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聞事不前定不可以應猝、兵不預謀不可以制勝。
臣謂兩淮裂爲三鎮,形格勢禁,足以待敵矣,然守城必以兵,養兵必以民,使萬人爲兵,立於城上,閉門拒守,財用之所資給,衣食之所辦具,其下非有萬家不能供也。
往時虜人南寇,兩淮之民常望風奔走,流離道路,無所歸宿,饑寒困苦,不兵而死者十之四五。
臣以謂兩淮民雖稀少,分則不足,聚則有餘。
若使每州爲城,每城爲守,則民分勢寡,力有不給;苟斂而聚之於三鎮,則其民將不勝其多矣。
竊計兩淮戶口不減二十萬,聚之使來,法當半至,猶不減十萬。
以十萬戶之民供十萬之兵,全力以守三鎮,虜雖善攻,自非掃境而來,烏能以歲月拔三鎮哉。
況三鎮之勢,左提右挈,橫連縱出,且戰且守,以制其後,臣以謂雖有兀朮之智,逆亮之力,亦將無如之何,況其下者乎!故臣願陛下分淮南爲三鎮,預分郡縣戶口以隸之,無事之時使各居其土,營治生業無異平日;緩急之際,令三鎮之將各檄所部州縣,管拘本土民兵戶口赴本鎮保守,老弱妻子、牛畜資糧、聚之城內,其丁壯則授以器甲,令於本鎮附近險要去處分據寨柵,與虜騎互相出沒,彼進吾退,彼退吾進,不與之戰,務在奪其心而耗其氣。
而大兵堂堂整整,全力以伺其後,有餘則戰,不足則守,虜雖勁亦不能爲吾患矣。
且使兩淮之民倉卒之際不致流離奔竄、徒轉徙溝壑就斃而已也。
臣謂兩淮裂爲三鎮,形格勢禁,足以待敵矣,然守城必以兵,養兵必以民,使萬人爲兵,立於城上,閉門拒守,財用之所資給,衣食之所辦具,其下非有萬家不能供也。
往時虜人南寇,兩淮之民常望風奔走,流離道路,無所歸宿,饑寒困苦,不兵而死者十之四五。
臣以謂兩淮民雖稀少,分則不足,聚則有餘。
若使每州爲城,每城爲守,則民分勢寡,力有不給;苟斂而聚之於三鎮,則其民將不勝其多矣。
竊計兩淮戶口不減二十萬,聚之使來,法當半至,猶不減十萬。
以十萬戶之民供十萬之兵,全力以守三鎮,虜雖善攻,自非掃境而來,烏能以歲月拔三鎮哉。
況三鎮之勢,左提右挈,橫連縱出,且戰且守,以制其後,臣以謂雖有兀朮之智,逆亮之力,亦將無如之何,況其下者乎!故臣願陛下分淮南爲三鎮,預分郡縣戶口以隸之,無事之時使各居其土,營治生業無異平日;緩急之際,令三鎮之將各檄所部州縣,管拘本土民兵戶口赴本鎮保守,老弱妻子、牛畜資糧、聚之城內,其丁壯則授以器甲,令於本鎮附近險要去處分據寨柵,與虜騎互相出沒,彼進吾退,彼退吾進,不與之戰,務在奪其心而耗其氣。
而大兵堂堂整整,全力以伺其後,有餘則戰,不足則守,虜雖勁亦不能爲吾患矣。
且使兩淮之民倉卒之際不致流離奔竄、徒轉徙溝壑就斃而已也。
嗚呼,同甫之才,落筆千言,俊麗雄偉,珠明玉堅。
人文窘步,我則沛然,莊周李白,庸敢先鞭!
同甫之志,平蓋萬夫,橫渠少日,慷慨是須,登封狼胥,彼臧馬輩,殆其庸奴。
天於同甫,即豐闕稟,智略橫生,議論風凜。
使之早遇,豈愧衡伊?行年五十,猶一布衣。
間以才豪,跌宕四出,要其所厭,千人一律。
不然少貶,動顧規檢,夫人能之,同甫非短。
至今海內,能誦之書,世無楊意,孰主相知?
中更險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脫廷尉系,先多士鳴,耿耿未阻,闕聲浸宏。
蓋至是而世未知同甫者,益信其爲天下之偉人矣!
嗚呼,人才之難,自古而然,匪難其人,抑難其天。
使乖崖公而不遇,安得徵吳入蜀之休績?太原決勝,即異時落魄之齊賢。
方同甫之約處,孰不望夫上之人謂握瑜而不宣。
今同甫發策大廷,天子親寘之第一,是不憂其不用;以同甫之才與志,天下之事孰不可爲,所不能自爲這天靳之年!
閩浙相望,音問未絕,子胡一病,遽與我訣!嗚呼同甫,而止是耶?
而今而後,欲與同甫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可復得耶?
千里寓辭,知悲之無益,不涕不能已。
嗚呼同甫,尚或且臨監之否!
人文窘步,我則沛然,莊周李白,庸敢先鞭!
同甫之志,平蓋萬夫,橫渠少日,慷慨是須,登封狼胥,彼臧馬輩,殆其庸奴。
天於同甫,即豐闕稟,智略橫生,議論風凜。
使之早遇,豈愧衡伊?行年五十,猶一布衣。
間以才豪,跌宕四出,要其所厭,千人一律。
不然少貶,動顧規檢,夫人能之,同甫非短。
至今海內,能誦之書,世無楊意,孰主相知?
中更險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脫廷尉系,先多士鳴,耿耿未阻,闕聲浸宏。
蓋至是而世未知同甫者,益信其爲天下之偉人矣!
嗚呼,人才之難,自古而然,匪難其人,抑難其天。
使乖崖公而不遇,安得徵吳入蜀之休績?太原決勝,即異時落魄之齊賢。
方同甫之約處,孰不望夫上之人謂握瑜而不宣。
今同甫發策大廷,天子親寘之第一,是不憂其不用;以同甫之才與志,天下之事孰不可爲,所不能自爲這天靳之年!
閩浙相望,音問未絕,子胡一病,遽與我訣!嗚呼同甫,而止是耶?
而今而後,欲與同甫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可復得耶?
千里寓辭,知悲之無益,不涕不能已。
嗚呼同甫,尚或且臨監之否!
曷嘗觀於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餘。
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餘,則種之常不後時,而斂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銍 、耰、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
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
此豈能復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嬰兒之望之長也。
弱者養之,以至於剛;虛者養之,以至於充。
三十而後仕,五十而後爵。
信於久屈之中,而用於至足之後;流於既溢之餘,而發於持滿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於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
吾今雖欲自以爲不足,而衆已妄推之矣。
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餘,則種之常不後時,而斂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銍 、耰、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
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
此豈能復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嬰兒之望之長也。
弱者養之,以至於剛;虛者養之,以至於充。
三十而後仕,五十而後爵。
信於久屈之中,而用於至足之後;流於既溢之餘,而發於持滿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於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
吾今雖欲自以爲不足,而衆已妄推之矣。
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
臣以淺陋,誤承聖問,迫於日晷,不敢久留,語不及悉,遂辭而退。
竊惟念聖問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無一言之獻,非近臣所以事君之義,故敢冒昧而粗有所陳。
伏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僞,指揮付托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
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捍諸邊,內以平中國。
於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爲天下先。
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爲事。
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
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
仁宗在位,歷年最久。
臣於時實備從官,施爲本末,臣所親見。
嘗試爲陛下陳其一二,而陛下詳擇其可,亦足以申鑒於方今。
伏惟仁宗之爲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出於自然。
而忠恕誠愨,終始如一,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
寧屈己棄財於外敵,而終不忍加兵。
刑平而公,賞重而信。
納用諫官御史,公聽並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
因任衆人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
蓋監司之吏以至州縣,無敢暴虐殘酷,擅有調發,以傷百姓。
自夏人順服,蠻夷遂無大變,邊人父子夫婦,得免於兵死,而中國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寧屈己棄財於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
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敢強橫犯法,其自重慎或甚於閭巷之人。
此刑平而公之效也。
募天下驍雄橫猾以爲兵,幾至百萬,非有良將以御之,而謀變者輒敗。
聚天下財物,雖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鉤考,而斷盜者輒發。
兇年饑歲,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輒得。
此賞重而信之效也。
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能大擅威福,廣私貨賂,一有奸慝,隨輒上聞。
貪邪橫猾,雖間或見用,未嘗得久。
此納用諫官、御史,公聽并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之效也。
自縣令京官以至監司臺閣,升擢之任,雖不皆得人,然一時之所謂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見收舉者。
此因任衆人之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
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此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
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出而視事,又不過有司之細故,未嘗如古大有爲之君,與學士大夫討論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
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勢,而精神之運有所不加,名實之間有所不察。
君子非不見貴,然小人亦得廁其間。
正論
臣以淺陋,誤承聖問,迫於日晷,不敢久留,語不及悉,遂辭而退。
竊惟念聖問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無一言之獻,非近臣所以事君之義,故敢冒昧而粗有所陳。
伏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僞,指揮付托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
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捍諸邊,內以平中國。
於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爲天下先。
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爲事。
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
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
仁宗在位,歷年最久。
臣於時實備從官,施爲本末,臣所親見。
嘗試爲陛下陳其一二,而陛下詳擇其可,亦足以申鑒於方今。
伏惟仁宗之爲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出於自然。
而忠恕誠愨,終始如一,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
寧屈己棄財於外敵,而終不忍加兵。
刑平而公,賞重而信。
納用諫官御史,公聽並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
因任衆人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
蓋監司之吏以至州縣,無敢暴虐殘酷,擅有調發,以傷百姓。
自夏人順服,蠻夷遂無大變,邊人父子夫婦,得免於兵死,而中國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寧屈己棄財於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
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敢強橫犯法,其自重慎或甚於閭巷之人。
此刑平而公之效也。
募天下驍雄橫猾以爲兵,幾至百萬,非有良將以御之,而謀變者輒敗。
聚天下財物,雖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鉤考,而斷盜者輒發。
兇年饑歲,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輒得。
此賞重而信之效也。
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能大擅威福,廣私貨賂,一有奸慝,隨輒上聞。
貪邪橫猾,雖間或見用,未嘗得久。
此納用諫官、御史,公聽并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之效也。
自縣令京官以至監司臺閣,升擢之任,雖不皆得人,然一時之所謂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見收舉者。
此因任衆人之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
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此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
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出而視事,又不過有司之細故,未嘗如古大有爲之君,與學士大夫討論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
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勢,而精神之運有所不加,名實之間有所不察。
君子非不見貴,然小人亦得廁其間。
正論
太史公論《詩》,以爲“《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
以余觀之,是特識變風,變雅耳,烏睹《詩》之正乎昔先王之澤衰,然後變風發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於禮義,以爲賢於無所止者而已。
若夫發於情止於忠孝者,其詩豈可同日而語哉!古今詩人衆矣,而杜子美爲首,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今定國以余故得罪,貶海上三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病幾死。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
而定國歸至江西,以其嶺外所作詩數百首寄余,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
幽憂憤嘆之作,蓋亦有之矣,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以忝其父祖耳。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後廢卷而嘆,自恨期人之淺也。
又念昔日定國遇余於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詩幾百餘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一日,定國與顏復長道遊泗水,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
余亦置酒黃樓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
”
今余老,不復作詩,又以病止酒,閉門不出。
門外數步即大江,經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農夫也。
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
今而後,余之所畏服於定國者,不獨其詩也。
以余觀之,是特識變風,變雅耳,烏睹《詩》之正乎昔先王之澤衰,然後變風發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於禮義,以爲賢於無所止者而已。
若夫發於情止於忠孝者,其詩豈可同日而語哉!古今詩人衆矣,而杜子美爲首,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今定國以余故得罪,貶海上三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病幾死。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
而定國歸至江西,以其嶺外所作詩數百首寄余,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
幽憂憤嘆之作,蓋亦有之矣,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以忝其父祖耳。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後廢卷而嘆,自恨期人之淺也。
又念昔日定國遇余於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詩幾百餘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一日,定國與顏復長道遊泗水,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
余亦置酒黃樓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
”
今余老,不復作詩,又以病止酒,閉門不出。
門外數步即大江,經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農夫也。
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
今而後,余之所畏服於定國者,不獨其詩也。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爲名。
平時虜至店飲食遊息,不以爲怪。
兵興以來,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懼。
端拱中,有嫗獨止店上。
會一虜至,系馬於門,持弓矢坐定,呵嫗汲水。
嫗持綆缶趨井,懸而復止,因胡語呼虜爲王,且告虜曰:“綆短,不能及也。
嫗老力憊,王可自取之。
”虜因系綆弓抄,俯而汲焉。
嫗自後推虜墮井,跨馬詣郡。
馬之介甲具焉,鞍之後復懸一彘首。
常山民吏觀而壯之。
噫!國之備塞,多用邊兵,蓋有以也,以其習戰鬥而不畏懦矣。
一嫗尚爾,其人可知也。
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靜塞,在雄州曰驍捷,在常山曰廳子,是皆習干戈戰鬥而不畏懦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進者。
頃年胡馬南下,不過上谷者久之,以靜塞騎兵之勇也。
會邊將取靜塞馬分隸帳下以自衛,故上谷不守。
今驍捷、廳子之號尚存而兵不甚眾,雖加召募,邊人不應,何也?蓋選歸上都,離失鄉土故也。
又月給微薄,或不能充。
所賜介胄鞍馬皆脆弱贏瘠不足禦胡,其堅利壯健者悉爲上軍所取。
及其赴敵,則此輩身先,宜其不樂爲也。
誠能定其軍,使有鄉土之戀,厚其給,使得衣食之足,復賜以堅甲健馬,則何敵不破?如是,得邊兵一萬,可敵客軍五萬矣。
謀人之國者,不於此而留心,吾未見其忠也。
故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貽於有位者云。
平時虜至店飲食遊息,不以爲怪。
兵興以來,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懼。
端拱中,有嫗獨止店上。
會一虜至,系馬於門,持弓矢坐定,呵嫗汲水。
嫗持綆缶趨井,懸而復止,因胡語呼虜爲王,且告虜曰:“綆短,不能及也。
嫗老力憊,王可自取之。
”虜因系綆弓抄,俯而汲焉。
嫗自後推虜墮井,跨馬詣郡。
馬之介甲具焉,鞍之後復懸一彘首。
常山民吏觀而壯之。
噫!國之備塞,多用邊兵,蓋有以也,以其習戰鬥而不畏懦矣。
一嫗尚爾,其人可知也。
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靜塞,在雄州曰驍捷,在常山曰廳子,是皆習干戈戰鬥而不畏懦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進者。
頃年胡馬南下,不過上谷者久之,以靜塞騎兵之勇也。
會邊將取靜塞馬分隸帳下以自衛,故上谷不守。
今驍捷、廳子之號尚存而兵不甚眾,雖加召募,邊人不應,何也?蓋選歸上都,離失鄉土故也。
又月給微薄,或不能充。
所賜介胄鞍馬皆脆弱贏瘠不足禦胡,其堅利壯健者悉爲上軍所取。
及其赴敵,則此輩身先,宜其不樂爲也。
誠能定其軍,使有鄉土之戀,厚其給,使得衣食之足,復賜以堅甲健馬,則何敵不破?如是,得邊兵一萬,可敵客軍五萬矣。
謀人之國者,不於此而留心,吾未見其忠也。
故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貽於有位者云。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
聖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
是知君逸於上,臣勞於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數也。
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於勤耳。
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相待漏院於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
乃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
相君至止,噦噦鑾聲。
金門未闢,玉漏猶滴。
撤葢下車,於焉以息。
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闢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人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合,災眚薦至,願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釐之。
憂心忡忡,待旦而入。
九門既啟,四聰甚邇。
相君言焉,時君納焉。
皇風於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則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讎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姦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上有憂色,構巧詞以悅之;羣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
九門既開,重瞳屢回。
相君言焉,時君惑焉。
政柄於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則死下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竊位而苟祿,備員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為文,請誌院壁,用規於執政者。
聖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
是知君逸於上,臣勞於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數也。
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於勤耳。
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相待漏院於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
乃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
相君至止,噦噦鑾聲。
金門未闢,玉漏猶滴。
撤葢下車,於焉以息。
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闢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人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合,災眚薦至,願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釐之。
憂心忡忡,待旦而入。
九門既啟,四聰甚邇。
相君言焉,時君納焉。
皇風於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則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讎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姦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上有憂色,構巧詞以悅之;羣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
九門既開,重瞳屢回。
相君言焉,時君惑焉。
政柄於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則死下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竊位而苟祿,備員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為文,請誌院壁,用規於執政者。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中。
鄉射飲酒、春秋合樂、養老勞農、尊賢使能、考藝選言之政,至於受成、獻馘、訊囚之事,無不出於學。
於此養天下智仁、聖義、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學,無所不養。
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潔,而其施設已嘗試於位而去者,以爲之師。
釋奠、釋菜,以教不忘其學之所自;遷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惡。
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於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
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後能者也。
古之在上者,事不慮而盡,功不爲而足,其要如此而已。
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國家而立學之本意也。
後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
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
而學之士,羣居、族處,爲師弟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爲廟,以祀孔子於天下,斫木摶土,如浮屠、道士法,爲王者象。
州縣吏春秋帥其屬釋奠於其堂,而學士者或不預焉。
蓋廟之作,出於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當此之時,學稍稍立於天下矣,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
於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爲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
今劉君在中言於州,使民出錢,將修而作之,未及爲而去。
時慶曆某年也。
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爲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雖然,吾之人民於此,不可以無教。
”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爲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爲之師,而興於學。
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無變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實,此有道者之所能也。
林君之爲,其幾於此矣。
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遊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
無遊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隱君子,其學行宜爲人師者也。
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爲人師者爲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於法,限於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爲,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後至於善。
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
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中。
鄉射飲酒、春秋合樂、養老勞農、尊賢使能、考藝選言之政,至於受成、獻馘、訊囚之事,無不出於學。
於此養天下智仁、聖義、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學,無所不養。
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潔,而其施設已嘗試於位而去者,以爲之師。
釋奠、釋菜,以教不忘其學之所自;遷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惡。
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於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
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後能者也。
古之在上者,事不慮而盡,功不爲而足,其要如此而已。
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國家而立學之本意也。
後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
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
而學之士,羣居、族處,爲師弟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爲廟,以祀孔子於天下,斫木摶土,如浮屠、道士法,爲王者象。
州縣吏春秋帥其屬釋奠於其堂,而學士者或不預焉。
蓋廟之作,出於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當此之時,學稍稍立於天下矣,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
於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爲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
今劉君在中言於州,使民出錢,將修而作之,未及爲而去。
時慶曆某年也。
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爲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雖然,吾之人民於此,不可以無教。
”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爲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爲之師,而興於學。
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無變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實,此有道者之所能也。
林君之爲,其幾於此矣。
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遊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
無遊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隱君子,其學行宜爲人師者也。
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爲人師者爲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於法,限於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爲,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後至於善。
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
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