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上章敦牂,盡玄黓涒灘,凡三年。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零年)
春,正月,詔放隔城俘二千餘人還魏。
乙丑,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靈泉;壬申,還宮。
地豆乾頻寇魏邊,夏,四月,甲戌,魏徵西大將軍陽平王頤擊走之。
頤,新城之子也。
甲午,魏遣兼員外散騎常侍邢產等來聘。
五月,己酉,庫莫奚寇魏邊,安州都將樓龍兒擊走之。
秋,七月,辛丑,以會稽太守安陸侯緬爲雍州刺史。
緬,鸞之弟也。
緬留心獄訟,得劫,皆赦遣,許以自新,再犯乃加誅;民畏而愛之。
癸卯,大赦。
丙午,魏主如方山;丙辰,遂如靈泉池;八月,丙寅朔,還宮。
河南王度易侯卒;乙酉,以其世子伏連籌爲秦、河二州刺史,遣振武將軍丘冠先拜授,且吊之。
伏連籌逼冠先使拜,冠先不從,伏連籌推冠先墜崖而死。
上厚賜其子雄;敕以喪委絕域,不可復尋,仕進無嫌。
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有勇力,善騎射,好武事,自選帶仗左右六十人,皆有膽幹;至鎮,數於內齋以牛酒犒之。
又私作錦袍、絳襖,欲以餉蠻,交易器仗。
長史高平劉寅、司馬安定席恭穆等連名密啓。
上敕精檢。
子響聞臺使至不見敕,召寅、恭穆及諮議參軍江悆、典籤吳修之、魏景淵等詰之,寅等祕而不言;修之曰:“既已降敕,政應方便答塞。
”景淵曰:“應先檢校。
”子響大怒,執寅等八人,於後堂殺之,具以啓聞。
上欲赦江悆,聞皆已死,怒。
壬辰,以隨王子隆爲荊州刺史。
上欲遣淮南太守戴僧靜將兵討子響,僧靜面啓曰:“巴東王年少,長史執之太急,忿不思難故耳。
天子兒過誤殺人,有何大罪!官忽遣軍西上,人情惶懼,無所不至。
僧靜不敢奉敕。
”上不答而心善之。
乃遣衛尉胡諧之、遊擊將軍尹略、中書舍人茹法亮帥齋仗數百人詣江陵,檢捕羣小,敕之曰:“子響若束手自歸,可全其命。
”以平南內史張欣泰爲諧之副。
欣泰謂諧之曰:“今段之行,勝既無名,負成奇恥。
彼兇狡相聚,所以爲其用者,或利賞逼威,無由自潰。
若頓軍夏口,宣示禍福,可不戰而擒也。
”諧之不從。
欣泰,興世之子也。
諧之等至江津,築城燕尾洲。
子響白服登城,頻遣使與相聞,曰:“天下豈有兒反!身不作賊,直是粗疏。
今便單舸還闕,受殺人之罪,何築城見捉邪!”尹略獨答曰:“誰將汝反父人共語!”子響唯灑泣;乃殺牛,具酒饌,餉臺軍,略棄之江流。
子響呼茹法亮;法亮疑畏,不肯往。
又求見傳詔;法亮亦不遣,且執錄其使。
子響怒,遣所養勇士收集府、州兵二千人,從靈溪西渡;子響自與百餘人操萬鈞弩,宿江堤上。
明日,府、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零年)
春,正月,詔放隔城俘二千餘人還魏。
乙丑,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靈泉;壬申,還宮。
地豆乾頻寇魏邊,夏,四月,甲戌,魏徵西大將軍陽平王頤擊走之。
頤,新城之子也。
甲午,魏遣兼員外散騎常侍邢產等來聘。
五月,己酉,庫莫奚寇魏邊,安州都將樓龍兒擊走之。
秋,七月,辛丑,以會稽太守安陸侯緬爲雍州刺史。
緬,鸞之弟也。
緬留心獄訟,得劫,皆赦遣,許以自新,再犯乃加誅;民畏而愛之。
癸卯,大赦。
丙午,魏主如方山;丙辰,遂如靈泉池;八月,丙寅朔,還宮。
河南王度易侯卒;乙酉,以其世子伏連籌爲秦、河二州刺史,遣振武將軍丘冠先拜授,且吊之。
伏連籌逼冠先使拜,冠先不從,伏連籌推冠先墜崖而死。
上厚賜其子雄;敕以喪委絕域,不可復尋,仕進無嫌。
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有勇力,善騎射,好武事,自選帶仗左右六十人,皆有膽幹;至鎮,數於內齋以牛酒犒之。
又私作錦袍、絳襖,欲以餉蠻,交易器仗。
長史高平劉寅、司馬安定席恭穆等連名密啓。
上敕精檢。
子響聞臺使至不見敕,召寅、恭穆及諮議參軍江悆、典籤吳修之、魏景淵等詰之,寅等祕而不言;修之曰:“既已降敕,政應方便答塞。
”景淵曰:“應先檢校。
”子響大怒,執寅等八人,於後堂殺之,具以啓聞。
上欲赦江悆,聞皆已死,怒。
壬辰,以隨王子隆爲荊州刺史。
上欲遣淮南太守戴僧靜將兵討子響,僧靜面啓曰:“巴東王年少,長史執之太急,忿不思難故耳。
天子兒過誤殺人,有何大罪!官忽遣軍西上,人情惶懼,無所不至。
僧靜不敢奉敕。
”上不答而心善之。
乃遣衛尉胡諧之、遊擊將軍尹略、中書舍人茹法亮帥齋仗數百人詣江陵,檢捕羣小,敕之曰:“子響若束手自歸,可全其命。
”以平南內史張欣泰爲諧之副。
欣泰謂諧之曰:“今段之行,勝既無名,負成奇恥。
彼兇狡相聚,所以爲其用者,或利賞逼威,無由自潰。
若頓軍夏口,宣示禍福,可不戰而擒也。
”諧之不從。
欣泰,興世之子也。
諧之等至江津,築城燕尾洲。
子響白服登城,頻遣使與相聞,曰:“天下豈有兒反!身不作賊,直是粗疏。
今便單舸還闕,受殺人之罪,何築城見捉邪!”尹略獨答曰:“誰將汝反父人共語!”子響唯灑泣;乃殺牛,具酒饌,餉臺軍,略棄之江流。
子響呼茹法亮;法亮疑畏,不肯往。
又求見傳詔;法亮亦不遣,且執錄其使。
子響怒,遣所養勇士收集府、州兵二千人,從靈溪西渡;子響自與百餘人操萬鈞弩,宿江堤上。
明日,府、
閼逢閹茂,一年。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
春,正月,丁未,改元隆昌;大赦。
雍州刺史晉安王子懋,以主幼時艱,密爲自全之計,令作部造仗;徵南大將軍陳顯達屯襄陽,子懋欲脅取以爲將。
顯達密啓西昌侯鸞,鸞徵顯達爲車騎大將軍;徙子懋爲江州刺史,仍令留部曲助鎮襄陽,單將白直、俠轂自隨。
顯達過襄陽,子懋謂曰:“朝廷令身單身而返,身是天王,豈可過爾輕率!今猶欲將二三千人自隨,公意何如?”顯達曰:“殿下若不留部曲,乃是大違敕旨,其事不輕;且此間人亦難可收用。
”子懋默然。
顯達因辭出,即發去。
子懋計未立,乃之尋陽。
西昌侯鸞將謀廢立,引前鎮西諮議參軍蕭衍與同謀。
荊州刺史隨王子隆,性溫和,有文才;鸞欲徵之,恐其不從。
衍曰:“隨王雖有美名,其實庸劣。
既無智謀之士,爪牙唯仗司馬垣歷生、武陵太守卞白龍耳。
二人唯利是從,若啖以顯職,無有不來;隨王止須折簡耳。
”鸞從之。
徵歷生爲太子左衛率,白龍爲遊擊將軍;二人並至。
續召子隆爲侍中、撫軍將軍。
豫州刺史崔慧景,高、武舊將,鸞疑之,以蕭衍爲寧朔將軍,戍壽陽。
慧景懼,白服出迎;衍撫安之。
辛亥,鬱林王祀南郊;戊午,拜崇安陵。
癸亥,魏主南巡;戊辰,過比干墓,祭以太牢,魏主自爲祝文曰:“烏呼介士,胡不我臣!”
帝寵幸中書舍人綦毌珍之、硃隆之、直閣將軍曹道剛、周奉叔、宦者徐龍駒等。
珍之所論薦,事無不允;內外要職,皆先論價,旬月之間,家累千金;擅取官物及役作,不俟詔旨。
有司至相語云:“寧拒至尊敕,不可違舍人命。
”帝以龍駒爲後閣舍人,常居含章蓼,著黃綸帽,被貂裘,南面向案,代帝畫敕;左右侍直,與帝不異。
帝自山陵之後,即與左右微服遊走市裏,好於世宗崇安陵隧中擲塗、賭跳,作諸鄙戲,極意賞賜左右,動至百數十萬。
每見錢,曰:“我昔思汝一枚不得,今日得用汝未?”世祖聚錢上庫五億萬,齋庫亦出三億萬,金銀布帛不可勝計;鬱林王即位未期歲,所用垂盡。
入主衣庫,令何後及寵姬以諸寶器相投擊破碎之,用爲笑樂。
蒸於世祖幸姬霍氏,更其姓曰徐。
朝事大小,皆決於西昌侯鸞。
鸞數諫爭,帝多不從;心忌鸞,欲除之。
以尚書右僕射鄱陽王鏘爲世祖所厚,私謂鏘曰:“公聞鸞於法身如何?”鏘素和謹,對曰:“臣鸞於宗戚最長,且受寄先帝;臣等皆年少,朝廷所損,唯鸞一人,願陛下無以爲慮。
”帝退,謂徐龍駒曰:“我欲與公共計取鸞,公既不同,我不能獨辦,且復小聽。
”
衛尉蕭諶,世祖之族子也,自世祖在郢州,諶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
春,正月,丁未,改元隆昌;大赦。
雍州刺史晉安王子懋,以主幼時艱,密爲自全之計,令作部造仗;徵南大將軍陳顯達屯襄陽,子懋欲脅取以爲將。
顯達密啓西昌侯鸞,鸞徵顯達爲車騎大將軍;徙子懋爲江州刺史,仍令留部曲助鎮襄陽,單將白直、俠轂自隨。
顯達過襄陽,子懋謂曰:“朝廷令身單身而返,身是天王,豈可過爾輕率!今猶欲將二三千人自隨,公意何如?”顯達曰:“殿下若不留部曲,乃是大違敕旨,其事不輕;且此間人亦難可收用。
”子懋默然。
顯達因辭出,即發去。
子懋計未立,乃之尋陽。
西昌侯鸞將謀廢立,引前鎮西諮議參軍蕭衍與同謀。
荊州刺史隨王子隆,性溫和,有文才;鸞欲徵之,恐其不從。
衍曰:“隨王雖有美名,其實庸劣。
既無智謀之士,爪牙唯仗司馬垣歷生、武陵太守卞白龍耳。
二人唯利是從,若啖以顯職,無有不來;隨王止須折簡耳。
”鸞從之。
徵歷生爲太子左衛率,白龍爲遊擊將軍;二人並至。
續召子隆爲侍中、撫軍將軍。
豫州刺史崔慧景,高、武舊將,鸞疑之,以蕭衍爲寧朔將軍,戍壽陽。
慧景懼,白服出迎;衍撫安之。
辛亥,鬱林王祀南郊;戊午,拜崇安陵。
癸亥,魏主南巡;戊辰,過比干墓,祭以太牢,魏主自爲祝文曰:“烏呼介士,胡不我臣!”
帝寵幸中書舍人綦毌珍之、硃隆之、直閣將軍曹道剛、周奉叔、宦者徐龍駒等。
珍之所論薦,事無不允;內外要職,皆先論價,旬月之間,家累千金;擅取官物及役作,不俟詔旨。
有司至相語云:“寧拒至尊敕,不可違舍人命。
”帝以龍駒爲後閣舍人,常居含章蓼,著黃綸帽,被貂裘,南面向案,代帝畫敕;左右侍直,與帝不異。
帝自山陵之後,即與左右微服遊走市裏,好於世宗崇安陵隧中擲塗、賭跳,作諸鄙戲,極意賞賜左右,動至百數十萬。
每見錢,曰:“我昔思汝一枚不得,今日得用汝未?”世祖聚錢上庫五億萬,齋庫亦出三億萬,金銀布帛不可勝計;鬱林王即位未期歲,所用垂盡。
入主衣庫,令何後及寵姬以諸寶器相投擊破碎之,用爲笑樂。
蒸於世祖幸姬霍氏,更其姓曰徐。
朝事大小,皆決於西昌侯鸞。
鸞數諫爭,帝多不從;心忌鸞,欲除之。
以尚書右僕射鄱陽王鏘爲世祖所厚,私謂鏘曰:“公聞鸞於法身如何?”鏘素和謹,對曰:“臣鸞於宗戚最長,且受寄先帝;臣等皆年少,朝廷所損,唯鸞一人,願陛下無以爲慮。
”帝退,謂徐龍駒曰:“我欲與公共計取鸞,公既不同,我不能獨辦,且復小聽。
”
衛尉蕭諶,世祖之族子也,自世祖在郢州,諶
起重光大淵獻,盡旃蒙單閼,凡五年。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辛亥,公元四七一年)
春,二月,戊戌,分交、廣置越州,治臨漳。
初,上爲諸王,寬和有令譽,獨爲世祖所親。
即位之初,義嘉之黨多蒙全宥,隨才引用,有如舊臣。
及晚年,更猜忌忍虐,好鬼神,多忌諱,言語、文書,有禍敗、兇喪及疑似之言應迴避者數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
改“騧”字爲“瓜”,以其似禍字故也。
左右忤意,往往有刳斫者。
時淮、泗用兵,府藏空竭,內外百官,並斷俸祿。
而上奢費過度,每所造器用,必爲正御、副御、次副各三十枚。
嬖倖用事,貨賂公行。
上素無子,密取諸王姬有孕者內宮中,生男則殺其母,使寵姬子之。
至是寢疾,以太子幼弱,深忌諸弟。
南徐州刺史晉平刺王休祐,前鎮江陵,貪虐無度,上不使之鎮,留之建康,遣上佐行府州事。
休祐性剛很,前後忤上非一,上積不能平,且慮將來難制,欲方便除之。
甲寅,休祐從上於巖山射雉,左右從者並在仗後。
日欲暗,上遣左右壽寂之等數人,逼休祐令墜馬,因共毆,拉殺之,傳呼“驃騎落馬!”上陽驚,遣御醫絡驛就視,比其左右至,休祐已絕。
去車輪,輿還第。
追贈司空,葬之如禮。
建康民間訛言,荊州刺史巴陵王休若有至貴之相,上以此言報之,休若憂懼。
戊午,以休若代休祐爲南徐州刺史。
休若腹心將佐,皆謂休若還朝,必不免禍。
中兵參軍京兆王敬先說休若曰:“今主上彌留,政成省閣,羣豎恟々,欲悉去宗支以便其私。
殿下聲著海內,受詔入朝,必往而不返。
荊州帶甲十餘萬,地方數千裏,上可以匡天子,除奸臣,下可以保境土,全一身;孰與賜劍邸第,使臣妾飲泣而不敢葬乎!”休若素謹畏,僞許之。
敬先出,使人執之,以白於上而誅之。
三月,辛酉,魏假員外散騎常侍邢祐來聘。
魏主使殿中尚書胡莫寒簡西部敕勒爲殿中武士。
莫寒大納貨賂,衆怒,殺莫寒及高平假鎮將奚陵。
夏,四月,諸部敕勒皆叛。
魏主使汝陰王天賜將兵討之,以給事中羅云爲前鋒;敕勒詐降,襲雲,殺之,天賜僅以身免。
晉平刺王既死,建安王休仁益不自安。
上與嬖臣楊運長等爲身後之計,運長等慮上晏駕後,休仁秉政,己輩不得專權,彌贊成之。
上疾嘗暴甚,內外莫不屬意於休仁,主書以下皆往東府訪休仁所親信,豫自結納;其或在直不得出者,皆恐懼。
上聞,愈惡之。
五月,戊午,召休仁入見,既而謂曰:“今夕停尚書下省宿,明可早來。
”其夜,遣人齎藥賜死。
休仁罵曰:“上得天下,誰之力邪!孝武以誅釒且兄弟,子孫滅絕。
今復爲爾,宋祚其得久乎!”上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辛亥,公元四七一年)
春,二月,戊戌,分交、廣置越州,治臨漳。
初,上爲諸王,寬和有令譽,獨爲世祖所親。
即位之初,義嘉之黨多蒙全宥,隨才引用,有如舊臣。
及晚年,更猜忌忍虐,好鬼神,多忌諱,言語、文書,有禍敗、兇喪及疑似之言應迴避者數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
改“騧”字爲“瓜”,以其似禍字故也。
左右忤意,往往有刳斫者。
時淮、泗用兵,府藏空竭,內外百官,並斷俸祿。
而上奢費過度,每所造器用,必爲正御、副御、次副各三十枚。
嬖倖用事,貨賂公行。
上素無子,密取諸王姬有孕者內宮中,生男則殺其母,使寵姬子之。
至是寢疾,以太子幼弱,深忌諸弟。
南徐州刺史晉平刺王休祐,前鎮江陵,貪虐無度,上不使之鎮,留之建康,遣上佐行府州事。
休祐性剛很,前後忤上非一,上積不能平,且慮將來難制,欲方便除之。
甲寅,休祐從上於巖山射雉,左右從者並在仗後。
日欲暗,上遣左右壽寂之等數人,逼休祐令墜馬,因共毆,拉殺之,傳呼“驃騎落馬!”上陽驚,遣御醫絡驛就視,比其左右至,休祐已絕。
去車輪,輿還第。
追贈司空,葬之如禮。
建康民間訛言,荊州刺史巴陵王休若有至貴之相,上以此言報之,休若憂懼。
戊午,以休若代休祐爲南徐州刺史。
休若腹心將佐,皆謂休若還朝,必不免禍。
中兵參軍京兆王敬先說休若曰:“今主上彌留,政成省閣,羣豎恟々,欲悉去宗支以便其私。
殿下聲著海內,受詔入朝,必往而不返。
荊州帶甲十餘萬,地方數千裏,上可以匡天子,除奸臣,下可以保境土,全一身;孰與賜劍邸第,使臣妾飲泣而不敢葬乎!”休若素謹畏,僞許之。
敬先出,使人執之,以白於上而誅之。
三月,辛酉,魏假員外散騎常侍邢祐來聘。
魏主使殿中尚書胡莫寒簡西部敕勒爲殿中武士。
莫寒大納貨賂,衆怒,殺莫寒及高平假鎮將奚陵。
夏,四月,諸部敕勒皆叛。
魏主使汝陰王天賜將兵討之,以給事中羅云爲前鋒;敕勒詐降,襲雲,殺之,天賜僅以身免。
晉平刺王既死,建安王休仁益不自安。
上與嬖臣楊運長等爲身後之計,運長等慮上晏駕後,休仁秉政,己輩不得專權,彌贊成之。
上疾嘗暴甚,內外莫不屬意於休仁,主書以下皆往東府訪休仁所親信,豫自結納;其或在直不得出者,皆恐懼。
上聞,愈惡之。
五月,戊午,召休仁入見,既而謂曰:“今夕停尚書下省宿,明可早來。
”其夜,遣人齎藥賜死。
休仁罵曰:“上得天下,誰之力邪!孝武以誅釒且兄弟,子孫滅絕。
今復爲爾,宋祚其得久乎!”上
起屠維大淵獻,盡昭陽單閼,凡五年。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己亥,公元五一九年)
春,正月,甲申,以尚書左僕射袁昂爲尚書令,右僕射王暕爲左僕射,太子詹事徐勉爲右僕射。
丁亥,魏主下詔,稱:“皇太后臨朝踐極,歲將半紀,宣稱‘詔’以令宇內。
”
辛卯,上祀南郊。
魏徵西將軍平陸文侯張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銓削選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
於是喧謗盈路,立榜大巷,剋期會集,屠害其家;彝父子晏然,不以爲意。
二月,庚午,羽林、虎賁近千人相帥至尚書省詬罵,求仲瑀兄左民郎中始均不獲,以瓦石擊省門;上下懾懼,莫敢禁討。
遂持火掠道中薪蒿,以杖石爲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極意,唱呼動地,焚其第舍。
始均逾垣走,復還拜賊,請其父命,賊就毆擊,生投之火中。
仲瑀重傷走免,彝僅有餘息,再宿而死。
遠近震駭。
胡太后收掩羽林、虎賁兇強者八人斬之,其餘不復窮治。
乙亥,大赦以安之,因令武官得依資入選。
識者知魏之將亂矣。
時官員既少,應選者多,吏部尚書李韶銓注不行,大致怨嗟;更以殿中尚書崔亮爲吏部尚書。
亮奏爲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月日爲斷,沉滯者皆稱其能。
亮甥司空諮議劉景安與亮書曰:“殷、周以鄉塾貢士,兩漢由州郡薦才,魏、晉因循,又置中正,雖未盡美,應什收六七。
而朝廷貢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察孝廉唯論章句,不及治道,立中正不考才行,空辯氏姓,取士之途不博,沙汰之理未精。
舅屬當銓衡,宜須改張易調,如何反爲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誰復修厲名行哉!”亮復書曰:“汝所言乃有深致。
吾昨爲此格,有由而然。
古今不同,時宜須異。
昔子產鑄刑書以救弊,叔向譏之以正法,何異汝以古禮難權宜哉!”洛陽令代人薛琡上書,言:“黎元之命,繫於長吏,若以選曹唯取年勞,不簡能否,義均行雁,次若貫魚,執簿呼名,一吏足矣,數人而用,何謂銓衡!”書奏,不報。
後因請見,復奏“乞令王公貴臣薦賢以補郡縣。
”詔公卿議之,事亦寢。
其後甄琛等繼亮爲吏部尚書,利其便己,踵而行之。
魏之選舉失人,自亮始也。
初,燕燕郡太守高湖奔魏,其子謐爲侍御史,坐法徙懷朔鎮,世居北邊,遂習鮮卑之俗。
謐孫歡,沉深有大志,家貧,執役在平城,富人婁氏女見而奇之,遂嫁焉。
始有馬,得給鎮爲函使,至洛陽,見張彝之死,還家,傾貲以結客。
或問其故,歡曰:“宿衛相帥焚大臣之第,朝廷懼其亂而不問,爲政如此,事可知矣,財物豈可常守邪!”歡與懷朔省事雲中司馬子如、秀容劉貴、中山賈顯智、戶曹史咸陽孫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己亥,公元五一九年)
春,正月,甲申,以尚書左僕射袁昂爲尚書令,右僕射王暕爲左僕射,太子詹事徐勉爲右僕射。
丁亥,魏主下詔,稱:“皇太后臨朝踐極,歲將半紀,宣稱‘詔’以令宇內。
”
辛卯,上祀南郊。
魏徵西將軍平陸文侯張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銓削選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
於是喧謗盈路,立榜大巷,剋期會集,屠害其家;彝父子晏然,不以爲意。
二月,庚午,羽林、虎賁近千人相帥至尚書省詬罵,求仲瑀兄左民郎中始均不獲,以瓦石擊省門;上下懾懼,莫敢禁討。
遂持火掠道中薪蒿,以杖石爲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極意,唱呼動地,焚其第舍。
始均逾垣走,復還拜賊,請其父命,賊就毆擊,生投之火中。
仲瑀重傷走免,彝僅有餘息,再宿而死。
遠近震駭。
胡太后收掩羽林、虎賁兇強者八人斬之,其餘不復窮治。
乙亥,大赦以安之,因令武官得依資入選。
識者知魏之將亂矣。
時官員既少,應選者多,吏部尚書李韶銓注不行,大致怨嗟;更以殿中尚書崔亮爲吏部尚書。
亮奏爲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月日爲斷,沉滯者皆稱其能。
亮甥司空諮議劉景安與亮書曰:“殷、周以鄉塾貢士,兩漢由州郡薦才,魏、晉因循,又置中正,雖未盡美,應什收六七。
而朝廷貢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察孝廉唯論章句,不及治道,立中正不考才行,空辯氏姓,取士之途不博,沙汰之理未精。
舅屬當銓衡,宜須改張易調,如何反爲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誰復修厲名行哉!”亮復書曰:“汝所言乃有深致。
吾昨爲此格,有由而然。
古今不同,時宜須異。
昔子產鑄刑書以救弊,叔向譏之以正法,何異汝以古禮難權宜哉!”洛陽令代人薛琡上書,言:“黎元之命,繫於長吏,若以選曹唯取年勞,不簡能否,義均行雁,次若貫魚,執簿呼名,一吏足矣,數人而用,何謂銓衡!”書奏,不報。
後因請見,復奏“乞令王公貴臣薦賢以補郡縣。
”詔公卿議之,事亦寢。
其後甄琛等繼亮爲吏部尚書,利其便己,踵而行之。
魏之選舉失人,自亮始也。
初,燕燕郡太守高湖奔魏,其子謐爲侍御史,坐法徙懷朔鎮,世居北邊,遂習鮮卑之俗。
謐孫歡,沉深有大志,家貧,執役在平城,富人婁氏女見而奇之,遂嫁焉。
始有馬,得給鎮爲函使,至洛陽,見張彝之死,還家,傾貲以結客。
或問其故,歡曰:“宿衛相帥焚大臣之第,朝廷懼其亂而不問,爲政如此,事可知矣,財物豈可常守邪!”歡與懷朔省事雲中司馬子如、秀容劉貴、中山賈顯智、戶曹史咸陽孫
重光大荒落,一年。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公元五零一年)
春,正月,丁酉,東昏侯以晉安王寶義爲司徒,建安王寶寅爲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乙巳,南康王寶融始稱相國,大赦;以蕭穎胄爲左長史,蕭衍爲徵東將軍,楊公則爲湘州刺史。
戊申,蕭衍發襄陽,留弟偉總府州事,憺守壘城,府司馬莊丘黑守樊城。
衍既行,州中兵及儲偫皆虛。
魏興太守裴師仁、齊興太守顏僧都並不受衍命,舉兵欲襲襄陽,偉、憺遣兵邀擊於治平,大破之,雍州乃安。
魏咸陽王禧爲上相,不親政務,驕奢貪淫,多爲不法,魏主頗惡之。
禧遣奴就領軍於烈求舊羽林虎賁,執仗出入。
烈曰:“天子諒暗,事歸宰輔。
領軍但知典掌宿衛,非有詔不敢違理從私。
”禧奴惘然而返。
禧復遣謂烈曰:“我,天子之子,天子叔父,身爲元輔,有所求須,與詔何異!”烈厲色曰:“烈非不知王之貴也,奈何使私奴索天子羽林!烈頭可得,羽林不可得!”禧怒,以烈爲恆州刺史。
烈不願出外,固辭,不許;遂稱疾不出。
烈子左中郎將忠領直閣,常在魏主左右。
烈使忠言於魏主曰:“諸王專恣,意不可測。
宜早罷之,自攬權綱。
”北海王詳亦密以禧過惡白帝,且言彭城王勰大得人情,不宜久輔政。
帝然之。
時將礿祭,王公並齋於廟東坊。
帝夜使於忠語烈:“明旦入見,當有處分。
”質明,烈至。
帝命烈將直閣等六十餘人,宣旨召禧、勰、詳,衛送至帝所。
禧等入見於光極殿,帝曰:“恪雖寡昧,忝承寶曆。
比纏尪疹,實憑諸父,苟延視息,奄涉三齡。
諸父歸遜殷勤,今便親攝百揆。
且還府司,當別處分。
”又謂勰曰:“頃來南北務殷,不容仰遂衝操。
恪是何人,而敢久違先敕,今遂叔父高蹈之意。
”勰謝曰:“陛下孝恭,仰遵先詔,上成睿明之美,下遂微臣之志,感今惟往,悲喜交深。
”庚戌,詔勰以王歸第;禧進位太保;詳爲大將軍、錄尚書事。
尚書清河張彝、邢巒聞處分非常,亡走,出洛陽城,爲御史中尉中山甄琛所彈。
詔書切責之。
復以於烈爲領軍,仍加車騎大將軍,自是長直禁中,軍國大事,皆得參焉。
魏主時年十六,不能親決庶務,委之左右。
於是倖臣茹皓、趙郡王仲興、上谷寇猛、趙郡趙修、南陽趙邕及外戚高肇等始用事,魏政浸衰。
趙修尤親倖,旬月間,累遷至光祿卿;每遷官,帝親至其宅設宴,王公百官皆從。
辛亥,東昏侯祀南郊,大赦。
丁巳,魏主引見羣臣於太極前殿,告以親政之意。
壬戌,以咸陽王禧領太尉,廣陵王羽爲司。
魏主引羽入內,面授之。
羽固辭曰:“彥和本自不願,而陛下強與之。
今新去此官而以臣代之,必招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公元五零一年)
春,正月,丁酉,東昏侯以晉安王寶義爲司徒,建安王寶寅爲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乙巳,南康王寶融始稱相國,大赦;以蕭穎胄爲左長史,蕭衍爲徵東將軍,楊公則爲湘州刺史。
戊申,蕭衍發襄陽,留弟偉總府州事,憺守壘城,府司馬莊丘黑守樊城。
衍既行,州中兵及儲偫皆虛。
魏興太守裴師仁、齊興太守顏僧都並不受衍命,舉兵欲襲襄陽,偉、憺遣兵邀擊於治平,大破之,雍州乃安。
魏咸陽王禧爲上相,不親政務,驕奢貪淫,多爲不法,魏主頗惡之。
禧遣奴就領軍於烈求舊羽林虎賁,執仗出入。
烈曰:“天子諒暗,事歸宰輔。
領軍但知典掌宿衛,非有詔不敢違理從私。
”禧奴惘然而返。
禧復遣謂烈曰:“我,天子之子,天子叔父,身爲元輔,有所求須,與詔何異!”烈厲色曰:“烈非不知王之貴也,奈何使私奴索天子羽林!烈頭可得,羽林不可得!”禧怒,以烈爲恆州刺史。
烈不願出外,固辭,不許;遂稱疾不出。
烈子左中郎將忠領直閣,常在魏主左右。
烈使忠言於魏主曰:“諸王專恣,意不可測。
宜早罷之,自攬權綱。
”北海王詳亦密以禧過惡白帝,且言彭城王勰大得人情,不宜久輔政。
帝然之。
時將礿祭,王公並齋於廟東坊。
帝夜使於忠語烈:“明旦入見,當有處分。
”質明,烈至。
帝命烈將直閣等六十餘人,宣旨召禧、勰、詳,衛送至帝所。
禧等入見於光極殿,帝曰:“恪雖寡昧,忝承寶曆。
比纏尪疹,實憑諸父,苟延視息,奄涉三齡。
諸父歸遜殷勤,今便親攝百揆。
且還府司,當別處分。
”又謂勰曰:“頃來南北務殷,不容仰遂衝操。
恪是何人,而敢久違先敕,今遂叔父高蹈之意。
”勰謝曰:“陛下孝恭,仰遵先詔,上成睿明之美,下遂微臣之志,感今惟往,悲喜交深。
”庚戌,詔勰以王歸第;禧進位太保;詳爲大將軍、錄尚書事。
尚書清河張彝、邢巒聞處分非常,亡走,出洛陽城,爲御史中尉中山甄琛所彈。
詔書切責之。
復以於烈爲領軍,仍加車騎大將軍,自是長直禁中,軍國大事,皆得參焉。
魏主時年十六,不能親決庶務,委之左右。
於是倖臣茹皓、趙郡王仲興、上谷寇猛、趙郡趙修、南陽趙邕及外戚高肇等始用事,魏政浸衰。
趙修尤親倖,旬月間,累遷至光祿卿;每遷官,帝親至其宅設宴,王公百官皆從。
辛亥,東昏侯祀南郊,大赦。
丁巳,魏主引見羣臣於太極前殿,告以親政之意。
壬戌,以咸陽王禧領太尉,廣陵王羽爲司。
魏主引羽入內,面授之。
羽固辭曰:“彥和本自不願,而陛下強與之。
今新去此官而以臣代之,必招
起昭陽赤奮若,盡閼逢攝提格,凡二年。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癸丑,公元五三三年)
春,正月,辛卯,上祀南郊,大赦。
魏竇泰奄至爾硃兆庭,軍人因宴休惰,忽見泰軍,驚走;追破之於赤谼嶺,衆並降散。
兆逃於窮山,命左右西河張亮及蒼頭陳山提斬己首以降,皆不忍;兆乃殺所乘白馬,自縊於樹。
歡親臨,厚葬之。
慕容紹宗攜爾硃榮妻子及兆餘衆詣歡降,歡以義故,待之甚厚。
兆之在秀容,左右皆密通款於歡,唯張亮無啓疏。
歡嘉之,以爲丞相府參軍。
魏罷諸行臺。
辛亥,上祀明堂。
丁巳,魏主追尊其父爲武穆帝,太妃馮氏爲武穆後,母李氏爲皇太妃。
營州刺史曹鳳、東荊州刺史雷能勝等舉城降魏。
魏侍中斛斯椿聞喬寧、張子期之死,內不自安,與南陽王寶炬、武衛將軍元毘、王思政密勸魏主圖丞相歡。
毘,遵之玄孫也。
舍人元士弼又言歡受詔不敬,帝由是不悅。
椿勸帝置閣內都督部曲,又增武直人數,自直閣已下,員別數百,皆選四方驍勇者充之。
帝數出遊幸,椿自部勒,別爲行陳,由是朝政、軍謀,帝專與椿決之。
帝以關中大行臺賀拔嶽擁重兵,密與相結,又出侍中賀拔勝爲都督三荊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欲倚勝兄弟以敵歡,歡益不悅。
侍中、司空高乾之在信都也,遭父喪,不暇終服。
及孝武帝即位,表請解職行喪,詔聽解侍中,司空如故。
乾雖求退,不謂遽見許。
既去內侍,朝政多不關預,居常怏怏。
帝既貳於歡,冀乾爲己用,嘗於華林園宴罷,獨留乾,謂之曰:“司空奕世忠良,今日復建殊效,相與雖則君臣,義同兄弟,宜共立盟約,以敦情契。
”殷勤逼之。
乾對曰:“臣以身許國,何敢有貳!”時事出倉猝,且不謂帝有異圖,遂不固辭,亦不以啓歡。
及帝置部曲,乾乃私謂所親曰:“主上不親勳賢,而招集羣小,數遣元士弼、王思政往來關西與賀拔嶽計議,又出賀拔勝爲荊州,外示疏忌,實欲樹黨,令其兄弟相近,冀據有西方。
禍難將作,必及於我。
”乃密啓歡。
歡召乾詣幷州,面論時事,乾因勸歡受魏禪。
歡以袖掩其口曰:“勿妄言!今令司空復爲侍中,門下之事一以相委。
”歡屢啓請,帝不許。
乾知變難將起,密啓歡求爲徐州;二月,辛酉,以乾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以咸陽王坦爲司空。
癸未,上幸同泰寺,講《般若經》,七日而罷,會者數萬人。
魏正光以前,阿至羅常附於魏。
及中原多事,阿至羅亦叛,丞相歡招撫之,阿至羅復降,凡十萬戶。
三月,辛卯,詔復以歡爲大行臺,使隨宜裁處。
歡與之粟帛,議者以爲徒費無益,歡不從;及經略河西,大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癸丑,公元五三三年)
春,正月,辛卯,上祀南郊,大赦。
魏竇泰奄至爾硃兆庭,軍人因宴休惰,忽見泰軍,驚走;追破之於赤谼嶺,衆並降散。
兆逃於窮山,命左右西河張亮及蒼頭陳山提斬己首以降,皆不忍;兆乃殺所乘白馬,自縊於樹。
歡親臨,厚葬之。
慕容紹宗攜爾硃榮妻子及兆餘衆詣歡降,歡以義故,待之甚厚。
兆之在秀容,左右皆密通款於歡,唯張亮無啓疏。
歡嘉之,以爲丞相府參軍。
魏罷諸行臺。
辛亥,上祀明堂。
丁巳,魏主追尊其父爲武穆帝,太妃馮氏爲武穆後,母李氏爲皇太妃。
營州刺史曹鳳、東荊州刺史雷能勝等舉城降魏。
魏侍中斛斯椿聞喬寧、張子期之死,內不自安,與南陽王寶炬、武衛將軍元毘、王思政密勸魏主圖丞相歡。
毘,遵之玄孫也。
舍人元士弼又言歡受詔不敬,帝由是不悅。
椿勸帝置閣內都督部曲,又增武直人數,自直閣已下,員別數百,皆選四方驍勇者充之。
帝數出遊幸,椿自部勒,別爲行陳,由是朝政、軍謀,帝專與椿決之。
帝以關中大行臺賀拔嶽擁重兵,密與相結,又出侍中賀拔勝爲都督三荊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欲倚勝兄弟以敵歡,歡益不悅。
侍中、司空高乾之在信都也,遭父喪,不暇終服。
及孝武帝即位,表請解職行喪,詔聽解侍中,司空如故。
乾雖求退,不謂遽見許。
既去內侍,朝政多不關預,居常怏怏。
帝既貳於歡,冀乾爲己用,嘗於華林園宴罷,獨留乾,謂之曰:“司空奕世忠良,今日復建殊效,相與雖則君臣,義同兄弟,宜共立盟約,以敦情契。
”殷勤逼之。
乾對曰:“臣以身許國,何敢有貳!”時事出倉猝,且不謂帝有異圖,遂不固辭,亦不以啓歡。
及帝置部曲,乾乃私謂所親曰:“主上不親勳賢,而招集羣小,數遣元士弼、王思政往來關西與賀拔嶽計議,又出賀拔勝爲荊州,外示疏忌,實欲樹黨,令其兄弟相近,冀據有西方。
禍難將作,必及於我。
”乃密啓歡。
歡召乾詣幷州,面論時事,乾因勸歡受魏禪。
歡以袖掩其口曰:“勿妄言!今令司空復爲侍中,門下之事一以相委。
”歡屢啓請,帝不許。
乾知變難將起,密啓歡求爲徐州;二月,辛酉,以乾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以咸陽王坦爲司空。
癸未,上幸同泰寺,講《般若經》,七日而罷,會者數萬人。
魏正光以前,阿至羅常附於魏。
及中原多事,阿至羅亦叛,丞相歡招撫之,阿至羅復降,凡十萬戶。
三月,辛卯,詔復以歡爲大行臺,使隨宜裁處。
歡與之粟帛,議者以爲徒費無益,歡不從;及經略河西,大
起重光大淵獻,盡玄黓困敦,凡二年。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
春,正月,辛巳,上祀南郊,大赦。
魏尚書右僕射鄭先護聞洛陽不守,士衆逃散,遂來奔。
丙申,以先護爲徵北大將軍。
二月,辛丑,上祀明堂。
魏自敬宗被囚,宮室空近百日。
爾硃世隆鎮洛陽,商旅流通,盜賊不作。
世隆兄弟密議,以長廣王疏遠,又無人望,欲更立近親。
儀同三司廣陵王恭,羽之子也,好學有志度,正光中領給事黃門侍郎,以元叉擅權,託瘖病居龍華佛寺,無所交通。
永安末,有白敬宗言王陽瘖,將有異志。
恭懼,逃於上洛山,洛州刺史執送之,系治久之,以無狀獲免。
關西大行臺郎中薛孝通說爾硃天光曰:“廣陵王,高祖猶子,夙有令望,沉晦不言,多歷年所。
若奉以爲主,必天人允葉。
”天光與世隆等謀之,疑其實瘖,使爾硃彥伯潛往敦諭,且脅之,恭乃曰:“天何言哉!”世隆等大喜。
孝通,聰之子也。
己巳,長廣王至邙山南,世隆等爲之作禪文,使泰山太守遼西竇瑗執鞭獨入,啓長廣王曰:“天人之望,皆在廣陵,願行堯、舜之事。
”遂署禪文。
廣陵王奉表三讓,然後即位。
大赦,改元普泰。
黃門侍郎邢子才爲赦文,敘敬宗枉殺太原王榮之狀,節閔帝曰:“永安手翦強臣,非爲失德,直以天未厭亂,故逢成濟之禍耳。
”因顧左右取筆,自作赦文,直言:“門下:朕以寡德,運屬樂推,思與億兆,同茲大慶,肆眚之科,一依常式。
”帝閉口八年,至是乃言,中外欣然,以爲明主,望至太平。
庚午,詔以“三皇稱‘皇’,五帝稱‘帝’,三代稱‘王’,蓋遞爲衝挹;自秦以來,競稱‘皇帝’,予今但稱‘帝’,亦已褒矣。
加爾硃世隆儀同三司,贈爾硃榮相國、晉王,加九錫。
世隆使百官議榮配饗,司直劉季明曰:“若配世宗,於時無功;若配孝明,親害其母;若配莊帝,爲臣不終。
以此論之,無所可配。
”世隆怒曰:“汝應死!”季明曰:“下官既爲議首,依禮而言,不合聖心,翦戮唯命!”世隆亦不之罪。
以榮配高祖廟廷。
又爲榮立廟於首陽山,因周公舊廟而爲之,以爲榮功可比周公。
廟成,尋爲火所焚。
爾硃兆以不預廢立之謀,大怒,欲攻世隆。
世隆使爾硃彥伯往諭之,乃止。
初,敬宗使安東將軍史仵龍、平北將軍陽文義各領兵三千守太行嶺,侍中源子恭鎮河內。
及爾硃兆南向,仵龍、文義帥衆先降,由是子恭之軍望風亦潰,兆遂乘勝直入洛陽。
至是,爾硃世隆論仵龍、文義之功,各封千戶侯。
魏主曰:“仵龍、文義,於王有功,於國無勳。
”竟不許。
爾硃仲遠鎮滑臺,表用其下都督爲西兗州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
春,正月,辛巳,上祀南郊,大赦。
魏尚書右僕射鄭先護聞洛陽不守,士衆逃散,遂來奔。
丙申,以先護爲徵北大將軍。
二月,辛丑,上祀明堂。
魏自敬宗被囚,宮室空近百日。
爾硃世隆鎮洛陽,商旅流通,盜賊不作。
世隆兄弟密議,以長廣王疏遠,又無人望,欲更立近親。
儀同三司廣陵王恭,羽之子也,好學有志度,正光中領給事黃門侍郎,以元叉擅權,託瘖病居龍華佛寺,無所交通。
永安末,有白敬宗言王陽瘖,將有異志。
恭懼,逃於上洛山,洛州刺史執送之,系治久之,以無狀獲免。
關西大行臺郎中薛孝通說爾硃天光曰:“廣陵王,高祖猶子,夙有令望,沉晦不言,多歷年所。
若奉以爲主,必天人允葉。
”天光與世隆等謀之,疑其實瘖,使爾硃彥伯潛往敦諭,且脅之,恭乃曰:“天何言哉!”世隆等大喜。
孝通,聰之子也。
己巳,長廣王至邙山南,世隆等爲之作禪文,使泰山太守遼西竇瑗執鞭獨入,啓長廣王曰:“天人之望,皆在廣陵,願行堯、舜之事。
”遂署禪文。
廣陵王奉表三讓,然後即位。
大赦,改元普泰。
黃門侍郎邢子才爲赦文,敘敬宗枉殺太原王榮之狀,節閔帝曰:“永安手翦強臣,非爲失德,直以天未厭亂,故逢成濟之禍耳。
”因顧左右取筆,自作赦文,直言:“門下:朕以寡德,運屬樂推,思與億兆,同茲大慶,肆眚之科,一依常式。
”帝閉口八年,至是乃言,中外欣然,以爲明主,望至太平。
庚午,詔以“三皇稱‘皇’,五帝稱‘帝’,三代稱‘王’,蓋遞爲衝挹;自秦以來,競稱‘皇帝’,予今但稱‘帝’,亦已褒矣。
加爾硃世隆儀同三司,贈爾硃榮相國、晉王,加九錫。
世隆使百官議榮配饗,司直劉季明曰:“若配世宗,於時無功;若配孝明,親害其母;若配莊帝,爲臣不終。
以此論之,無所可配。
”世隆怒曰:“汝應死!”季明曰:“下官既爲議首,依禮而言,不合聖心,翦戮唯命!”世隆亦不之罪。
以榮配高祖廟廷。
又爲榮立廟於首陽山,因周公舊廟而爲之,以爲榮功可比周公。
廟成,尋爲火所焚。
爾硃兆以不預廢立之謀,大怒,欲攻世隆。
世隆使爾硃彥伯往諭之,乃止。
初,敬宗使安東將軍史仵龍、平北將軍陽文義各領兵三千守太行嶺,侍中源子恭鎮河內。
及爾硃兆南向,仵龍、文義帥衆先降,由是子恭之軍望風亦潰,兆遂乘勝直入洛陽。
至是,爾硃世隆論仵龍、文義之功,各封千戶侯。
魏主曰:“仵龍、文義,於王有功,於國無勳。
”竟不許。
爾硃仲遠鎮滑臺,表用其下都督爲西兗州
起旃蒙作噩,盡強圉大淵獻,凡三年。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公元五零五年)
春,正月,癸卯朔,詔曰:“二漢登賢,莫非經術,服膺雅道,名立行成。
魏、晉浮蕩,儒教淪歇,風節罔樹,抑此之由。
可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開館宇,招內後進。
”於是以賀瑒及平原明山賓、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其射策通明者即除爲吏,期年之間,懷經負笈者雲會。
瑒,循之玄孫也。
又選學生,往會稽雲門山從何胤受業,命胤選門徒中經明行修者,具以名聞。
分遣博士祭酒巡州郡立學。
初,譙國夏侯道遷以輔國將軍從裴叔業鎮壽陽,爲南譙太守,與叔業有隙,單騎奔魏。
魏以道遷爲驍騎將軍,從王肅鎮壽陽,使道遷守合肥。
肅卒,道遷棄戍來奔,從樑、秦二州刺史莊丘黑鎮南鄭;以道遷爲長史,領漢中太守。
黑卒,詔以都官尚書王珍國爲刺史,未至,道遷陰與軍主考城江忱之等謀降魏。
先是,魏仇池鎮將楊靈珍叛魏來奔,朝延以爲徵虜將軍、假武都王,助戍漢中,有部曲六百餘人,道遷憚之。
上遣左右吳公之等使南鄭。
道遷遂殺使者,發兵擊靈珍父子、斬之,並使者首送於魏。
白馬戍主君天寶聞之,引兵擊道遷,敗其將龐樹,遂圍南鄭。
道遷求救於氐王楊紹先、楊集起、楊集義,皆不應,集義弟集郎獨引兵救道遷,擊天寶,殺之。
魏以道遷爲平南將軍、豫州刺史、豐縣侯。
又以尚書刑巒爲鎮西將軍、都督徵樑、漢諸軍事,將兵赴之。
道遷受平南,辭豫州,且求公爵,魏主不許。
辛亥,上祀南郊,大赦。
乙丑,魏以驃騎大將軍高陽王雍爲司空,加尚書令廣陽王嘉儀同三司。
二月,丙子,魏以宕昌世子樑彌博爲宕昌王。
上謀伐魏,壬午,遣衛尉卿楊公則將宿衛兵塞洛口。
壬辰,交州刺史李凱據州反,長史李畟討平之。
魏邢巒至漢中,擊諸城戍,所向摧破。
晉壽太守王景胤據石亭,巒遣統軍李義珍擊走之。
魏以巒爲樑、秦二州刺史。
巴西太守龐景民據郡不下,郡民嚴玄思聚衆自稱巴州刺史,附於魏,攻景民,斬之。
楊集起、集義聞魏克漢中而懼,閏月,帥羣氐叛魏,斷漢中糧道,巒屢遣軍擊破之。
夏,四月,丁巳,以行宕昌王樑彌博爲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
冠軍將軍孔陵等將兵二萬戍深杭,魯方達戍南安,任僧褒等戍石同,以拒魏。
刑巒遣統軍王足將兵擊之,所至皆捷,遂入劍閣。
陵等退保梓潼,足又進擊破之。
梁州十四郡地,東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於魏。
初,益州刺史當陽侯鄧元起以母老乞歸,詔徵爲右衛將軍,以西昌侯淵藻代之。
淵藻,懿之子也。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公元五零五年)
春,正月,癸卯朔,詔曰:“二漢登賢,莫非經術,服膺雅道,名立行成。
魏、晉浮蕩,儒教淪歇,風節罔樹,抑此之由。
可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開館宇,招內後進。
”於是以賀瑒及平原明山賓、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其射策通明者即除爲吏,期年之間,懷經負笈者雲會。
瑒,循之玄孫也。
又選學生,往會稽雲門山從何胤受業,命胤選門徒中經明行修者,具以名聞。
分遣博士祭酒巡州郡立學。
初,譙國夏侯道遷以輔國將軍從裴叔業鎮壽陽,爲南譙太守,與叔業有隙,單騎奔魏。
魏以道遷爲驍騎將軍,從王肅鎮壽陽,使道遷守合肥。
肅卒,道遷棄戍來奔,從樑、秦二州刺史莊丘黑鎮南鄭;以道遷爲長史,領漢中太守。
黑卒,詔以都官尚書王珍國爲刺史,未至,道遷陰與軍主考城江忱之等謀降魏。
先是,魏仇池鎮將楊靈珍叛魏來奔,朝延以爲徵虜將軍、假武都王,助戍漢中,有部曲六百餘人,道遷憚之。
上遣左右吳公之等使南鄭。
道遷遂殺使者,發兵擊靈珍父子、斬之,並使者首送於魏。
白馬戍主君天寶聞之,引兵擊道遷,敗其將龐樹,遂圍南鄭。
道遷求救於氐王楊紹先、楊集起、楊集義,皆不應,集義弟集郎獨引兵救道遷,擊天寶,殺之。
魏以道遷爲平南將軍、豫州刺史、豐縣侯。
又以尚書刑巒爲鎮西將軍、都督徵樑、漢諸軍事,將兵赴之。
道遷受平南,辭豫州,且求公爵,魏主不許。
辛亥,上祀南郊,大赦。
乙丑,魏以驃騎大將軍高陽王雍爲司空,加尚書令廣陽王嘉儀同三司。
二月,丙子,魏以宕昌世子樑彌博爲宕昌王。
上謀伐魏,壬午,遣衛尉卿楊公則將宿衛兵塞洛口。
壬辰,交州刺史李凱據州反,長史李畟討平之。
魏邢巒至漢中,擊諸城戍,所向摧破。
晉壽太守王景胤據石亭,巒遣統軍李義珍擊走之。
魏以巒爲樑、秦二州刺史。
巴西太守龐景民據郡不下,郡民嚴玄思聚衆自稱巴州刺史,附於魏,攻景民,斬之。
楊集起、集義聞魏克漢中而懼,閏月,帥羣氐叛魏,斷漢中糧道,巒屢遣軍擊破之。
夏,四月,丁巳,以行宕昌王樑彌博爲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
冠軍將軍孔陵等將兵二萬戍深杭,魯方達戍南安,任僧褒等戍石同,以拒魏。
刑巒遣統軍王足將兵擊之,所至皆捷,遂入劍閣。
陵等退保梓潼,足又進擊破之。
梁州十四郡地,東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於魏。
初,益州刺史當陽侯鄧元起以母老乞歸,詔徵爲右衛將軍,以西昌侯淵藻代之。
淵藻,懿之子也。
起玄黓敦牂,盡閼逢涒灘,凡三年。
高祖武皇帝一天監元年(壬午,公元五零二年)
春,正月,齊和帝遣兼侍中席闡文等慰勞建康。
大司馬衍下令:“凡東昏時浮費,自非可以習禮樂之容、繕甲兵之務者,餘皆禁絕。
”
戊戌,迎宣德太后入宮,臨朝稱制,衍解承製。
己亥,以寧朔將軍蕭昺監南兗州諸軍事。
昺,衍之從父弟也。
壬寅,進大司馬衍都督中外諸軍事,劍履上殿,贊拜不名。
己酉,以大司馬長史王亮爲中書監,兼尚書令。
初,大司馬與黃門侍郎範雲南清河太守沈約、司徒右長史任昉同在竟陵王西邸,意好敦密,至是,引云爲大司馬諮議參軍、領錄事,約爲驃騎司馬,昉爲記室參軍,與參謀議。
前吳興太守謝朏、國子祭酒何胤,先皆棄官家居,衍奏徵爲軍諮祭酒,朏、胤皆不至。
大司馬內有受禪之志。
沈約微扣其端,大司馬不應;它日,又進曰:“今與古異,不可以淳風期物。
士大夫攀龍附鳳者,皆望有尺寸之功。
今童兒牧豎皆知齊祚已終,明公當承其運;天文讖記又復炳然。
天心不可違,人情不可失。
苟歷數所在,雖欲謙光,亦不可得已。
”大司馬曰:“吾方思之。
”約曰:“公初建牙樊、沔,此時應思;今王業已成,何所復思!若不早定大業,脫有一人立異,即損威德。
且人非金玉,時事難保,豈可以建安之封遺之子孫!若天子還都,公卿在位,則君臣分定,無復異心。
君明於上,臣忠於下,豈復有人方更同公作賊!”大司馬然之。
約出,大司馬召範雲告之,雲對略同約旨。
”大司馬曰:“智者乃爾暗同。
卿明早將休文更來!”雲出,語約,約曰:“卿必待我!”雲許諾,而約先期入。
大司馬命草具其事,約乃出懷中詔書並諸選置,大司馬初無所改。
俄而云自外來,至殿門,不得入,徘徊壽光閣外,但云“咄咄!”約出,問曰:“何以見處?”約舉手向左,雲笑曰:“不乖所望。
”有頃,大司馬召雲人,嘆約才智縱橫,且曰:“我起兵於今三年矣,功臣諸將實有其勞,然成帝業者,卿二人也!”
甲寅,詔進大司馬位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爲樑公,備九錫之禮,置樑百司,去錄尚書之號,驃騎大將軍如故。
二月,辛酉,樑公始受命。
齊湘東王寶晊,安陸昭王緬之子也,頗好文學。
東昏侯死,寶晊望物情歸己,坐待法駕。
既而王珍國等送首樑公,樑公以寶晊爲太常,寶晊心不自安。
壬戌,樑公稱寶晊謀反,並其弟江陵公寶覽、汝南公寶宏皆殺之。
丙寅,詔樑國選諸要職,悉依天朝之制。
於是以沈約爲吏部尚書兼右僕射,範云爲侍中。
樑公納東昏餘妃,頗妨政事,範雲以爲言,樑公未之從
高祖武皇帝一天監元年(壬午,公元五零二年)
春,正月,齊和帝遣兼侍中席闡文等慰勞建康。
大司馬衍下令:“凡東昏時浮費,自非可以習禮樂之容、繕甲兵之務者,餘皆禁絕。
”
戊戌,迎宣德太后入宮,臨朝稱制,衍解承製。
己亥,以寧朔將軍蕭昺監南兗州諸軍事。
昺,衍之從父弟也。
壬寅,進大司馬衍都督中外諸軍事,劍履上殿,贊拜不名。
己酉,以大司馬長史王亮爲中書監,兼尚書令。
初,大司馬與黃門侍郎範雲南清河太守沈約、司徒右長史任昉同在竟陵王西邸,意好敦密,至是,引云爲大司馬諮議參軍、領錄事,約爲驃騎司馬,昉爲記室參軍,與參謀議。
前吳興太守謝朏、國子祭酒何胤,先皆棄官家居,衍奏徵爲軍諮祭酒,朏、胤皆不至。
大司馬內有受禪之志。
沈約微扣其端,大司馬不應;它日,又進曰:“今與古異,不可以淳風期物。
士大夫攀龍附鳳者,皆望有尺寸之功。
今童兒牧豎皆知齊祚已終,明公當承其運;天文讖記又復炳然。
天心不可違,人情不可失。
苟歷數所在,雖欲謙光,亦不可得已。
”大司馬曰:“吾方思之。
”約曰:“公初建牙樊、沔,此時應思;今王業已成,何所復思!若不早定大業,脫有一人立異,即損威德。
且人非金玉,時事難保,豈可以建安之封遺之子孫!若天子還都,公卿在位,則君臣分定,無復異心。
君明於上,臣忠於下,豈復有人方更同公作賊!”大司馬然之。
約出,大司馬召範雲告之,雲對略同約旨。
”大司馬曰:“智者乃爾暗同。
卿明早將休文更來!”雲出,語約,約曰:“卿必待我!”雲許諾,而約先期入。
大司馬命草具其事,約乃出懷中詔書並諸選置,大司馬初無所改。
俄而云自外來,至殿門,不得入,徘徊壽光閣外,但云“咄咄!”約出,問曰:“何以見處?”約舉手向左,雲笑曰:“不乖所望。
”有頃,大司馬召雲人,嘆約才智縱橫,且曰:“我起兵於今三年矣,功臣諸將實有其勞,然成帝業者,卿二人也!”
甲寅,詔進大司馬位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爲樑公,備九錫之禮,置樑百司,去錄尚書之號,驃騎大將軍如故。
二月,辛酉,樑公始受命。
齊湘東王寶晊,安陸昭王緬之子也,頗好文學。
東昏侯死,寶晊望物情歸己,坐待法駕。
既而王珍國等送首樑公,樑公以寶晊爲太常,寶晊心不自安。
壬戌,樑公稱寶晊謀反,並其弟江陵公寶覽、汝南公寶宏皆殺之。
丙寅,詔樑國選諸要職,悉依天朝之制。
於是以沈約爲吏部尚書兼右僕射,範云爲侍中。
樑公納東昏餘妃,頗妨政事,範雲以爲言,樑公未之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