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謹奉書尚書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爲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後世者,亦莫不有後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爲之後焉。
莫爲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爲之後,雖盛而不傳。
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豈上之人無可援,下之人無可推歟?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上,上之人負其位,不肯顧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窮,盛位無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爲皆過也。
未嘗干之,不可謂上無其人;未嘗求之,不可謂下無其人。
愈之誦此言久矣,未嘗敢以聞於人。
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卷舒不隨乎時,文武唯其所用,豈愈所謂其人哉?抑未聞後進之士,有遇知於左右,獲禮於門下者,豈求之而未得耶?將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耶?何其宜聞而久不聞也!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後於恒人,閣下將求之而未得歟?古人有言:「請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一朝之享而足也。
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焉,則非愈之所敢知也。
世之齪齪者,既不足以語之,磊落奇偉之人,又不能聽焉,則信乎命之窮也。
謹獻舊所爲文一十八首,如賜觀覽,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懼再拜。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爲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後世者,亦莫不有後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爲之後焉。
莫爲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爲之後,雖盛而不傳。
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豈上之人無可援,下之人無可推歟?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上,上之人負其位,不肯顧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窮,盛位無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爲皆過也。
未嘗干之,不可謂上無其人;未嘗求之,不可謂下無其人。
愈之誦此言久矣,未嘗敢以聞於人。
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卷舒不隨乎時,文武唯其所用,豈愈所謂其人哉?抑未聞後進之士,有遇知於左右,獲禮於門下者,豈求之而未得耶?將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耶?何其宜聞而久不聞也!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後於恒人,閣下將求之而未得歟?古人有言:「請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一朝之享而足也。
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焉,則非愈之所敢知也。
世之齪齪者,既不足以語之,磊落奇偉之人,又不能聽焉,則信乎命之窮也。
謹獻舊所爲文一十八首,如賜觀覽,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懼再拜。
醉之鄉,去中國不知其幾千里也。
其土曠然無涯,無丘陵阪險;其氣和平一揆,無晦明寒暑;其俗大同,無邑居聚落;其人甚精,無愛憎喜怒,吸風飲露,不食五穀;其寢於於,其行徐徐,與鳥獸魚鱉雜處,不知有舟車械器之用。
昔者黃帝氏嘗獲遊其都,歸而杳然喪其天下,以爲結繩之政已薄矣。
降及堯舜,作爲千鍾百壺之獻,因姑射神人以假道,蓋至其邊鄙,終身太平。
禹湯立法,禮繁樂雜,數十代與醉鄉隔。
其臣羲和,棄甲子而逃,冀臻其鄉,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寧。
至乎末孫桀紂,怒而昇糟丘,階級千仞,南嚮而望,卒不見醉鄉。
武王得志於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職,典司五齊,拓土七千里,僅與醉鄉達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
下逮幽厲,迄乎秦漢,中國喪亂,遂與醉鄉絶。
而臣下之愛道者往往竊至焉阮嗣宗陶淵明等數十人幷遊於醉鄉沒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國以爲酒僊云。
嗟呼,醉鄉氏之俗,豈古華胥氏之國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遊焉,故爲之記。
其土曠然無涯,無丘陵阪險;其氣和平一揆,無晦明寒暑;其俗大同,無邑居聚落;其人甚精,無愛憎喜怒,吸風飲露,不食五穀;其寢於於,其行徐徐,與鳥獸魚鱉雜處,不知有舟車械器之用。
昔者黃帝氏嘗獲遊其都,歸而杳然喪其天下,以爲結繩之政已薄矣。
降及堯舜,作爲千鍾百壺之獻,因姑射神人以假道,蓋至其邊鄙,終身太平。
禹湯立法,禮繁樂雜,數十代與醉鄉隔。
其臣羲和,棄甲子而逃,冀臻其鄉,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寧。
至乎末孫桀紂,怒而昇糟丘,階級千仞,南嚮而望,卒不見醉鄉。
武王得志於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職,典司五齊,拓土七千里,僅與醉鄉達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
下逮幽厲,迄乎秦漢,中國喪亂,遂與醉鄉絶。
而臣下之愛道者往往竊至焉阮嗣宗陶淵明等數十人幷遊於醉鄉沒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國以爲酒僊云。
嗟呼,醉鄉氏之俗,豈古華胥氏之國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遊焉,故爲之記。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鄉里、官爵,忽忽不知吾爲誰也。
宦遊三十載,將老,退居洛下。
所居有池五六畝,竹數千竿,喬木數十株,臺檄舟橋,具體而微,先生安焉。
家雖貧,不至寒餒;年雖老,未及昏耄。
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客多與之遊。
遊之外,栖心釋氏,通學小中大乘法,與嵩山僧如滿爲空門友,平泉客韋楚爲山水友,彭城劉夢得爲詩友,安定皇甫朗之爲酒友。
每一相見,欣然忘歸,洛城內外,六七十里間,凡觀、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遊;人家有美酒鳴琴者,靡不過;有圖書歌舞者,靡不觀。
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遊召者亦時時往。
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爲之先拂酒暑,次開詩筐,詩酒旣酣,乃自援琴,操宮聲,弄《秋思》一遍。
若興發,命家僮調法部絲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
若歡甚,又命小妓歌《楊柳枝》新詞十數章。
放情自娛,酪酊而後己。
往往乘興,屨及鄰,杖於鄉,騎遊都邑,肩舁適野。
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謝詩數卷,舁竿左右,懸雙酒壺,尋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如此者凡十年,其間賦詩約千餘首,歲釀酒約數百斜,而十年前後,賦釀者不與焉。
妻孥弟姪,慮其過也,或譏之,不應,至於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鮮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
設不幸吾好利而貨殖焉,以至於多藏潤屋,賈禍危身,奈吾何?設不幸吾好博弈,一擲數萬,傾財破産,以至於妻子凍餒,奈吾何?設不幸吾好藥,損衣削食,煉鉛燒汞,以至於無所成、有所誤,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適於杯觴、諷詠之間,放則放矣,庸何傷乎?不猶愈於好彼三者乎?此劉伯倫所以聞婦言而不聽,王無功所以遊醉鄉而不還也。
”遂率子弟,入酒房,環釀甕,箕踞仰面,長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間,才與行不逮於古人遠矣,而富於黔婁,壽於顔回,飽於伯夷,樂於榮啓期,健於衛叔寶,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捨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詠懷詩》云:“抱琴榮啓樂,縱酒劉伶達。
放眼看靑山,任頭生白髮。
不知天地內,更得幾年活?從此到終身,盡爲閑日月。
”
吟罷自曬,揭甕撥醅,又飲數杯,兀然而醉,旣而醉復醒,醒復吟,吟復飲,飲復醉,醉吟相仍若循環然。
由是得以夢身世,云富貴,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將至,古所謂得全於酒者,故自號爲醉吟先生。
於時開成三年,先生之齒六十有七,鬚盡白,髮半禿,齒雙缺,而觴詠之興猶未衰。
顧謂妻子云:“今之前,吾適矣,今之後,吾不自知其興何如?”
宦遊三十載,將老,退居洛下。
所居有池五六畝,竹數千竿,喬木數十株,臺檄舟橋,具體而微,先生安焉。
家雖貧,不至寒餒;年雖老,未及昏耄。
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客多與之遊。
遊之外,栖心釋氏,通學小中大乘法,與嵩山僧如滿爲空門友,平泉客韋楚爲山水友,彭城劉夢得爲詩友,安定皇甫朗之爲酒友。
每一相見,欣然忘歸,洛城內外,六七十里間,凡觀、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遊;人家有美酒鳴琴者,靡不過;有圖書歌舞者,靡不觀。
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遊召者亦時時往。
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爲之先拂酒暑,次開詩筐,詩酒旣酣,乃自援琴,操宮聲,弄《秋思》一遍。
若興發,命家僮調法部絲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
若歡甚,又命小妓歌《楊柳枝》新詞十數章。
放情自娛,酪酊而後己。
往往乘興,屨及鄰,杖於鄉,騎遊都邑,肩舁適野。
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謝詩數卷,舁竿左右,懸雙酒壺,尋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如此者凡十年,其間賦詩約千餘首,歲釀酒約數百斜,而十年前後,賦釀者不與焉。
妻孥弟姪,慮其過也,或譏之,不應,至於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鮮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
設不幸吾好利而貨殖焉,以至於多藏潤屋,賈禍危身,奈吾何?設不幸吾好博弈,一擲數萬,傾財破産,以至於妻子凍餒,奈吾何?設不幸吾好藥,損衣削食,煉鉛燒汞,以至於無所成、有所誤,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適於杯觴、諷詠之間,放則放矣,庸何傷乎?不猶愈於好彼三者乎?此劉伯倫所以聞婦言而不聽,王無功所以遊醉鄉而不還也。
”遂率子弟,入酒房,環釀甕,箕踞仰面,長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間,才與行不逮於古人遠矣,而富於黔婁,壽於顔回,飽於伯夷,樂於榮啓期,健於衛叔寶,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捨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詠懷詩》云:“抱琴榮啓樂,縱酒劉伶達。
放眼看靑山,任頭生白髮。
不知天地內,更得幾年活?從此到終身,盡爲閑日月。
”
吟罷自曬,揭甕撥醅,又飲數杯,兀然而醉,旣而醉復醒,醒復吟,吟復飲,飲復醉,醉吟相仍若循環然。
由是得以夢身世,云富貴,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將至,古所謂得全於酒者,故自號爲醉吟先生。
於時開成三年,先生之齒六十有七,鬚盡白,髮半禿,齒雙缺,而觴詠之興猶未衰。
顧謂妻子云:“今之前,吾適矣,今之後,吾不自知其興何如?”
愈再拜:愈之獲見於閣下有年矣,始者亦嘗辱一言之譽。
貧賤也,衣食於奔走,不得朝夕繼見,其後閣下位益尊,伺候於門牆者日益進。
夫位益尊,則賤者日隔;伺候於門牆者日益進,則愛博而情不專。
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
夫道不加修,則賢者不與;文日益有名,則同進者忌。
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專之望,以不與者之心,而聽忌者之說,由是閣下之庭,無愈之跡矣。
去年春,亦嘗一進謁於左右矣,溫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屬乎其言,若閔其窮也。
退而喜也,以告於人。
其後如東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繼見,及其還也,亦嘗一進謁於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
退而懼也,不敢復進。
今則釋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來之不繼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不敏之誅,無所逃避,不敢遂進,輒自疏其所以,並獻近所爲《復誌賦》以下十首爲一卷,卷有標軸,《送孟郊序》一首,生紙寫,不加裝飾,皆有揩字注字處,急於自解而謝,不能俟更寫,閣下取其意而略其禮可也。
愈恐懼再拜。
貧賤也,衣食於奔走,不得朝夕繼見,其後閣下位益尊,伺候於門牆者日益進。
夫位益尊,則賤者日隔;伺候於門牆者日益進,則愛博而情不專。
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
夫道不加修,則賢者不與;文日益有名,則同進者忌。
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專之望,以不與者之心,而聽忌者之說,由是閣下之庭,無愈之跡矣。
去年春,亦嘗一進謁於左右矣,溫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屬乎其言,若閔其窮也。
退而喜也,以告於人。
其後如東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繼見,及其還也,亦嘗一進謁於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
退而懼也,不敢復進。
今則釋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來之不繼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不敏之誅,無所逃避,不敢遂進,輒自疏其所以,並獻近所爲《復誌賦》以下十首爲一卷,卷有標軸,《送孟郊序》一首,生紙寫,不加裝飾,皆有揩字注字處,急於自解而謝,不能俟更寫,閣下取其意而略其禮可也。
愈恐懼再拜。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
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
通於此説者,其知所以爲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
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
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
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
《易》曰:“視履考祥。
”善醫善計者爲之。
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
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
通於此説者,其知所以爲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
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
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
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
《易》曰:“視履考祥。
”善醫善計者爲之。
河陽軍節度、御史大夫烏公,爲節度之三月,求士於從事之賢者。
有薦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間,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
人與之錢,則辭;請與出遊,未嘗以事免;勸之仕,不應。
坐一室,左右圖書。
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爲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無求於人,其肯爲某來邪?”從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爲國,不私於家。
方今寇聚於恆,師還其疆,農不耕收,財粟殫亡。
吾所處地,歸輸之塗,治法征謀,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義請而強委重焉,其何説之辭?”於是撰書詞,具馬幣,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廬而請焉。
先生不告於妻子,不謀於朋友,冠帶出見客,拜受書禮於門內。
宵則沐浴,戒行李,載書册,問道所由,告行於常所來往。
晨則畢至,張上東門外。
酒三行,且起,有執爵而言者曰:“大夫眞能以義取人,先生眞能以道自任,決去就。
爲先生別。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處何常,惟義之歸。
遂以爲先生壽。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恆無變其初,無務富其家而飢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無昧於諂言,惟先生是聽,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寵命。
”又祝曰:“使先生無圖利於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辭曰:“敢不敬蚤夜以求從祝規。
”於是東都之人士咸知大夫與先生果能相與以有成也。
遂各爲歌詩六韻,遣愈爲之序云。
有薦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間,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
人與之錢,則辭;請與出遊,未嘗以事免;勸之仕,不應。
坐一室,左右圖書。
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爲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無求於人,其肯爲某來邪?”從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爲國,不私於家。
方今寇聚於恆,師還其疆,農不耕收,財粟殫亡。
吾所處地,歸輸之塗,治法征謀,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義請而強委重焉,其何説之辭?”於是撰書詞,具馬幣,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廬而請焉。
先生不告於妻子,不謀於朋友,冠帶出見客,拜受書禮於門內。
宵則沐浴,戒行李,載書册,問道所由,告行於常所來往。
晨則畢至,張上東門外。
酒三行,且起,有執爵而言者曰:“大夫眞能以義取人,先生眞能以道自任,決去就。
爲先生別。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處何常,惟義之歸。
遂以爲先生壽。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恆無變其初,無務富其家而飢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無昧於諂言,惟先生是聽,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寵命。
”又祝曰:“使先生無圖利於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辭曰:“敢不敬蚤夜以求從祝規。
”於是東都之人士咸知大夫與先生果能相與以有成也。
遂各爲歌詩六韻,遣愈爲之序云。
談生之爲《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爲乎?昔之聖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其者。
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顔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爲不失也。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
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顔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爲不失也。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
昔疏廣、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於時公卿設供張,祖道都門外,車數百兩,道路觀者多歎息泣下,共言其賢。
漢史既傳其事,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方以能詩訓後進,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丞相去歸其鄉。
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
予忝在公卿後,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兩?馬幾匹?道旁觀者亦有歎息知其為賢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莫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
然吾聞楊侯之去,丞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又為歌詩以勸之,京師之長於詩者,亦屬而和之。
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於歸。
楊侯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邱吾童子時所釣遊也。」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為法。
古之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
漢史既傳其事,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方以能詩訓後進,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丞相去歸其鄉。
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
予忝在公卿後,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兩?馬幾匹?道旁觀者亦有歎息知其為賢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莫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
然吾聞楊侯之去,丞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又為歌詩以勸之,京師之長於詩者,亦屬而和之。
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於歸。
楊侯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邱吾童子時所釣遊也。」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為法。
古之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