據萬年作亂,秦太子泓遣鎮軍將軍彭白狼帥東宮禁兵討之,斬厥,赦其餘黨。
諸將請露布,表言廣其首級。
泓不許,曰:“主上委吾後事,不能式遏寇逆,當責躬請罪,尚敢矜誕自爲功乎!”
秦王興自平涼如朝那,聞姚衝之謀,賜衝死。
三月,劉裕抗表伐南燕,朝議皆以爲不可,惟左僕射孟昶、車騎司馬謝裕、參軍臧熹以爲必克,勸裕行。
裕以昶監中軍留府事。
謝裕,安之兄孫也。
初,苻氏之敗也,王猛之孫鎮惡來奔,以爲臨澧令。
鎮惡騎乘非長,關弓甚弱,而有謀略,善果斷,喜論軍國大事。
或薦鎮惡於劉裕,裕與語,說之,因留宿。
明旦,謂參佐曰:“吾聞將門有將,鎮惡信然。
”即以爲中軍參軍。
恆山崩。
夏,四月,乞伏乾歸如枹罕,留世子熾磐鎮之,收其衆得二萬,徙都度堅山。
雷震魏天安殿東序。
魏主珪惡之,命左校以衝車攻東、西序,皆毀之。
初,珪服寒食散,久之,藥發,性多躁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己酉,公元四零九年)
春,正月,庚寅朔,南燕主超朝會羣臣,嘆太樂不備,議掠晉人以補伎。
領軍將軍韓訁卓曰:“先帝以舊京傾覆,戢翼三齊。
陛下不養士息民,以伺魏釁,恢復先業,而更侵掠南鄰以廣仇敵,可乎!”超曰:“我計已定,不與卿言。
”
辛卯,大赦。
庚戌,以劉毅爲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毅愛才好士,當世名流莫不輻湊,獨揚州主簿吳郡張邵不往。
或問之,邵曰:“主公命世人傑,何煩多問!”
秦王興遣其弟平北將軍衝、徵虜將軍狄伯支等帥騎四萬擊夏王勃勃。
衝至嶺北,謀還襲長安,伯支不從而止;因鴆殺伯支以滅口。
秦王興遣使冊拜譙縱爲大都督、相國、蜀王,加九錫,承製封拜,悉如王者之儀。
二月,南燕將慕容興宗、斛谷提、公孫歸等帥騎寇宿豫,拔之,大掠而去,簡男女二千五百付太樂教之。
歸,五樓之兄也。
是時,五樓爲侍中、尚書、領左衛將軍,專總朝政,宗親並居顯要,王公內外無不憚之。
南燕主超論宿豫之功,封斛谷提等併爲郡、縣公。
桂林王鎮諫曰:“此數人者,勤民頓兵,爲國結怨,何功而封?”超怒,不答。
尚書都令史王儼諂事五樓,比歲屢遷,官至左丞。
國人爲之語曰:“欲得侯,事五樓。
”超又遣公孫歸等寇濟南,俘男女千餘人而去。
自彭城以南,民皆堡聚以自固。
詔幷州刺史劉道憐鎮淮陰以備之。
乞伏熾磐入見秦太原公懿於上邽,彭奚念乘虛伐之。
熾磐聞之,怒,不告懿而歸,擊奚念,破之,遂圍枹罕。
乞伏乾歸從秦王興如平涼;熾磐克枹罕,遣人告乾歸,乾歸逃還苑川。
馮翊人劉厥聚衆數千,據萬年作亂,秦太子泓遣鎮軍將軍彭白狼帥東宮禁兵討之,斬厥,赦其餘黨。
諸將請露布,表言廣其首級。
泓不許,曰:“主上委吾後事,不能式遏寇逆,當責躬請罪,尚敢矜誕自爲功乎!”
秦王興自平涼如朝那,聞姚衝之謀,賜衝死。
三月,劉裕抗表伐南燕,朝議皆以爲不可,惟左僕射孟昶、車騎司馬謝裕、參軍臧熹以爲必克,勸裕行。
裕以昶監中軍留府事。
謝裕,安之兄孫也。
初,苻氏之敗也,王猛之孫鎮惡來奔,以爲臨澧令。
鎮惡騎乘非長,關弓甚弱,而有謀略,善果斷,喜論軍國大事。
或薦鎮惡於劉裕,裕與語,說之,因留宿。
明旦,謂參佐曰:“吾聞將門有將,鎮惡信然。
”即以爲中軍參軍。
恆山崩。
夏,四月,乞伏乾歸如枹罕,留世子熾磐鎮之,收其衆得二萬,徙都度堅山。
雷震魏天安殿東序。
魏主珪惡之,命左校以衝車攻東、西序,皆毀之。
初,珪服寒食散,久之,藥發,性多躁
起強圉大荒落,盡屠維協洽,凡三年。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丁巳,公元四一七年)
春,正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秦主泓朝會百官於前殿,以內外危迫,君臣相泣。
徵北將軍齊公恢帥安定鎮戶三萬八千,焚廬舍,自北雍州趨長安,自稱大都督、建義大將軍,移檄州郡,欲除君側之惡;揚威將軍姜紀帥從歸之,建節將軍彭完都棄陰密奔還長安。
恢至新支,姜紀說恢曰:“國家重將、大兵皆在東方,京師空虛,公亟引輕兵襲之,必克。
”恢不從,南攻郿城。
鎮西將軍姚諶爲恢所敗,長安大震。
泓馳使徵東平公紹,遣姚裕及輔國將軍胡翼度屯澧西。
扶風太守姚俊等皆降於恢。
東平公紹引諸軍西還,與恢相持於靈臺,姚贊留寧朔將軍尹雅爲弘農太守,守潼關,亦引兵還。
恢衆見諸軍四集,皆有懼心,其將齊黃等詣大軍降。
恢進兵副紹,贊自後擊之,恢兵大敗,殺恢及其三弟。
泓器之慟,葬以公禮。
太尉裕引水軍發彭城,留其子彭城公義隆鎮彭城。
詔以義隆爲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
涼公暠寢疾,遣命長史宋繇曰:“吾死之後,世子猶卿子也,善訓導之。
”二月,暠卒,官屬奉世子歆爲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涼州牧。
大赦,改元嘉興。
尊歆母天水尹氏爲太后。
以宋繇錄三府事。
諡暠曰武昭王,廟號太祖。
西秦安東將軍木弈幹擊吐谷渾樹洛幹,破其弟阿柴於堯杆川,俘五千餘口而還。
樹洛幹走保白蘭山,慚憤發疾,將卒,謂阿柴曰:“吾子拾虔幼弱,今以大事付汝。
”樹洛幹卒,阿柴立,自稱驃騎將軍、沙州刺史。
諡樹洛幹曰武王。
阿柴稍用兵侵併其傍小種,地方數千裏,遂爲強國。
河西王蒙遜遣其將襲烏啼部,大破之;又擊卑和部,降之。
王鎮惡進軍澠池,遣毛德祖襲尹雅於蠡吾城,禽之,雅殺守者而逃。
鎮惡引兵徑前,抵潼關。
檀道濟、沈林子自陝北渡河,拔襄邑堡,秦河北太守薛帛奔河東。
又攻秦幷州刺史尹昭於蒲阪,不克。
別將攻匈奴堡,爲姚成都所敗。
辛酉,滎陽守將傅洪以虎牢降魏。
秦主泓以東平公紹爲太宰、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改封魯公,使督武衛將軍姚鸞等步騎五萬守潼關,又遣別將姚驢救蒲阪。
沈林子謂檀道濟曰:“蒲阪城堅兵多,不可猝拔,攻之傷衆,守之引日。
王鎮惡在潼關,勢孤力弱,不如與鎮惡合勢併力,以爭潼關。
若得之,尹昭不攻自潰矣。
”道濟從之。
三月,道濟、林子至潼關,秦魯公紹引兵出戰,道濟、林子奮擊,大破之,斬獲以千數。
紹退屯定城,據險拒守,謂諸將曰:“道濟等兵力不多,懸軍深入,不過堅壁以待繼援。
吾分軍絕其糧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丁巳,公元四一七年)
春,正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秦主泓朝會百官於前殿,以內外危迫,君臣相泣。
徵北將軍齊公恢帥安定鎮戶三萬八千,焚廬舍,自北雍州趨長安,自稱大都督、建義大將軍,移檄州郡,欲除君側之惡;揚威將軍姜紀帥從歸之,建節將軍彭完都棄陰密奔還長安。
恢至新支,姜紀說恢曰:“國家重將、大兵皆在東方,京師空虛,公亟引輕兵襲之,必克。
”恢不從,南攻郿城。
鎮西將軍姚諶爲恢所敗,長安大震。
泓馳使徵東平公紹,遣姚裕及輔國將軍胡翼度屯澧西。
扶風太守姚俊等皆降於恢。
東平公紹引諸軍西還,與恢相持於靈臺,姚贊留寧朔將軍尹雅爲弘農太守,守潼關,亦引兵還。
恢衆見諸軍四集,皆有懼心,其將齊黃等詣大軍降。
恢進兵副紹,贊自後擊之,恢兵大敗,殺恢及其三弟。
泓器之慟,葬以公禮。
太尉裕引水軍發彭城,留其子彭城公義隆鎮彭城。
詔以義隆爲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
涼公暠寢疾,遣命長史宋繇曰:“吾死之後,世子猶卿子也,善訓導之。
”二月,暠卒,官屬奉世子歆爲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涼州牧。
大赦,改元嘉興。
尊歆母天水尹氏爲太后。
以宋繇錄三府事。
諡暠曰武昭王,廟號太祖。
西秦安東將軍木弈幹擊吐谷渾樹洛幹,破其弟阿柴於堯杆川,俘五千餘口而還。
樹洛幹走保白蘭山,慚憤發疾,將卒,謂阿柴曰:“吾子拾虔幼弱,今以大事付汝。
”樹洛幹卒,阿柴立,自稱驃騎將軍、沙州刺史。
諡樹洛幹曰武王。
阿柴稍用兵侵併其傍小種,地方數千裏,遂爲強國。
河西王蒙遜遣其將襲烏啼部,大破之;又擊卑和部,降之。
王鎮惡進軍澠池,遣毛德祖襲尹雅於蠡吾城,禽之,雅殺守者而逃。
鎮惡引兵徑前,抵潼關。
檀道濟、沈林子自陝北渡河,拔襄邑堡,秦河北太守薛帛奔河東。
又攻秦幷州刺史尹昭於蒲阪,不克。
別將攻匈奴堡,爲姚成都所敗。
辛酉,滎陽守將傅洪以虎牢降魏。
秦主泓以東平公紹爲太宰、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改封魯公,使督武衛將軍姚鸞等步騎五萬守潼關,又遣別將姚驢救蒲阪。
沈林子謂檀道濟曰:“蒲阪城堅兵多,不可猝拔,攻之傷衆,守之引日。
王鎮惡在潼關,勢孤力弱,不如與鎮惡合勢併力,以爭潼關。
若得之,尹昭不攻自潰矣。
”道濟從之。
三月,道濟、林子至潼關,秦魯公紹引兵出戰,道濟、林子奮擊,大破之,斬獲以千數。
紹退屯定城,據險拒守,謂諸將曰:“道濟等兵力不多,懸軍深入,不過堅壁以待繼援。
吾分軍絕其糧
起上章涒灘,盡昭陽大淵獻,凡四年。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公元四二零年)
春,正月,己亥,魏主還宮。
秦王熾磐立其子暮末爲太子,仍領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赦,改元建弘。
宋王欲受禪而難於發言,乃集朝臣宴飲,從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
我首唱大義,興復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業著,遂荷九錫。
今年將衰暮,崇極如此,物忌盛,非可久安;今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
”羣臣惟盛稱功德,莫諭其意。
日晚,坐散。
中書令傅亮還外,乃悟,而宮門已閉,亮叩扉請見,王即開門見之。
亮入,但曰:“臣暫宜還者。
”王解其意,無復他言,真雲:“須幾人自送?”亮曰:“數十人可也。
”即時奉辭。
亮出,已夜,見長星竟天,拊髀嘆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姑驗矣。
”亮至建康,夏,四月,徵王入輔。
王留子義康爲都督豫、司、雍、並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鎮壽陽。
義康尚幼,以相國參軍南陽劉湛爲長史,決府、州事。
湛自弱年即有宰物之情,常自比管、葛,博涉書史,不爲文章,不喜談議,王甚重之。
五月,乙酉,魏更諡宣武帝曰道武帝。
魏淮南公司馬國璠、池陽子司馬道賜謀外叛,司馬文思告之。
庚戌,魏主殺國璠、道賜,賜文思爵鬱林公。
國璠等連引平城豪桀,坐族誅者數十人,章安侯封懿之子玄之當坐。
魏主以玄之燕朝舊族,欲宥其一子。
玄之曰:“弟子磨奴早孤,乞全其命。
”乃殺玄之四子而宥磨奴。
六月,壬戌,王至建康。
傅亮諷晉恭帝禪位於宋,具詔草呈帝,使書之。
帝欣然操筆,謂左右曰:“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爲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遂書赤紙爲詔。
甲子,帝遜於琅邪第,百官拜辭,祕書監徐廣流涕哀慟。
丁卯,王爲壇於南郊,即皇帝位。
禮畢,自石頭備法駕入建康宮。
徐廣又悲感流涕,侍中謝晦謂之曰:“徐公得無小過!”廣曰:“君爲宋朝佐命,身是晉室遺老,悲觀之事,固不可同。
”廣,邈之弟也。
帝臨太極殿,大赦,改元。
其犯鄉論清議,一皆盪滌,與之更始。
裴子野論曰:昔重華受終,四凶流放;武王克殷,頑民遷洛。
天下之惡一也,鄉論清議,除之,過矣!
奉晉恭帝爲零陵王,優崇之禮,皆仿晉初故事,即宮於故秣陵縣,使冠軍將軍劉遵考將兵防衛。
降褚後爲王妃。
庚午,以司空道憐爲太尉,封長沙王。
追封司徒道規爲臨川王,以道憐子義慶襲其爵。
其餘功臣徐羨之等,增位進爵各有差。
追封劉穆之爲南康郡公,王鎮惡爲龍陽縣候。
上海嘆念穆之,曰:“穆之不死,當助我治天下。
可謂‘人之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公元四二零年)
春,正月,己亥,魏主還宮。
秦王熾磐立其子暮末爲太子,仍領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赦,改元建弘。
宋王欲受禪而難於發言,乃集朝臣宴飲,從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
我首唱大義,興復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業著,遂荷九錫。
今年將衰暮,崇極如此,物忌盛,非可久安;今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
”羣臣惟盛稱功德,莫諭其意。
日晚,坐散。
中書令傅亮還外,乃悟,而宮門已閉,亮叩扉請見,王即開門見之。
亮入,但曰:“臣暫宜還者。
”王解其意,無復他言,真雲:“須幾人自送?”亮曰:“數十人可也。
”即時奉辭。
亮出,已夜,見長星竟天,拊髀嘆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姑驗矣。
”亮至建康,夏,四月,徵王入輔。
王留子義康爲都督豫、司、雍、並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鎮壽陽。
義康尚幼,以相國參軍南陽劉湛爲長史,決府、州事。
湛自弱年即有宰物之情,常自比管、葛,博涉書史,不爲文章,不喜談議,王甚重之。
五月,乙酉,魏更諡宣武帝曰道武帝。
魏淮南公司馬國璠、池陽子司馬道賜謀外叛,司馬文思告之。
庚戌,魏主殺國璠、道賜,賜文思爵鬱林公。
國璠等連引平城豪桀,坐族誅者數十人,章安侯封懿之子玄之當坐。
魏主以玄之燕朝舊族,欲宥其一子。
玄之曰:“弟子磨奴早孤,乞全其命。
”乃殺玄之四子而宥磨奴。
六月,壬戌,王至建康。
傅亮諷晉恭帝禪位於宋,具詔草呈帝,使書之。
帝欣然操筆,謂左右曰:“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爲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遂書赤紙爲詔。
甲子,帝遜於琅邪第,百官拜辭,祕書監徐廣流涕哀慟。
丁卯,王爲壇於南郊,即皇帝位。
禮畢,自石頭備法駕入建康宮。
徐廣又悲感流涕,侍中謝晦謂之曰:“徐公得無小過!”廣曰:“君爲宋朝佐命,身是晉室遺老,悲觀之事,固不可同。
”廣,邈之弟也。
帝臨太極殿,大赦,改元。
其犯鄉論清議,一皆盪滌,與之更始。
裴子野論曰:昔重華受終,四凶流放;武王克殷,頑民遷洛。
天下之惡一也,鄉論清議,除之,過矣!
奉晉恭帝爲零陵王,優崇之禮,皆仿晉初故事,即宮於故秣陵縣,使冠軍將軍劉遵考將兵防衛。
降褚後爲王妃。
庚午,以司空道憐爲太尉,封長沙王。
追封司徒道規爲臨川王,以道憐子義慶襲其爵。
其餘功臣徐羨之等,增位進爵各有差。
追封劉穆之爲南康郡公,王鎮惡爲龍陽縣候。
上海嘆念穆之,曰:“穆之不死,當助我治天下。
可謂‘人之
起著雍執徐,盡上章敦牂,凡三年。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戊辰,公元四二八年)
春,正月,辛未,魏京兆王黎卒。
荊州刺史、彭城王義康,性聰察,在州職事修治。
左光祿大夫範泰謂司徒王弘曰:“天下事重,權重難居。
卿兄弟盛滿,當深存降挹。
彭城王,帝之次弟,宜徵還入朝,共參朝政。
”弘納其言。
時大旱,疾疫,弘上表引咎遜位,帝不許。
秦商州刺史領澆河太守姚浚叛,降河西,秦王熾磐以尚書焦嵩代浚,帥騎三千討之。
二月,嵩爲吐谷渾元緒所執。
魏改元神。
魏平北將軍尉眷攻夏主於上邽,夏主退屯平涼。
奚斤進軍安定,與丘堆、娥清軍合。
斤馬多疫死,士卒乏糧,乃深壘自固。
遣丘堆督租於民間,士卒暴掠,不設儆備。
夏主襲之,堆兵敗,以數百騎還城。
夏主乘勝,日來城下鈔掠,不得芻牧,諸將患之。
監軍侍御史安頡曰:“受詔滅賊,今更爲賊所困,退守窮城,若不爲賊殺,當坐法誅,進退皆無生理。
而諸王公晏然曾不爲計乎?”斤曰:“今軍士無馬,以步擊騎,必無勝理,當須京師救騎至,合擊之。
”頡曰:“今猛寇遊逸於外,吾兵疲食盡,不一決戰,則殆在旦夕,救騎何可待乎!等於就死,死戰,不亦可乎!”斤又以馬少爲辭。
頡曰:“今斂諸將所乘馬,可得二百匹,頡請募敢死之士出擊之,就不能破敵,亦可以折其銳。
且赫連昌狷而無謀,好勇而輕,每自出挑戰,衆皆識之。
若伏兵掩擊,昌可擒也。
”斤猶難之。
頡乃陰與尉眷等謀,選騎待之。
既而夏主來攻城,頡出應之。
夏主自出陳前搏戰,軍士識其貌,爭赴之。
會天大風,揚塵,晝昏,夏主財走,頡追之,夏主馬蹶而墜,遂擒之。
夏大將軍、領司徒、平原王定收其餘衆數萬,奔還平涼,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勝光。
三月,辛巳,赫連昌至平城,魏主館之於西宮,門內器用皆給乘輿之副,又以妹始平公主妻之;假常忠將軍,賜爵會稽公。
以安頡爲建節將軍,賜爵西平公;尉眷爲寧北將軍,進爵漁陽公。
魏主常使赫連昌侍從左右,與之單騎共逐鹿,深入山澗。
昌素有勇名,諸將威以爲不可。
魏主曰:“天命有在,亦何所懼!”親遇如初。
奚斤自以爲元帥,而昌爲偏裨所擒,深恥之。
乃舍輜重,齎三日糧,追夏主於平涼。
娥清欲循水而往,斤不從,自北道邀其走路。
至馬髦嶺,夏軍將遁,會魏小將有罪亡歸於夏,告以魏軍食少無水。
夏主乃分兵邀斤,前後夾擊之,魏兵大潰,斤及娥清、劉拔皆爲夏所擒,士卒死者六七千人。
丘堆守輜重在安定,聞斤敗,棄輜重奔長安,與高涼王禮偕奔薄阪,夏人復取長安。
魏主大怒,命安頡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戊辰,公元四二八年)
春,正月,辛未,魏京兆王黎卒。
荊州刺史、彭城王義康,性聰察,在州職事修治。
左光祿大夫範泰謂司徒王弘曰:“天下事重,權重難居。
卿兄弟盛滿,當深存降挹。
彭城王,帝之次弟,宜徵還入朝,共參朝政。
”弘納其言。
時大旱,疾疫,弘上表引咎遜位,帝不許。
秦商州刺史領澆河太守姚浚叛,降河西,秦王熾磐以尚書焦嵩代浚,帥騎三千討之。
二月,嵩爲吐谷渾元緒所執。
魏改元神。
魏平北將軍尉眷攻夏主於上邽,夏主退屯平涼。
奚斤進軍安定,與丘堆、娥清軍合。
斤馬多疫死,士卒乏糧,乃深壘自固。
遣丘堆督租於民間,士卒暴掠,不設儆備。
夏主襲之,堆兵敗,以數百騎還城。
夏主乘勝,日來城下鈔掠,不得芻牧,諸將患之。
監軍侍御史安頡曰:“受詔滅賊,今更爲賊所困,退守窮城,若不爲賊殺,當坐法誅,進退皆無生理。
而諸王公晏然曾不爲計乎?”斤曰:“今軍士無馬,以步擊騎,必無勝理,當須京師救騎至,合擊之。
”頡曰:“今猛寇遊逸於外,吾兵疲食盡,不一決戰,則殆在旦夕,救騎何可待乎!等於就死,死戰,不亦可乎!”斤又以馬少爲辭。
頡曰:“今斂諸將所乘馬,可得二百匹,頡請募敢死之士出擊之,就不能破敵,亦可以折其銳。
且赫連昌狷而無謀,好勇而輕,每自出挑戰,衆皆識之。
若伏兵掩擊,昌可擒也。
”斤猶難之。
頡乃陰與尉眷等謀,選騎待之。
既而夏主來攻城,頡出應之。
夏主自出陳前搏戰,軍士識其貌,爭赴之。
會天大風,揚塵,晝昏,夏主財走,頡追之,夏主馬蹶而墜,遂擒之。
夏大將軍、領司徒、平原王定收其餘衆數萬,奔還平涼,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勝光。
三月,辛巳,赫連昌至平城,魏主館之於西宮,門內器用皆給乘輿之副,又以妹始平公主妻之;假常忠將軍,賜爵會稽公。
以安頡爲建節將軍,賜爵西平公;尉眷爲寧北將軍,進爵漁陽公。
魏主常使赫連昌侍從左右,與之單騎共逐鹿,深入山澗。
昌素有勇名,諸將威以爲不可。
魏主曰:“天命有在,亦何所懼!”親遇如初。
奚斤自以爲元帥,而昌爲偏裨所擒,深恥之。
乃舍輜重,齎三日糧,追夏主於平涼。
娥清欲循水而往,斤不從,自北道邀其走路。
至馬髦嶺,夏軍將遁,會魏小將有罪亡歸於夏,告以魏軍食少無水。
夏主乃分兵邀斤,前後夾擊之,魏兵大潰,斤及娥清、劉拔皆爲夏所擒,士卒死者六七千人。
丘堆守輜重在安定,聞斤敗,棄輜重奔長安,與高涼王禮偕奔薄阪,夏人復取長安。
魏主大怒,命安頡
起閼逢困敦,盡強圉單閼,凡四年。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甲子,公元四二四年)
春,正月,魏改元始光。
丙寅,魏安定殤王彌卒。
營陽王居喪無禮,好與左右狎暱,遊戲無度。
特進致仕範泰上封事曰:“伏聞陛下時在後園,頗習武備,鼓鞞在宮,聲聞於外。
黷武掖庭之內,喧譁省闥之間,非徒不足以威四夷,只生遠近之怪。
陛下踐祚,委政宰臣,實用高宗諒暗之美;而更親狎小人,懼非社稷至計,經世之道也。
”不聽。
泰,寧之子也。
南豫州刺史廬陵王義真,警悟愛文義,而性輕易,與太子左衛率謝靈運、員外常侍顏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
嘗雲:“得志之日,以靈運、延之爲宰相,慧琳爲西豫州都督。
”靈運,玄之孫也,性褊傲,不遵法度,朝廷但以文義處之,不以爲有實用。
靈運自謂才能宜參權要,常懷憤邑。
延之,含之曾孫也,嗜酒放縱。
徐羨之等惡義真與靈運等遊,義真故吏範晏從容戒之,義真曰:“靈運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所謂‘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者也;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於悟賞耳。
”於是羨之等以爲運、延之構扇異同,非毀執政,出靈運爲永嘉太守,延之爲始安太守。
義真至歷陽,多所求索,執政每裁量不盡與。
義真深怨之,數有不平之言,又表求還都。
諮議參軍廬江何尚之屢諫,不聽。
時羨之等已密謀廢爲庶人,徙新安郡。
前吉陽令堂邑張約之上疏曰:“廬陵王少蒙先皇優慈之遇,長受陛下睦受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懷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驕瓷之愆。
至於天恣夙成,實有卓然之美,宜在容養,靈善掩瑕,訓盡議方,進退以漸。
今猥加剝辱,幽徙遠郡,上傷陛下常棣之篤,下令遠近恇然失圖。
臣伏思大宋開基造次,根條未繁,宜廣樹籓戚,敦睦以道。
人誰無過,貴能自新;以武皇之愛子,陛下之懿弟,豈可以其一眚,長致淪棄哉!”書奏,以約之爲梁州府參軍,尋殺之。
夏,四月,甲辰,魏主東巡大寧。
秦王熾磐遣鎮南將軍吉毘等帥步騎一萬,南伐白苟、車孚、崔提、旁爲四國,皆降之。
徐羨之等以南兗州刺史檀道濟先朝舊將,威服殿省,且有兵衆,乃召道濟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皆至建康,廢立之謀告之。
甲申,謝晦以領軍府屋敗,悉令家人出外,聚將士於府內;又使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爲內應。
夜,邀檀道濟同宿,晦悚動不得眠,道濟就寢便熟,晦以此服之。
時帝於華林園爲列肆,親自沽賣,以與左右引船爲樂,夕,遊天淵池,即龍舟而寢。
乙酉詰旦,道濟引兵居前,羨之等繼其後,入自雲龍門;安泰等先誡宿衛,莫有御者。
帝未興,軍士進殺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甲子,公元四二四年)
春,正月,魏改元始光。
丙寅,魏安定殤王彌卒。
營陽王居喪無禮,好與左右狎暱,遊戲無度。
特進致仕範泰上封事曰:“伏聞陛下時在後園,頗習武備,鼓鞞在宮,聲聞於外。
黷武掖庭之內,喧譁省闥之間,非徒不足以威四夷,只生遠近之怪。
陛下踐祚,委政宰臣,實用高宗諒暗之美;而更親狎小人,懼非社稷至計,經世之道也。
”不聽。
泰,寧之子也。
南豫州刺史廬陵王義真,警悟愛文義,而性輕易,與太子左衛率謝靈運、員外常侍顏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
嘗雲:“得志之日,以靈運、延之爲宰相,慧琳爲西豫州都督。
”靈運,玄之孫也,性褊傲,不遵法度,朝廷但以文義處之,不以爲有實用。
靈運自謂才能宜參權要,常懷憤邑。
延之,含之曾孫也,嗜酒放縱。
徐羨之等惡義真與靈運等遊,義真故吏範晏從容戒之,義真曰:“靈運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所謂‘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者也;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於悟賞耳。
”於是羨之等以爲運、延之構扇異同,非毀執政,出靈運爲永嘉太守,延之爲始安太守。
義真至歷陽,多所求索,執政每裁量不盡與。
義真深怨之,數有不平之言,又表求還都。
諮議參軍廬江何尚之屢諫,不聽。
時羨之等已密謀廢爲庶人,徙新安郡。
前吉陽令堂邑張約之上疏曰:“廬陵王少蒙先皇優慈之遇,長受陛下睦受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懷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驕瓷之愆。
至於天恣夙成,實有卓然之美,宜在容養,靈善掩瑕,訓盡議方,進退以漸。
今猥加剝辱,幽徙遠郡,上傷陛下常棣之篤,下令遠近恇然失圖。
臣伏思大宋開基造次,根條未繁,宜廣樹籓戚,敦睦以道。
人誰無過,貴能自新;以武皇之愛子,陛下之懿弟,豈可以其一眚,長致淪棄哉!”書奏,以約之爲梁州府參軍,尋殺之。
夏,四月,甲辰,魏主東巡大寧。
秦王熾磐遣鎮南將軍吉毘等帥步騎一萬,南伐白苟、車孚、崔提、旁爲四國,皆降之。
徐羨之等以南兗州刺史檀道濟先朝舊將,威服殿省,且有兵衆,乃召道濟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皆至建康,廢立之謀告之。
甲申,謝晦以領軍府屋敗,悉令家人出外,聚將士於府內;又使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爲內應。
夜,邀檀道濟同宿,晦悚動不得眠,道濟就寢便熟,晦以此服之。
時帝於華林園爲列肆,親自沽賣,以與左右引船爲樂,夕,遊天淵池,即龍舟而寢。
乙酉詰旦,道濟引兵居前,羨之等繼其後,入自雲龍門;安泰等先誡宿衛,莫有御者。
帝未興,軍士進殺二
起重光協洽,盡旃蒙大淵獻,凡五年。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辛未,公元四三一年)
春,正月,壬午朔,燕大赦,改元大興。
丙申,檀道道濟等自清水救滑臺,魏叔孫建、長孫道生拒之。
丁酉,道濟至壽張,遇魏安平公乙謝眷,道濟帥寧塑將軍王仲德、驍騎將軍段宏奮擊,大破之;轉戰至高梁亭,斬魏濟州刺史悉煩庫結。
夏主擊秦將姚獻,敗之;遂遣其叔父北平公韋伐帥衆一萬攻南安。
城中大飢,人相食。
秦侍中、徵虜將軍出連輔政,侍中、右衛將軍乞伏延祚,吏部尚書乞伏跋跋,逾城奔夏;秦王暮末窮蹙,輿櫬出降,並沮渠興國送於上邽。
秦太子司直焦楷奔廣寧,泣謂其父遺曰:“大人荷國寵靈,居籓鎮重任。
今本朝顛覆,豈得不率見衆唱大義以殄寇仇!”遺曰:“今主上已陷賊庭,吾非愛死而忘義,顧以大兵追之,是趣絕其命也。
不如擇王族之賢者,奉以爲主而伐之,庶有濟也。
”楷乃築誓衆,二旬之間,赴者萬餘人。
會遺病卒,楷不能獨舉事,亡奔河西。
二月,戊午,以尚書右僕射江夷爲湘州刺史。
檀道濟等進至濟上,二十餘日間,前後與魏三十餘戰,道濟多捷。
軍至歷城,叔孫建等縱輕騎邀其前後,焚燒穀草。
道濟軍乏食,不能進。
由是安頡、司馬楚之等得專力攻滑臺,魏主復使楚兵將軍王慧龍助之。
硃修之堅守數月,糧盡,與士卒薰鼠食之。
辛酉,魏克滑臺,執修之及東郡太守申謨,虜獲萬餘人。
謨,鍾之曾孫也。
癸酉,魏主還平城,大饗,告廟,將帥及百官皆受賞,戰士賜復十年。
於是魏南鄙大水,民多餓死。
尚書令劉絜言於魏主曰:“自頃邊寇內侵,戎車屢駕;天贊聖明,所在克殄;方難既平,皆蒙優錫。
而郡國之民,雖不征討,服勤農桑,以供軍國,實經世之大本,府庫之所資。
今自山以東,遍遭水害,應加哀矜,以弘覆育。
”魏主從之,復境內一歲租賦。
檀道濟等食盡,自歷城引還;軍士有亡降魏者,具告之。
魏人追之,衆恟懼,將潰。
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覆其上。
及旦,魏軍見之,謂道濟資糧有餘,以降者爲妄而斬之。
時道濟兵少,魏兵甚盛,騎士四合。
道濟命軍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輿,引兵徐出。
魏人以爲有伏兵,不敢逼,稍稍引退,道濟全軍而返。
青州刺史蕭思話聞道濟南歸,欲委鎮保險,濟南太守蕭承之固諫,不從。
丁丑,思話棄鎮奔平昌;參軍劉振之戍下邳,聞之,亦委城走。
魏軍竟不至,而東陽積聚已爲百姓所焚。
思話坐徵,系尚方。
燕王立夫人慕容氏爲王后。
庚戌,魏安頡等還平城。
魏主嘉硃修之守節,拜侍中,妻以宗女。
初,帝之遣到彥之也,戒之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辛未,公元四三一年)
春,正月,壬午朔,燕大赦,改元大興。
丙申,檀道道濟等自清水救滑臺,魏叔孫建、長孫道生拒之。
丁酉,道濟至壽張,遇魏安平公乙謝眷,道濟帥寧塑將軍王仲德、驍騎將軍段宏奮擊,大破之;轉戰至高梁亭,斬魏濟州刺史悉煩庫結。
夏主擊秦將姚獻,敗之;遂遣其叔父北平公韋伐帥衆一萬攻南安。
城中大飢,人相食。
秦侍中、徵虜將軍出連輔政,侍中、右衛將軍乞伏延祚,吏部尚書乞伏跋跋,逾城奔夏;秦王暮末窮蹙,輿櫬出降,並沮渠興國送於上邽。
秦太子司直焦楷奔廣寧,泣謂其父遺曰:“大人荷國寵靈,居籓鎮重任。
今本朝顛覆,豈得不率見衆唱大義以殄寇仇!”遺曰:“今主上已陷賊庭,吾非愛死而忘義,顧以大兵追之,是趣絕其命也。
不如擇王族之賢者,奉以爲主而伐之,庶有濟也。
”楷乃築誓衆,二旬之間,赴者萬餘人。
會遺病卒,楷不能獨舉事,亡奔河西。
二月,戊午,以尚書右僕射江夷爲湘州刺史。
檀道濟等進至濟上,二十餘日間,前後與魏三十餘戰,道濟多捷。
軍至歷城,叔孫建等縱輕騎邀其前後,焚燒穀草。
道濟軍乏食,不能進。
由是安頡、司馬楚之等得專力攻滑臺,魏主復使楚兵將軍王慧龍助之。
硃修之堅守數月,糧盡,與士卒薰鼠食之。
辛酉,魏克滑臺,執修之及東郡太守申謨,虜獲萬餘人。
謨,鍾之曾孫也。
癸酉,魏主還平城,大饗,告廟,將帥及百官皆受賞,戰士賜復十年。
於是魏南鄙大水,民多餓死。
尚書令劉絜言於魏主曰:“自頃邊寇內侵,戎車屢駕;天贊聖明,所在克殄;方難既平,皆蒙優錫。
而郡國之民,雖不征討,服勤農桑,以供軍國,實經世之大本,府庫之所資。
今自山以東,遍遭水害,應加哀矜,以弘覆育。
”魏主從之,復境內一歲租賦。
檀道濟等食盡,自歷城引還;軍士有亡降魏者,具告之。
魏人追之,衆恟懼,將潰。
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覆其上。
及旦,魏軍見之,謂道濟資糧有餘,以降者爲妄而斬之。
時道濟兵少,魏兵甚盛,騎士四合。
道濟命軍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輿,引兵徐出。
魏人以爲有伏兵,不敢逼,稍稍引退,道濟全軍而返。
青州刺史蕭思話聞道濟南歸,欲委鎮保險,濟南太守蕭承之固諫,不從。
丁丑,思話棄鎮奔平昌;參軍劉振之戍下邳,聞之,亦委城走。
魏軍竟不至,而東陽積聚已爲百姓所焚。
思話坐徵,系尚方。
燕王立夫人慕容氏爲王后。
庚戌,魏安頡等還平城。
魏主嘉硃修之守節,拜侍中,妻以宗女。
初,帝之遣到彥之也,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