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著志,牴牾者多。
在於《五行》,蕪累尤甚。
今輒條其錯繆,定爲四科:一曰引書失宜,二曰敘事乖理,三曰釋災多濫,四曰古學不精。
又於四科之中,疏爲雜目,類聚區分,編之如後。
第一科引書失宜者,其流有四:一曰史記、《左氏》,交錯相併;二曰《春秋》、史記,雜亂難別;三曰屢舉《春秋》,言無定體;四曰書名去取,所記不同。
其志敘言之不從也,先稱史記周單襄公告魯成公曰,晉將有亂。
又稱宣公六年,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爲卿。
案宣公六年,自《左傳》所載也。
夫上論單襄,則持史記以標首;下列曼滿,則遺《左氏》而無言。
遂令讀者疑此宣公,亦出史記;而不雲魯後,莫定何邦。
是非難悟,進退無準。
此所謂史記、《左氏》交錯相亻並也。
《志》雲:史記成公十六年,公會諸侯於周。
案成公者,即魯侯也。
班氏凡說魯之某公,皆以《春秋》爲冠。
何則?《春秋》者,魯史之號。
言《春秋》則知是魯君。
今引史記居先,成公在下,書非魯史,而公舍魯名。
膠柱不移,守株何甚。
此所謂《春秋》、《史記》雜亂難別也。
案班《書》爲志,本以漢爲主。
在於漢時,直記其帝號諡耳。
至於它代,則雲某書、某國君,此其大例也。
至如敘火不炎上,具《春秋》桓公十四年;次敘稼穡不成,直雲嚴公二十八年而已。
夫以火、稼之間,別書漢、莽之事。
年代已隔,去魯尤疏。
洎乎改說異端,仍取《春秋》爲始,而於嚴公之上,不復以《春秋》建名。
遂使漢帝、魯公,同歸一揆。
必爲永例,理亦可容。
在諸異科,事又不爾。
求之畫一,其例無恆。
此所謂屢舉《春秋》,言無定體也。
案本《志》敘漢以前事,多略其書名。
至於服妖章,初雲晉獻公使太子率師,佩以金玦。
續雲鄭子臧好爲聚鷸之冠。
此二事之上,每加《左氏》爲首。
夫一言可悉,而再列其名。
省則都捐,繁則太甚。
此所謂書名去取,所記不同也。
第二科敘事乖理者,其流有五:一曰徒發首端,不副徵驗;二曰虛編古語,討事不終;三曰直引時談,竟無它述;四曰科條不整,尋繹難知;五曰標舉年號,詳略無準。
《志》曰:《左氏》昭公十五年,晉籍談如周葬穆後。
既除喪而燕。
叔向曰:王其不終乎!吾聞之,所樂必卒焉。
今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於是乎與喪賓燕,樂憂甚矣。
禮,王之大經也。
一動而失二禮,無大經矣,將安用之。
案其後七年,王室終如羊舌所說,此即其效也,而班氏了不言之。
此所謂徒發首端,不副徵驗也。
《志》雲:《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晉女齊語智伯曰:齊高子容、宋司徒皆將不免。
在於《五行》,蕪累尤甚。
今輒條其錯繆,定爲四科:一曰引書失宜,二曰敘事乖理,三曰釋災多濫,四曰古學不精。
又於四科之中,疏爲雜目,類聚區分,編之如後。
第一科引書失宜者,其流有四:一曰史記、《左氏》,交錯相併;二曰《春秋》、史記,雜亂難別;三曰屢舉《春秋》,言無定體;四曰書名去取,所記不同。
其志敘言之不從也,先稱史記周單襄公告魯成公曰,晉將有亂。
又稱宣公六年,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爲卿。
案宣公六年,自《左傳》所載也。
夫上論單襄,則持史記以標首;下列曼滿,則遺《左氏》而無言。
遂令讀者疑此宣公,亦出史記;而不雲魯後,莫定何邦。
是非難悟,進退無準。
此所謂史記、《左氏》交錯相亻並也。
《志》雲:史記成公十六年,公會諸侯於周。
案成公者,即魯侯也。
班氏凡說魯之某公,皆以《春秋》爲冠。
何則?《春秋》者,魯史之號。
言《春秋》則知是魯君。
今引史記居先,成公在下,書非魯史,而公舍魯名。
膠柱不移,守株何甚。
此所謂《春秋》、《史記》雜亂難別也。
案班《書》爲志,本以漢爲主。
在於漢時,直記其帝號諡耳。
至於它代,則雲某書、某國君,此其大例也。
至如敘火不炎上,具《春秋》桓公十四年;次敘稼穡不成,直雲嚴公二十八年而已。
夫以火、稼之間,別書漢、莽之事。
年代已隔,去魯尤疏。
洎乎改說異端,仍取《春秋》爲始,而於嚴公之上,不復以《春秋》建名。
遂使漢帝、魯公,同歸一揆。
必爲永例,理亦可容。
在諸異科,事又不爾。
求之畫一,其例無恆。
此所謂屢舉《春秋》,言無定體也。
案本《志》敘漢以前事,多略其書名。
至於服妖章,初雲晉獻公使太子率師,佩以金玦。
續雲鄭子臧好爲聚鷸之冠。
此二事之上,每加《左氏》爲首。
夫一言可悉,而再列其名。
省則都捐,繁則太甚。
此所謂書名去取,所記不同也。
第二科敘事乖理者,其流有五:一曰徒發首端,不副徵驗;二曰虛編古語,討事不終;三曰直引時談,竟無它述;四曰科條不整,尋繹難知;五曰標舉年號,詳略無準。
《志》曰:《左氏》昭公十五年,晉籍談如周葬穆後。
既除喪而燕。
叔向曰:王其不終乎!吾聞之,所樂必卒焉。
今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於是乎與喪賓燕,樂憂甚矣。
禮,王之大經也。
一動而失二禮,無大經矣,將安用之。
案其後七年,王室終如羊舌所說,此即其效也,而班氏了不言之。
此所謂徒發首端,不副徵驗也。
《志》雲:《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晉女齊語智伯曰:齊高子容、宋司徒皆將不免。
昔孔宣父以大聖之德,應運而生,生人以來,未之有也。
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門人,鑽仰不及,請益無倦。
然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其間切磋酬對,頗亦互聞得失。
何者?睹仲由之不悅,則矢天厭以自明;答言偃之絃歌,則稱戲言以釋難。
斯則聖人之設教,其理含弘,或援誓以表心,或稱非以受屈。
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嗟夫!古今世殊,師授路隔,恨不得親膺灑掃,陪五尺之童;躬奉德音,撫四科之友。
而徒以研尋蠹簡,穿鑿遺文,菁華久謝,糟粕爲偶。
遂使理有未達,無由質疑。
是用握卷躊躇,揮毫悱憤。
儻梁木斯壞,魂而有靈,敢效接輿之歌,輒同林放之問。
但孔氏之立言行事,刪《詩》贊《易》,其義既廣,難以具論。
今惟摭其史文,評之於後。
何者?趙孟以無辭伐國,貶號爲人;杞伯以夷禮來朝,降爵稱子,虞班晉上,惡貪賄而先書;楚長晉盟,譏無信而後列。
此則人倫臧否,在我筆端,直道而行,夫何所讓?奚爲齊、鄭及楚,國有弒君,各以疾赴,遂皆書卒?夫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凡在含識,皆知恥懼。
苟欺而可免,則誰不願然?且官爲正卿,反不討賊;地居冢嫡,藥不親嘗。
遂皆被以惡名,播諸來葉。
必以彼三逆,方茲二弒,躬爲梟獍,則漏網遺名;跡涉瓜李,乃凝脂顯錄。
嫉惡之情,豈其若是?其所未諭一也。
又案齊荼野幕之戮,事起陽生。
楚靈乾谿之縊,禍由觀從。
而《春秋》捐其首謀,舍其親弒,亦何異魯酒薄而邯鄲圍,城門火而池魚及。
必如是,則邾之閽者私憾射姑,以其君卞急而好潔,可行欺以激怒,遂傾瓶水以沃庭,俾廢爐而爛卒。
斯亦罪之大者,奚不書弒乎?其所未諭二也。
蓋明鏡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嬙之面或有疵瑕,而寢其鑑也;虛空之傳響也,清濁必聞,不以綿駒之歌時有誤曲,而輟其應也。
夫史官執簡,宜類於斯。
苟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斯爲實錄。
觀夫子修《春秋》也,多爲賢者諱。
狄實滅衛,因桓恥而不書;河陽召王,成文美而稱狩。
斯則情兼向背,志懷彼我。
苟書法其如是也,豈不使爲人君者,靡憚憲章,雖玷白圭,無慚良史也乎?其所未諭三也。
哀八年及十三年,公再與吳盟,而皆不書。
桓二年,公及戎盟則書之。
戎實豺狼,非我族類。
夫非所諱而仍諱,謂當恥而無恥,求之折衷,未見其宜。
其所未諭四也。
諸國臣子,非卿不書,必以地來奔,則雖賤亦志。
斯豈非國之大事,不可限以常流者耶?如陽虎盜入於讙,擁陽關而外叛,《傳》具其事,《經》獨無聞,何哉?且弓玉雲亡,
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門人,鑽仰不及,請益無倦。
然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其間切磋酬對,頗亦互聞得失。
何者?睹仲由之不悅,則矢天厭以自明;答言偃之絃歌,則稱戲言以釋難。
斯則聖人之設教,其理含弘,或援誓以表心,或稱非以受屈。
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嗟夫!古今世殊,師授路隔,恨不得親膺灑掃,陪五尺之童;躬奉德音,撫四科之友。
而徒以研尋蠹簡,穿鑿遺文,菁華久謝,糟粕爲偶。
遂使理有未達,無由質疑。
是用握卷躊躇,揮毫悱憤。
儻梁木斯壞,魂而有靈,敢效接輿之歌,輒同林放之問。
但孔氏之立言行事,刪《詩》贊《易》,其義既廣,難以具論。
今惟摭其史文,評之於後。
何者?趙孟以無辭伐國,貶號爲人;杞伯以夷禮來朝,降爵稱子,虞班晉上,惡貪賄而先書;楚長晉盟,譏無信而後列。
此則人倫臧否,在我筆端,直道而行,夫何所讓?奚爲齊、鄭及楚,國有弒君,各以疾赴,遂皆書卒?夫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凡在含識,皆知恥懼。
苟欺而可免,則誰不願然?且官爲正卿,反不討賊;地居冢嫡,藥不親嘗。
遂皆被以惡名,播諸來葉。
必以彼三逆,方茲二弒,躬爲梟獍,則漏網遺名;跡涉瓜李,乃凝脂顯錄。
嫉惡之情,豈其若是?其所未諭一也。
又案齊荼野幕之戮,事起陽生。
楚靈乾谿之縊,禍由觀從。
而《春秋》捐其首謀,舍其親弒,亦何異魯酒薄而邯鄲圍,城門火而池魚及。
必如是,則邾之閽者私憾射姑,以其君卞急而好潔,可行欺以激怒,遂傾瓶水以沃庭,俾廢爐而爛卒。
斯亦罪之大者,奚不書弒乎?其所未諭二也。
蓋明鏡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嬙之面或有疵瑕,而寢其鑑也;虛空之傳響也,清濁必聞,不以綿駒之歌時有誤曲,而輟其應也。
夫史官執簡,宜類於斯。
苟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斯爲實錄。
觀夫子修《春秋》也,多爲賢者諱。
狄實滅衛,因桓恥而不書;河陽召王,成文美而稱狩。
斯則情兼向背,志懷彼我。
苟書法其如是也,豈不使爲人君者,靡憚憲章,雖玷白圭,無慚良史也乎?其所未諭三也。
哀八年及十三年,公再與吳盟,而皆不書。
桓二年,公及戎盟則書之。
戎實豺狼,非我族類。
夫非所諱而仍諱,謂當恥而無恥,求之折衷,未見其宜。
其所未諭四也。
諸國臣子,非卿不書,必以地來奔,則雖賤亦志。
斯豈非國之大事,不可限以常流者耶?如陽虎盜入於讙,擁陽關而外叛,《傳》具其事,《經》獨無聞,何哉?且弓玉雲亡,
夫史之繁文,已於《敘事篇》言之詳矣然凡俗難曉,下愚不移。
雖六卷成言,而三隅莫反。
蓋語曰:“百聞不如一見。
”是以聚米爲谷,賊虜之虛實可知;畫地成圖,山川之形勢易悉。
昔陶隱居《本草》,藥有冷熱味者,朱墨點其名;阮孝緒《七錄》,書有文德殿者,丹筆寫其字。
由是區分有別,品類可知。
今輒擬其事,抄自古史傳文有繁者,皆以筆點其繁上。
凡字經點者,盡宜去之。
如其間有文句虧缺者,細書側注於其右。
或回易數字,或加足片言,俾分佈得所,彌縫無缺。
庶觀者易悟,其失自彰。
知我摭實談,非是苟誣前哲。
《孔子家語》曰:魯公索氏將祭而忘其牲。
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矣。
一年而亡。
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
今果如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家語》曰:晉將伐宋,使覘之,宋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
覘者死,言於晉侯曰:宋陽門之介夫死,而城子罕哭之哀,民鹹悅矣,宋始未可伐也。
《史記?五帝本紀》曰:諸侯之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百姓之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皆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
《夏本紀》曰: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禹之曾大父曰,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者,鯀之子也。
《項羽本紀》曰:項籍者,字羽,下相人也。
字羽。
初起時,年二十四。
項氏世世爲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殺者也。
燕子梁,梁,籍季父也。
項氏世世爲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呂氏本紀》曰: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
生孝惠帝。
女魯元太后公主。
及高祖爲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
高祖嫌孝惠爲人仁弱,高祖以爲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又戚姬幸,常獨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趙王如意以代太子。
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如意立爲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
賴大臣掙之,及留侯策,太子得無廢。
《宋世家》曰:初,元公之孫糾,景公殺之。
景公卒,糾之子宋公子特攻殺太子而自立,是爲昭公。
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孫也。
昭公父公孫糾,糾父公子礻耑秦。
即元公少子也。
景公殺昭公父糾,故昭公怨,殺太子而自立。
《三王世家》曰: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
雖六卷成言,而三隅莫反。
蓋語曰:“百聞不如一見。
”是以聚米爲谷,賊虜之虛實可知;畫地成圖,山川之形勢易悉。
昔陶隱居《本草》,藥有冷熱味者,朱墨點其名;阮孝緒《七錄》,書有文德殿者,丹筆寫其字。
由是區分有別,品類可知。
今輒擬其事,抄自古史傳文有繁者,皆以筆點其繁上。
凡字經點者,盡宜去之。
如其間有文句虧缺者,細書側注於其右。
或回易數字,或加足片言,俾分佈得所,彌縫無缺。
庶觀者易悟,其失自彰。
知我摭實談,非是苟誣前哲。
《孔子家語》曰:魯公索氏將祭而忘其牲。
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矣。
一年而亡。
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
今果如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家語》曰:晉將伐宋,使覘之,宋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
覘者死,言於晉侯曰:宋陽門之介夫死,而城子罕哭之哀,民鹹悅矣,宋始未可伐也。
《史記?五帝本紀》曰:諸侯之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百姓之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皆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
《夏本紀》曰: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禹之曾大父曰,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者,鯀之子也。
《項羽本紀》曰:項籍者,字羽,下相人也。
字羽。
初起時,年二十四。
項氏世世爲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殺者也。
燕子梁,梁,籍季父也。
項氏世世爲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呂氏本紀》曰: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
生孝惠帝。
女魯元太后公主。
及高祖爲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
高祖嫌孝惠爲人仁弱,高祖以爲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又戚姬幸,常獨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趙王如意以代太子。
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如意立爲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
賴大臣掙之,及留侯策,太子得無廢。
《宋世家》曰:初,元公之孫糾,景公殺之。
景公卒,糾之子宋公子特攻殺太子而自立,是爲昭公。
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孫也。
昭公父公孫糾,糾父公子礻耑秦。
即元公少子也。
景公殺昭公父糾,故昭公怨,殺太子而自立。
《三王世家》曰: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
○諸史(六條)
夫盛服飾者,以珠翠爲先;工繢事者,以丹青爲主。
至若錯綜乖所,分有失宜,則彩絢雖多,巧妙不足者矣。
觀班氏《公孫弘傳贊》,直言漢之得人,盛於武、宣二代,至於平津善惡,寂蔑無睹。
持論如是,其義靡聞。
必矜其美辭,愛而不棄,則宜微有改易,列於《百官公卿表》後。
庶尋文究理,頗相附會。
以茲編錄,不猶愈乎?又沈侯《謝靈運傳論》,全說文體,備言音律,此正可爲《翰林》之補亡,《流別》之總說耳。
如次諸史傳,實爲乖越。
陸士衡有云:“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信矣哉!
其有事可書而不書者,不應書而書者。
至如班固敘事,微小必書,至高祖破項垓下,斬首八萬,曾不涉言。
李《齊》於《後主紀》,則書幸於侍中穆提婆第,於《孝昭紀》則不言親戎以伐奚,於邊疆小寇無不畢紀,如司馬消難擁數州之地以叛,曾不掛言,略大舉小,其流非一。
昔劉勰有云:“自卿、淵已前,多役才而不課學;向、雄已後,頗引書以助文。
”然近史所載,亦多如是。
故雖有王平所識,僅通十字;霍光無學,不知一經。
而述其言語,必稱典誥。
良由才乏天然,故事資虛飾者矣。
案《宋書》稱武帝入關,以鎮惡不伐,遠方馮異;於渭濱遊覽,追思太公。
夫以宋祖無學,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羣臣者乎?斯不然矣。
更有甚於此者,睹周、齊二國,俱出陰山,必言類互鄉,則宇文尤甚。
而牛弘、王劭,並掌策書,其載齊言也,則淺俗如彼;其載周言也,則文雅若此。
夫如是,何哉?非兩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虛實之異故也。
夫以記宇文之言,而動遵經典,多依《史》、《漢》,此何異莊子述鮒魚之對而辯類蘇、張,賈生敘鵩鳥之辭而文同屈、宋,施於寓言則可,求諸實錄則否矣。
世稱近史編語,唯《周》多美辭。
夫以博採古文而聚成今說,是則俗之所傳有《雞九錫》、《酒孝經》、《房中志》、《醉鄉記》,或師範《五經》,或規模《三史》,雖文皆雅正,而事悉虛無,豈可便謂南、董之才,宜居班、馬之職也?
自樑室雲季,雕蟲道長。
平頭上尾,尤忌於時;對語麗辭,盛行於俗。
始自江外,被於洛中。
而史之載言,亦同於此。
假有辨如酈叟,吃若周昌,子羽修飾而言,仲田率爾而對,莫不拘以文禁,一概而書,必求實錄,多見其妄矣。
夫晉、宋已前,帝王傳授,始自錫命,終於登極。
其間箋疏款曲,詔策頻煩。
雖事皆僞跡,言並飾讓,猶能備其威儀,陳其文物,俾禮容可識,朝野具瞻。
逮於近古,我則不暇。
至如樑武之居江陵,齊宣之在晉陽,或文出
夫盛服飾者,以珠翠爲先;工繢事者,以丹青爲主。
至若錯綜乖所,分有失宜,則彩絢雖多,巧妙不足者矣。
觀班氏《公孫弘傳贊》,直言漢之得人,盛於武、宣二代,至於平津善惡,寂蔑無睹。
持論如是,其義靡聞。
必矜其美辭,愛而不棄,則宜微有改易,列於《百官公卿表》後。
庶尋文究理,頗相附會。
以茲編錄,不猶愈乎?又沈侯《謝靈運傳論》,全說文體,備言音律,此正可爲《翰林》之補亡,《流別》之總說耳。
如次諸史傳,實爲乖越。
陸士衡有云:“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信矣哉!
其有事可書而不書者,不應書而書者。
至如班固敘事,微小必書,至高祖破項垓下,斬首八萬,曾不涉言。
李《齊》於《後主紀》,則書幸於侍中穆提婆第,於《孝昭紀》則不言親戎以伐奚,於邊疆小寇無不畢紀,如司馬消難擁數州之地以叛,曾不掛言,略大舉小,其流非一。
昔劉勰有云:“自卿、淵已前,多役才而不課學;向、雄已後,頗引書以助文。
”然近史所載,亦多如是。
故雖有王平所識,僅通十字;霍光無學,不知一經。
而述其言語,必稱典誥。
良由才乏天然,故事資虛飾者矣。
案《宋書》稱武帝入關,以鎮惡不伐,遠方馮異;於渭濱遊覽,追思太公。
夫以宋祖無學,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羣臣者乎?斯不然矣。
更有甚於此者,睹周、齊二國,俱出陰山,必言類互鄉,則宇文尤甚。
而牛弘、王劭,並掌策書,其載齊言也,則淺俗如彼;其載周言也,則文雅若此。
夫如是,何哉?非兩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虛實之異故也。
夫以記宇文之言,而動遵經典,多依《史》、《漢》,此何異莊子述鮒魚之對而辯類蘇、張,賈生敘鵩鳥之辭而文同屈、宋,施於寓言則可,求諸實錄則否矣。
世稱近史編語,唯《周》多美辭。
夫以博採古文而聚成今說,是則俗之所傳有《雞九錫》、《酒孝經》、《房中志》、《醉鄉記》,或師範《五經》,或規模《三史》,雖文皆雅正,而事悉虛無,豈可便謂南、董之才,宜居班、馬之職也?
自樑室雲季,雕蟲道長。
平頭上尾,尤忌於時;對語麗辭,盛行於俗。
始自江外,被於洛中。
而史之載言,亦同於此。
假有辨如酈叟,吃若周昌,子羽修飾而言,仲田率爾而對,莫不拘以文禁,一概而書,必求實錄,多見其妄矣。
夫晉、宋已前,帝王傳授,始自錫命,終於登極。
其間箋疏款曲,詔策頻煩。
雖事皆僞跡,言並飾讓,猶能備其威儀,陳其文物,俾禮容可識,朝野具瞻。
逮於近古,我則不暇。
至如樑武之居江陵,齊宣之在晉陽,或文出
魯文公二年,不雨。
班氏以爲自文即位,天子使叔服會葬,毛伯賜命,又會晉侯於戚。
上得天子,外得諸侯,沛然自大,故致亢陽之禍。
案周之東遷,日以微弱。
故鄭取溫麥,射王中肩,楚絕苞茅,觀兵問鼎。
事同列國,變雅爲風。
如魯者,方大邦不足,比小國有餘。
安有暫降衰周使臣,遽以驕矜自恃,坐招厥罰,亢陽爲怪。
求諸人事,理必不然。
天高聽卑,豈其若是也。
《春秋》成公元年,無冰。
班氏以爲其時王札子殺召伯、毛伯。
案今《春秋經》,札子殺毛、召,事在宣十五年。
而此言成公時,未達其說。
下去無冰,凡三載。
《春秋》昭公九年,陳火。
董仲舒以爲陳夏徵舒弒君,楚嚴公託欲爲陣討賊,陳國闢門而待之,因滅陳。
陳之臣子毒恨尤甚,極陰生陽,故致火災。
案楚嚴王之入陳乃宣公十一年事也。
始有蹊田之謗,取愧叔時;終有封國之恩,見賢尼父。
毒恨尤甚,其理未聞。
又案陳前後爲楚所滅有三,始宣公十一年爲楚嚴王所滅,次昭八年爲楚靈王所滅,後哀十七年爲楚惠王所滅。
今董生誤以陳次亡之役是楚始滅之時,遂妄有佔侯,虛辨物色。
尋昭之上去於宣,魯易四公;嚴之下至於靈,楚經五代。
雖懸隔頓別,而混雜無分。
嗟乎!下帷三年,誠則勤矣。
差之千里,何其闊哉!
《春秋》桓公三年,日有蝕之,既。
京房《易傳》以爲後楚嚴始稱王,兼地千里。
案楚自武王僣號,鄧盟是懼,荊尸久傳。
歷文、成、繆三王,方始於嚴。
是則楚之爲王已四世矣,何得言嚴始稱之者哉?又魯桓公薨後,歷嚴、閔、釐、文、宣,凡五公而嚴楚始作霸,安有桓三年日蝕而已應之者邪?非唯敘事有違,亦自占候失中者矣。
《春秋》釐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
劉向以爲釐公末年公子遂專權自恣,至於弒君,陰脅陽之象見。
釐公不悟,遂後二年殺公子赤,立宣公。
案遂之立宣殺子赤也,此乃文公末代。
輒謂僖公暮年,世實懸殊,言何倒錯?
《春秋》釐公十二年,日有蝕之。
劉向以爲是時莒滅杞。
案釐十四年,諸侯城緣陵。
《公羊傳》曰:"曷爲城?杞滅之。
孰滅之?蓋徐、莒也。
"如中壘所釋,當以《公羊》爲本耳。
然則《公羊》所說,不如《左氏》之詳。
《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晉平公時,杞尚在雲。
《春秋》文公元年,日有蝕之。
劉向以爲後晉滅江。
案本《經》書文四年,楚人滅江。
今雲晉滅,其說無取。
且江居南裔,與楚爲鄰;晉處北方,去江殊遠。
稱晉所滅,其理難通。
《左氏傳》魯襄公時,宋有生女子赤而毛,棄之堤下。
宋平公母共姬之御見者而收之,因名曰棄。
長而美好,納之平公,生子曰佐。
班氏以爲自文即位,天子使叔服會葬,毛伯賜命,又會晉侯於戚。
上得天子,外得諸侯,沛然自大,故致亢陽之禍。
案周之東遷,日以微弱。
故鄭取溫麥,射王中肩,楚絕苞茅,觀兵問鼎。
事同列國,變雅爲風。
如魯者,方大邦不足,比小國有餘。
安有暫降衰周使臣,遽以驕矜自恃,坐招厥罰,亢陽爲怪。
求諸人事,理必不然。
天高聽卑,豈其若是也。
《春秋》成公元年,無冰。
班氏以爲其時王札子殺召伯、毛伯。
案今《春秋經》,札子殺毛、召,事在宣十五年。
而此言成公時,未達其說。
下去無冰,凡三載。
《春秋》昭公九年,陳火。
董仲舒以爲陳夏徵舒弒君,楚嚴公託欲爲陣討賊,陳國闢門而待之,因滅陳。
陳之臣子毒恨尤甚,極陰生陽,故致火災。
案楚嚴王之入陳乃宣公十一年事也。
始有蹊田之謗,取愧叔時;終有封國之恩,見賢尼父。
毒恨尤甚,其理未聞。
又案陳前後爲楚所滅有三,始宣公十一年爲楚嚴王所滅,次昭八年爲楚靈王所滅,後哀十七年爲楚惠王所滅。
今董生誤以陳次亡之役是楚始滅之時,遂妄有佔侯,虛辨物色。
尋昭之上去於宣,魯易四公;嚴之下至於靈,楚經五代。
雖懸隔頓別,而混雜無分。
嗟乎!下帷三年,誠則勤矣。
差之千里,何其闊哉!
《春秋》桓公三年,日有蝕之,既。
京房《易傳》以爲後楚嚴始稱王,兼地千里。
案楚自武王僣號,鄧盟是懼,荊尸久傳。
歷文、成、繆三王,方始於嚴。
是則楚之爲王已四世矣,何得言嚴始稱之者哉?又魯桓公薨後,歷嚴、閔、釐、文、宣,凡五公而嚴楚始作霸,安有桓三年日蝕而已應之者邪?非唯敘事有違,亦自占候失中者矣。
《春秋》釐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
劉向以爲釐公末年公子遂專權自恣,至於弒君,陰脅陽之象見。
釐公不悟,遂後二年殺公子赤,立宣公。
案遂之立宣殺子赤也,此乃文公末代。
輒謂僖公暮年,世實懸殊,言何倒錯?
《春秋》釐公十二年,日有蝕之。
劉向以爲是時莒滅杞。
案釐十四年,諸侯城緣陵。
《公羊傳》曰:"曷爲城?杞滅之。
孰滅之?蓋徐、莒也。
"如中壘所釋,當以《公羊》爲本耳。
然則《公羊》所說,不如《左氏》之詳。
《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晉平公時,杞尚在雲。
《春秋》文公元年,日有蝕之。
劉向以爲後晉滅江。
案本《經》書文四年,楚人滅江。
今雲晉滅,其說無取。
且江居南裔,與楚爲鄰;晉處北方,去江殊遠。
稱晉所滅,其理難通。
《左氏傳》魯襄公時,宋有生女子赤而毛,棄之堤下。
宋平公母共姬之御見者而收之,因名曰棄。
長而美好,納之平公,生子曰佐。
○《春秋》(二條)
案《春秋》之書弒也,稱君,君無道;稱臣,臣之罪。
如齊之簡公,未聞失德,陳恆構逆,罪莫大焉。
而哀公十四年,書“齊人弒其君壬於舒州。
”斯則賢君見抑,而賊臣是黨,求諸舊例,理獨有違。
但此是絕筆獲麟之後,弟子追書其事。
豈由以索續組,不類將聖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案《春秋左氏傳》釋《經》雲:滅而不有其地曰入,如入陳,入鄭,入許,即其義也。
至柏舉之役,子常之敗,庚辰吳入,獨書以郢。
夫諸侯列爵,並建國都,惟取國名,不稱都號。
何爲郢之見入,遺其楚名,比於他例,一何乖踳!
尋二《傳》所載,皆雲入楚,豈《左氏》之本,獨爲謬歟?
《左氏傳》(二條)
《左氏》之敘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哤聒沸騰;論備火,則區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穫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餘;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淒涼可憫。
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羣,縱橫而自得。
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如二《傳》之敘事也,榛蕪溢句,疣贅滿行,華多而少實,言拙而寡味。
若必方於《左氏》也,非唯不可爲魯、衛之政,差肩雁行,亦有云泥路阻,君臣禮隔者矣。
《左傳》稱仲尼曰:“鮑莊子之智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夫有生而無識,有質而無性者,其唯草木乎?然自古設比興,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惡薰蕕,榮枯貞脆而已。
必言其含靈畜智,隱身違禍,則無其義也。
尋葵之向日傾心,本不衛足,由人睹其形似,強爲立名。
亦由今俗文士,謂鳥鳴爲啼,花發爲笑。
花之與鳥,安有啼笑之情哉?必以人無喜怒,不知哀樂,便雲其智不如花,花猶善笑,其智不如鳥,鳥猶善啼,可謂之讜言者哉?如“鮑莊子之智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即其例也。
而《左氏》錄夫子一時戲言,以爲千載篤論。
成微婉之深累,玷良直之高範,不其惜乎!
○《公羊傳》(二條)
《公羊》雲:“許世子止弒其君。
”“曷爲加弒?譏子道之不盡也。
”其次因言樂正子春之視疾,以明許世子之得罪。
尋子春孝道,義感神明,固以方駕曾、閔,連蹤丁、郭。
苟事親不逮樂正,便以弒逆加名,斯亦擬失其流,責非其罪。
蓋公羊、樂正,俱出孔父門人,思欲更相引重,曲加談述。
所以樂正行事,無理輒書,致使編次不倫,比喻非類,言之可爲嗤怪也。
語曰:“彭蠡之濱,以魚食犬。
”斯則地之所富,物不稱珍。
案齊密邇海隅,鱗
案《春秋》之書弒也,稱君,君無道;稱臣,臣之罪。
如齊之簡公,未聞失德,陳恆構逆,罪莫大焉。
而哀公十四年,書“齊人弒其君壬於舒州。
”斯則賢君見抑,而賊臣是黨,求諸舊例,理獨有違。
但此是絕筆獲麟之後,弟子追書其事。
豈由以索續組,不類將聖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案《春秋左氏傳》釋《經》雲:滅而不有其地曰入,如入陳,入鄭,入許,即其義也。
至柏舉之役,子常之敗,庚辰吳入,獨書以郢。
夫諸侯列爵,並建國都,惟取國名,不稱都號。
何爲郢之見入,遺其楚名,比於他例,一何乖踳!
尋二《傳》所載,皆雲入楚,豈《左氏》之本,獨爲謬歟?
《左氏傳》(二條)
《左氏》之敘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哤聒沸騰;論備火,則區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穫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餘;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淒涼可憫。
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羣,縱橫而自得。
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如二《傳》之敘事也,榛蕪溢句,疣贅滿行,華多而少實,言拙而寡味。
若必方於《左氏》也,非唯不可爲魯、衛之政,差肩雁行,亦有云泥路阻,君臣禮隔者矣。
《左傳》稱仲尼曰:“鮑莊子之智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夫有生而無識,有質而無性者,其唯草木乎?然自古設比興,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惡薰蕕,榮枯貞脆而已。
必言其含靈畜智,隱身違禍,則無其義也。
尋葵之向日傾心,本不衛足,由人睹其形似,強爲立名。
亦由今俗文士,謂鳥鳴爲啼,花發爲笑。
花之與鳥,安有啼笑之情哉?必以人無喜怒,不知哀樂,便雲其智不如花,花猶善笑,其智不如鳥,鳥猶善啼,可謂之讜言者哉?如“鮑莊子之智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即其例也。
而《左氏》錄夫子一時戲言,以爲千載篤論。
成微婉之深累,玷良直之高範,不其惜乎!
○《公羊傳》(二條)
《公羊》雲:“許世子止弒其君。
”“曷爲加弒?譏子道之不盡也。
”其次因言樂正子春之視疾,以明許世子之得罪。
尋子春孝道,義感神明,固以方駕曾、閔,連蹤丁、郭。
苟事親不逮樂正,便以弒逆加名,斯亦擬失其流,責非其罪。
蓋公羊、樂正,俱出孔父門人,思欲更相引重,曲加談述。
所以樂正行事,無理輒書,致使編次不倫,比喻非類,言之可爲嗤怪也。
語曰:“彭蠡之濱,以魚食犬。
”斯則地之所富,物不稱珍。
案齊密邇海隅,鱗
○諸晉史(六條)
東晉之史,作者多門,何氏《中興》,實居其最。
而爲晉學者,曾未之知,儻湮滅不行,良可惜也。
王、檀著書,是晉史之尤劣者,方諸前代,其陸賈、褚先生之比歟!道鸞不揆淺才,好出奇語,所謂欲益反損,求妍更媸者矣。
臧氏《晉書》稱苻堅之竊號也,雖疆宇狹於石虎,至於人物則過之。
案後石之時,張據瓜、涼,李專巴、蜀,自遼而左。
人屬慕容,涉漢而南,地歸司馬。
逮於苻氏,則兼而有之。
《禹貢》九州,實得其八。
而言地劣於趙,是何言歟?
夫識事未精,而輕爲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張勔抄撮晉史,求其異同,而被褐此言,不從沙汰,罪又甚矣。
夫學未該博,鑑非詳正,凡所修撰,多聚異聞,其爲踳駁,難以覺悟。
案應劭《風俗通》載楚有葉君祠,即葉公諸樑廟也。
而俗雲孝明帝時有河東王喬爲葉令,嘗飛鳧入朝。
及幹寶《搜神記》,乃隱應氏所通,而收流俗怪說。
又劉敬叔《異苑》稱晉武庫失火,漢高祖斬蛇劍穿屋而飛,其言不經。
故梁武帝令殷芸編諸《小說》,及蕭方等撰《三十國史》,乃刊爲正言。
既而宋求漢事,旁取令升之書;唐徵晉語,近憑方等之錄。
編簡一定,膠漆不移。
故令俗之學者,說鳧履登朝,則雲《漢書》舊記。
談蛇劍穿屋,必曰晉典明文。
摭彼虛詞,成茲實錄。
語曰:“三人成市虎”。
斯言其得之者乎!
馬遷持論,稱堯世無許由;應劭著錄,雲漢代無王喬,其言讜矣。
至士安撰《高士傳》,具說箕山之跡;令升作《搜神記》,深信葉縣之靈。
此並向聲背實,捨真從僞,知而故爲,罪之甚者。
近者,宋臨川王義慶著《世說新語》,上敘兩漢、三國及晉中朝、江左事。
劉峻註釋,摘其瑕疵,僞跡昭然,理難文飾。
而皇家撰《晉史》,多取此書。
遂採康王之妄言,違孝標之正說。
以此書事,奚其厚顏。
漢呂后以婦人稱制,事同王者。
班氏次其年月,雖與諸帝同編;而記其事蹟,實與后妃齊貫。
皇家諸學士撰《晉書》,首發凡例,而云班《漢》皇后除王、呂之外,不爲作傳,並編敘行事,寄出《外戚》篇。
案《外戚》篇所不載者,唯元后耳。
安得不引呂氏以爲例乎?蓋由讀書不精,識事多闕,徒以本紀標目,以編高後之年,遂疑外戚裁篇,不述娥姁之事。
其爲率略,不亦甚邪!
楊王孫布囊盛屍,裸身而葬。
伊籍對吳,以“一拜一起,未足爲勞”。
求兩賢立身,各有此一事而已。
而《漢書》、《蜀志》,爲其立傳。
前哲致譏,言之詳矣。
然楊能反經合義,足矯奢葬之愆。
伊以敏辭辨對,可免“使乎”之辱。
列諸篇第,猶有可取。
近者皇家撰《
東晉之史,作者多門,何氏《中興》,實居其最。
而爲晉學者,曾未之知,儻湮滅不行,良可惜也。
王、檀著書,是晉史之尤劣者,方諸前代,其陸賈、褚先生之比歟!道鸞不揆淺才,好出奇語,所謂欲益反損,求妍更媸者矣。
臧氏《晉書》稱苻堅之竊號也,雖疆宇狹於石虎,至於人物則過之。
案後石之時,張據瓜、涼,李專巴、蜀,自遼而左。
人屬慕容,涉漢而南,地歸司馬。
逮於苻氏,則兼而有之。
《禹貢》九州,實得其八。
而言地劣於趙,是何言歟?
夫識事未精,而輕爲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張勔抄撮晉史,求其異同,而被褐此言,不從沙汰,罪又甚矣。
夫學未該博,鑑非詳正,凡所修撰,多聚異聞,其爲踳駁,難以覺悟。
案應劭《風俗通》載楚有葉君祠,即葉公諸樑廟也。
而俗雲孝明帝時有河東王喬爲葉令,嘗飛鳧入朝。
及幹寶《搜神記》,乃隱應氏所通,而收流俗怪說。
又劉敬叔《異苑》稱晉武庫失火,漢高祖斬蛇劍穿屋而飛,其言不經。
故梁武帝令殷芸編諸《小說》,及蕭方等撰《三十國史》,乃刊爲正言。
既而宋求漢事,旁取令升之書;唐徵晉語,近憑方等之錄。
編簡一定,膠漆不移。
故令俗之學者,說鳧履登朝,則雲《漢書》舊記。
談蛇劍穿屋,必曰晉典明文。
摭彼虛詞,成茲實錄。
語曰:“三人成市虎”。
斯言其得之者乎!
馬遷持論,稱堯世無許由;應劭著錄,雲漢代無王喬,其言讜矣。
至士安撰《高士傳》,具說箕山之跡;令升作《搜神記》,深信葉縣之靈。
此並向聲背實,捨真從僞,知而故爲,罪之甚者。
近者,宋臨川王義慶著《世說新語》,上敘兩漢、三國及晉中朝、江左事。
劉峻註釋,摘其瑕疵,僞跡昭然,理難文飾。
而皇家撰《晉史》,多取此書。
遂採康王之妄言,違孝標之正說。
以此書事,奚其厚顏。
漢呂后以婦人稱制,事同王者。
班氏次其年月,雖與諸帝同編;而記其事蹟,實與后妃齊貫。
皇家諸學士撰《晉書》,首發凡例,而云班《漢》皇后除王、呂之外,不爲作傳,並編敘行事,寄出《外戚》篇。
案《外戚》篇所不載者,唯元后耳。
安得不引呂氏以爲例乎?蓋由讀書不精,識事多闕,徒以本紀標目,以編高後之年,遂疑外戚裁篇,不述娥姁之事。
其爲率略,不亦甚邪!
楊王孫布囊盛屍,裸身而葬。
伊籍對吳,以“一拜一起,未足爲勞”。
求兩賢立身,各有此一事而已。
而《漢書》、《蜀志》,爲其立傳。
前哲致譏,言之詳矣。
然楊能反經合義,足矯奢葬之愆。
伊以敏辭辨對,可免“使乎”之辱。
列諸篇第,猶有可取。
近者皇家撰《
孝和皇帝時,韋、武弄權,母媼預政。
士有附麗之者,起家而綰朱紫,予以無所傅會,取擯當時。
會天子還京師,朝廷願從者衆。
予求番次在後,大駕發日,因逗留不去,守司東都。
杜門卻掃,凡經三載。
或有譖予躬爲史臣,不書國事而取樂丘園,私自著述者,由是驛召至京,令專執史筆。
於時小人道長,綱紀日壞,仕於其間,忽忽不樂,遂與監修國史蕭至忠等諸官書求退,曰:僕幼聞《詩》、《禮》,長涉藝文,至於史傳之言,尤所耽悅。
尋夫左史,是曰《春秋》、《尚書》;素王、素臣,斯稱微婉志晦。
兩京、三國,班、謝、陳、習闡其謨;中朝、江左,王、陸、幹、孫紀其歷。
劉、石僣號,方策委於和、張;宋、齊應籙,惇史歸於蕭、沈。
亦有汲冢古篆,禹穴殘篇。
孟堅所亡,葛洪刊其《雜記》;休文所缺,謝綽裁其《拾遺》。
凡此諸家,其流蓋廣。
莫不賾彼泉藪,尋其枝葉,原始要終,備知之矣。
若乃劉峻作傳,自述長於論才;范曄爲書,盛言矜其贊體。
斯又當仁不讓,庶幾前哲者焉。
然自策名仕伍,待罪朝列,三爲史臣,再入東觀,竟不能勒成國典,貽彼後來者,何哉?
靜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
何者?古之國史,皆出自一家,如魯、漢之丘明、子長,晉、齊之董狐、南史,鹹能立言不朽,藏諸名山。
未聞藉以衆功,方雲絕筆。
唯後漢東觀,大集羣儒,著述無主,條章靡立。
由是伯度譏其不實,公理以爲可焚,張、蔡二子糾之於當代,傅、範兩家嗤之於後葉。
今者史司取士,有倍東京。
人自以爲荀、袁,家自稱爲政、駿。
每欲記一事,載一言,皆擱筆相視,含毫不斷。
故頭白可期,而汗青無日。
其不可一也。
前漢郡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後漢公卿所撰,始集公府,乃上蘭臺。
由是史官所修,載事爲博。
爰自近古,此道不行。
史官編錄,唯自詢採,而左、右二史闕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狀。
求風俗於州郡,視聽不該;討沿革於臺閣,簿籍難見。
雖使尼父再出,猶且成於管窺;況僕限以中才,安能遂其博物!
其不可二也。
昔董狐之書法也,以示於朝;南史之書弒也,執簡以往。
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門,深居九重,欲人不見。
尋其義者,蓋由杜彼顏面,訪諸請謁故也。
然今館中作者,多士如林,皆願長喙。
無聞<齒責>舌。
儻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貶,言未絕口,而朝野具知,筆未棲毫,而搢紳鹹誦,夫孫盛實錄,取嫉權門;王韶直書,見仇貴族。
人之情也,能無畏乎?其不可三也。
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體統各殊,指歸鹹別。
夫《尚書》之教也,以疏通知遠爲主;《春秋
士有附麗之者,起家而綰朱紫,予以無所傅會,取擯當時。
會天子還京師,朝廷願從者衆。
予求番次在後,大駕發日,因逗留不去,守司東都。
杜門卻掃,凡經三載。
或有譖予躬爲史臣,不書國事而取樂丘園,私自著述者,由是驛召至京,令專執史筆。
於時小人道長,綱紀日壞,仕於其間,忽忽不樂,遂與監修國史蕭至忠等諸官書求退,曰:僕幼聞《詩》、《禮》,長涉藝文,至於史傳之言,尤所耽悅。
尋夫左史,是曰《春秋》、《尚書》;素王、素臣,斯稱微婉志晦。
兩京、三國,班、謝、陳、習闡其謨;中朝、江左,王、陸、幹、孫紀其歷。
劉、石僣號,方策委於和、張;宋、齊應籙,惇史歸於蕭、沈。
亦有汲冢古篆,禹穴殘篇。
孟堅所亡,葛洪刊其《雜記》;休文所缺,謝綽裁其《拾遺》。
凡此諸家,其流蓋廣。
莫不賾彼泉藪,尋其枝葉,原始要終,備知之矣。
若乃劉峻作傳,自述長於論才;范曄爲書,盛言矜其贊體。
斯又當仁不讓,庶幾前哲者焉。
然自策名仕伍,待罪朝列,三爲史臣,再入東觀,竟不能勒成國典,貽彼後來者,何哉?
靜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
何者?古之國史,皆出自一家,如魯、漢之丘明、子長,晉、齊之董狐、南史,鹹能立言不朽,藏諸名山。
未聞藉以衆功,方雲絕筆。
唯後漢東觀,大集羣儒,著述無主,條章靡立。
由是伯度譏其不實,公理以爲可焚,張、蔡二子糾之於當代,傅、範兩家嗤之於後葉。
今者史司取士,有倍東京。
人自以爲荀、袁,家自稱爲政、駿。
每欲記一事,載一言,皆擱筆相視,含毫不斷。
故頭白可期,而汗青無日。
其不可一也。
前漢郡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後漢公卿所撰,始集公府,乃上蘭臺。
由是史官所修,載事爲博。
爰自近古,此道不行。
史官編錄,唯自詢採,而左、右二史闕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狀。
求風俗於州郡,視聽不該;討沿革於臺閣,簿籍難見。
雖使尼父再出,猶且成於管窺;況僕限以中才,安能遂其博物!
其不可二也。
昔董狐之書法也,以示於朝;南史之書弒也,執簡以往。
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門,深居九重,欲人不見。
尋其義者,蓋由杜彼顏面,訪諸請謁故也。
然今館中作者,多士如林,皆願長喙。
無聞<齒責>舌。
儻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貶,言未絕口,而朝野具知,筆未棲毫,而搢紳鹹誦,夫孫盛實錄,取嫉權門;王韶直書,見仇貴族。
人之情也,能無畏乎?其不可三也。
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體統各殊,指歸鹹別。
夫《尚書》之教也,以疏通知遠爲主;《春秋
【乞御書題天下放生池碑額表並御書批答】
臣真卿言:臣聞帝王之德,莫大於生成;臣子之心,敢忘於贊述?臣冬任升州刺史日,屬左驍衛左郎將史元琮、中使張庭玉等奉宣恩命,於天下州縣臨江帶郭處?各置於生池。
始於洋州興道,迄於升州江寧秦淮太平橋,凡八十一所,恩沾動植,澤及昆蟲,發自皇心,遍於天下。
歷選列闢,未之前聞,海隅蒼生,孰不欣喜?臣時不揆愚昧,輒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
又以俸錢於當州採石,兼力拙自書。
蓋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
因令微臣獲廣昔賢善頌之義,遂絹寫一本,附史元琮奉進,兼乞御書題額,以光揚不朽。
緣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
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一本,隨表奉進,庶以竭臣下屢屢之誠,特乞聖恩俯遂前請,則天下幸甚,豈惟愚臣?昔秦始皇暴虐之君,李斯邪謅之臣,猶刻金石,垂於後代。
魏文帝外禪之主,鍾繇偏方之佐,亦於繁昌,立表頌德。
況陛下以巍巍功業,而無紀述,則臣竊恥之。
謹昧死以聞,伏增戰越。
臣真卿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謹言。
上元元年七月十七日,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刑部侍郎柱國丹楊縣開國侯臣顏真卿上表。
【乞御書題額恩敕批答碑陰記】
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
肅宗皇帝恩許,既有斯答。
御札垂下,而真卿以疏拙蒙譴。
粵若來八月既望,貶授蓬州長史。
洎今上即位,寶應元年夏五月,拜利州刺史。
屬羌賊圍城,不得入。
恩勅追赴上都,爲今尚書前相國彭城公劉公晏所讓,授尚書戶部侍郎。
二年春三月,改吏部。
廣德元年秋八月,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未行,受代,轉尚書右丞。
春正月,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營汾晉等六州宣慰使,以招諭太師中書令僕固懷恩,不行,遂知省事。
永泰二年春二月,貶峽州別駕,旬餘移貶吉州。
大曆三年夏五月,蒙除撫州刺史,六年閏三月代。
到秋八月,至上元,爾來十有六年,困於疏愚,累蒙竄謫。
其所採碑石,迄今委諸巖麓之際,未遑崇樹。
七年秋九月,歸自東京,起家蒙除湖州刺史,來年春正月至任。
州東有苕、霅兩溪,溪左有放生池焉,即我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所置也。
州西有白鶴山,山多礫石。
於是採而斵之,命吏幹磨礱之,家僮鐫刻之,建於州之駱駝橋東。
蓋以抒臣下追遠之誠,昭先帝生成之德。
額既未立,追思莫遠。
客或請先帝所賜勅書批答,答中諸事,以緝而勒之,真卿從焉。
勒願斯畢,瞻慕不足,遂志諸碑陰。
庶乎乾象昭回,與宇宙而終始;天文煥發,將日月而齊暉。
臣真卿言:臣聞帝王之德,莫大於生成;臣子之心,敢忘於贊述?臣冬任升州刺史日,屬左驍衛左郎將史元琮、中使張庭玉等奉宣恩命,於天下州縣臨江帶郭處?各置於生池。
始於洋州興道,迄於升州江寧秦淮太平橋,凡八十一所,恩沾動植,澤及昆蟲,發自皇心,遍於天下。
歷選列闢,未之前聞,海隅蒼生,孰不欣喜?臣時不揆愚昧,輒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
又以俸錢於當州採石,兼力拙自書。
蓋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
因令微臣獲廣昔賢善頌之義,遂絹寫一本,附史元琮奉進,兼乞御書題額,以光揚不朽。
緣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
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一本,隨表奉進,庶以竭臣下屢屢之誠,特乞聖恩俯遂前請,則天下幸甚,豈惟愚臣?昔秦始皇暴虐之君,李斯邪謅之臣,猶刻金石,垂於後代。
魏文帝外禪之主,鍾繇偏方之佐,亦於繁昌,立表頌德。
況陛下以巍巍功業,而無紀述,則臣竊恥之。
謹昧死以聞,伏增戰越。
臣真卿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謹言。
上元元年七月十七日,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刑部侍郎柱國丹楊縣開國侯臣顏真卿上表。
【乞御書題額恩敕批答碑陰記】
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
肅宗皇帝恩許,既有斯答。
御札垂下,而真卿以疏拙蒙譴。
粵若來八月既望,貶授蓬州長史。
洎今上即位,寶應元年夏五月,拜利州刺史。
屬羌賊圍城,不得入。
恩勅追赴上都,爲今尚書前相國彭城公劉公晏所讓,授尚書戶部侍郎。
二年春三月,改吏部。
廣德元年秋八月,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未行,受代,轉尚書右丞。
春正月,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營汾晉等六州宣慰使,以招諭太師中書令僕固懷恩,不行,遂知省事。
永泰二年春二月,貶峽州別駕,旬餘移貶吉州。
大曆三年夏五月,蒙除撫州刺史,六年閏三月代。
到秋八月,至上元,爾來十有六年,困於疏愚,累蒙竄謫。
其所採碑石,迄今委諸巖麓之際,未遑崇樹。
七年秋九月,歸自東京,起家蒙除湖州刺史,來年春正月至任。
州東有苕、霅兩溪,溪左有放生池焉,即我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所置也。
州西有白鶴山,山多礫石。
於是採而斵之,命吏幹磨礱之,家僮鐫刻之,建於州之駱駝橋東。
蓋以抒臣下追遠之誠,昭先帝生成之德。
額既未立,追思莫遠。
客或請先帝所賜勅書批答,答中諸事,以緝而勒之,真卿從焉。
勒願斯畢,瞻慕不足,遂志諸碑陰。
庶乎乾象昭回,與宇宙而終始;天文煥發,將日月而齊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