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
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
孔子爲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
郰人挽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
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餘侮。
饘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
’其恭如是。
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
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
”及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是歲,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貧且賤。
及長,嘗爲季氏史,料量平;嘗爲司職吏而畜蕃息。
由是爲司空。
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魯復善待,由是反魯。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
”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爲人子者毋以有己,爲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是時也,晉平公淫,六卿擅權,東伐諸侯;楚靈王兵彊,陵轢中國;齊大而近於魯。
魯小弱,附於楚則晉怒;附於晉則楚來伐;不備於齊,齊師侵魯。
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
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
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說。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鬥雞故得罪魯昭公,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於齊,齊處昭公幹侯。
其後頃之,魯亂。
孔子適齊,爲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
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
孔子爲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
郰人挽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
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餘侮。
饘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
’其恭如是。
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
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
”及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是歲,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貧且賤。
及長,嘗爲季氏史,料量平;嘗爲司職吏而畜蕃息。
由是爲司空。
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魯復善待,由是反魯。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
”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爲人子者毋以有己,爲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是時也,晉平公淫,六卿擅權,東伐諸侯;楚靈王兵彊,陵轢中國;齊大而近於魯。
魯小弱,附於楚則晉怒;附於晉則楚來伐;不備於齊,齊師侵魯。
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
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
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說。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鬥雞故得罪魯昭公,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於齊,齊處昭公幹侯。
其後頃之,魯亂。
孔子適齊,爲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
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襃姒。
故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
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禮之用,唯婚姻爲兢兢。
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
可不慎與?人能弘道,無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況卑下乎!既驩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終:豈非命也哉?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
非通幽明之變,惡能識乎性命哉?
太史公曰:秦以前尚略矣,其詳靡得而記焉。
漢興,呂娥姁爲高祖正後,男爲太子。
及晚節色衰愛弛,而戚夫人有寵,其子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
及高祖崩,呂后夷戚氏,誅趙王,而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
呂后長女爲宣平侯張敖妻,敖女爲孝惠皇后。
呂太后以重親故,欲其生子萬方,終無子,詐取後宮人子爲子。
及孝惠帝崩,天下初定未久,繼嗣不明。
於是貴外家,王諸呂以爲輔,而以呂祿女爲少帝后,欲連固根本牢甚,然無益也。
高後崩,合葬長陵。
祿、產等懼誅,謀作亂。
大臣徵之,天誘其統,卒滅呂氏。
唯獨置孝惠皇后居北宮。
迎立代王,是爲孝文帝,奉漢宗廟。
此豈非天邪?非天命孰能當之?
薄太后,父吳人,姓薄氏,秦時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陰,因葬焉。
及諸侯畔秦,魏豹立爲魏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
媼之許負所相,相薄姬,雲當生天子。
是時項羽方與漢王相距滎陽,天下未有所定。
豹初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獨喜,因背漢而畔,中立,更與楚連和。
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爲郡,而薄姬輸織室。
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歲餘不得幸。
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
”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
漢王坐河南宮成皋臺,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
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
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
”高帝曰:“此貴徵也,吾爲女遂成之。
”一幸生男,是爲代王。
其後薄姬希見高祖。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
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爲代王太后。
太后弟薄昭從如代。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
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彊,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爲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弟薄昭封爲軹侯。
薄太后
										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
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襃姒。
故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
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禮之用,唯婚姻爲兢兢。
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
可不慎與?人能弘道,無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況卑下乎!既驩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終:豈非命也哉?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
非通幽明之變,惡能識乎性命哉?
太史公曰:秦以前尚略矣,其詳靡得而記焉。
漢興,呂娥姁爲高祖正後,男爲太子。
及晚節色衰愛弛,而戚夫人有寵,其子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
及高祖崩,呂后夷戚氏,誅趙王,而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
呂后長女爲宣平侯張敖妻,敖女爲孝惠皇后。
呂太后以重親故,欲其生子萬方,終無子,詐取後宮人子爲子。
及孝惠帝崩,天下初定未久,繼嗣不明。
於是貴外家,王諸呂以爲輔,而以呂祿女爲少帝后,欲連固根本牢甚,然無益也。
高後崩,合葬長陵。
祿、產等懼誅,謀作亂。
大臣徵之,天誘其統,卒滅呂氏。
唯獨置孝惠皇后居北宮。
迎立代王,是爲孝文帝,奉漢宗廟。
此豈非天邪?非天命孰能當之?
薄太后,父吳人,姓薄氏,秦時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陰,因葬焉。
及諸侯畔秦,魏豹立爲魏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
媼之許負所相,相薄姬,雲當生天子。
是時項羽方與漢王相距滎陽,天下未有所定。
豹初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獨喜,因背漢而畔,中立,更與楚連和。
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爲郡,而薄姬輸織室。
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歲餘不得幸。
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
”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
漢王坐河南宮成皋臺,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
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
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
”高帝曰:“此貴徵也,吾爲女遂成之。
”一幸生男,是爲代王。
其後薄姬希見高祖。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
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爲代王太后。
太后弟薄昭從如代。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
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彊,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爲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弟薄昭封爲軹侯。
薄太后
荊王劉賈者,諸劉,不知其何屬初起時。
漢王元年,還定三秦,劉賈爲將軍,定塞地,從東擊項籍。
漢四年,漢王之敗成皋,北渡河,得張耳、韓信軍,軍脩武,深溝高壘,使劉賈將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燒其積聚,以破其業,無以給項王軍食。
已而楚兵擊劉賈,賈輒壁不肯與戰,而與彭越相保。
漢五年,漢王追項籍至固陵,使劉賈南渡淮圍壽春。
還至,使人間招楚大司馬周殷。
周殷反楚,佐劉賈舉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會垓下,共擊項籍。
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
共尉已死,以臨江爲南郡。
漢六年春,會諸侯於陳,廢楚王信,囚之,分其地爲二國。
當是時也,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賢,欲王同姓以鎮天下,乃詔曰:“將軍劉賈有功,及擇子弟可以爲王者。
”羣臣皆曰:“立劉賈爲荊王,王淮東五十二城;高祖弟交爲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
”因立子肥爲齊王。
始王昆弟劉氏也。
高祖十一年秋,淮南王黥布反,東擊荊。
荊王賈與戰,不勝,走富陵,爲布軍所殺。
高祖自擊破布。
十二年,立沛侯劉濞爲吳王,王故荊地。
燕王劉澤者,諸劉遠屬也。
高帝三年,澤爲郎中。
高帝十一年,澤以將軍擊陳豨,得王黃,爲營陵侯。
高後時,齊人田生遊乏資,以畫幹營陵侯澤。
澤大說之,用金二百斤爲田生壽。
田生已得金,即歸齊。
二年,澤使人謂田生曰:“弗與矣。
”田生如長安,不見澤,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呂后所幸大謁者張子卿。
居數月,田生子請張卿臨,親脩具。
張卿許往。
田生盛帷帳共具,譬如列侯。
張卿驚。
酒酣,乃屏人說張卿曰:“臣觀諸侯王邸弟百餘,皆高祖一切功臣。
今呂氏雅故本推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又親戚太后之重。
太后春秋長,諸呂弱,太后欲立呂產爲王,王代。
太后又重發之,恐大臣不聽。
今卿最幸,大臣所敬,何不風大臣以聞太后,太后必喜。
諸呂已王,萬戶侯亦卿之有。
太后心欲之,而卿爲內臣,不急發,恐禍及身矣。
”張卿大然之,乃風大臣語太后。
太后朝,因問大臣。
大臣請立呂產爲呂王。
太后賜張卿千斤金,張卿以其半與田生。
田生弗受,因說之曰:“呂產王也,諸大臣未大服。
今營陵侯澤,諸劉,爲大將軍,獨此尚觖望。
今卿言太后,列十餘縣王之,彼得王,喜去,諸呂王益固矣。
”張卿入言,太后然之。
乃以營陵侯劉澤爲琅邪王。
琅邪王乃與田生之國。
田生勸澤急行,毋留。
出關,太后果使人追止之,已出,即還。
及太后崩,琅邪王澤乃曰:“帝少,諸呂用事,劉氏孤弱。
”乃引兵與齊王合謀西,欲誅諸呂。
至樑
										漢王元年,還定三秦,劉賈爲將軍,定塞地,從東擊項籍。
漢四年,漢王之敗成皋,北渡河,得張耳、韓信軍,軍脩武,深溝高壘,使劉賈將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燒其積聚,以破其業,無以給項王軍食。
已而楚兵擊劉賈,賈輒壁不肯與戰,而與彭越相保。
漢五年,漢王追項籍至固陵,使劉賈南渡淮圍壽春。
還至,使人間招楚大司馬周殷。
周殷反楚,佐劉賈舉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會垓下,共擊項籍。
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
共尉已死,以臨江爲南郡。
漢六年春,會諸侯於陳,廢楚王信,囚之,分其地爲二國。
當是時也,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賢,欲王同姓以鎮天下,乃詔曰:“將軍劉賈有功,及擇子弟可以爲王者。
”羣臣皆曰:“立劉賈爲荊王,王淮東五十二城;高祖弟交爲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
”因立子肥爲齊王。
始王昆弟劉氏也。
高祖十一年秋,淮南王黥布反,東擊荊。
荊王賈與戰,不勝,走富陵,爲布軍所殺。
高祖自擊破布。
十二年,立沛侯劉濞爲吳王,王故荊地。
燕王劉澤者,諸劉遠屬也。
高帝三年,澤爲郎中。
高帝十一年,澤以將軍擊陳豨,得王黃,爲營陵侯。
高後時,齊人田生遊乏資,以畫幹營陵侯澤。
澤大說之,用金二百斤爲田生壽。
田生已得金,即歸齊。
二年,澤使人謂田生曰:“弗與矣。
”田生如長安,不見澤,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呂后所幸大謁者張子卿。
居數月,田生子請張卿臨,親脩具。
張卿許往。
田生盛帷帳共具,譬如列侯。
張卿驚。
酒酣,乃屏人說張卿曰:“臣觀諸侯王邸弟百餘,皆高祖一切功臣。
今呂氏雅故本推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又親戚太后之重。
太后春秋長,諸呂弱,太后欲立呂產爲王,王代。
太后又重發之,恐大臣不聽。
今卿最幸,大臣所敬,何不風大臣以聞太后,太后必喜。
諸呂已王,萬戶侯亦卿之有。
太后心欲之,而卿爲內臣,不急發,恐禍及身矣。
”張卿大然之,乃風大臣語太后。
太后朝,因問大臣。
大臣請立呂產爲呂王。
太后賜張卿千斤金,張卿以其半與田生。
田生弗受,因說之曰:“呂產王也,諸大臣未大服。
今營陵侯澤,諸劉,爲大將軍,獨此尚觖望。
今卿言太后,列十餘縣王之,彼得王,喜去,諸呂王益固矣。
”張卿入言,太后然之。
乃以營陵侯劉澤爲琅邪王。
琅邪王乃與田生之國。
田生勸澤急行,毋留。
出關,太后果使人追止之,已出,即還。
及太后崩,琅邪王澤乃曰:“帝少,諸呂用事,劉氏孤弱。
”乃引兵與齊王合謀西,欲誅諸呂。
至樑
楚元王劉交者,高祖之同母(此處有誤,應爲異母)少弟也,字遊。
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
始高祖微時,嘗闢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
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爲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
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及高祖爲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
太上皇以爲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爲其母不長者耳。
”於是乃封其子信爲羹頡侯。
而王次兄仲於代。
高祖六年,已禽楚王韓信於陳,乃以弟交爲楚王,都彭城。
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
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
王戊立二十年,冬,坐爲薄太后服私奸,削東海郡。
春,戊與吳王合謀反,其相張尚、太傅趙夷吾諫,不聽。
戊則殺尚、夷吾,起兵與吳西攻樑,破棘壁。
至昌邑南,與漢將周亞夫戰。
漢絕吳楚糧道,士卒飢,吳王走,楚王戊自殺,軍遂降漢。
漢已平吳楚,孝景帝欲以德侯子續吳,以元王子禮續楚。
竇太后曰:“吳王,老人也,宜爲宗室順善。
今乃首率七國,紛亂天下,柰何續其後!”不許吳,許立楚後。
是時禮爲漢宗正。
乃拜禮爲楚王,奉元王宗廟,是爲楚文王。
文王立三年卒,子安王道立。
安王二十二年卒,子襄王注立。
襄王立十四年卒,子王純代立。
王純立,地節二年,中人上書告楚王謀反,王自殺,國除,入漢爲彭城郡。
趙王劉遂者,其父高祖中子,名友,諡曰“幽”。
幽王以憂死,故爲“幽”。
高后王呂祿於趙,一歲而高後崩。
大臣誅諸呂呂祿等,乃立幽王子遂爲趙王。
孝文帝即位二年,立遂弟闢彊,取趙之河間郡爲河間王,(以)[是]爲文王。
立十三年卒,子哀王福立。
一年卒,無子,絕後,國除,入於漢。
遂既王趙二十六年,孝景帝時坐晁錯以適削趙王常山之郡。
吳楚反,趙王遂與合謀起兵。
其相建德、內史王悍諫,不聽。
遂燒殺建德、王悍,發兵屯其西界,欲待吳與俱西。
北使匈奴,與連和攻漢。
漢使曲周侯酈寄擊之。
趙王遂還,城守邯鄲,相距七月。
吳楚敗於樑,不能西。
匈奴聞之,亦止,不肯入漢邊。
欒布自破齊還,乃並兵引水灌趙城。
趙城壞,趙王自殺,邯鄲遂降。
趙幽王絕後。
太史公曰: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君子用而小人退。
國之將亡,賢人隱,亂臣貴。
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趙任防與先生,豈有篡殺之謀,爲天下僇哉?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誠\哉是言也!
										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
始高祖微時,嘗闢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
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爲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
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及高祖爲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
太上皇以爲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爲其母不長者耳。
”於是乃封其子信爲羹頡侯。
而王次兄仲於代。
高祖六年,已禽楚王韓信於陳,乃以弟交爲楚王,都彭城。
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
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
王戊立二十年,冬,坐爲薄太后服私奸,削東海郡。
春,戊與吳王合謀反,其相張尚、太傅趙夷吾諫,不聽。
戊則殺尚、夷吾,起兵與吳西攻樑,破棘壁。
至昌邑南,與漢將周亞夫戰。
漢絕吳楚糧道,士卒飢,吳王走,楚王戊自殺,軍遂降漢。
漢已平吳楚,孝景帝欲以德侯子續吳,以元王子禮續楚。
竇太后曰:“吳王,老人也,宜爲宗室順善。
今乃首率七國,紛亂天下,柰何續其後!”不許吳,許立楚後。
是時禮爲漢宗正。
乃拜禮爲楚王,奉元王宗廟,是爲楚文王。
文王立三年卒,子安王道立。
安王二十二年卒,子襄王注立。
襄王立十四年卒,子王純代立。
王純立,地節二年,中人上書告楚王謀反,王自殺,國除,入漢爲彭城郡。
趙王劉遂者,其父高祖中子,名友,諡曰“幽”。
幽王以憂死,故爲“幽”。
高后王呂祿於趙,一歲而高後崩。
大臣誅諸呂呂祿等,乃立幽王子遂爲趙王。
孝文帝即位二年,立遂弟闢彊,取趙之河間郡爲河間王,(以)[是]爲文王。
立十三年卒,子哀王福立。
一年卒,無子,絕後,國除,入於漢。
遂既王趙二十六年,孝景帝時坐晁錯以適削趙王常山之郡。
吳楚反,趙王遂與合謀起兵。
其相建德、內史王悍諫,不聽。
遂燒殺建德、王悍,發兵屯其西界,欲待吳與俱西。
北使匈奴,與連和攻漢。
漢使曲周侯酈寄擊之。
趙王遂還,城守邯鄲,相距七月。
吳楚敗於樑,不能西。
匈奴聞之,亦止,不肯入漢邊。
欒布自破齊還,乃並兵引水灌趙城。
趙城壞,趙王自殺,邯鄲遂降。
趙幽王絕後。
太史公曰: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君子用而小人退。
國之將亡,賢人隱,亂臣貴。
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趙任防與先生,豈有篡殺之謀,爲天下僇哉?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誠\哉是言也!
齊悼惠王劉肥者,高祖長庶男也。
其母外婦也,曰曹氏。
高祖六年,立肥爲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
齊王,孝惠帝兄也。
孝惠帝二年,齊王入朝。
惠帝與齊王燕飲,亢禮如家人。
呂太后怒,且誅齊王。
齊王懼不得脫,乃用其內史勳計,獻城陽郡,以爲魯元公主湯沐邑。
呂太后喜,乃得辭就國。
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
子襄立,是爲哀王。
哀王元年,孝惠帝崩,呂太后稱制,天下事皆決於高後。
二年,高後立其兄子酈侯呂臺爲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爲呂王奉邑。
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衛於漢,呂太后封爲朱虛侯,以呂祿女妻之。
後四年,封章弟興居爲東牟侯,皆宿衛長安中。
哀王八年,高後割齊琅邪郡立營陵侯劉澤爲琅邪王。
三趙王皆廢。
高後立諸呂諸呂爲三王,擅權用事。
朱虛侯年二十,有氣力,忿劉氏不得職。
嘗入待高後燕飲,高後令朱虛侯劉章爲酒吏。
章自請曰:“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
”高後曰:“可。
”酒酣,章進飲歌舞。
已而曰:“請爲太后言耕田歌。
”高後兒子畜之,笑曰:“顧而父知田耳。
若生而爲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
”太后曰:“試爲我言田。
”章曰:“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鉏而去之。
”呂后默然。
頃之,諸呂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劍斬之,而還報曰:“有亡酒一人,臣謹行法斬之。
”太后左右皆大驚。
業已許其軍法,無以罪也。
因罷。
自是之後,諸呂憚朱虛侯,雖大臣皆依朱虛侯,劉氏爲益彊。
趙王呂祿爲上將軍,呂王產爲相國,皆居長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爲亂。
朱虛侯章以呂祿女爲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爲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爲帝。
齊王既聞此計,乃與其舅父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
齊相召平聞之,乃發卒衛王宮。
魏勃紿召平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
而相君圍王,固善。
勃請爲君將兵衛衛王。
”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將兵圍王宮。
勃既將兵,使圍相府。
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
”遂自殺。
於是齊王以駟鈞爲相,魏勃爲將軍,祝午爲內史,悉發國中兵。
使祝午東詐琅邪王曰:“呂氏作亂,齊王發兵欲西誅之。
齊王自以兒子,年少,不習兵革之事,願舉國委大王。
大王自高帝將也,習戰事。
齊王不敢離兵,使臣請大王幸之臨菑見齊王計事,並將齊兵以西平關中之亂。
”琅邪王信之,以爲然,(西)[乃]馳見齊王。
齊王與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盡發琅邪國而並將其兵。
琅
										其母外婦也,曰曹氏。
高祖六年,立肥爲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
齊王,孝惠帝兄也。
孝惠帝二年,齊王入朝。
惠帝與齊王燕飲,亢禮如家人。
呂太后怒,且誅齊王。
齊王懼不得脫,乃用其內史勳計,獻城陽郡,以爲魯元公主湯沐邑。
呂太后喜,乃得辭就國。
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
子襄立,是爲哀王。
哀王元年,孝惠帝崩,呂太后稱制,天下事皆決於高後。
二年,高後立其兄子酈侯呂臺爲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爲呂王奉邑。
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衛於漢,呂太后封爲朱虛侯,以呂祿女妻之。
後四年,封章弟興居爲東牟侯,皆宿衛長安中。
哀王八年,高後割齊琅邪郡立營陵侯劉澤爲琅邪王。
三趙王皆廢。
高後立諸呂諸呂爲三王,擅權用事。
朱虛侯年二十,有氣力,忿劉氏不得職。
嘗入待高後燕飲,高後令朱虛侯劉章爲酒吏。
章自請曰:“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
”高後曰:“可。
”酒酣,章進飲歌舞。
已而曰:“請爲太后言耕田歌。
”高後兒子畜之,笑曰:“顧而父知田耳。
若生而爲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
”太后曰:“試爲我言田。
”章曰:“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鉏而去之。
”呂后默然。
頃之,諸呂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劍斬之,而還報曰:“有亡酒一人,臣謹行法斬之。
”太后左右皆大驚。
業已許其軍法,無以罪也。
因罷。
自是之後,諸呂憚朱虛侯,雖大臣皆依朱虛侯,劉氏爲益彊。
趙王呂祿爲上將軍,呂王產爲相國,皆居長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爲亂。
朱虛侯章以呂祿女爲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爲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爲帝。
齊王既聞此計,乃與其舅父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
齊相召平聞之,乃發卒衛王宮。
魏勃紿召平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
而相君圍王,固善。
勃請爲君將兵衛衛王。
”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將兵圍王宮。
勃既將兵,使圍相府。
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
”遂自殺。
於是齊王以駟鈞爲相,魏勃爲將軍,祝午爲內史,悉發國中兵。
使祝午東詐琅邪王曰:“呂氏作亂,齊王發兵欲西誅之。
齊王自以兒子,年少,不習兵革之事,願舉國委大王。
大王自高帝將也,習戰事。
齊王不敢離兵,使臣請大王幸之臨菑見齊王計事,並將齊兵以西平關中之亂。
”琅邪王信之,以爲然,(西)[乃]馳見齊王。
齊王與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盡發琅邪國而並將其兵。
琅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
以文無害爲沛主吏掾。
高祖爲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祖爲亭長,常左右之。
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常辨之。
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
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及高祖起爲沛公,何常爲丞督事。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爲漢王,以何爲丞相。
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爲大將軍。
語在淮陰侯事中。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
爲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
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
爲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
”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羣臣爭功,歲餘功不決。
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爲酇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
”“知獵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
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
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羣臣皆莫敢言。
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
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
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高祖曰:“善。
”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
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
”於是因鄂君故所食關內侯邑封爲安平侯。
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
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帝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奉錢二也。
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
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
										以文無害爲沛主吏掾。
高祖爲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祖爲亭長,常左右之。
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常辨之。
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
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及高祖起爲沛公,何常爲丞督事。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爲漢王,以何爲丞相。
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爲大將軍。
語在淮陰侯事中。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
爲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
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
爲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
”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羣臣爭功,歲餘功不決。
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爲酇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
”“知獵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
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
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羣臣皆莫敢言。
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
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
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高祖曰:“善。
”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
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
”於是因鄂君故所食關內侯邑封爲安平侯。
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
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帝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奉錢二也。
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
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
平陽侯曹參者,沛人也。
秦時爲沛獄掾,而蕭何爲主吏,居縣爲豪吏矣。
高祖爲沛公而初起也,參以中涓從。
將擊胡陵、方與,攻秦監公軍,大破之。
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西。
復攻胡陵,取之。
徙守方與。
方與反爲魏,擊之。
豐反爲魏,攻之。
賜爵七大夫。
擊秦司馬夷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
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章邯車騎。
攻爰戚及亢父,先登。
遷爲五大夫。
北救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
攻定陶,取臨濟。
南救雍丘。
擊李由軍,破之,殺李由,虜秦侯一人。
秦將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羽引而東。
楚懷王以沛公爲碭郡長,將碭郡兵。
於是乃封參爲執帛,號曰建成君。
遷爲戚公,屬碭郡。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裏,大破之。
追北,西至開封,擊趙賁軍,破之,圍趙賁開封城中。
西擊將楊熊軍於曲遇,破之,虜秦司馬及御史各一人。
遷爲執珪。
從攻陽武,下軒轅、緱氏,絕河津,還擊趙賁軍屍北,破之。
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戰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盡定南陽郡。
從西攻武關、嶢關,取之。
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秦軍大破,遂至咸陽,滅秦。
項羽至,以沛公爲漢王。
漢王封參爲建成侯。
從至漢中,遷爲將軍。
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斄。
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
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
復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
因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
東取咸陽,更名曰新城。
參將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
賜食邑於寧秦。
參以將軍引兵圍章邯於廢丘。
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關。
至河內,下修武,渡圍津,東擊龍且、項他定陶,破之。
東取碭、蕭、彭城。
擊項籍軍,漢軍大敗走。
參以中尉圍取雍丘。
王武反於黃,程處反於燕,往擊,盡破之。
柱天侯反於衍氏,又進破取衍氏。
擊羽嬰於昆陽,追至葉。
還攻武彊,因至滎陽。
參自漢中爲將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羽敗,還至滎陽,凡二歲。
高祖(三)年,拜爲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
月餘,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軍孫遬軍東張,大破之。
因攻安邑,得魏將王襄。
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
取平陽,得魏王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城。
賜食邑平陽。
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鄔東,大破之,斬夏說。
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
戚將軍出走,追斬之。
乃引兵詣敖倉漢王之所。
韓信已破趙,爲相國,東擊齊。
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遂
										秦時爲沛獄掾,而蕭何爲主吏,居縣爲豪吏矣。
高祖爲沛公而初起也,參以中涓從。
將擊胡陵、方與,攻秦監公軍,大破之。
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西。
復攻胡陵,取之。
徙守方與。
方與反爲魏,擊之。
豐反爲魏,攻之。
賜爵七大夫。
擊秦司馬夷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
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章邯車騎。
攻爰戚及亢父,先登。
遷爲五大夫。
北救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
攻定陶,取臨濟。
南救雍丘。
擊李由軍,破之,殺李由,虜秦侯一人。
秦將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羽引而東。
楚懷王以沛公爲碭郡長,將碭郡兵。
於是乃封參爲執帛,號曰建成君。
遷爲戚公,屬碭郡。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裏,大破之。
追北,西至開封,擊趙賁軍,破之,圍趙賁開封城中。
西擊將楊熊軍於曲遇,破之,虜秦司馬及御史各一人。
遷爲執珪。
從攻陽武,下軒轅、緱氏,絕河津,還擊趙賁軍屍北,破之。
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戰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盡定南陽郡。
從西攻武關、嶢關,取之。
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秦軍大破,遂至咸陽,滅秦。
項羽至,以沛公爲漢王。
漢王封參爲建成侯。
從至漢中,遷爲將軍。
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斄。
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
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
復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
因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
東取咸陽,更名曰新城。
參將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
賜食邑於寧秦。
參以將軍引兵圍章邯於廢丘。
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關。
至河內,下修武,渡圍津,東擊龍且、項他定陶,破之。
東取碭、蕭、彭城。
擊項籍軍,漢軍大敗走。
參以中尉圍取雍丘。
王武反於黃,程處反於燕,往擊,盡破之。
柱天侯反於衍氏,又進破取衍氏。
擊羽嬰於昆陽,追至葉。
還攻武彊,因至滎陽。
參自漢中爲將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羽敗,還至滎陽,凡二歲。
高祖(三)年,拜爲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
月餘,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軍孫遬軍東張,大破之。
因攻安邑,得魏將王襄。
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
取平陽,得魏王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城。
賜食邑平陽。
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鄔東,大破之,斬夏說。
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
戚將軍出走,追斬之。
乃引兵詣敖倉漢王之所。
韓信已破趙,爲相國,東擊齊。
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遂
絳侯周勃者,沛人也。
其先卷人,徙沛。
勃以織薄曲爲生,常爲人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強。
高祖之爲沛公初起,勃以中涓從攻胡陵,下方與。
方與反,與戰,卻適。
攻豐。
擊秦軍碭東。
還軍留及蕭。
復攻碭,破之。
下下邑,先登。
賜爵五大夫。
攻蒙、虞,取之。
擊章邯車騎,殿。
定魏地。
攻爰戚、東緡,以往至慄,取之。
攻齧桑,先登。
擊秦軍阿下,破之。
追至濮陽,下鄄城。
攻都關、定陶,襲取宛朐,得單父令。
夜襲取臨濟,攻張,以前至卷,破之。
擊李由軍雍丘下。
攻開封,先至城下爲多。
後章邯破殺項梁,沛公與項羽引兵東如碭。
自初起沛還至碭,一歲二月。
楚懷王封沛公號安武侯,爲碭郡長。
沛公拜勃爲虎賁令,以令從沛公定魏地。
攻東郡尉於城武,破之。
擊王離軍,破之。
攻長社,先登。
攻潁陽、緱氏,絕河津。
擊趙賁軍屍北。
南攻南陽守齮,破武關、嶢關。
破秦軍於藍田,至咸陽,滅秦。
項羽至,以沛公爲漢王。
漢王賜勃爵爲威武侯。
從入漢中,拜爲將軍。
還定三秦,至秦,賜食邑懷德。
攻槐裏、好畤,最。
擊趙賁、內史保於咸陽,最。
北攻漆。
擊章平、姚昂軍。
西定汧。
還下郿、頻陽。
圍章邯廢丘。
破西丞。
擊盜巴軍,破之。
攻上邽。
東守嶢關。
轉擊項籍。
攻曲逆,最。
還守敖倉,追項籍。
籍已死,因東定楚地泗(川)、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
還守雒陽、櫟陽,賜與潁(陽)侯共食鍾離。
以將軍從高帝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
所將卒當馳道爲多。
賜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絕。
食絳八千一百八十戶,號絳侯。
以將軍從高帝擊反韓王信於代,降下霍人。
以前至武泉,擊胡騎,破之武泉北。
轉攻韓信軍銅鞮,破之。
還,降太原六城。
擊韓信胡騎晉陽下,破之,下晉陽。
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
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爲多。
勃遷爲太尉。
擊陳豨,屠馬邑。
所將卒斬豨將軍乘馬絺。
擊韓信、陳豨、趙利軍於樓煩,破之。
得豨將宋最、鴈門守圂。
因轉攻得雲中守遬、丞相箕肆、將勳。
定鴈門郡十七縣,雲中郡十二縣。
因復擊豨靈丘,破之,斬豨,得豨丞相程縱、將軍陳武、都尉高肆。
定代郡九縣。
燕王盧綰反,勃以相國代樊噲將,擊下薊,得綰大將抵、丞相偃、守陘、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渾都。
破綰軍上蘭,復擊破綰軍沮陽。
追至長城,定上谷十二縣,右北平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漁陽二十二縣。
最從高帝得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二千石各三人;別破軍二,下城三,定郡五,縣七十九,得丞相、大將各一人。
勃爲人木強敦厚,高帝以爲可
										其先卷人,徙沛。
勃以織薄曲爲生,常爲人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強。
高祖之爲沛公初起,勃以中涓從攻胡陵,下方與。
方與反,與戰,卻適。
攻豐。
擊秦軍碭東。
還軍留及蕭。
復攻碭,破之。
下下邑,先登。
賜爵五大夫。
攻蒙、虞,取之。
擊章邯車騎,殿。
定魏地。
攻爰戚、東緡,以往至慄,取之。
攻齧桑,先登。
擊秦軍阿下,破之。
追至濮陽,下鄄城。
攻都關、定陶,襲取宛朐,得單父令。
夜襲取臨濟,攻張,以前至卷,破之。
擊李由軍雍丘下。
攻開封,先至城下爲多。
後章邯破殺項梁,沛公與項羽引兵東如碭。
自初起沛還至碭,一歲二月。
楚懷王封沛公號安武侯,爲碭郡長。
沛公拜勃爲虎賁令,以令從沛公定魏地。
攻東郡尉於城武,破之。
擊王離軍,破之。
攻長社,先登。
攻潁陽、緱氏,絕河津。
擊趙賁軍屍北。
南攻南陽守齮,破武關、嶢關。
破秦軍於藍田,至咸陽,滅秦。
項羽至,以沛公爲漢王。
漢王賜勃爵爲威武侯。
從入漢中,拜爲將軍。
還定三秦,至秦,賜食邑懷德。
攻槐裏、好畤,最。
擊趙賁、內史保於咸陽,最。
北攻漆。
擊章平、姚昂軍。
西定汧。
還下郿、頻陽。
圍章邯廢丘。
破西丞。
擊盜巴軍,破之。
攻上邽。
東守嶢關。
轉擊項籍。
攻曲逆,最。
還守敖倉,追項籍。
籍已死,因東定楚地泗(川)、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
還守雒陽、櫟陽,賜與潁(陽)侯共食鍾離。
以將軍從高帝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
所將卒當馳道爲多。
賜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絕。
食絳八千一百八十戶,號絳侯。
以將軍從高帝擊反韓王信於代,降下霍人。
以前至武泉,擊胡騎,破之武泉北。
轉攻韓信軍銅鞮,破之。
還,降太原六城。
擊韓信胡騎晉陽下,破之,下晉陽。
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
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爲多。
勃遷爲太尉。
擊陳豨,屠馬邑。
所將卒斬豨將軍乘馬絺。
擊韓信、陳豨、趙利軍於樓煩,破之。
得豨將宋最、鴈門守圂。
因轉攻得雲中守遬、丞相箕肆、將勳。
定鴈門郡十七縣,雲中郡十二縣。
因復擊豨靈丘,破之,斬豨,得豨丞相程縱、將軍陳武、都尉高肆。
定代郡九縣。
燕王盧綰反,勃以相國代樊噲將,擊下薊,得綰大將抵、丞相偃、守陘、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渾都。
破綰軍上蘭,復擊破綰軍沮陽。
追至長城,定上谷十二縣,右北平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漁陽二十二縣。
最從高帝得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二千石各三人;別破軍二,下城三,定郡五,縣七十九,得丞相、大將各一人。
勃爲人木強敦厚,高帝以爲可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
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
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
平爲人長大美色。
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亦食糠核耳。
有叔如此,不如無有。
”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
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
平欲得之。
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後罷爲助。
張負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平亦以故後去。
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爲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
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
”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爲,獨柰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爲平貧,乃假貸幣以聘,予酒肉之資以內婦。
負誡其孫曰:“毋以貧故,事人不謹。
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
”平既娶張氏女,齎用益饒,遊道日廣。
裏中社,平爲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爲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陳涉起而王陳,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爲魏王,與秦軍相攻於臨濟。
陳平固已前謝其兄伯,從少年往事魏王咎於臨濟。
魏王以爲太僕。
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
久之,項羽略地至河上,陳平往歸之,從入破秦,賜平爵卿。
項羽之東王彭城也,漢王還定三秦而東,殷王反楚。
項羽乃以平爲信武君,將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擊降殷王而還。
項王使項悍拜平爲都尉,賜金二十鎰。
居無何,漢王攻下殷。
項王怒,將誅定殷者將吏。
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杖劍亡。
渡河,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要中當有金玉寶器,目之,欲殺平。
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船人知其無有,乃止。
平遂至修武降漢,因魏無知求見漢王,漢王召入。
是時萬石君奮爲漢王中涓,受平謁,入見平。
平等七人俱進,賜食。
王曰:“罷,就舍矣。
”平曰:“臣爲事來,所言不可以過今日。
”於是漢王與語而說之,問曰:“子之居楚何官?”曰:“爲都尉。
”是日乃拜平爲都尉,使爲參乘,典護軍。
諸將盡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軍長者!”漢王聞之,愈益幸平。
遂與東伐項王。
至彭城,爲楚所敗。
引而還,收散兵至滎陽,以平爲亞將,屬於韓王信,軍廣武。
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
今日大
										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
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
平爲人長大美色。
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亦食糠核耳。
有叔如此,不如無有。
”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
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
平欲得之。
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後罷爲助。
張負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平亦以故後去。
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爲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
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
”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爲,獨柰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爲平貧,乃假貸幣以聘,予酒肉之資以內婦。
負誡其孫曰:“毋以貧故,事人不謹。
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
”平既娶張氏女,齎用益饒,遊道日廣。
裏中社,平爲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爲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陳涉起而王陳,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爲魏王,與秦軍相攻於臨濟。
陳平固已前謝其兄伯,從少年往事魏王咎於臨濟。
魏王以爲太僕。
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
久之,項羽略地至河上,陳平往歸之,從入破秦,賜平爵卿。
項羽之東王彭城也,漢王還定三秦而東,殷王反楚。
項羽乃以平爲信武君,將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擊降殷王而還。
項王使項悍拜平爲都尉,賜金二十鎰。
居無何,漢王攻下殷。
項王怒,將誅定殷者將吏。
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杖劍亡。
渡河,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要中當有金玉寶器,目之,欲殺平。
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船人知其無有,乃止。
平遂至修武降漢,因魏無知求見漢王,漢王召入。
是時萬石君奮爲漢王中涓,受平謁,入見平。
平等七人俱進,賜食。
王曰:“罷,就舍矣。
”平曰:“臣爲事來,所言不可以過今日。
”於是漢王與語而說之,問曰:“子之居楚何官?”曰:“爲都尉。
”是日乃拜平爲都尉,使爲參乘,典護軍。
諸將盡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軍長者!”漢王聞之,愈益幸平。
遂與東伐項王。
至彭城,爲楚所敗。
引而還,收散兵至滎陽,以平爲亞將,屬於韓王信,軍廣武。
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
今日大