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
汝今當知佛爲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爲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爲苦相,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爲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爲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爲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踊躍作禮而退。
”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
汝今當知佛爲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爲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爲苦相,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爲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爲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爲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踊躍作禮而退。
自元氣肇闢,厥初生人,樹之帝王,以爲司牧,是以羲農軒頊之後,堯舜禹湯之君,靡不祗畏上元,愛育黔首,乾乾終日,翼翼小心,馭朽索而同危,履春冰而是懼。
故一物失所,若納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下車而泣之。
謙德軫於責躬,憂勞切於罪己。
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蟠木距於流沙,瀚海窮於丹穴,莫不鼓腹擊壤,鑿井耕田,致之昇平,驅之仁壽。
是以愛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國多年,祚延長世。
未有暴虐臨人,克終天位者也。
隋氏往因週末,預奉綴衣,狐媚而圖聖寶,胠篋以取神器。
及纘承負扆,狼虎其心,始曀明兩之暉,終幹少陽之位。
先皇大漸,侍疾禁中,遂爲梟獍,便行鴆毒。
禍深於莒僕,釁酷於商臣,天地難容,人神嗟憤!州籲安忍,閼伯日尋,劍閣所以懷兇,晉陽所以興亂,甸人爲罄,淫刑斯逞。
夫九族既睦,唐帝闡其欽明;百世本枝,文王表其光大。
況復隳壞磐石,剿絕維城,脣亡齒寒,寧止虞虢?欲其長久,其可得乎!其罪一也。
禽獸之行,在於聚麀,人倫之體,別於內外。
而蘭陵公主逼幸告終,誰謂敤首之賢,翻見齊襄之恥。
逮於先皇嬪御,並進銀環;諸王子女,鹹貯金屋。
牝雞鳴於詰旦,雄雉恣其羣飛,衵衣戲陳侯之朝,穹廬同冒頓之寢。
爵賞之出,女謁遂成,公卿宣淫,無復綱紀。
其罪二也。
平章百姓,一日萬機,未曉求衣,昃晷不食。
大禹不貴於尺璧,光武不隔於支體,以是憂勤,深慮幽枉。
而荒湎於酒,俾晝作夜,式號且呼,甘嗜聲伎,常居窟室,每借糟丘。
朝謁罕見其身,羣臣希睹其面,斷決自此不行,敷奏於是停擁。
中山千日之飲,酩酊無名;襄陽三雅之杯,留連詎比?又廣召良家,充選宮掖,潛爲九市,親駕四驢,自比商人,見要逆旅。
殷辛之譴爲小,漢靈之罪更輕,內外驚心,遐邇失望。
其罪三也。
上棟下宇,着在《易》爻;茅茨採椽,陳諸史籍。
聖人本意,惟避風雨,詎待朱玉之華,寧須綈錦之麗!故璿室崇構,商辛以之滅亡;阿房崛起,二世是以傾覆。
而不遵古典,不念前章,廣立池臺,多營宮觀,金鋪玉戶,青瑣丹墀,蔽虧日月,隔閡寒暑。
窮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資財,使鬼尚難爲之,勞人固其不可。
其罪四也。
公田所徹,不過十畝;人力所供,才止三日。
是以輕徭薄賦,不奪農時,寧積於人,無藏於府。
而科稅繁猥,不知紀極;猛火屢燒,漏卮難滿。
頭會箕斂,逆折十年之租;杼軸其空,日損千金之費。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於匡牀。
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
西蜀王孫之室,翻同原憲之貧;東海糜竺之家,俄成鄧通之鬼。
其
故一物失所,若納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下車而泣之。
謙德軫於責躬,憂勞切於罪己。
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蟠木距於流沙,瀚海窮於丹穴,莫不鼓腹擊壤,鑿井耕田,致之昇平,驅之仁壽。
是以愛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國多年,祚延長世。
未有暴虐臨人,克終天位者也。
隋氏往因週末,預奉綴衣,狐媚而圖聖寶,胠篋以取神器。
及纘承負扆,狼虎其心,始曀明兩之暉,終幹少陽之位。
先皇大漸,侍疾禁中,遂爲梟獍,便行鴆毒。
禍深於莒僕,釁酷於商臣,天地難容,人神嗟憤!州籲安忍,閼伯日尋,劍閣所以懷兇,晉陽所以興亂,甸人爲罄,淫刑斯逞。
夫九族既睦,唐帝闡其欽明;百世本枝,文王表其光大。
況復隳壞磐石,剿絕維城,脣亡齒寒,寧止虞虢?欲其長久,其可得乎!其罪一也。
禽獸之行,在於聚麀,人倫之體,別於內外。
而蘭陵公主逼幸告終,誰謂敤首之賢,翻見齊襄之恥。
逮於先皇嬪御,並進銀環;諸王子女,鹹貯金屋。
牝雞鳴於詰旦,雄雉恣其羣飛,衵衣戲陳侯之朝,穹廬同冒頓之寢。
爵賞之出,女謁遂成,公卿宣淫,無復綱紀。
其罪二也。
平章百姓,一日萬機,未曉求衣,昃晷不食。
大禹不貴於尺璧,光武不隔於支體,以是憂勤,深慮幽枉。
而荒湎於酒,俾晝作夜,式號且呼,甘嗜聲伎,常居窟室,每借糟丘。
朝謁罕見其身,羣臣希睹其面,斷決自此不行,敷奏於是停擁。
中山千日之飲,酩酊無名;襄陽三雅之杯,留連詎比?又廣召良家,充選宮掖,潛爲九市,親駕四驢,自比商人,見要逆旅。
殷辛之譴爲小,漢靈之罪更輕,內外驚心,遐邇失望。
其罪三也。
上棟下宇,着在《易》爻;茅茨採椽,陳諸史籍。
聖人本意,惟避風雨,詎待朱玉之華,寧須綈錦之麗!故璿室崇構,商辛以之滅亡;阿房崛起,二世是以傾覆。
而不遵古典,不念前章,廣立池臺,多營宮觀,金鋪玉戶,青瑣丹墀,蔽虧日月,隔閡寒暑。
窮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資財,使鬼尚難爲之,勞人固其不可。
其罪四也。
公田所徹,不過十畝;人力所供,才止三日。
是以輕徭薄賦,不奪農時,寧積於人,無藏於府。
而科稅繁猥,不知紀極;猛火屢燒,漏卮難滿。
頭會箕斂,逆折十年之租;杼軸其空,日損千金之費。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於匡牀。
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
西蜀王孫之室,翻同原憲之貧;東海糜竺之家,俄成鄧通之鬼。
其
風爐: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
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離於中”,一足云“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聖唐滅胡明年鑄”。
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爲通飈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
置墆㙞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
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
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
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
其爐或鍛鐵爲之,或運泥爲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臺之。
筥: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固眼其底,蓋若利篋口鑠之。
炭撾: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一豐,中執細頭,系一小釒展,以飾撾也。
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錘,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臺勾鎖之屬,
鍑
鍑
以鐵或熟銅製之。
鍑:鍑以生鐵爲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
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摸土而外摸沙土。
滑於內,易其摩滌;沙澀於外,吸其炎焰。
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
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
洪州以瓷爲之,萊州以石爲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
用銀爲之,至潔,但涉於侈麗。
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銀也。
交牀:交牀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夾:夾以小青竹爲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已上剖之,以炙茶也。
彼竹之筱津潤於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
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爲之,次以梨、桑、桐柘爲臼,內圓而外方。
內圓備於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
內容墮而外無餘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末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閤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爲之,或屈杉以漆之。
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則: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
則者,量也,準也,度也。
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
若好
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離於中”,一足云“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聖唐滅胡明年鑄”。
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爲通飈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
置墆㙞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
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
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
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
其爐或鍛鐵爲之,或運泥爲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臺之。
筥: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固眼其底,蓋若利篋口鑠之。
炭撾: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一豐,中執細頭,系一小釒展,以飾撾也。
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錘,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臺勾鎖之屬,
鍑
鍑
以鐵或熟銅製之。
鍑:鍑以生鐵爲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
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摸土而外摸沙土。
滑於內,易其摩滌;沙澀於外,吸其炎焰。
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
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
洪州以瓷爲之,萊州以石爲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
用銀爲之,至潔,但涉於侈麗。
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銀也。
交牀:交牀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夾:夾以小青竹爲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已上剖之,以炙茶也。
彼竹之筱津潤於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
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爲之,次以梨、桑、桐柘爲臼,內圓而外方。
內圓備於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
內容墮而外無餘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末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閤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爲之,或屈杉以漆之。
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則: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
則者,量也,準也,度也。
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
若好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
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竈無用突者,釜用脣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
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桊。
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
以石爲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一曰衣。
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爲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置襜上,以造茶也。
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爲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
以竹爲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爲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爲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爲之。
江東以一斤爲上穿,半斤爲中穿,四兩五兩爲小穿。
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爲上,八十斤爲中穿,五十斤爲小穿。
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
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牀,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竈無用突者,釜用脣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
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桊。
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
以石爲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一曰衣。
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爲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置襜上,以造茶也。
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爲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
以竹爲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爲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爲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爲之。
江東以一斤爲上穿,半斤爲中穿,四兩五兩爲小穿。
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爲上,八十斤爲中穿,五十斤爲小穿。
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
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牀,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
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
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
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茶爲累也,亦猶人蔘。
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
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
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
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茶爲累也,亦猶人蔘。
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
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
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
茶之牙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其日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
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雲出山者輪囷然,輕飈拂水者涵澹然。
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籜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採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鑑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鑑之次也。
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鑑之上也。
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於口訣。
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
茶之牙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其日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
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雲出山者輪囷然,輕飈拂水者涵澹然。
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籜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採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鑑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鑑之次也。
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鑑之上也。
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於口訣。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熛焰如鑽,使炎涼不均。
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
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
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
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
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
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勁薪。
其炭曾經燔灸,爲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
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
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
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爲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爲二沸,騰波鼓浪爲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鍾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
沫餑,湯之華也。
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
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
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
餑者以滓煮之。
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艹敷”,有之。
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
其第一者爲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
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
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也。
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
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
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
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
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
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勁薪。
其炭曾經燔灸,爲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
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
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
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爲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爲二沸,騰波鼓浪爲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鍾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
沫餑,湯之華也。
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
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
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
餑者以滓煮之。
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艹敷”,有之。
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
其第一者爲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
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
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也。
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翼而飛,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
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
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爲比屋之飲。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於戲!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
所庇者屋屋精極,所着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
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陰採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羶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
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
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爲比屋之飲。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於戲!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
所庇者屋屋精極,所着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
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陰採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羶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
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