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閼逢敦牂,盡著雍閹茂,凡五年。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甲午,公元四五四年)
春,正月,己亥朔,上祀南郊,改元,大赦。
甲辰,以尚書令何尚之爲左光祿大夫、護軍將軍,以左衛將軍顏竣爲吏部尚書、領驍騎將軍。
壬戌,更鑄孝建四銖錢。
乙丑,魏以侍中伊馛爲司空。
丙子,立皇子子業爲太子。
初,江州刺史臧質,自謂人才足爲一世英雄;太子劭之亂,質潛有異圖,以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庸闇易制,欲外相推奉,因而覆之。
質於義宣爲內兄,既至江陵,即稱名拜義宣。
義宣驚愕問故,質曰:“事中宜然。
”時義宣已奉帝爲主,故其計不行。
及至新亭,又拜江夏王義恭,曰:“天下屯危,禮異常日。
”
劭既誅,義宣與質功皆第一,由是驕恣,事多專行,凡所求欲,無不必從。
義宣在荊州十年,財富兵強;朝廷所下制度,意有不同,一不遵承。
質自建康之江州,舫千餘乘,部伍前後百餘裏。
帝方自攬威權,而質以少主遇之,政刑慶賞,一不諮稟。
擅用湓口、鉤圻米,臺符屢加檢詰,漸致猜懼。
帝淫義宣諸女,義宣由是恨怒。
質乃遣密信說義宣,以爲:“負不賞之功,挾震主之威,自古能全者有幾?今萬物繫心於公,聲跡已著;見幾不作,將爲它人所先。
若命徐遺寶、魯爽驅西北精兵來屯江上,質帥九江樓船爲公前驅,已爲得天下之半。
公以八州之衆,徐進而臨之,雖韓、白更生,不能爲建康計矣。
且少主失德,聞於道路;沈、柳諸將,亦我之故人,誰肯爲少主盡力者?夫不可留者年也,不可失者時也。
質常恐溘先朝露,不得展其旅力,爲公掃除,於時悔之何及。
”義宣腹心將佐諮議參軍蔡超、司馬竺超民等鹹有富貴之望,欲倚質威名以成其業,共勸義宣從其計。
質女爲義宣子採之婦。
義宣謂質無復異同,遂許之。
超民,夔之子也。
臧敦時爲黃門侍郎,帝使敦至義宣所,道經尋陽,質更令敦說誘義宣,義宣意遂定。
”
豫州刺史魯爽有勇力,義宣、質素與之相結。
義宣密使人報爽及兗州刺史徐遺寶,期以今秋同舉兵。
使者至壽陽,爽方飲醉,失義宣指,即日舉兵。
爽弟瑜在建康,聞之,逃叛。
爽使其衆戴黃標,竊造法服,登壇,自號建平元年;疑長史韋處穆、中兵參軍楊元駒、治中庾騰之不與己同,皆殺之。
遺寶亦勒兵向彭城。
二月,義宣聞爽已反,狼狽舉兵。
魯瑜弟弘爲質府佐,帝敕質收之,質即執臺使,舉兵。
義宣與質皆上表,言爲左右所讒疾,欲誅君側之惡。
義宣進爽號徵北將軍。
爽於是送所造輿服詣江陵,使徵北府戶曹版義宣等,文曰:“丞相劉,今補天子,名義宣;東騎臧,今補丞相,名質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甲午,公元四五四年)
春,正月,己亥朔,上祀南郊,改元,大赦。
甲辰,以尚書令何尚之爲左光祿大夫、護軍將軍,以左衛將軍顏竣爲吏部尚書、領驍騎將軍。
壬戌,更鑄孝建四銖錢。
乙丑,魏以侍中伊馛爲司空。
丙子,立皇子子業爲太子。
初,江州刺史臧質,自謂人才足爲一世英雄;太子劭之亂,質潛有異圖,以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庸闇易制,欲外相推奉,因而覆之。
質於義宣爲內兄,既至江陵,即稱名拜義宣。
義宣驚愕問故,質曰:“事中宜然。
”時義宣已奉帝爲主,故其計不行。
及至新亭,又拜江夏王義恭,曰:“天下屯危,禮異常日。
”
劭既誅,義宣與質功皆第一,由是驕恣,事多專行,凡所求欲,無不必從。
義宣在荊州十年,財富兵強;朝廷所下制度,意有不同,一不遵承。
質自建康之江州,舫千餘乘,部伍前後百餘裏。
帝方自攬威權,而質以少主遇之,政刑慶賞,一不諮稟。
擅用湓口、鉤圻米,臺符屢加檢詰,漸致猜懼。
帝淫義宣諸女,義宣由是恨怒。
質乃遣密信說義宣,以爲:“負不賞之功,挾震主之威,自古能全者有幾?今萬物繫心於公,聲跡已著;見幾不作,將爲它人所先。
若命徐遺寶、魯爽驅西北精兵來屯江上,質帥九江樓船爲公前驅,已爲得天下之半。
公以八州之衆,徐進而臨之,雖韓、白更生,不能爲建康計矣。
且少主失德,聞於道路;沈、柳諸將,亦我之故人,誰肯爲少主盡力者?夫不可留者年也,不可失者時也。
質常恐溘先朝露,不得展其旅力,爲公掃除,於時悔之何及。
”義宣腹心將佐諮議參軍蔡超、司馬竺超民等鹹有富貴之望,欲倚質威名以成其業,共勸義宣從其計。
質女爲義宣子採之婦。
義宣謂質無復異同,遂許之。
超民,夔之子也。
臧敦時爲黃門侍郎,帝使敦至義宣所,道經尋陽,質更令敦說誘義宣,義宣意遂定。
”
豫州刺史魯爽有勇力,義宣、質素與之相結。
義宣密使人報爽及兗州刺史徐遺寶,期以今秋同舉兵。
使者至壽陽,爽方飲醉,失義宣指,即日舉兵。
爽弟瑜在建康,聞之,逃叛。
爽使其衆戴黃標,竊造法服,登壇,自號建平元年;疑長史韋處穆、中兵參軍楊元駒、治中庾騰之不與己同,皆殺之。
遺寶亦勒兵向彭城。
二月,義宣聞爽已反,狼狽舉兵。
魯瑜弟弘爲質府佐,帝敕質收之,質即執臺使,舉兵。
義宣與質皆上表,言爲左右所讒疾,欲誅君側之惡。
義宣進爽號徵北將軍。
爽於是送所造輿服詣江陵,使徵北府戶曹版義宣等,文曰:“丞相劉,今補天子,名義宣;東騎臧,今補丞相,名質
起屠維協洽,盡昭陽大淵獻,凡五年。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公元四七九年)
春,正月,甲辰,以江州刺史蕭嶷爲都督荊、湘等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王延之爲江州刺史,安南長史蕭子良爲督會稽等五郡諸軍事、會稽太守。
初,沈攸之慾聚衆,開民相告,士民坐執役者甚衆,嶷至鎮,一日罷遣三千餘人。
府州儀物,務存儉約,輕刑薄斂,所部大悅。
辛亥,以竟陵世子賾爲尚書僕射,進號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太傅道成以謝朏有重名,必欲引參佐命,以爲左長史。
嘗置酒與論魏、晉故事,因曰:“石苞不早勸晉文,死文慟哭,方之馮異,非知機也。
”朏曰:“晉文世事魏寶,必將身終北面;借使魏依康、虞故事,亦當三讓彌高。
”道成不悅。
甲寅,以朏爲侍中,更以王儉爲左長史。
丙辰,以給事黃門侍郎蕭長懋爲雍州刺史。
二月,丙子,邵陵殤王友卒。
辛巳,魏太皇太后及魏主如代郡溫泉。
甲午,詔申前命,命太傅贊拜不名。
己亥,魏太皇太后及魏主如西宮。
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甲辰,以太傅爲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爲齊公,加九錫;其驃騎大將軍、揚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
乙巳,詔齊國官爵禮儀,並仿天朝。
丙午,以世子賾領南豫州刺史。
楊運長去宜城郡還家,齊公遣人殺之。
凌源令潘智與運長厚善;臨川王綽,義慶之孫也。
綽遣腹心陳訁贊說智曰:“君先帝舊人,身是宗室近屬,如此形勢,豈得久全!若招合內外,計多有從者。
臺城內人常有此心,正苦無人建意耳!”智即以告齊公。
庚戌,誅綽兄弟及共黨與。
甲寅,齊公受策命,赦其境內,以石頭爲世子宮,一如東宮。
褚淵引何曾自魏司徒爲晉丞相故事,求爲齊官,齊公不許。
以王儉爲齊尚書右僕射,領吏部;儉時年二十八。
甲戌,武陵王贊卒,非疾也。
丙戌,加齊王殊禮,進世子爲太子。
辛卯,宋順帝下詔禪位於齊。
壬辰,帝當臨軒,不肯出,逃於佛蓋之下,王敬則勒兵殿庭,以板輿入迎帝。
太后懼,自帥閹人索得之,敬則啓譬令出,引令升車。
帝收淚謂敬則曰:“欲見殺乎?”敬則曰:“出居別宮耳。
官先取司馬家亦如此。
”帝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宮中皆哭。
帝拍敬則手曰:“必無過慮,當餉輔國十萬錢。
”是日,百僚陪位。
侍中謝朏在直,當解璽綬,陽爲不知,曰:“有何公事?”傳詔雲:“解璽綬授齊王。
”朏曰:“齊自應有侍中。
”乃引枕臥。
傳詔懼,使朏稱疾,欲取兼人,朏曰:“我無疾,何所道!”遂朝服步出東掖門,仍登車還宅。
乃以王儉爲侍中,解璽綬。
禮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公元四七九年)
春,正月,甲辰,以江州刺史蕭嶷爲都督荊、湘等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王延之爲江州刺史,安南長史蕭子良爲督會稽等五郡諸軍事、會稽太守。
初,沈攸之慾聚衆,開民相告,士民坐執役者甚衆,嶷至鎮,一日罷遣三千餘人。
府州儀物,務存儉約,輕刑薄斂,所部大悅。
辛亥,以竟陵世子賾爲尚書僕射,進號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太傅道成以謝朏有重名,必欲引參佐命,以爲左長史。
嘗置酒與論魏、晉故事,因曰:“石苞不早勸晉文,死文慟哭,方之馮異,非知機也。
”朏曰:“晉文世事魏寶,必將身終北面;借使魏依康、虞故事,亦當三讓彌高。
”道成不悅。
甲寅,以朏爲侍中,更以王儉爲左長史。
丙辰,以給事黃門侍郎蕭長懋爲雍州刺史。
二月,丙子,邵陵殤王友卒。
辛巳,魏太皇太后及魏主如代郡溫泉。
甲午,詔申前命,命太傅贊拜不名。
己亥,魏太皇太后及魏主如西宮。
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甲辰,以太傅爲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爲齊公,加九錫;其驃騎大將軍、揚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
乙巳,詔齊國官爵禮儀,並仿天朝。
丙午,以世子賾領南豫州刺史。
楊運長去宜城郡還家,齊公遣人殺之。
凌源令潘智與運長厚善;臨川王綽,義慶之孫也。
綽遣腹心陳訁贊說智曰:“君先帝舊人,身是宗室近屬,如此形勢,豈得久全!若招合內外,計多有從者。
臺城內人常有此心,正苦無人建意耳!”智即以告齊公。
庚戌,誅綽兄弟及共黨與。
甲寅,齊公受策命,赦其境內,以石頭爲世子宮,一如東宮。
褚淵引何曾自魏司徒爲晉丞相故事,求爲齊官,齊公不許。
以王儉爲齊尚書右僕射,領吏部;儉時年二十八。
甲戌,武陵王贊卒,非疾也。
丙戌,加齊王殊禮,進世子爲太子。
辛卯,宋順帝下詔禪位於齊。
壬辰,帝當臨軒,不肯出,逃於佛蓋之下,王敬則勒兵殿庭,以板輿入迎帝。
太后懼,自帥閹人索得之,敬則啓譬令出,引令升車。
帝收淚謂敬則曰:“欲見殺乎?”敬則曰:“出居別宮耳。
官先取司馬家亦如此。
”帝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宮中皆哭。
帝拍敬則手曰:“必無過慮,當餉輔國十萬錢。
”是日,百僚陪位。
侍中謝朏在直,當解璽綬,陽爲不知,曰:“有何公事?”傳詔雲:“解璽綬授齊王。
”朏曰:“齊自應有侍中。
”乃引枕臥。
傳詔懼,使朏稱疾,欲取兼人,朏曰:“我無疾,何所道!”遂朝服步出東掖門,仍登車還宅。
乃以王儉爲侍中,解璽綬。
禮
起玄黓敦牂,盡柔兆閹茂,凡五年。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年(壬午,公元四四二年)
春,正月,甲申,魏主備法駕,詣道壇受符籙,旗幟盡青。
自是每帝即位皆受籙。
謙之又奏作靜輪宮,必令其高不聞雞犬,欲以上接天神。
崔浩勸帝爲之,功費萬計,經年不成。
太子晃諫曰:“天人道殊,卑高定分,不可相接,理在必然。
今虛耗府庫,疲弊百姓,爲無益之事,將安用之!必如謙之所言,請因東山萬仞之高,爲功差易。
”帝不從。
夏,四月,沮渠無諱將萬餘家,棄敦煌西就沮渠安周。
未至,鄯善王比龍畏之,將其衆奔且末,其世子降於安周。
無諱遂據鄯善,其士卒經流沙,渴死者太半。
李寶自伊吾帥衆二千入據敦煌,繕修城府,安集故民。
沮渠牧犍之亡也,涼州人闞爽據高昌,自稱太守。
唐契爲柔然所逼,擁衆西趨高昌,欲奪其地。
柔然遣其將阿若追擊之,契敗死。
契弟和收餘衆奔車師前部王伊洛。
時沮渠安周屯橫截城,和攻拔之,又拔高寧、白力二城,遣使請降於魏。
甲戌,上以疾愈,大赦。
五月,裴方明等至漢中,與劉真道分兵攻武興、下辯、白水,皆取之。
楊難當遣建節將軍符弘祖守蘭皋,使其子撫軍大將軍和將重兵爲後繼。
方明與弘祖戰於濁水,大破之,斬弘祖;和退走,追至赤亭,又破之。
難當奔上邽;獲難當兄子建節將軍保熾。
難當以其子虎爲益州刺史,守陰平,聞難當走,引兵還,至下辯;方明使其子肅之邀擊之,擒虎,送建康,斬之;仇池平。
以輔國司馬胡崇之爲北秦州刺史,鎮其地;立楊保熾爲楊玄後,使守仇池。
魏人遣中山王辰迎楊難當詣平城。
秋,七月,以劉真道爲雍州刺史,裴方明爲樑、南秦二州刺史;方明辭不拜。
丙寅,魏主使安西將軍古弼督隴右諸軍,及殿中虎賁與武都王楊保宗自祁山南入,徵西將軍漁陽皮豹子與琅邪王司馬楚之,督關中諸軍自散關西入,俱會仇池。
又使譙王司馬文思督洛、豫諸軍南趨襄陽,徵南將軍刁雍東趨廣陵,移書徐州,稱爲楊難當報仇。
甲戌晦,日有食之。
唐契之攻闞爽也,爽遣使詐降於沮渠無諱,欲與之共擊契。
八月,無諱將其衆趨高昌;比至,契已死,爽閉門拒之。
九月,無諱將衛興奴夜襲高昌,屠其城,爽奔柔然。
無諱據高昌,遣其常侍汜俊奉表詣建康。
詔以無諱爲都督涼、河、沙三州諸軍事、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河西王。
冬,十月,己卯,魏立皇子伏羅爲晉王,翰爲秦王,譚爲燕王,建爲楚王,餘爲吳王。
甲申,柔然遣使詣建康。
十二月,辛已,魏襄城孝王盧魯元卒。
丙申,詔魯郡修孔子廟及學舍,蠲墓側五戶課役以供灑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年(壬午,公元四四二年)
春,正月,甲申,魏主備法駕,詣道壇受符籙,旗幟盡青。
自是每帝即位皆受籙。
謙之又奏作靜輪宮,必令其高不聞雞犬,欲以上接天神。
崔浩勸帝爲之,功費萬計,經年不成。
太子晃諫曰:“天人道殊,卑高定分,不可相接,理在必然。
今虛耗府庫,疲弊百姓,爲無益之事,將安用之!必如謙之所言,請因東山萬仞之高,爲功差易。
”帝不從。
夏,四月,沮渠無諱將萬餘家,棄敦煌西就沮渠安周。
未至,鄯善王比龍畏之,將其衆奔且末,其世子降於安周。
無諱遂據鄯善,其士卒經流沙,渴死者太半。
李寶自伊吾帥衆二千入據敦煌,繕修城府,安集故民。
沮渠牧犍之亡也,涼州人闞爽據高昌,自稱太守。
唐契爲柔然所逼,擁衆西趨高昌,欲奪其地。
柔然遣其將阿若追擊之,契敗死。
契弟和收餘衆奔車師前部王伊洛。
時沮渠安周屯橫截城,和攻拔之,又拔高寧、白力二城,遣使請降於魏。
甲戌,上以疾愈,大赦。
五月,裴方明等至漢中,與劉真道分兵攻武興、下辯、白水,皆取之。
楊難當遣建節將軍符弘祖守蘭皋,使其子撫軍大將軍和將重兵爲後繼。
方明與弘祖戰於濁水,大破之,斬弘祖;和退走,追至赤亭,又破之。
難當奔上邽;獲難當兄子建節將軍保熾。
難當以其子虎爲益州刺史,守陰平,聞難當走,引兵還,至下辯;方明使其子肅之邀擊之,擒虎,送建康,斬之;仇池平。
以輔國司馬胡崇之爲北秦州刺史,鎮其地;立楊保熾爲楊玄後,使守仇池。
魏人遣中山王辰迎楊難當詣平城。
秋,七月,以劉真道爲雍州刺史,裴方明爲樑、南秦二州刺史;方明辭不拜。
丙寅,魏主使安西將軍古弼督隴右諸軍,及殿中虎賁與武都王楊保宗自祁山南入,徵西將軍漁陽皮豹子與琅邪王司馬楚之,督關中諸軍自散關西入,俱會仇池。
又使譙王司馬文思督洛、豫諸軍南趨襄陽,徵南將軍刁雍東趨廣陵,移書徐州,稱爲楊難當報仇。
甲戌晦,日有食之。
唐契之攻闞爽也,爽遣使詐降於沮渠無諱,欲與之共擊契。
八月,無諱將其衆趨高昌;比至,契已死,爽閉門拒之。
九月,無諱將衛興奴夜襲高昌,屠其城,爽奔柔然。
無諱據高昌,遣其常侍汜俊奉表詣建康。
詔以無諱爲都督涼、河、沙三州諸軍事、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河西王。
冬,十月,己卯,魏立皇子伏羅爲晉王,翰爲秦王,譚爲燕王,建爲楚王,餘爲吳王。
甲申,柔然遣使詣建康。
十二月,辛已,魏襄城孝王盧魯元卒。
丙申,詔魯郡修孔子廟及學舍,蠲墓側五戶課役以供灑掃
起強圉大淵獻,盡上章攝提格,凡四年。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公元四四七年)
春,正月,甲戌,大赦。
魏吐京胡及山胡曹僕渾等反;二月,徵東將軍武昌王提等討平之。
癸未,魏主如中山。
魏師之克敦煌也,沮渠牧犍使人斫開府庫,取金玉及寶器,因不復閉。
小民爭入盜取之,有司索盜不獲。
至是,牧犍所親及守藏者告之,且言牧犍父子多蓄毒藥,潛殺人前後以百數;姊妹皆學左道。
有司索牧犍家,得所匿物。
魏主大怒,賜沮渠昭儀死,並誅其宗族,唯沮渠祖以先降得免。
又有告牧犍猶與故臣民交通謀反者,三月,魏主遣崔浩就第賜牧犍死,諡曰哀王。
魏人徙定州丁零三千家於平城。
六月,魏西征諸將扶風公處真等八人,坐盜沒軍資及虜掠贓各千萬計,並斬之。
初,上以貨重物輕,改鑄四銖錢。
民多翦鑿古錢,取銅盜鑄。
上患之。
錄尚書事江夏王義恭建議,請以大錢一當兩。
右僕射何尚之議曰:“夫泉貝之興,以估貨爲本,事存交易,豈假多鑄!數少則幣重,數多則物重,多少雖異,濟用不殊。
況復以一當兩,徒崇虛價者邪?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貲自倍,貧者彌增其困,懼非所以使之均壹也。
”上卒從義恭議。
秋,八月,乙未,徐州刺史衡陽文王義季卒。
義季自彭城王義康之貶,遂縱酒不事事。
帝以書誚責,且戒之,義季猶酣飲自若,以至成疾而終。
魏樂安宣王範卒。
冬,十月,壬午,胡籓之子誕世殺豫章太守桓隆之,據郡反,欲奉前彭城王義康爲主;前交州刺史檀和之去官歸,過豫章,擊斬之。
十一月,甲寅,封皇子渾爲汝陰王。
十二月,魏晉王伏羅卒。
楊文德據葭蘆城,招誘氐、羌,武都等五郡氐皆應之。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五年(戊子,公元四四八年)
春,正月,魏仇池鎮將皮豹子帥諸軍擊之。
文德兵敗,棄城奔漢中。
豹子收其妻子、僚屬、軍資及楊保宗所尚魏公主而還。
初,保宗將叛,公主勸之。
或曰:“奈何叛父母之國?”公主曰:“事成,爲一國之母,豈比小縣公主哉!”魏主賜之死。
楊文德坐失守,免官,削爵土。
二月,癸卯,魏主如定州,罷塞圍役者;遂如上黨,誅潞縣叛民二千餘家,徙河西離石民五千餘家於平城。
閏月,己酉,帝大蒐於宣武場。
初,劉湛既誅,庾炳之遂見寵任,累遷吏部尚書,勢傾朝野。
炳之無文學,性強急輕淺。
既居選部,好詬詈賓客,且多納貨賂,士大夫皆惡之。
炳之留令史二人宿於私宅,爲有司所糾。
上薄其過,欲不問。
僕射何尚之因極陳炳之之短曰:“炳之見人有燭盤、佳驢,無不乞匄;選用不平,不可一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公元四四七年)
春,正月,甲戌,大赦。
魏吐京胡及山胡曹僕渾等反;二月,徵東將軍武昌王提等討平之。
癸未,魏主如中山。
魏師之克敦煌也,沮渠牧犍使人斫開府庫,取金玉及寶器,因不復閉。
小民爭入盜取之,有司索盜不獲。
至是,牧犍所親及守藏者告之,且言牧犍父子多蓄毒藥,潛殺人前後以百數;姊妹皆學左道。
有司索牧犍家,得所匿物。
魏主大怒,賜沮渠昭儀死,並誅其宗族,唯沮渠祖以先降得免。
又有告牧犍猶與故臣民交通謀反者,三月,魏主遣崔浩就第賜牧犍死,諡曰哀王。
魏人徙定州丁零三千家於平城。
六月,魏西征諸將扶風公處真等八人,坐盜沒軍資及虜掠贓各千萬計,並斬之。
初,上以貨重物輕,改鑄四銖錢。
民多翦鑿古錢,取銅盜鑄。
上患之。
錄尚書事江夏王義恭建議,請以大錢一當兩。
右僕射何尚之議曰:“夫泉貝之興,以估貨爲本,事存交易,豈假多鑄!數少則幣重,數多則物重,多少雖異,濟用不殊。
況復以一當兩,徒崇虛價者邪?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貲自倍,貧者彌增其困,懼非所以使之均壹也。
”上卒從義恭議。
秋,八月,乙未,徐州刺史衡陽文王義季卒。
義季自彭城王義康之貶,遂縱酒不事事。
帝以書誚責,且戒之,義季猶酣飲自若,以至成疾而終。
魏樂安宣王範卒。
冬,十月,壬午,胡籓之子誕世殺豫章太守桓隆之,據郡反,欲奉前彭城王義康爲主;前交州刺史檀和之去官歸,過豫章,擊斬之。
十一月,甲寅,封皇子渾爲汝陰王。
十二月,魏晉王伏羅卒。
楊文德據葭蘆城,招誘氐、羌,武都等五郡氐皆應之。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五年(戊子,公元四四八年)
春,正月,魏仇池鎮將皮豹子帥諸軍擊之。
文德兵敗,棄城奔漢中。
豹子收其妻子、僚屬、軍資及楊保宗所尚魏公主而還。
初,保宗將叛,公主勸之。
或曰:“奈何叛父母之國?”公主曰:“事成,爲一國之母,豈比小縣公主哉!”魏主賜之死。
楊文德坐失守,免官,削爵土。
二月,癸卯,魏主如定州,罷塞圍役者;遂如上黨,誅潞縣叛民二千餘家,徙河西離石民五千餘家於平城。
閏月,己酉,帝大蒐於宣武場。
初,劉湛既誅,庾炳之遂見寵任,累遷吏部尚書,勢傾朝野。
炳之無文學,性強急輕淺。
既居選部,好詬詈賓客,且多納貨賂,士大夫皆惡之。
炳之留令史二人宿於私宅,爲有司所糾。
上薄其過,欲不問。
僕射何尚之因極陳炳之之短曰:“炳之見人有燭盤、佳驢,無不乞匄;選用不平,不可一
起閼逢困敦,盡屠維大荒落,凡六年。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甲子,公元四八四年)
春,正月,乙亥,以後將軍柳世隆爲尚書右僕射;竟陵王子良爲護軍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
子良少有清尚,傾意賓客,才俊之士,皆遊集其門。
開西邸,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記室參軍範雲、蕭琛、樂安任昉、法曹參軍王融、衛軍東閣祭酒蕭衍、鎮西功曹謝朓、步兵校尉沈約、揚州秀才吳郡陸倕,並以文學,尤見親待,號曰八友。
法曹參軍柳惲、太學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濟陽江革、尚書殿中郎範縝、會稽孔休源亦預焉。
琛,惠開之從子;惲,元景之從孫;融,僧達之孫;衍,順之之子;朓,述之孫;約,璞之子;僧孺,雅之曾孫;縝,雲之從兄也。
子良篤好釋氏,招致名僧,講論佛法。
道俗之盛,江左未有。
或親爲衆僧賦食、行水,世頗以爲失宰相體。
範縝盛稱無佛。
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貴、貧賤?”縝曰:“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散:或拂簾幌墜茵席之上,或關籬牆落糞溷之中。
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
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子良無以難。
縝又著《神滅論》,以爲:“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於形,猶利之於刀;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論出,朝野喧譁,難之,終不能屈。
太原王琰著論譏縝曰:“嗚呼範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欲以杜縝後對。
縝對曰:“嗚呼王子!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子良使王融謂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書郎;而故乖剌爲此論,甚可惜也!宜急譭棄之。
”縝大笑曰:“使範縝賣論取官,已至令、僕矣,何但中書郎邪!”
蕭衍好籌略,有文武才幹,王儉深器異之,曰:“蕭郎出三十,貴不可言。
”
壬寅,以柳世隆爲尚書左僕射,丹陽尹李安民爲右僕射,王儉領丹陽尹。
夏,四月,甲寅,魏主如方山;戊午,還宮;庚申,如鴻池;丁卯,還宮。
五月,甲申,魏遣員外散騎常侍李彪等來聘。
六月,壬寅朔,中書舍人吳興茹法亮封望蔡男。
時中書舍人四人,各住一省,謂之“四戶”,以法亮及臨海呂文顯等爲之;既總重權,勢傾朝廷,守宰數遷換去來,四方餉遺,歲數百萬。
法亮嘗於衆中語人曰:“何須求外祿!此一戶中,年辦百萬。
”蓋約言之也。
後因天文有變,王儉極言“文顯等專權徇私,上天見異,禍由四戶”。
上手詔酬答,而不能改也。
魏舊制:戶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谷二十斛;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庫,以供調外之費;所調各隨土之所出。
丁卯,詔曰:“置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甲子,公元四八四年)
春,正月,乙亥,以後將軍柳世隆爲尚書右僕射;竟陵王子良爲護軍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
子良少有清尚,傾意賓客,才俊之士,皆遊集其門。
開西邸,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記室參軍範雲、蕭琛、樂安任昉、法曹參軍王融、衛軍東閣祭酒蕭衍、鎮西功曹謝朓、步兵校尉沈約、揚州秀才吳郡陸倕,並以文學,尤見親待,號曰八友。
法曹參軍柳惲、太學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濟陽江革、尚書殿中郎範縝、會稽孔休源亦預焉。
琛,惠開之從子;惲,元景之從孫;融,僧達之孫;衍,順之之子;朓,述之孫;約,璞之子;僧孺,雅之曾孫;縝,雲之從兄也。
子良篤好釋氏,招致名僧,講論佛法。
道俗之盛,江左未有。
或親爲衆僧賦食、行水,世頗以爲失宰相體。
範縝盛稱無佛。
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貴、貧賤?”縝曰:“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散:或拂簾幌墜茵席之上,或關籬牆落糞溷之中。
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
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子良無以難。
縝又著《神滅論》,以爲:“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於形,猶利之於刀;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論出,朝野喧譁,難之,終不能屈。
太原王琰著論譏縝曰:“嗚呼範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欲以杜縝後對。
縝對曰:“嗚呼王子!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子良使王融謂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書郎;而故乖剌爲此論,甚可惜也!宜急譭棄之。
”縝大笑曰:“使範縝賣論取官,已至令、僕矣,何但中書郎邪!”
蕭衍好籌略,有文武才幹,王儉深器異之,曰:“蕭郎出三十,貴不可言。
”
壬寅,以柳世隆爲尚書左僕射,丹陽尹李安民爲右僕射,王儉領丹陽尹。
夏,四月,甲寅,魏主如方山;戊午,還宮;庚申,如鴻池;丁卯,還宮。
五月,甲申,魏遣員外散騎常侍李彪等來聘。
六月,壬寅朔,中書舍人吳興茹法亮封望蔡男。
時中書舍人四人,各住一省,謂之“四戶”,以法亮及臨海呂文顯等爲之;既總重權,勢傾朝廷,守宰數遷換去來,四方餉遺,歲數百萬。
法亮嘗於衆中語人曰:“何須求外祿!此一戶中,年辦百萬。
”蓋約言之也。
後因天文有變,王儉極言“文顯等專權徇私,上天見異,禍由四戶”。
上手詔酬答,而不能改也。
魏舊制:戶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谷二十斛;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庫,以供調外之費;所調各隨土之所出。
丁卯,詔曰:“置
起柔兆困敦,盡重光大荒落,凡六年。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年(丙子,公元四三六年)
春,正月,癸丑朔,上有疾,不朝會。
甲寅,魏主還宮。
二月,戊子,燕王遣使入貢於魏,請送侍子,魏主不許,將舉兵討之,壬辰,遣使才十餘輩詣東方高麗等諸國告諭之。
司空、江州刺史、永修公檀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並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畏之。
帝久疾不愈,劉湛說司徒義康,以爲:“宮車一日晏駕,道濟不復可制。
”會帝疾篤,義康言於帝,召道濟入朝。
其妻向氏謂道濟曰:“高世之勳,自古所忌。
今無事相召,禍其至矣。
”既至,留之累月。
帝稍間,將遣還,已下渚,未發;會帝疾動,義康矯詔召道濟入祖道,因執之。
三月,己未,下詔稱:“道濟潛散金貨,招誘剽猾,因朕寢疾,規肆禍心。
”收付廷尉,並其子給事黃門侍郎植等十一人誅之,唯宥其孫孺。
又殺司空參軍薛彤、高進之。
二人皆道濟腹心,有勇力,時人比之關、張。
道濟見收,憤怒,目光如炬,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魏人聞之,喜曰:“道濟死,吳子輩不足復憚!”
庚申,大赦;以中軍將軍南譙王義宣爲江州刺史。
辛未,魏平東將軍娥清、安西將軍古弼將精騎一萬伐燕,平州刺史拓跋嬰帥遼西諸軍會之。
氐王楊難當自稱大秦王,改元建義,立妻爲王后,世子爲太子,置百官皆如天子之制,然猶貢奉宋、魏不絕。
夏,四月,魏娥清、古弼攻燕白狼城,克之。
高麗遣其將葛盧孟光將衆數萬隨陽伊至和龍迎燕王。
高麗屯於臨川。
燕尚書令郭生因民之憚遷,開城門納魏兵;魏人疑之,不入。
生遂勒兵攻燕王,王引高麗兵入自東門,與生戰於闕下,生中流矢死。
葛盧孟光入城,命軍士脫弊褐,取燕武庫精仗以給之,大掠城中。
五月,乙卯,燕王帥龍城見戶東徙,焚宮殿,火一旬不滅;令婦人被甲居中,陽伊等勒精兵居外,葛盧孟光帥騎殿後,方軌而進,前後八十餘裏。
古弼部將高苟子帥騎欲追之,弼醉,拔刀止之,故燕王得逃去。
魏主聞之,怒,檻車徵弼及娥清至平城,皆黜爲門卒。
戊午,魏主遣散騎常侍封撥使高麗,令送燕王。
丁卯,魏主如河西。
六月,詔寧朔將軍蕭汪之將兵討程道養。
軍至郪口,帛氐奴請降。
道養兵敗,還入郪山。
赫連定之西遷也,楊難當遂據上邽。
秋,七月,魏主遣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尚書令劉絜督河西、高平諸軍以討之,先遣平東將軍崔賾齎詔書諭難當。
魏散騎侍郎遊雅來聘。
己未,零陵王太妃褚氏卒,追諡曰晉恭思皇后,葬以晉禮。
八月,魏主畋於河西。
魏主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年(丙子,公元四三六年)
春,正月,癸丑朔,上有疾,不朝會。
甲寅,魏主還宮。
二月,戊子,燕王遣使入貢於魏,請送侍子,魏主不許,將舉兵討之,壬辰,遣使才十餘輩詣東方高麗等諸國告諭之。
司空、江州刺史、永修公檀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並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畏之。
帝久疾不愈,劉湛說司徒義康,以爲:“宮車一日晏駕,道濟不復可制。
”會帝疾篤,義康言於帝,召道濟入朝。
其妻向氏謂道濟曰:“高世之勳,自古所忌。
今無事相召,禍其至矣。
”既至,留之累月。
帝稍間,將遣還,已下渚,未發;會帝疾動,義康矯詔召道濟入祖道,因執之。
三月,己未,下詔稱:“道濟潛散金貨,招誘剽猾,因朕寢疾,規肆禍心。
”收付廷尉,並其子給事黃門侍郎植等十一人誅之,唯宥其孫孺。
又殺司空參軍薛彤、高進之。
二人皆道濟腹心,有勇力,時人比之關、張。
道濟見收,憤怒,目光如炬,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魏人聞之,喜曰:“道濟死,吳子輩不足復憚!”
庚申,大赦;以中軍將軍南譙王義宣爲江州刺史。
辛未,魏平東將軍娥清、安西將軍古弼將精騎一萬伐燕,平州刺史拓跋嬰帥遼西諸軍會之。
氐王楊難當自稱大秦王,改元建義,立妻爲王后,世子爲太子,置百官皆如天子之制,然猶貢奉宋、魏不絕。
夏,四月,魏娥清、古弼攻燕白狼城,克之。
高麗遣其將葛盧孟光將衆數萬隨陽伊至和龍迎燕王。
高麗屯於臨川。
燕尚書令郭生因民之憚遷,開城門納魏兵;魏人疑之,不入。
生遂勒兵攻燕王,王引高麗兵入自東門,與生戰於闕下,生中流矢死。
葛盧孟光入城,命軍士脫弊褐,取燕武庫精仗以給之,大掠城中。
五月,乙卯,燕王帥龍城見戶東徙,焚宮殿,火一旬不滅;令婦人被甲居中,陽伊等勒精兵居外,葛盧孟光帥騎殿後,方軌而進,前後八十餘裏。
古弼部將高苟子帥騎欲追之,弼醉,拔刀止之,故燕王得逃去。
魏主聞之,怒,檻車徵弼及娥清至平城,皆黜爲門卒。
戊午,魏主遣散騎常侍封撥使高麗,令送燕王。
丁卯,魏主如河西。
六月,詔寧朔將軍蕭汪之將兵討程道養。
軍至郪口,帛氐奴請降。
道養兵敗,還入郪山。
赫連定之西遷也,楊難當遂據上邽。
秋,七月,魏主遣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尚書令劉絜督河西、高平諸軍以討之,先遣平東將軍崔賾齎詔書諭難當。
魏散騎侍郎遊雅來聘。
己未,零陵王太妃褚氏卒,追諡曰晉恭思皇后,葬以晉禮。
八月,魏主畋於河西。
魏主
柔兆敦牂,一年。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公元四六六年)
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癸巳,徵會稽太守尋陽王子房爲撫軍將軍,以巴陵王休若代之。
甲午,中外戒嚴。
以司徒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車騎將軍、江州刺史王玄謨副之。
休仁軍於南州,以沈攸之爲尋陽太守,將兵屯虎檻。
時玄謨未發,前鋒凡十軍,絡繹繼至。
每夜各立姓號,不相稟受。
攸之謂諸將曰:“今衆軍姓號不同,若有耕夫、漁父夜相呵叱,便致駭亂,取敗之道也。
請就一軍取號。
”衆鹹從之。
鄧琬稱說符瑞,詐稱受路太后璽書,帥將佐上尊於晉安王子勳。
乙未,子勳即皇帝位於尋陽,改元義嘉。
以安陸王子綏爲司徒、揚州刺史;尋陽王子房、臨海王子頊並加開府儀同三司;以鄧琬爲尚書右僕射,張悅爲吏部尚書,袁顗加尚書左僕射;自餘將佐及諸州郡,除官進爵號各有差。
丙申,以徵虜司馬申令孫爲徐州刺史。
令孫,坦之子也。
置司州於義陽,以義陽內史龐孟虯爲司州刺史。
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清河崔道固皆舉兵應尋陽。
上徵兵於青州刺史沈文秀,文秀遣其將平原劉彌之等將兵赴建康。
會薛安都遣使邀文秀,文秀更令彌之等應安都。
濟陰太守申闡據睢陵應建康,安都遣其從子直閣將軍索兒、太原太守清河傅靈越等攻之。
闡,令孫之弟也。
安都婿裴祖隆守下邳,劉彌之至下邳,更以所領應建康,襲擊祖隆。
祖隆兵敗,與徵北參軍垣崇祖奔彭城。
崇祖,護之之從子也。
彌之族人北海太守懷恭、從子善明皆舉兵以應彌之,薛索兒聞之,釋睢陵,引兵擊彌之。
彌之戰敗,走保北海。
申令孫進據淮陽,請降於索兒。
龐孟虯亦不受命,舉兵應尋陽。
帝召尋陽王長史行會稽郡事孔覬爲太子詹事,以平西司馬庾業代之;又遣都水使者孔璪入東慰勞。
璪說凱以“建康虛弱,不如擁五郡以應袁、鄧。
”覬遂發兵,馳檄奉尋陽。
吳郡太守顧琛、吳興太守王曇生、義興太守劉延熙、晉陵太守袁標皆據郡應之。
上又以庾業代延熙爲義興,業至長塘湖,即與延熙合。
益州刺史蕭惠開,聞晉安王子勳舉兵,集將佐謂之曰:“湘東,太祖之昭;晉安,世祖之穆;其於當璧,並無不可。
但景和雖昏,本是世祖之嗣;不任社稷,其次猶多。
吾荷世祖之眷,當推奉九江。
”乃遣巴郡太守費欣壽將五千人東下。
於是湘州行事何慧文、廣州刺史袁曇遠、梁州刺史柳元怙、山陽太守程天祚皆附於子勳。
元怙,元景之從兄也。
是歲,四方貢計皆歸尋陽,朝廷所保,唯丹陽、淮南等數郡,其間諸縣或應子勳。
東兵已至永世,宮省危懼。
上集羣臣以謀成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公元四六六年)
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癸巳,徵會稽太守尋陽王子房爲撫軍將軍,以巴陵王休若代之。
甲午,中外戒嚴。
以司徒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車騎將軍、江州刺史王玄謨副之。
休仁軍於南州,以沈攸之爲尋陽太守,將兵屯虎檻。
時玄謨未發,前鋒凡十軍,絡繹繼至。
每夜各立姓號,不相稟受。
攸之謂諸將曰:“今衆軍姓號不同,若有耕夫、漁父夜相呵叱,便致駭亂,取敗之道也。
請就一軍取號。
”衆鹹從之。
鄧琬稱說符瑞,詐稱受路太后璽書,帥將佐上尊於晉安王子勳。
乙未,子勳即皇帝位於尋陽,改元義嘉。
以安陸王子綏爲司徒、揚州刺史;尋陽王子房、臨海王子頊並加開府儀同三司;以鄧琬爲尚書右僕射,張悅爲吏部尚書,袁顗加尚書左僕射;自餘將佐及諸州郡,除官進爵號各有差。
丙申,以徵虜司馬申令孫爲徐州刺史。
令孫,坦之子也。
置司州於義陽,以義陽內史龐孟虯爲司州刺史。
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清河崔道固皆舉兵應尋陽。
上徵兵於青州刺史沈文秀,文秀遣其將平原劉彌之等將兵赴建康。
會薛安都遣使邀文秀,文秀更令彌之等應安都。
濟陰太守申闡據睢陵應建康,安都遣其從子直閣將軍索兒、太原太守清河傅靈越等攻之。
闡,令孫之弟也。
安都婿裴祖隆守下邳,劉彌之至下邳,更以所領應建康,襲擊祖隆。
祖隆兵敗,與徵北參軍垣崇祖奔彭城。
崇祖,護之之從子也。
彌之族人北海太守懷恭、從子善明皆舉兵以應彌之,薛索兒聞之,釋睢陵,引兵擊彌之。
彌之戰敗,走保北海。
申令孫進據淮陽,請降於索兒。
龐孟虯亦不受命,舉兵應尋陽。
帝召尋陽王長史行會稽郡事孔覬爲太子詹事,以平西司馬庾業代之;又遣都水使者孔璪入東慰勞。
璪說凱以“建康虛弱,不如擁五郡以應袁、鄧。
”覬遂發兵,馳檄奉尋陽。
吳郡太守顧琛、吳興太守王曇生、義興太守劉延熙、晉陵太守袁標皆據郡應之。
上又以庾業代延熙爲義興,業至長塘湖,即與延熙合。
益州刺史蕭惠開,聞晉安王子勳舉兵,集將佐謂之曰:“湘東,太祖之昭;晉安,世祖之穆;其於當璧,並無不可。
但景和雖昏,本是世祖之嗣;不任社稷,其次猶多。
吾荷世祖之眷,當推奉九江。
”乃遣巴郡太守費欣壽將五千人東下。
於是湘州行事何慧文、廣州刺史袁曇遠、梁州刺史柳元怙、山陽太守程天祚皆附於子勳。
元怙,元景之從兄也。
是歲,四方貢計皆歸尋陽,朝廷所保,唯丹陽、淮南等數郡,其間諸縣或應子勳。
東兵已至永世,宮省危懼。
上集羣臣以謀成
起旃蒙大淵獻,盡柔兆困敦,凡二年。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公元四九五年)
春,正月,壬申,遣鎮南將軍王廣之督司州、右衛將軍蕭坦之督徐州、尚書右僕射沈文季督豫州諸軍以拒魏。
癸酉,魏詔:“淮北之人不得侵掠,犯者以大辟論。
”
乙未,拓跋衍攻鍾離,徐州刺史蕭惠休乘城拒守,間出襲擊魏兵,破之。
惠休,惠明之弟也。
劉昶、王肅攻義陽,司州刺史蕭誕拒之。
肅屢破誕兵,招降萬餘人。
魏以肅爲豫州刺史。
劉昶性褊躁,御軍嚴暴,人莫敢言。
法曹行參軍北平陽固苦諫;昶怒,欲斬之,使當攻道。
固志意閒雅,臨敵勇決,昶始奇之。
丁酉,中外纂嚴。
以太尉陳顯達爲使持節、都督西北諸軍事,往來新亭、白下以張聲勢。
己亥,魏主濟淮;二月,至壽陽,衆號三十萬,鐵騎彌望。
甲辰,魏主登八公山,賦詩。
道遇甚雨,命去蓋;見軍士病者,親撫慰之。
魏主遣使呼城中人,豐城公遙昌使參軍崔慶遠出應之。
慶遠問師故,魏主曰:“固當有故!卿欲我斥言之乎,欲我含垢依違乎?”慶遠曰:“未承來命,無所含垢。
”魏主曰:“齊主何故廢立?”慶遠曰:“廢昏立明,古今非一,未審何疑?”魏主曰:“武帝子孫,今皆安在?”慶遠曰:“七王同惡,已伏管、蔡之誅;其餘二十餘王,或內列清要,或外典方牧。
”魏主曰:“卿主若不忘忠義,何以不立近親,如周公之輔成王,而自取之乎?”慶遠曰:“成王有亞聖之德,故周公得而相之。
今近親皆非成王之比,故不可立。
且霍光亦舍武帝近親而立宣帝,唯其賢也。
”魏主曰:“霍光何以不自立?”慶遠曰:“非其類也。
主上正可比宣帝,安得比霍光!若爾,武王伐紂,不立微子而輔之,亦爲苟貪天下乎?”魏主大笑曰:“朕來問罪。
如卿之言,便可釋然。
”慶遠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聖人之師也。
”魏主曰:“卿欲吾和親,爲不欲乎?”慶遠曰:“和親則二國交歡,生民蒙福;否則二國交惡,生民塗炭。
和親與否,裁自聖衷。
”魏主賜慶遠酒殽、衣服而遣之。
戊申,魏主循淮而東,民皆安堵,租運屬路。
丙辰,至鍾離。
上遣左衛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救鍾離。
劉昶、王肅衆號二十萬,塹柵三重,併力攻義陽,城中負楯而立。
王廣之引兵救義陽,去城百餘裏,畏魏強,不敢進。
城中益急,黃門侍郎蕭衍請先進,廣之分麾下精兵配之。
衍間道夜發,與太子率蕭誄等徑上賢首山,去魏軍數裏。
魏人出不意,未測多少,不敢逼。
黎明,城中望見援軍至,蕭誕遣長史王伯瑜出攻魏柵,因風縱火,衍等衆軍自外擊之,魏不能支,解圍去。
己未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公元四九五年)
春,正月,壬申,遣鎮南將軍王廣之督司州、右衛將軍蕭坦之督徐州、尚書右僕射沈文季督豫州諸軍以拒魏。
癸酉,魏詔:“淮北之人不得侵掠,犯者以大辟論。
”
乙未,拓跋衍攻鍾離,徐州刺史蕭惠休乘城拒守,間出襲擊魏兵,破之。
惠休,惠明之弟也。
劉昶、王肅攻義陽,司州刺史蕭誕拒之。
肅屢破誕兵,招降萬餘人。
魏以肅爲豫州刺史。
劉昶性褊躁,御軍嚴暴,人莫敢言。
法曹行參軍北平陽固苦諫;昶怒,欲斬之,使當攻道。
固志意閒雅,臨敵勇決,昶始奇之。
丁酉,中外纂嚴。
以太尉陳顯達爲使持節、都督西北諸軍事,往來新亭、白下以張聲勢。
己亥,魏主濟淮;二月,至壽陽,衆號三十萬,鐵騎彌望。
甲辰,魏主登八公山,賦詩。
道遇甚雨,命去蓋;見軍士病者,親撫慰之。
魏主遣使呼城中人,豐城公遙昌使參軍崔慶遠出應之。
慶遠問師故,魏主曰:“固當有故!卿欲我斥言之乎,欲我含垢依違乎?”慶遠曰:“未承來命,無所含垢。
”魏主曰:“齊主何故廢立?”慶遠曰:“廢昏立明,古今非一,未審何疑?”魏主曰:“武帝子孫,今皆安在?”慶遠曰:“七王同惡,已伏管、蔡之誅;其餘二十餘王,或內列清要,或外典方牧。
”魏主曰:“卿主若不忘忠義,何以不立近親,如周公之輔成王,而自取之乎?”慶遠曰:“成王有亞聖之德,故周公得而相之。
今近親皆非成王之比,故不可立。
且霍光亦舍武帝近親而立宣帝,唯其賢也。
”魏主曰:“霍光何以不自立?”慶遠曰:“非其類也。
主上正可比宣帝,安得比霍光!若爾,武王伐紂,不立微子而輔之,亦爲苟貪天下乎?”魏主大笑曰:“朕來問罪。
如卿之言,便可釋然。
”慶遠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聖人之師也。
”魏主曰:“卿欲吾和親,爲不欲乎?”慶遠曰:“和親則二國交歡,生民蒙福;否則二國交惡,生民塗炭。
和親與否,裁自聖衷。
”魏主賜慶遠酒殽、衣服而遣之。
戊申,魏主循淮而東,民皆安堵,租運屬路。
丙辰,至鍾離。
上遣左衛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救鍾離。
劉昶、王肅衆號二十萬,塹柵三重,併力攻義陽,城中負楯而立。
王廣之引兵救義陽,去城百餘裏,畏魏強,不敢進。
城中益急,黃門侍郎蕭衍請先進,廣之分麾下精兵配之。
衍間道夜發,與太子率蕭誄等徑上賢首山,去魏軍數裏。
魏人出不意,未測多少,不敢逼。
黎明,城中望見援軍至,蕭誕遣長史王伯瑜出攻魏柵,因風縱火,衍等衆軍自外擊之,魏不能支,解圍去。
己未
起柔兆執徐,盡著雍敦牂,凡三年。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四七六年)
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二月,魏司空東郡王陸定國坐恃恩不法,免官爵爲兵。
魏馮太后內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顯祖,密行鴆毒,夏,六月,辛未,顯祖殂。
壬申,大赦,改元承明。
葬顯祖於金陵,諡曰獻文皇帝。
魏大司馬、大將軍代人萬安國坐矯詔殺神部長奚買奴,賜死。
戊寅,魏以徵西大將軍、安樂王長樂爲太尉,尚書左僕射、宜都王目辰爲司徒,南部尚書李訁斤爲司空。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復臨朝稱制。
以馮熙爲侍中、太師、中書監。
熙自以外戚,固辭內任;乃除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師如故。
顯祖神主祔太廟,有司奏廟中執事之官,請依故事皆賜爵。
祕書令廣平程駿上言:“建侯裂地,帝王所重,或以親賢,或因功伐,未聞神主祔廟而百司受封者也。
皇家故事,蓋一時之恩,豈可爲長世之法乎!”太后善而從之,謂羣臣曰:“凡議事,當依古典正言,豈得但修故事而已!”賜駿衣一襲,帛二百匹。
太后性聰察,知書計,曉政事,被服儉素,膳羞減於故事什七八;而猜忍多權數。
高祖性至孝,能承顏順志。
事無大小,皆仰成於太后。
太后往往專決,不復關白於帝。
所幸宦者高平王琚、安定張祜、杞嶷、馮翊王遇、略陽苻承祖、高陰王質,皆依勢用事。
祜官至尚書左僕射,爵新平王;琚官至徵南將軍,爵高平王;嶷等官亦至侍中、吏部尚書、刺史,爵爲公、侯,賞賜鉅萬,賜鐵券,許以不死。
又,太卜令姑臧王睿得幸於太后,超遷至侍中、吏部尚書,爵太原公。
祕書令李衝,雖以才進,亦由私寵,賞賜皆不可勝紀。
又外禮人望東陽王丕、遊明根等,皆極其優厚,每褒賞睿等,輒以丕等參之,以示不私。
丕,烈帝之玄孫;衝,寶之子也。
太后自以失行,畏以議己,羣下語言小涉疑忌,輒殺之。
然所寵幸左右,苟有小過,必加笞棰,或至百餘;而無宿憾,尋復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貴。
故左右雖被罰,終無離心。
乙亥,加蕭道成尚書左僕射,劉秉中書令。
楊運長、阮佃夫等忌建平王景素益甚,景素乃與錄事參軍陳郡殷沵、中兵參軍略陽垣慶延、參軍沈顒、左暄等謀爲自全之計。
遣人往來建康,要結才力之士,冠軍將軍黃回、遊擊將軍高道慶、輔國將軍曹欣之、前軍將國韓道清、長水校尉郭蘭之、羽林監垣祗祖,皆陰與通謀;武人不得志者,無不歸之。
時帝好獨出遊走郊野,欣之謀據石頭城,伺帝出作亂。
道清、蘭之慾說蕭道成因帝夜出,執帝迎景素,道成不從者,即圖之;景素每禁使緩之。
楊、阮微聞其事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四七六年)
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二月,魏司空東郡王陸定國坐恃恩不法,免官爵爲兵。
魏馮太后內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顯祖,密行鴆毒,夏,六月,辛未,顯祖殂。
壬申,大赦,改元承明。
葬顯祖於金陵,諡曰獻文皇帝。
魏大司馬、大將軍代人萬安國坐矯詔殺神部長奚買奴,賜死。
戊寅,魏以徵西大將軍、安樂王長樂爲太尉,尚書左僕射、宜都王目辰爲司徒,南部尚書李訁斤爲司空。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復臨朝稱制。
以馮熙爲侍中、太師、中書監。
熙自以外戚,固辭內任;乃除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師如故。
顯祖神主祔太廟,有司奏廟中執事之官,請依故事皆賜爵。
祕書令廣平程駿上言:“建侯裂地,帝王所重,或以親賢,或因功伐,未聞神主祔廟而百司受封者也。
皇家故事,蓋一時之恩,豈可爲長世之法乎!”太后善而從之,謂羣臣曰:“凡議事,當依古典正言,豈得但修故事而已!”賜駿衣一襲,帛二百匹。
太后性聰察,知書計,曉政事,被服儉素,膳羞減於故事什七八;而猜忍多權數。
高祖性至孝,能承顏順志。
事無大小,皆仰成於太后。
太后往往專決,不復關白於帝。
所幸宦者高平王琚、安定張祜、杞嶷、馮翊王遇、略陽苻承祖、高陰王質,皆依勢用事。
祜官至尚書左僕射,爵新平王;琚官至徵南將軍,爵高平王;嶷等官亦至侍中、吏部尚書、刺史,爵爲公、侯,賞賜鉅萬,賜鐵券,許以不死。
又,太卜令姑臧王睿得幸於太后,超遷至侍中、吏部尚書,爵太原公。
祕書令李衝,雖以才進,亦由私寵,賞賜皆不可勝紀。
又外禮人望東陽王丕、遊明根等,皆極其優厚,每褒賞睿等,輒以丕等參之,以示不私。
丕,烈帝之玄孫;衝,寶之子也。
太后自以失行,畏以議己,羣下語言小涉疑忌,輒殺之。
然所寵幸左右,苟有小過,必加笞棰,或至百餘;而無宿憾,尋復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貴。
故左右雖被罰,終無離心。
乙亥,加蕭道成尚書左僕射,劉秉中書令。
楊運長、阮佃夫等忌建平王景素益甚,景素乃與錄事參軍陳郡殷沵、中兵參軍略陽垣慶延、參軍沈顒、左暄等謀爲自全之計。
遣人往來建康,要結才力之士,冠軍將軍黃回、遊擊將軍高道慶、輔國將軍曹欣之、前軍將國韓道清、長水校尉郭蘭之、羽林監垣祗祖,皆陰與通謀;武人不得志者,無不歸之。
時帝好獨出遊走郊野,欣之謀據石頭城,伺帝出作亂。
道清、蘭之慾說蕭道成因帝夜出,執帝迎景素,道成不從者,即圖之;景素每禁使緩之。
楊、阮微聞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