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著志,牴牾者多。
在于《五行》,芜累尤甚。
今辄条其错缪,定为四科:一曰引书失宜,二曰叙事乖理,三曰释灾多滥,四曰古学不精。
又于四科之中,疏为杂目,类聚区分,编之如后。
第一科引书失宜者,其流有四:一曰史记、《左氏》,交错相并;二曰《春秋》、史记,杂乱难别;三曰屡举《春秋》,言无定体;四曰书名去取,所记不同。
其志叙言之不从也,先称史记周单襄公告鲁成公曰,晋将有乱。
又称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
案宣公六年,自《左传》所载也。
夫上论单襄,则持史记以标首;下列曼满,则遗《左氏》而无言。
遂令读者疑此宣公,亦出史记;而不云鲁后,莫定何邦。
是非难悟,进退无准。
此所谓史记、《左氏》交错相亻并也。
《志》云:史记成公十六年,公会诸侯于周。
案成公者,即鲁侯也。
班氏凡说鲁之某公,皆以《春秋》为冠。
何则?《春秋》者,鲁史之号。
言《春秋》则知是鲁君。
今引史记居先,成公在下,书非鲁史,而公舍鲁名。
胶柱不移,守株何甚。
此所谓《春秋》、《史记》杂乱难别也。
案班《书》为志,本以汉为主。
在于汉时,直记其帝号谥耳。
至于它代,则云某书、某国君,此其大例也。
至如叙火不炎上,具《春秋》桓公十四年;次叙稼穑不成,直云严公二十八年而已。
夫以火、稼之间,别书汉、莽之事。
年代已隔,去鲁尤疏。
洎乎改说异端,仍取《春秋》为始,而于严公之上,不复以《春秋》建名。
遂使汉帝、鲁公,同归一揆。
必为永例,理亦可容。
在诸异科,事又不尔。
求之画一,其例无恒。
此所谓屡举《春秋》,言无定体也。
案本《志》叙汉以前事,多略其书名。
至于服妖章,初云晋献公使太子率师,佩以金玦。
续云郑子臧好为聚鹬之冠。
此二事之上,每加《左氏》为首。
夫一言可悉,而再列其名。
省则都捐,繁则太甚。
此所谓书名去取,所记不同也。
第二科叙事乖理者,其流有五:一曰徒发首端,不副征验;二曰虚编古语,讨事不终;三曰直引时谈,竟无它述;四曰科条不整,寻绎难知;五曰标举年号,详略无准。
《志》曰:《左氏》昭公十五年,晋籍谈如周葬穆后。
既除丧而燕。
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之,所乐必卒焉。
今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于是乎与丧宾燕,乐忧甚矣。
礼,王之大经也。
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将安用之。
案其后七年,王室终如羊舌所说,此即其效也,而班氏了不言之。
此所谓徒发首端,不副征验也。
《志》云:《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晋女齐语智伯曰:齐高子容、宋司徒皆将不免。
在于《五行》,芜累尤甚。
今辄条其错缪,定为四科:一曰引书失宜,二曰叙事乖理,三曰释灾多滥,四曰古学不精。
又于四科之中,疏为杂目,类聚区分,编之如后。
第一科引书失宜者,其流有四:一曰史记、《左氏》,交错相并;二曰《春秋》、史记,杂乱难别;三曰屡举《春秋》,言无定体;四曰书名去取,所记不同。
其志叙言之不从也,先称史记周单襄公告鲁成公曰,晋将有乱。
又称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
案宣公六年,自《左传》所载也。
夫上论单襄,则持史记以标首;下列曼满,则遗《左氏》而无言。
遂令读者疑此宣公,亦出史记;而不云鲁后,莫定何邦。
是非难悟,进退无准。
此所谓史记、《左氏》交错相亻并也。
《志》云:史记成公十六年,公会诸侯于周。
案成公者,即鲁侯也。
班氏凡说鲁之某公,皆以《春秋》为冠。
何则?《春秋》者,鲁史之号。
言《春秋》则知是鲁君。
今引史记居先,成公在下,书非鲁史,而公舍鲁名。
胶柱不移,守株何甚。
此所谓《春秋》、《史记》杂乱难别也。
案班《书》为志,本以汉为主。
在于汉时,直记其帝号谥耳。
至于它代,则云某书、某国君,此其大例也。
至如叙火不炎上,具《春秋》桓公十四年;次叙稼穑不成,直云严公二十八年而已。
夫以火、稼之间,别书汉、莽之事。
年代已隔,去鲁尤疏。
洎乎改说异端,仍取《春秋》为始,而于严公之上,不复以《春秋》建名。
遂使汉帝、鲁公,同归一揆。
必为永例,理亦可容。
在诸异科,事又不尔。
求之画一,其例无恒。
此所谓屡举《春秋》,言无定体也。
案本《志》叙汉以前事,多略其书名。
至于服妖章,初云晋献公使太子率师,佩以金玦。
续云郑子臧好为聚鹬之冠。
此二事之上,每加《左氏》为首。
夫一言可悉,而再列其名。
省则都捐,繁则太甚。
此所谓书名去取,所记不同也。
第二科叙事乖理者,其流有五:一曰徒发首端,不副征验;二曰虚编古语,讨事不终;三曰直引时谈,竟无它述;四曰科条不整,寻绎难知;五曰标举年号,详略无准。
《志》曰:《左氏》昭公十五年,晋籍谈如周葬穆后。
既除丧而燕。
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之,所乐必卒焉。
今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于是乎与丧宾燕,乐忧甚矣。
礼,王之大经也。
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将安用之。
案其后七年,王室终如羊舌所说,此即其效也,而班氏了不言之。
此所谓徒发首端,不副征验也。
《志》云:《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晋女齐语智伯曰:齐高子容、宋司徒皆将不免。
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应运而生,生人以来,未之有也。
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门人,钻仰不及,请益无倦。
然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间切磋酬对,颇亦互闻得失。
何者?睹仲由之不悦,则矢天厌以自明;答言偃之弦歌,则称戏言以释难。
斯则圣人之设教,其理含弘,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受屈。
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嗟夫!古今世殊,师授路隔,恨不得亲膺洒扫,陪五尺之童;躬奉德音,抚四科之友。
而徒以研寻蠹简,穿凿遗文,菁华久谢,糟粕为偶。
遂使理有未达,无由质疑。
是用握卷踌躇,挥毫悱愤。
傥梁木斯坏,魂而有灵,敢效接舆之歌,辄同林放之问。
但孔氏之立言行事,删《诗》赞《易》,其义既广,难以具论。
今惟摭其史文,评之于后。
何者?赵孟以无辞伐国,贬号为人;杞伯以夷礼来朝,降爵称子,虞班晋上,恶贪贿而先书;楚长晋盟,讥无信而后列。
此则人伦臧否,在我笔端,直道而行,夫何所让?奚为齐、郑及楚,国有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夫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凡在含识,皆知耻惧。
苟欺而可免,则谁不愿然?且官为正卿,反不讨贼;地居冢嫡,药不亲尝。
遂皆被以恶名,播诸来叶。
必以彼三逆,方兹二弑,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迹涉瓜李,乃凝脂显录。
嫉恶之情,岂其若是?其所未谕一也。
又案齐荼野幕之戮,事起阳生。
楚灵乾溪之缢,祸由观从。
而《春秋》捐其首谋,舍其亲弑,亦何异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火而池鱼及。
必如是,则邾之阍者私憾射姑,以其君卞急而好洁,可行欺以激怒,遂倾瓶水以沃庭,俾废炉而烂卒。
斯亦罪之大者,奚不书弑乎?其所未谕二也。
盖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嫱之面或有疵瑕,而寝其鉴也;虚空之传响也,清浊必闻,不以绵驹之歌时有误曲,而辍其应也。
夫史官执简,宜类于斯。
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
观夫子修《春秋》也,多为贤者讳。
狄实灭卫,因桓耻而不书;河阳召王,成文美而称狩。
斯则情兼向背,志怀彼我。
苟书法其如是也,岂不使为人君者,靡惮宪章,虽玷白圭,无惭良史也乎?其所未谕三也。
哀八年及十三年,公再与吴盟,而皆不书。
桓二年,公及戎盟则书之。
戎实豺狼,非我族类。
夫非所讳而仍讳,谓当耻而无耻,求之折衷,未见其宜。
其所未谕四也。
诸国臣子,非卿不书,必以地来奔,则虽贱亦志。
斯岂非国之大事,不可限以常流者耶?如阳虎盗入于讙,拥阳关而外叛,《传》具其事,《经》独无闻,何哉?且弓玉云亡,
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门人,钻仰不及,请益无倦。
然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间切磋酬对,颇亦互闻得失。
何者?睹仲由之不悦,则矢天厌以自明;答言偃之弦歌,则称戏言以释难。
斯则圣人之设教,其理含弘,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受屈。
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嗟夫!古今世殊,师授路隔,恨不得亲膺洒扫,陪五尺之童;躬奉德音,抚四科之友。
而徒以研寻蠹简,穿凿遗文,菁华久谢,糟粕为偶。
遂使理有未达,无由质疑。
是用握卷踌躇,挥毫悱愤。
傥梁木斯坏,魂而有灵,敢效接舆之歌,辄同林放之问。
但孔氏之立言行事,删《诗》赞《易》,其义既广,难以具论。
今惟摭其史文,评之于后。
何者?赵孟以无辞伐国,贬号为人;杞伯以夷礼来朝,降爵称子,虞班晋上,恶贪贿而先书;楚长晋盟,讥无信而后列。
此则人伦臧否,在我笔端,直道而行,夫何所让?奚为齐、郑及楚,国有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夫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凡在含识,皆知耻惧。
苟欺而可免,则谁不愿然?且官为正卿,反不讨贼;地居冢嫡,药不亲尝。
遂皆被以恶名,播诸来叶。
必以彼三逆,方兹二弑,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迹涉瓜李,乃凝脂显录。
嫉恶之情,岂其若是?其所未谕一也。
又案齐荼野幕之戮,事起阳生。
楚灵乾溪之缢,祸由观从。
而《春秋》捐其首谋,舍其亲弑,亦何异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火而池鱼及。
必如是,则邾之阍者私憾射姑,以其君卞急而好洁,可行欺以激怒,遂倾瓶水以沃庭,俾废炉而烂卒。
斯亦罪之大者,奚不书弑乎?其所未谕二也。
盖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嫱之面或有疵瑕,而寝其鉴也;虚空之传响也,清浊必闻,不以绵驹之歌时有误曲,而辍其应也。
夫史官执简,宜类于斯。
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
观夫子修《春秋》也,多为贤者讳。
狄实灭卫,因桓耻而不书;河阳召王,成文美而称狩。
斯则情兼向背,志怀彼我。
苟书法其如是也,岂不使为人君者,靡惮宪章,虽玷白圭,无惭良史也乎?其所未谕三也。
哀八年及十三年,公再与吴盟,而皆不书。
桓二年,公及戎盟则书之。
戎实豺狼,非我族类。
夫非所讳而仍讳,谓当耻而无耻,求之折衷,未见其宜。
其所未谕四也。
诸国臣子,非卿不书,必以地来奔,则虽贱亦志。
斯岂非国之大事,不可限以常流者耶?如阳虎盗入于讙,拥阳关而外叛,《传》具其事,《经》独无闻,何哉?且弓玉云亡,
夫史之繁文,已于《叙事篇》言之详矣然凡俗难晓,下愚不移。
虽六卷成言,而三隅莫反。
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
”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昔陶隐居《本草》,药有冷热味者,朱墨点其名;阮孝绪《七录》,书有文德殿者,丹笔写其字。
由是区分有别,品类可知。
今辄拟其事,抄自古史传文有繁者,皆以笔点其繁上。
凡字经点者,尽宜去之。
如其间有文句亏缺者,细书侧注于其右。
或回易数字,或加足片言,俾分布得所,弥缝无缺。
庶观者易悟,其失自彰。
知我摭实谈,非是苟诬前哲。
《孔子家语》曰:鲁公索氏将祭而忘其牲。
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矣。
一年而亡。
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
今果如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家语》曰:晋将伐宋,使觇之,宋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
觇者死,言于晋侯曰:宋阳门之介夫死,而城子罕哭之哀,民咸悦矣,宋始未可伐也。
《史记?五帝本纪》曰:诸侯之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百姓之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皆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
《夏本纪》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曰,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者,鲧之子也。
《项羽本纪》曰:项籍者,字羽,下相人也。
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杀者也。
燕子梁,梁,籍季父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吕氏本纪》曰: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
生孝惠帝。
女鲁元太后公主。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高祖嫌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又戚姬幸,常独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赵王如意以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
赖大臣挣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无废。
《宋世家》曰:初,元公之孙纠,景公杀之。
景公卒,纠之子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
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孙也。
昭公父公孙纠,纠父公子礻耑秦。
即元公少子也。
景公杀昭公父纠,故昭公怨,杀太子而自立。
《三王世家》曰: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
虽六卷成言,而三隅莫反。
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
”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昔陶隐居《本草》,药有冷热味者,朱墨点其名;阮孝绪《七录》,书有文德殿者,丹笔写其字。
由是区分有别,品类可知。
今辄拟其事,抄自古史传文有繁者,皆以笔点其繁上。
凡字经点者,尽宜去之。
如其间有文句亏缺者,细书侧注于其右。
或回易数字,或加足片言,俾分布得所,弥缝无缺。
庶观者易悟,其失自彰。
知我摭实谈,非是苟诬前哲。
《孔子家语》曰:鲁公索氏将祭而忘其牲。
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矣。
一年而亡。
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
今果如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家语》曰:晋将伐宋,使觇之,宋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
觇者死,言于晋侯曰:宋阳门之介夫死,而城子罕哭之哀,民咸悦矣,宋始未可伐也。
《史记?五帝本纪》曰:诸侯之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百姓之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皆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
《夏本纪》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曰,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者,鲧之子也。
《项羽本纪》曰:项籍者,字羽,下相人也。
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杀者也。
燕子梁,梁,籍季父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吕氏本纪》曰: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
生孝惠帝。
女鲁元太后公主。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高祖嫌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又戚姬幸,常独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赵王如意以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
赖大臣挣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无废。
《宋世家》曰:初,元公之孙纠,景公杀之。
景公卒,纠之子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
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孙也。
昭公父公孙纠,纠父公子礻耑秦。
即元公少子也。
景公杀昭公父纠,故昭公怨,杀太子而自立。
《三王世家》曰: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
○诸史(六条)
夫盛服饰者,以珠翠为先;工缋事者,以丹青为主。
至若错综乖所,分有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
观班氏《公孙弘传赞》,直言汉之得人,盛于武、宣二代,至于平津善恶,寂蔑无睹。
持论如是,其义靡闻。
必矜其美辞,爱而不弃,则宜微有改易,列于《百官公卿表》后。
庶寻文究理,颇相附会。
以兹编录,不犹愈乎?又沈侯《谢灵运传论》,全说文体,备言音律,此正可为《翰林》之补亡,《流别》之总说耳。
如次诸史传,实为乖越。
陆士衡有云:“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信矣哉!
其有事可书而不书者,不应书而书者。
至如班固叙事,微小必书,至高祖破项垓下,斩首八万,曾不涉言。
李《齐》于《后主纪》,则书幸于侍中穆提婆第,于《孝昭纪》则不言亲戎以伐奚,于边疆小寇无不毕纪,如司马消难拥数州之地以叛,曾不挂言,略大举小,其流非一。
昔刘勰有云:“自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向、雄已后,颇引书以助文。
”然近史所载,亦多如是。
故虽有王平所识,仅通十字;霍光无学,不知一经。
而述其言语,必称典诰。
良由才乏天然,故事资虚饰者矣。
案《宋书》称武帝入关,以镇恶不伐,远方冯异;于渭滨游览,追思太公。
夫以宋祖无学,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者乎?斯不然矣。
更有甚于此者,睹周、齐二国,俱出阴山,必言类互乡,则宇文尤甚。
而牛弘、王劭,并掌策书,其载齐言也,则浅俗如彼;其载周言也,则文雅若此。
夫如是,何哉?非两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虚实之异故也。
夫以记宇文之言,而动遵经典,多依《史》、《汉》,此何异庄子述鲋鱼之对而辩类苏、张,贾生叙鵩鸟之辞而文同屈、宋,施于寓言则可,求诸实录则否矣。
世称近史编语,唯《周》多美辞。
夫以博采古文而聚成今说,是则俗之所传有《鸡九锡》、《酒孝经》、《房中志》、《醉乡记》,或师范《五经》,或规模《三史》,虽文皆雅正,而事悉虚无,岂可便谓南、董之才,宜居班、马之职也?
自梁室云季,雕虫道长。
平头上尾,尤忌于时;对语丽辞,盛行于俗。
始自江外,被于洛中。
而史之载言,亦同于此。
假有辨如郦叟,吃若周昌,子羽修饰而言,仲田率尔而对,莫不拘以文禁,一概而书,必求实录,多见其妄矣。
夫晋、宋已前,帝王传授,始自锡命,终于登极。
其间笺疏款曲,诏策频烦。
虽事皆伪迹,言并饰让,犹能备其威仪,陈其文物,俾礼容可识,朝野具瞻。
逮于近古,我则不暇。
至如梁武之居江陵,齐宣之在晋阳,或文出
夫盛服饰者,以珠翠为先;工缋事者,以丹青为主。
至若错综乖所,分有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
观班氏《公孙弘传赞》,直言汉之得人,盛于武、宣二代,至于平津善恶,寂蔑无睹。
持论如是,其义靡闻。
必矜其美辞,爱而不弃,则宜微有改易,列于《百官公卿表》后。
庶寻文究理,颇相附会。
以兹编录,不犹愈乎?又沈侯《谢灵运传论》,全说文体,备言音律,此正可为《翰林》之补亡,《流别》之总说耳。
如次诸史传,实为乖越。
陆士衡有云:“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信矣哉!
其有事可书而不书者,不应书而书者。
至如班固叙事,微小必书,至高祖破项垓下,斩首八万,曾不涉言。
李《齐》于《后主纪》,则书幸于侍中穆提婆第,于《孝昭纪》则不言亲戎以伐奚,于边疆小寇无不毕纪,如司马消难拥数州之地以叛,曾不挂言,略大举小,其流非一。
昔刘勰有云:“自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向、雄已后,颇引书以助文。
”然近史所载,亦多如是。
故虽有王平所识,仅通十字;霍光无学,不知一经。
而述其言语,必称典诰。
良由才乏天然,故事资虚饰者矣。
案《宋书》称武帝入关,以镇恶不伐,远方冯异;于渭滨游览,追思太公。
夫以宋祖无学,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者乎?斯不然矣。
更有甚于此者,睹周、齐二国,俱出阴山,必言类互乡,则宇文尤甚。
而牛弘、王劭,并掌策书,其载齐言也,则浅俗如彼;其载周言也,则文雅若此。
夫如是,何哉?非两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虚实之异故也。
夫以记宇文之言,而动遵经典,多依《史》、《汉》,此何异庄子述鲋鱼之对而辩类苏、张,贾生叙鵩鸟之辞而文同屈、宋,施于寓言则可,求诸实录则否矣。
世称近史编语,唯《周》多美辞。
夫以博采古文而聚成今说,是则俗之所传有《鸡九锡》、《酒孝经》、《房中志》、《醉乡记》,或师范《五经》,或规模《三史》,虽文皆雅正,而事悉虚无,岂可便谓南、董之才,宜居班、马之职也?
自梁室云季,雕虫道长。
平头上尾,尤忌于时;对语丽辞,盛行于俗。
始自江外,被于洛中。
而史之载言,亦同于此。
假有辨如郦叟,吃若周昌,子羽修饰而言,仲田率尔而对,莫不拘以文禁,一概而书,必求实录,多见其妄矣。
夫晋、宋已前,帝王传授,始自锡命,终于登极。
其间笺疏款曲,诏策频烦。
虽事皆伪迹,言并饰让,犹能备其威仪,陈其文物,俾礼容可识,朝野具瞻。
逮于近古,我则不暇。
至如梁武之居江陵,齐宣之在晋阳,或文出
鲁文公二年,不雨。
班氏以为自文即位,天子使叔服会葬,毛伯赐命,又会晋侯于戚。
上得天子,外得诸侯,沛然自大,故致亢阳之祸。
案周之东迁,日以微弱。
故郑取温麦,射王中肩,楚绝苞茅,观兵问鼎。
事同列国,变雅为风。
如鲁者,方大邦不足,比小国有余。
安有暂降衰周使臣,遽以骄矜自恃,坐招厥罚,亢阳为怪。
求诸人事,理必不然。
天高听卑,岂其若是也。
《春秋》成公元年,无冰。
班氏以为其时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案今《春秋经》,札子杀毛、召,事在宣十五年。
而此言成公时,未达其说。
下去无冰,凡三载。
《春秋》昭公九年,陈火。
董仲舒以为陈夏征舒弑君,楚严公托欲为阵讨贼,陈国辟门而待之,因灭陈。
陈之臣子毒恨尤甚,极阴生阳,故致火灾。
案楚严王之入陈乃宣公十一年事也。
始有蹊田之谤,取愧叔时;终有封国之恩,见贤尼父。
毒恨尤甚,其理未闻。
又案陈前后为楚所灭有三,始宣公十一年为楚严王所灭,次昭八年为楚灵王所灭,后哀十七年为楚惠王所灭。
今董生误以陈次亡之役是楚始灭之时,遂妄有占侯,虚辨物色。
寻昭之上去于宣,鲁易四公;严之下至于灵,楚经五代。
虽悬隔顿别,而混杂无分。
嗟乎!下帷三年,诚则勤矣。
差之千里,何其阔哉!
《春秋》桓公三年,日有蚀之,既。
京房《易传》以为后楚严始称王,兼地千里。
案楚自武王僣号,邓盟是惧,荆尸久传。
历文、成、缪三王,方始于严。
是则楚之为王已四世矣,何得言严始称之者哉?又鲁桓公薨后,历严、闵、釐、文、宣,凡五公而严楚始作霸,安有桓三年日蚀而已应之者邪?非唯叙事有违,亦自占候失中者矣。
《春秋》釐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
刘向以为釐公末年公子遂专权自恣,至于弑君,阴胁阳之象见。
釐公不悟,遂后二年杀公子赤,立宣公。
案遂之立宣杀子赤也,此乃文公末代。
辄谓僖公暮年,世实悬殊,言何倒错?
《春秋》釐公十二年,日有蚀之。
刘向以为是时莒灭杞。
案釐十四年,诸侯城缘陵。
《公羊传》曰:"曷为城?杞灭之。
孰灭之?盖徐、莒也。
"如中垒所释,当以《公羊》为本耳。
然则《公羊》所说,不如《左氏》之详。
《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晋平公时,杞尚在云。
《春秋》文公元年,日有蚀之。
刘向以为后晋灭江。
案本《经》书文四年,楚人灭江。
今云晋灭,其说无取。
且江居南裔,与楚为邻;晋处北方,去江殊远。
称晋所灭,其理难通。
《左氏传》鲁襄公时,宋有生女子赤而毛,弃之堤下。
宋平公母共姬之御见者而收之,因名曰弃。
长而美好,纳之平公,生子曰佐。
班氏以为自文即位,天子使叔服会葬,毛伯赐命,又会晋侯于戚。
上得天子,外得诸侯,沛然自大,故致亢阳之祸。
案周之东迁,日以微弱。
故郑取温麦,射王中肩,楚绝苞茅,观兵问鼎。
事同列国,变雅为风。
如鲁者,方大邦不足,比小国有余。
安有暂降衰周使臣,遽以骄矜自恃,坐招厥罚,亢阳为怪。
求诸人事,理必不然。
天高听卑,岂其若是也。
《春秋》成公元年,无冰。
班氏以为其时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案今《春秋经》,札子杀毛、召,事在宣十五年。
而此言成公时,未达其说。
下去无冰,凡三载。
《春秋》昭公九年,陈火。
董仲舒以为陈夏征舒弑君,楚严公托欲为阵讨贼,陈国辟门而待之,因灭陈。
陈之臣子毒恨尤甚,极阴生阳,故致火灾。
案楚严王之入陈乃宣公十一年事也。
始有蹊田之谤,取愧叔时;终有封国之恩,见贤尼父。
毒恨尤甚,其理未闻。
又案陈前后为楚所灭有三,始宣公十一年为楚严王所灭,次昭八年为楚灵王所灭,后哀十七年为楚惠王所灭。
今董生误以陈次亡之役是楚始灭之时,遂妄有占侯,虚辨物色。
寻昭之上去于宣,鲁易四公;严之下至于灵,楚经五代。
虽悬隔顿别,而混杂无分。
嗟乎!下帷三年,诚则勤矣。
差之千里,何其阔哉!
《春秋》桓公三年,日有蚀之,既。
京房《易传》以为后楚严始称王,兼地千里。
案楚自武王僣号,邓盟是惧,荆尸久传。
历文、成、缪三王,方始于严。
是则楚之为王已四世矣,何得言严始称之者哉?又鲁桓公薨后,历严、闵、釐、文、宣,凡五公而严楚始作霸,安有桓三年日蚀而已应之者邪?非唯叙事有违,亦自占候失中者矣。
《春秋》釐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
刘向以为釐公末年公子遂专权自恣,至于弑君,阴胁阳之象见。
釐公不悟,遂后二年杀公子赤,立宣公。
案遂之立宣杀子赤也,此乃文公末代。
辄谓僖公暮年,世实悬殊,言何倒错?
《春秋》釐公十二年,日有蚀之。
刘向以为是时莒灭杞。
案釐十四年,诸侯城缘陵。
《公羊传》曰:"曷为城?杞灭之。
孰灭之?盖徐、莒也。
"如中垒所释,当以《公羊》为本耳。
然则《公羊》所说,不如《左氏》之详。
《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晋平公时,杞尚在云。
《春秋》文公元年,日有蚀之。
刘向以为后晋灭江。
案本《经》书文四年,楚人灭江。
今云晋灭,其说无取。
且江居南裔,与楚为邻;晋处北方,去江殊远。
称晋所灭,其理难通。
《左氏传》鲁襄公时,宋有生女子赤而毛,弃之堤下。
宋平公母共姬之御见者而收之,因名曰弃。
长而美好,纳之平公,生子曰佐。
○《春秋》(二条)
案《春秋》之书弑也,称君,君无道;称臣,臣之罪。
如齐之简公,未闻失德,陈恒构逆,罪莫大焉。
而哀公十四年,书“齐人弑其君壬于舒州。
”斯则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
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追书其事。
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案《春秋左氏传》释《经》云:灭而不有其地曰入,如入陈,入郑,入许,即其义也。
至柏举之役,子常之败,庚辰吴入,独书以郢。
夫诸侯列爵,并建国都,惟取国名,不称都号。
何为郢之见入,遗其楚名,比于他例,一何乖踳!
寻二《传》所载,皆云入楚,岂《左氏》之本,独为谬欤?
《左氏传》(二条)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如二《传》之叙事也,榛芜溢句,疣赘满行,华多而少实,言拙而寡味。
若必方于《左氏》也,非唯不可为鲁、卫之政,差肩雁行,亦有云泥路阻,君臣礼隔者矣。
《左传》称仲尼曰:“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夫有生而无识,有质而无性者,其唯草木乎?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荣枯贞脆而已。
必言其含灵畜智,隐身违祸,则无其义也。
寻葵之向日倾心,本不卫足,由人睹其形似,强为立名。
亦由今俗文士,谓鸟鸣为啼,花发为笑。
花之与鸟,安有啼笑之情哉?必以人无喜怒,不知哀乐,便云其智不如花,花犹善笑,其智不如鸟,鸟犹善啼,可谓之谠言者哉?如“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即其例也。
而《左氏》录夫子一时戏言,以为千载笃论。
成微婉之深累,玷良直之高范,不其惜乎!
○《公羊传》(二条)
《公羊》云:“许世子止弑其君。
”“曷为加弑?讥子道之不尽也。
”其次因言乐正子春之视疾,以明许世子之得罪。
寻子春孝道,义感神明,固以方驾曾、闵,连踪丁、郭。
苟事亲不逮乐正,便以弑逆加名,斯亦拟失其流,责非其罪。
盖公羊、乐正,俱出孔父门人,思欲更相引重,曲加谈述。
所以乐正行事,无理辄书,致使编次不伦,比喻非类,言之可为嗤怪也。
语曰:“彭蠡之滨,以鱼食犬。
”斯则地之所富,物不称珍。
案齐密迩海隅,鳞
案《春秋》之书弑也,称君,君无道;称臣,臣之罪。
如齐之简公,未闻失德,陈恒构逆,罪莫大焉。
而哀公十四年,书“齐人弑其君壬于舒州。
”斯则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
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追书其事。
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案《春秋左氏传》释《经》云:灭而不有其地曰入,如入陈,入郑,入许,即其义也。
至柏举之役,子常之败,庚辰吴入,独书以郢。
夫诸侯列爵,并建国都,惟取国名,不称都号。
何为郢之见入,遗其楚名,比于他例,一何乖踳!
寻二《传》所载,皆云入楚,岂《左氏》之本,独为谬欤?
《左氏传》(二条)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如二《传》之叙事也,榛芜溢句,疣赘满行,华多而少实,言拙而寡味。
若必方于《左氏》也,非唯不可为鲁、卫之政,差肩雁行,亦有云泥路阻,君臣礼隔者矣。
《左传》称仲尼曰:“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夫有生而无识,有质而无性者,其唯草木乎?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荣枯贞脆而已。
必言其含灵畜智,隐身违祸,则无其义也。
寻葵之向日倾心,本不卫足,由人睹其形似,强为立名。
亦由今俗文士,谓鸟鸣为啼,花发为笑。
花之与鸟,安有啼笑之情哉?必以人无喜怒,不知哀乐,便云其智不如花,花犹善笑,其智不如鸟,鸟犹善啼,可谓之谠言者哉?如“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即其例也。
而《左氏》录夫子一时戏言,以为千载笃论。
成微婉之深累,玷良直之高范,不其惜乎!
○《公羊传》(二条)
《公羊》云:“许世子止弑其君。
”“曷为加弑?讥子道之不尽也。
”其次因言乐正子春之视疾,以明许世子之得罪。
寻子春孝道,义感神明,固以方驾曾、闵,连踪丁、郭。
苟事亲不逮乐正,便以弑逆加名,斯亦拟失其流,责非其罪。
盖公羊、乐正,俱出孔父门人,思欲更相引重,曲加谈述。
所以乐正行事,无理辄书,致使编次不伦,比喻非类,言之可为嗤怪也。
语曰:“彭蠡之滨,以鱼食犬。
”斯则地之所富,物不称珍。
案齐密迩海隅,鳞
○诸晋史(六条)
东晋之史,作者多门,何氏《中兴》,实居其最。
而为晋学者,曾未之知,傥湮灭不行,良可惜也。
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褚先生之比欤!道鸾不揆浅才,好出奇语,所谓欲益反损,求妍更媸者矣。
臧氏《晋书》称苻坚之窃号也,虽疆宇狭于石虎,至于人物则过之。
案后石之时,张据瓜、凉,李专巴、蜀,自辽而左。
人属慕容,涉汉而南,地归司马。
逮于苻氏,则兼而有之。
《禹贡》九州,实得其八。
而言地劣于赵,是何言欤?
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张勔抄撮晋史,求其异同,而被褐此言,不从沙汰,罪又甚矣。
夫学未该博,鉴非详正,凡所修撰,多聚异闻,其为踳驳,难以觉悟。
案应劭《风俗通》载楚有叶君祠,即叶公诸梁庙也。
而俗云孝明帝时有河东王乔为叶令,尝飞凫入朝。
及干宝《搜神记》,乃隐应氏所通,而收流俗怪说。
又刘敬叔《异苑》称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其言不经。
故梁武帝令殷芸编诸《小说》,及萧方等撰《三十国史》,乃刊为正言。
既而宋求汉事,旁取令升之书;唐征晋语,近凭方等之录。
编简一定,胶漆不移。
故令俗之学者,说凫履登朝,则云《汉书》旧记。
谈蛇剑穿屋,必曰晋典明文。
摭彼虚词,成兹实录。
语曰:“三人成市虎”。
斯言其得之者乎!
马迁持论,称尧世无许由;应劭著录,云汉代无王乔,其言谠矣。
至士安撰《高士传》,具说箕山之迹;令升作《搜神记》,深信叶县之灵。
此并向声背实,舍真从伪,知而故为,罪之甚者。
近者,宋临川王义庆著《世说新语》,上叙两汉、三国及晋中朝、江左事。
刘峻注释,摘其瑕疵,伪迹昭然,理难文饰。
而皇家撰《晋史》,多取此书。
遂采康王之妄言,违孝标之正说。
以此书事,奚其厚颜。
汉吕后以妇人称制,事同王者。
班氏次其年月,虽与诸帝同编;而记其事迹,实与后妃齐贯。
皇家诸学士撰《晋书》,首发凡例,而云班《汉》皇后除王、吕之外,不为作传,并编叙行事,寄出《外戚》篇。
案《外戚》篇所不载者,唯元后耳。
安得不引吕氏以为例乎?盖由读书不精,识事多阙,徒以本纪标目,以编高后之年,遂疑外戚裁篇,不述娥姁之事。
其为率略,不亦甚邪!
杨王孙布囊盛尸,裸身而葬。
伊籍对吴,以“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求两贤立身,各有此一事而已。
而《汉书》、《蜀志》,为其立传。
前哲致讥,言之详矣。
然杨能反经合义,足矫奢葬之愆。
伊以敏辞辨对,可免“使乎”之辱。
列诸篇第,犹有可取。
近者皇家撰《
东晋之史,作者多门,何氏《中兴》,实居其最。
而为晋学者,曾未之知,傥湮灭不行,良可惜也。
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褚先生之比欤!道鸾不揆浅才,好出奇语,所谓欲益反损,求妍更媸者矣。
臧氏《晋书》称苻坚之窃号也,虽疆宇狭于石虎,至于人物则过之。
案后石之时,张据瓜、凉,李专巴、蜀,自辽而左。
人属慕容,涉汉而南,地归司马。
逮于苻氏,则兼而有之。
《禹贡》九州,实得其八。
而言地劣于赵,是何言欤?
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张勔抄撮晋史,求其异同,而被褐此言,不从沙汰,罪又甚矣。
夫学未该博,鉴非详正,凡所修撰,多聚异闻,其为踳驳,难以觉悟。
案应劭《风俗通》载楚有叶君祠,即叶公诸梁庙也。
而俗云孝明帝时有河东王乔为叶令,尝飞凫入朝。
及干宝《搜神记》,乃隐应氏所通,而收流俗怪说。
又刘敬叔《异苑》称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其言不经。
故梁武帝令殷芸编诸《小说》,及萧方等撰《三十国史》,乃刊为正言。
既而宋求汉事,旁取令升之书;唐征晋语,近凭方等之录。
编简一定,胶漆不移。
故令俗之学者,说凫履登朝,则云《汉书》旧记。
谈蛇剑穿屋,必曰晋典明文。
摭彼虚词,成兹实录。
语曰:“三人成市虎”。
斯言其得之者乎!
马迁持论,称尧世无许由;应劭著录,云汉代无王乔,其言谠矣。
至士安撰《高士传》,具说箕山之迹;令升作《搜神记》,深信叶县之灵。
此并向声背实,舍真从伪,知而故为,罪之甚者。
近者,宋临川王义庆著《世说新语》,上叙两汉、三国及晋中朝、江左事。
刘峻注释,摘其瑕疵,伪迹昭然,理难文饰。
而皇家撰《晋史》,多取此书。
遂采康王之妄言,违孝标之正说。
以此书事,奚其厚颜。
汉吕后以妇人称制,事同王者。
班氏次其年月,虽与诸帝同编;而记其事迹,实与后妃齐贯。
皇家诸学士撰《晋书》,首发凡例,而云班《汉》皇后除王、吕之外,不为作传,并编叙行事,寄出《外戚》篇。
案《外戚》篇所不载者,唯元后耳。
安得不引吕氏以为例乎?盖由读书不精,识事多阙,徒以本纪标目,以编高后之年,遂疑外戚裁篇,不述娥姁之事。
其为率略,不亦甚邪!
杨王孙布囊盛尸,裸身而葬。
伊籍对吴,以“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求两贤立身,各有此一事而已。
而《汉书》、《蜀志》,为其立传。
前哲致讥,言之详矣。
然杨能反经合义,足矫奢葬之愆。
伊以敏辞辨对,可免“使乎”之辱。
列诸篇第,犹有可取。
近者皇家撰《
孝和皇帝时,韦、武弄权,母媪预政。
士有附丽之者,起家而绾朱紫,予以无所傅会,取摈当时。
会天子还京师,朝廷愿从者众。
予求番次在后,大驾发日,因逗留不去,守司东都。
杜门却扫,凡经三载。
或有谮予躬为史臣,不书国事而取乐丘园,私自著述者,由是驿召至京,令专执史笔。
于时小人道长,纲纪日坏,仕于其间,忽忽不乐,遂与监修国史萧至忠等诸官书求退,曰:仆幼闻《诗》、《礼》,长涉艺文,至于史传之言,尤所耽悦。
寻夫左史,是曰《春秋》、《尚书》;素王、素臣,斯称微婉志晦。
两京、三国,班、谢、陈、习阐其谟;中朝、江左,王、陆、干、孙纪其历。
刘、石僣号,方策委于和、张;宋、齐应箓,惇史归于萧、沈。
亦有汲冢古篆,禹穴残篇。
孟坚所亡,葛洪刊其《杂记》;休文所缺,谢绰裁其《拾遗》。
凡此诸家,其流盖广。
莫不赜彼泉薮,寻其枝叶,原始要终,备知之矣。
若乃刘峻作传,自述长于论才;范晔为书,盛言矜其赞体。
斯又当仁不让,庶几前哲者焉。
然自策名仕伍,待罪朝列,三为史臣,再入东观,竟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者,何哉?
静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
何者?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诸名山。
未闻藉以众功,方云绝笔。
唯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著述无主,条章靡立。
由是伯度讥其不实,公理以为可焚,张、蔡二子纠之于当代,傅、范两家嗤之于后叶。
今者史司取士,有倍东京。
人自以为荀、袁,家自称为政、骏。
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搁笔相视,含毫不断。
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其不可一也。
前汉郡国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后汉公卿所撰,始集公府,乃上兰台。
由是史官所修,载事为博。
爰自近古,此道不行。
史官编录,唯自询采,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状。
求风俗于州郡,视听不该;讨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
虽使尼父再出,犹且成于管窥;况仆限以中才,安能遂其博物!
其不可二也。
昔董狐之书法也,以示于朝;南史之书弑也,执简以往。
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门,深居九重,欲人不见。
寻其义者,盖由杜彼颜面,访诸请谒故也。
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
无闻<齿责>舌。
傥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笔未栖毫,而搢绅咸诵,夫孙盛实录,取嫉权门;王韶直书,见仇贵族。
人之情也,能无畏乎?其不可三也。
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
夫《尚书》之教也,以疏通知远为主;《春秋
士有附丽之者,起家而绾朱紫,予以无所傅会,取摈当时。
会天子还京师,朝廷愿从者众。
予求番次在后,大驾发日,因逗留不去,守司东都。
杜门却扫,凡经三载。
或有谮予躬为史臣,不书国事而取乐丘园,私自著述者,由是驿召至京,令专执史笔。
于时小人道长,纲纪日坏,仕于其间,忽忽不乐,遂与监修国史萧至忠等诸官书求退,曰:仆幼闻《诗》、《礼》,长涉艺文,至于史传之言,尤所耽悦。
寻夫左史,是曰《春秋》、《尚书》;素王、素臣,斯称微婉志晦。
两京、三国,班、谢、陈、习阐其谟;中朝、江左,王、陆、干、孙纪其历。
刘、石僣号,方策委于和、张;宋、齐应箓,惇史归于萧、沈。
亦有汲冢古篆,禹穴残篇。
孟坚所亡,葛洪刊其《杂记》;休文所缺,谢绰裁其《拾遗》。
凡此诸家,其流盖广。
莫不赜彼泉薮,寻其枝叶,原始要终,备知之矣。
若乃刘峻作传,自述长于论才;范晔为书,盛言矜其赞体。
斯又当仁不让,庶几前哲者焉。
然自策名仕伍,待罪朝列,三为史臣,再入东观,竟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者,何哉?
静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
何者?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诸名山。
未闻藉以众功,方云绝笔。
唯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著述无主,条章靡立。
由是伯度讥其不实,公理以为可焚,张、蔡二子纠之于当代,傅、范两家嗤之于后叶。
今者史司取士,有倍东京。
人自以为荀、袁,家自称为政、骏。
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搁笔相视,含毫不断。
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其不可一也。
前汉郡国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后汉公卿所撰,始集公府,乃上兰台。
由是史官所修,载事为博。
爰自近古,此道不行。
史官编录,唯自询采,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状。
求风俗于州郡,视听不该;讨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
虽使尼父再出,犹且成于管窥;况仆限以中才,安能遂其博物!
其不可二也。
昔董狐之书法也,以示于朝;南史之书弑也,执简以往。
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门,深居九重,欲人不见。
寻其义者,盖由杜彼颜面,访诸请谒故也。
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
无闻<齿责>舌。
傥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笔未栖毫,而搢绅咸诵,夫孙盛实录,取嫉权门;王韶直书,见仇贵族。
人之情也,能无畏乎?其不可三也。
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
夫《尚书》之教也,以疏通知远为主;《春秋
【乞御书题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并御书批答】
臣真卿言:臣闻帝王之德,莫大于生成;臣子之心,敢忘于赞述?臣冬任升州刺史日,属左骁卫左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庭玉等奉宣恩命,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于生池。
始于洋州兴道,迄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恩沾动植,泽及昆虫,发自皇心,遍于天下。
历选列辟,未之前闻,海隅苍生,孰不欣喜?臣时不揆愚昧,辄述《天下放生池碑铭》一章。
又以俸钱于当州采石,兼力拙自书。
盖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
因令微臣获广昔贤善颂之义,遂绢写一本,附史元琮奉进,兼乞御书题额,以光扬不朽。
缘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
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庶以竭臣下屡屡之诚,特乞圣恩俯遂前请,则天下幸甚,岂惟愚臣?昔秦始皇暴虐之君,李斯邪诌之臣,犹刻金石,垂于后代。
魏文帝外禅之主,钟繇偏方之佐,亦于繁昌,立表颂德。
况陛下以巍巍功业,而无纪述,则臣窃耻之。
谨昧死以闻,伏增战越。
臣真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谨言。
上元元年七月十七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刑部侍郎柱国丹杨县开国侯臣颜真卿上表。
【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
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
肃宗皇帝恩许,既有斯答。
御札垂下,而真卿以疏拙蒙谴。
粤若来八月既望,贬授蓬州长史。
洎今上即位,宝应元年夏五月,拜利州刺史。
属羌贼围城,不得入。
恩敕追赴上都,为今尚书前相国彭城公刘公晏所让,授尚书户部侍郎。
二年春三月,改吏部。
广德元年秋八月,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未行,受代,转尚书右丞。
春正月,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以招谕太师中书令仆固怀恩,不行,遂知省事。
永泰二年春二月,贬峡州别驾,旬余移贬吉州。
大历三年夏五月,蒙除抚州刺史,六年闰三月代。
到秋八月,至上元,尔来十有六年,困于疏愚,累蒙窜谪。
其所采碑石,迄今委诸岩麓之际,未遑崇树。
七年秋九月,归自东京,起家蒙除湖州刺史,来年春正月至任。
州东有苕、霅两溪,溪左有放生池焉,即我宝应元圣文武皇帝所置也。
州西有白鹤山,山多砾石。
于是采而斫之,命吏干磨砻之,家僮镌刻之,建于州之骆驼桥东。
盖以抒臣下追远之诚,昭先帝生成之德。
额既未立,追思莫远。
客或请先帝所赐敕书批答,答中诸事,以缉而勒之,真卿从焉。
勒愿斯毕,瞻慕不足,遂志诸碑阴。
庶乎乾象昭回,与宇宙而终始;天文焕发,将日月而齐晖。
臣真卿言:臣闻帝王之德,莫大于生成;臣子之心,敢忘于赞述?臣冬任升州刺史日,属左骁卫左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庭玉等奉宣恩命,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于生池。
始于洋州兴道,迄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恩沾动植,泽及昆虫,发自皇心,遍于天下。
历选列辟,未之前闻,海隅苍生,孰不欣喜?臣时不揆愚昧,辄述《天下放生池碑铭》一章。
又以俸钱于当州采石,兼力拙自书。
盖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
因令微臣获广昔贤善颂之义,遂绢写一本,附史元琮奉进,兼乞御书题额,以光扬不朽。
缘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
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庶以竭臣下屡屡之诚,特乞圣恩俯遂前请,则天下幸甚,岂惟愚臣?昔秦始皇暴虐之君,李斯邪诌之臣,犹刻金石,垂于后代。
魏文帝外禅之主,钟繇偏方之佐,亦于繁昌,立表颂德。
况陛下以巍巍功业,而无纪述,则臣窃耻之。
谨昧死以闻,伏增战越。
臣真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谨言。
上元元年七月十七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刑部侍郎柱国丹杨县开国侯臣颜真卿上表。
【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
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
肃宗皇帝恩许,既有斯答。
御札垂下,而真卿以疏拙蒙谴。
粤若来八月既望,贬授蓬州长史。
洎今上即位,宝应元年夏五月,拜利州刺史。
属羌贼围城,不得入。
恩敕追赴上都,为今尚书前相国彭城公刘公晏所让,授尚书户部侍郎。
二年春三月,改吏部。
广德元年秋八月,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未行,受代,转尚书右丞。
春正月,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以招谕太师中书令仆固怀恩,不行,遂知省事。
永泰二年春二月,贬峡州别驾,旬余移贬吉州。
大历三年夏五月,蒙除抚州刺史,六年闰三月代。
到秋八月,至上元,尔来十有六年,困于疏愚,累蒙窜谪。
其所采碑石,迄今委诸岩麓之际,未遑崇树。
七年秋九月,归自东京,起家蒙除湖州刺史,来年春正月至任。
州东有苕、霅两溪,溪左有放生池焉,即我宝应元圣文武皇帝所置也。
州西有白鹤山,山多砾石。
于是采而斫之,命吏干磨砻之,家僮镌刻之,建于州之骆驼桥东。
盖以抒臣下追远之诚,昭先帝生成之德。
额既未立,追思莫远。
客或请先帝所赐敕书批答,答中诸事,以缉而勒之,真卿从焉。
勒愿斯毕,瞻慕不足,遂志诸碑阴。
庶乎乾象昭回,与宇宙而终始;天文焕发,将日月而齐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