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呼!至人以在生爲傳舍,以軒冕爲儻來。
達於理者,未嘗惑此。
昔予與君,論之詳熟。
孔氏四科,罕能相備。
惟公特立秀出,幾於全器。
才之何豐,運之何否!大川未濟,乃失巨艦。
長途始半,而喪良驥。
縉紳之倫,孰不墮淚!
昔者與君,交臂相得。
一言一笑,未始有極。
馳聲日下,騖名天衢。
射策差池,高科齊驅。
攜手書殿,分曹藍曲。
心志諧同,追歡相續。
或秋月銜觴,或春日馳轂。
甸服載期,同阩憲府。
察視之烈,斯焉接武。
君遷外郎,予侍內闈。
出處雖間,音塵不虧。
勢變時移,遭罹多故。
中復賜環,上京良遇。
曾不逾月,君又即路。
遠持郡符,柳江之壖。
居陋行道,疲人歌焉。
予來夏口,忽復三年。
離索則久,音貺屢傳。
篋盈草隸,架滿文篇。
鍾索繼美,班揚差肩。
賈誼賦鵩,屈原問天。
自古有死,奚論後先。
痛君未老,美志莫宣。
回世路,奄忽下泉。
嗚呼哀哉!令妻早謝,稚子四歲。
天喪斯文,而君永逝。
翩翩丹,來自遐裔。
聞君旅櫬,既及嶽陽。
寢門一慟,貫裂衷腸。
執紼禮乖,出疆路阻。
故人奠觴,莫克親舉。
馳神假夢,冀獲寤語。
平生密懷,願君遣吐。
遺孤之才與不才,敢同已子之相許。
嗚呼哀哉!尚饗。
凡人之謗譽於人者,亦各有道。
君子在下則多謗,在上則多譽;小人在下則多譽,在上則多謗。
何也?君子宜於上不宜於下,小人宜於下不宜於上。
得其宜則譽至,不得其宜則謗至。
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亂世,不得已而在於上位,則道必咈於君,而利必及於人,由是謗行於上而不及於下,故可殺可辱,而人猶譽之。
小人遭亂世而後得居於上位,則道必合於君,而害必及於人,由是譽行於上而不及於下,故可寵可富,而人猶謗之。
君子之譽,非所謂譽也,其善顯焉爾;小人之謗,非所謂謗也,其不善彰焉爾。
然則在下而多謗者,豈盡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譽者,豈盡仁而智也哉?其謗且譽者,豈盡明而善褒貶也哉?然而世之人聞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則羣而郵之,且置於遠邇,莫不以爲信也。
豈惟不能褒貶而已,則又蔽於好惡,奪於利害,吾又何從而得之耶?孔子曰:“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善人者之難見也,則其謗君子者爲不少矣,其謗孔子者亦爲不少矣。
傳之記者,叔孫武叔,時之貴顯者也。
其不可記者又不少矣。
是以在下而必困也。
及乎遭時得君而處乎人上,功利及於天下,天下之人皆歡而戴之,向之謗之者,今從而譽之矣。
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則聞謗譽於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惡可?無亦徵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則信之;不善人也,則勿信之矣。
苟吾不能分於善不善也,則已耳。
如有謗譽乎人者,吾必徵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舉且信之也。
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榮且懼也。
苟不知我而謂我盜跖,吾又安取懼焉?苟不知我而謂我仲尼,吾又安敢榮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柳子名愚溪而居。
五日,溪之神夜見夢曰:“子何辱予,使予爲愚耶?有其實者,名固從之,今予固若是耶?予聞閩有水,生毒霧厲氣,中之者,溫屯漚泄,藏石走瀨,連艫糜解;有魚焉,鋸齒鋒尾面獸蹄。
是食人,必斷而躍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惡溪。
西海有水,散渙而無力,不能負芥,投之則委靡墊沒,及底而後止,故其名曰弱水。
秦有水,掎汩泥淖,撓混沙礫,視之分寸,眙若睨壁,淺深險易,昧昧不覿。
乃合涇渭,以自漳穢跡,故其名曰濁涇。
雍之西有水,幽險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
夫惡、弱,六極也。
濁,黑,賤名也。
彼得之而不辭,窮萬世而不變者,有其實也。
今予甚清且美,爲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載方舟,朝夕者濟焉。
子幸擇而居予,而辱以無實之名以爲愚,卒不見德而肆其誣,豈終不可革耶?”
柳子對曰:“汝誠無其實,然以吾之愚而獨好汝,汝惡得避是名耶!且汝不見貪泉乎?有飲而南者,見交趾寶貨之多,光溢於目,思以兩手攫而懷之,豈泉之實耶?過而往貪焉猶以爲名,今汝獨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雖欲革其名,不可得矣。
夫明王之時,智者用,愚者伏。
用者宜邇,伏者宜遠。
今汝之託也,遠王都三千餘里,側僻回隱,蒸鬱之與曹,螺蚌之與居,唯觸罪擯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遊汝,闖闖以守汝。
汝欲爲智乎?胡不呼今之聰明、皎厲、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經於汝,而唯我獨處?汝既不能得彼而見獲於我,是則汝之實也。
當汝爲愚而猶以爲誣,寧有說耶?”
曰:“是則然矣,敢問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窮我之愚說耶?雖極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
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無知。
冰雪之交,衆裘我絺;溽暑之鑠,衆從之風,而我從之火。
吾蕩而趨,不知太行之異於九衢,以敗吾車;吾放而遊,不知呂梁之異乎安流,以沒吾舟。
吾足蹈坎井,頭抵木石,衝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
何喪何得?進不爲盈,退不爲抑,荒涼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願以是污汝可乎?”
於是溪神沉思而嘆曰:“嘻!有餘矣,是及我也。
”因俯而羞,仰而籲,涕泣交流,舉手而辭。
一晦一明,覺而莫知所之,遂書其對。
復杜溫夫書
二十五日,宗元白:兩月來,三辱生書,書皆逾千言,意若相望僕以不對答引譽者。
然僕誠過也。
而生與吾文又十卷,噫!亦多矣。
文多而書頻,吾不對答而引譽,宜可自反。
而來徵不肯相見,亟拜亟問,其得終無辭乎?
凡生十卷之文,吾已略規之矣。
吾性騃滯,多所未甚諭,安敢懸斷是且非耶?書抵吾必曰周孔,周孔安可當也?擬人必於其倫,生以直躬見抵,宜無所諛道,而不幸乃曰周孔吾,吾豈得無駭怪?且疑生悖亂浮誕,無所取幅尺,以故愈不對答。
來柳州,見一刺史,即周孔之;今而去吾,道連而謁於潮,之二邦,又得二週孔;去之京師,京師顯人爲文詞、立聲名以千數,又宜得周孔千百。
何吾生胸中擾擾焉多周孔哉!
吾雖少爲文,不能自雕斫,引筆行墨,快意累累,意盡便止,亦何所師法?立言狀物,未嘗求過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
但見生用助字不當律令,唯以此奉答。
所謂乎、歟、耶、哉、夫者,疑辭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
今生則一之。
宜考前聞人所使用,與吾言類且異,慎思之則一益也。
庚桑子言藿蠋鵠卵者,吾取焉。
道連而謁於潮,其卒可化乎?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其人,或爲十數文,即務往京師,急日月,犯風雨,走謁門戶,以冀苟得。
今生年非甚少,而自荊來柳,自柳將道連而謁於潮,途遠而深矣,則其志果有異乎?又狀貌嶷然類丈夫,視端形直,心無歧徑,其質氣誠可也,獨要謹充之爾。
謹充之,則非吾獨能,生勿怨。
亟之二邦以取法,時思吾言,非固拒生者。
孟子曰:“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而已矣。
”宗元白。
江之滸圖,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日步。
永州北郭有步,曰鐵爐步。
餘乘舟來,居九年,往來求其所以爲鐵爐者,無有。
問之人,曰:“蓋嘗有鍛者居,其人去而爐毀者不知年矣,獨有其號冒而存。

餘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步之人曰:“子何獨怪是?今世有負其姓而立於天下者,曰:‘吾門大,他不我敵也。
’問其位與德,曰:‘久矣其先也四。
’然而彼猶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
其冒於號有以異於茲步者乎四?向使有聞茲步之號,而不足釜錡、錢鎛、刀鈇者嗎,懷價而來,能有得其欲乎?則求位與德於彼,其不可得亦猶是也。
位存焉而德無有,猶不足大其門然世且樂爲之下。
子胡不怪彼而獨怪於是?大者桀冒禹四,紂冒湯,幽、厲冒文、武,以傲天下。
由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號,以至於敗,爲世笑僇,斯可以甚懼。
若求茲步之實,而不得釜錡、錢鎛、刀鈇者,則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驚於是,末矣。
”餘以爲古有太史四,觀民風四,採民言,若是者,則有得矣。
嘉其言可採四,書以爲志。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則孰爲近?曰:有初爲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
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
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
封建,非聖人意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
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爲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衆,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後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爲羣,羣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後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衆羣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
於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
於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後天下會於一。
是故有里胥而後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有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
自天子至於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羣后。
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爲朝覲會同,離爲守臣扞城。
然而降於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
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陵夷迄於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爲諸侯。
厥後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
餘以爲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
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爲十二,合爲七國,威分於陪臣之邦,國殄於後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爲之郡邑,廢侯衛而爲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爲得也。
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
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
後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唐興,制州邑,立守宰,此
天以唐克肖其德,聖子神孫,繼繼承承,於千萬年,敬戒不怠,全付所覆,四海九州,罔有內外,悉主悉臣。
高祖太宗,既除既治。
高宗中睿,休養生息。
至於玄宗,受報收功,極熾而豐。
物衆地大,孽芽其間。
肅宗代宗,德祖順考,以勤以容。
大慝適去,稂莠不薅,相臣將臣,文恬武嬉,習熟見聞,以爲當然。
睿聖文武皇帝既受羣臣朝,乃考圖數貢曰:“嗚呼!天既全付予有家,今傳次在予。
予不能事事,其何以見於郊廟?”羣臣震懾,奔走率職。
明年平夏,又明年平蜀,又明年平江東,又明年平澤潞,遂定易定,致魏博貝衛澶相,無不從志。
皇帝曰:“不可究武,予其少息。
”九年,蔡將死,蔡人立其子元濟以請。
不許,遂燒舞陽、犯葉、襄城,以動東都,放兵四劫。
皇帝歷問於朝,一二臣外皆曰:“蔡帥之不庭授,於今五十年,傳三姓四將,其樹本堅,兵利卒頑,不與他等。
因撫而有,順且無事。
”大官臆決唱聲,萬口和附,併爲一談,牢不可破。
皇帝曰:“惟天惟祖宗所以付任予者,庶其在此。
予何敢不力?況一二臣同,不爲無助。
”曰:“光顏!汝爲陳許帥,維是河東、魏博、郃陽三軍之在行者,汝皆將之。
”曰:“重胤!汝故有河陽、懷,今益以汝。
維是朔方、義成、陝、益、鳳翔、延慶七軍之在行者,汝皆將之。
”曰:“弘!汝以卒萬二千,屬而子公武往討之。
”曰:“文通!汝守壽,維是宣武、淮南、宣歙、浙西四軍之行於壽者,汝皆將之。
”曰:“道古!妝其觀察鄂嶽。
”曰:“愬!汝帥唐、鄧、隨,各以其兵進戰。
”曰:“度!汝長御史,其往視師。
”曰:“廣度!惟汝予同,汝遂相矛,以賞罰用命不用命!”曰:“弘!汝其以節都統諸軍。
”曰:“守謙!汝出入左右,妝惟近臣,其往撫師。
”曰:“度!汝其往,衣服飲食予士。
無寒無飢,以既厥事。
遂生蔡人,賜汝節斧,通天御帶,衛卒三百。
凡茲廷臣,汝擇自從。
惟其賢能,無憚大吏。
庚申,予其臨門送汝。
”曰:“御史!予憫士大夫戰甚苦,自今以往,非郊廟祠祀,其無用樂。

顏、胤、武合攻其北,大戰十六,得柵城縣二十三,降人卒四萬。
道古攻其東南,八戰,降萬三千。
再入申,破其外城。
文通戰其東,十餘遇,降萬二千。
愬人其西,得賊將,輒釋不殺;用其策,戰比有功。
十二年八月,丞相度至師,都統弘責戰益急,顏、胤、武合戰亦用命。
元濟盡並其衆洄曲以備。
十月壬申,愬用所得賊將,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馳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門,取元濟以獻。
盡得其屬人卒。
辛巳,丞相度入蔡,以皇帝命赦其人,淮西平,大饗賚功。
扶風馬孺子言:年十五六時,在澤州,與羣兒戲郊亭上。
頃然,有奇女墜地,有光曄然,被緅裘,白紋之理,首步搖之冠。
貴遊少年駭且悅之,稍狎焉。
奇女頩爾怒焉曰:“不可。
吾故居鈞天帝宮,下上星辰,呼噓陰陽,薄蓬萊、羞崑崙而不即者。
帝以吾心侈大,怒而謫來,七日當復。
今吾雖辱塵土中,非若儷也。
吾復且害若。
”衆恐而退。
遂入居佛寺講室焉。
及期,進取杯水飲之,噓成雲氣,五色翛翛也。
因取裘反之,化成白龍,徊翔登天,莫知其所終,亦怪甚矣!
嗚呼!非其類而狎其謫,不可哉!孺子不妄人也,故記其說。
宋清,長安西部藥市人也,居善藥。
有自山澤來者,必歸宋清氏,清優主之。
長安醫工得清藥輔其方,輒易讎,鹹譽清。
疾病疕瘍者,亦畢樂就清求藥,冀速已。
清皆樂然響應,雖不持錢者,皆與善藥,積券如山,未嘗詣取直。
或不識遙與券,清不爲辭。
歲終,度不能報,輒焚券,終不復言。
市人以其異,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歟?”清聞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謂我蚩妄者亦謬。

清居藥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十人,或至大官,或連數州,受俸博,其饋遺清者,相屬於戶。
雖不能立報,而以賒死者千百,不害清之爲富也。
清之取利遠,遠故大,豈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則怫然怒,再則罵而仇耳。
彼之爲利,不亦翦翦乎?吾見蚩之有在也。
清誠以是得大利,又不爲妄,執其道不廢,卒以富。
求者益衆,其應益廣。
或斥棄沉廢,親與交,視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與善藥如故。
一旦復柄用,益厚報清。
其遠取利皆類此。
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清之爲者。
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嗚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報如清之遠者乎?幸而庶幾,則天下之窮困廢辱得不死者衆矣。
“市道交”豈可少耶?或曰:“清,非市道人也。
”柳先生曰:“清居市不爲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鄉黨以士大夫自名者,反爭爲之不已,悲夫!然則清非獨異於市人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9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